?

小學語文課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2022-03-18 21:47麻愛彥
黑河教育 2022年1期
關鍵詞: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語文教學

麻愛彥

[摘 要]小學生的心理健康關乎其一生發展。近些年來,一些校園欺凌、傷人、殺人等事件偶有發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學生自身的心理不健康。作為學校教育重要渠道的學科課堂教學,無疑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文章通過對當前小學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問題進行分析,指出在語文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并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語文教學過程中,從而提高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關鍵詞]心理問題;語文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無論是社會、學校、教師還是家庭,都是小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守護者。尤其是教師,更是小學生心靈世界的領路人、凈化者。以語文教師為例,要通過語文學科的優勢,既傳授語文知識,又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的心理問題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疏導,為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小學生常見的不良心理現象

隨著物質生活的發展,小學生關注的問題也漸漸從衣食住行轉向對興趣、愛好乃至人生意義的思索,心理活動比以往任何一代孩子都更豐富。隨之而來的,是其心理問題發生率和精神障礙患病率的逐漸攀升,有數據顯示很多小學正遭受或遭受過心理健康問題,其中許多問題與童年期相關教育和引導的缺失有關。因此,有必要對小學常見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便于在語文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

(一)不良的情緒問題

不良情緒是導致小學生出現行為異常的重要原因,導致他們在學習、交往、個性發展中出現異?;虿煌潭鹊恼系K。小學生常見的不良情緒有:

1.焦慮。焦慮情緒是由于小學生擔心自己不能達到目標或不能克服障礙,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擔心失敗而形成的緊張不安并伴有恐懼的情緒狀態。焦慮情緒表現在學生的各個方面,如學習、交友和生活中,這些學生由于敏感、多慮、缺乏自信、過分緊張而表現出焦慮和惶恐。長此以往的焦慮,不僅讓小學生的身體發展受到影響,更會影響小學生的行為、智力及人格。

2.強迫癥。小學生的強迫癥主要表現為強迫觀念、強迫行為并伴有焦慮情緒、適應困難的一種情緒障礙。強迫觀念是一種思想存在,存在于小學生的意識中,持續、反復出現且無法擺脫;強迫行為則是強迫觀念下的行為表現,按照一定的觀念強迫自己重復做某種動作。

3.恐懼??謶质侵感W生明知某些物體或特殊環境對自己不存在危險,卻產生強烈的恐怖或焦慮情緒。如對黑暗、動物、死亡、登高產生恐懼。有的恐懼程度輕、時間短且隨著時間推移會消失,這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但如果這種情緒長期得不到調整,容易發展為恐懼癥。小學生常見的恐懼心理大多來自對學習或教師,如果發現不及時,會使學生產生學習障礙和社會適應障礙。

(二)人際交往中的心理問題

小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幾種不良心理傾向:

1.孤僻、任性、怯懦、自卑。有這種心理傾向的學生,不善于主動與他人交流,心中有話不愿跟他人講,話不多,喜歡獨處,不太合群,不喜歡集體活動,悶悶不樂甚至過分敏感,缺少膽識、魄力和獨特個性。

2.自負、逆反、倔強、攻擊心理。這類小學生在與人交往時有的趾高氣揚、盛氣凌人、發號施令;有的喜歡在課堂上故意搗亂,對任何事情不分是非曲直;有的愛鉆牛角尖,與人較勁,遇到問題不善于變通,不愿妥協,很難與人和諧相處;有的在交往中表現出明顯的攻擊性,如踢人、罵人、故意刁難他人等;有的甚至形成冷酷無情、脾氣暴躁、傲慢無禮、不知感恩等秉性。

3.嫉妒、勢利、自私心理。嫉妒是伴隨競爭而來的,影響了同學之間的正常交往。有的小學生受金錢權勢等不良因素影響,或多或少帶有“勢利”心理,長此以往,人格發展受到影響,甚至影響身心健康。自私是當前小學生在與人交往中突出存在的問題,這類學生為人處事總以自己的興趣和需要為出發點,不顧及他人,不能與他人和睦相處,由于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在自己的利益受到影響時往往容易情緒過激。

(三)學業壓力中的心理問題

小學生年齡小,面對過重的學習負擔和課外輔導班,學業壓力大,進而導致心理出現問題,表現出厭學、抵觸心理。有些學生由厭學發展到逃避學習甚至輟學,過早進入社會,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礙。

二、語文課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

隨著國家對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視,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小學語文教材立足于語文啟蒙教育、提高語文素養和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而編寫,教材中有很多可供挖掘的心理教育素材,因此,在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獨特的優勢,能更好矯正學生心理和行為上的偏差。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不僅多樣、豐富、廣泛,而且具體生動。例如,有培養意志品質的,有克服畏懼心理的,有培養艱苦奮斗精神的,有與人為善的,有孝敬父母的,有感恩社會和他人的等。文章的體裁、主題或風格可能不同,但都是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有機統一,尤其是文章的政治傾向、思想觀點、品德情操等,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心理感染和陶冶作用。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不僅掌握了漢語語言知識,而且從中受到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促使個體積極進取,心胸開闊,關心集體,關心他人,與人為善,進而能正確看待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這樣,將語文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促使學生健康成長。

三、語文課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沒有觸及學生心靈的教育是蒼白的。如何借助語文教材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其中,讓學生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心理品質得到強化,需要教師下一番功夫。

(一)研讀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

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人物內心世界、理想追求或心理感悟的反映,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語文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尋找教材內容與學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點,將心理健康教育目標融入語文課堂教學目標,將教學目標整合為涵蓋認知、情感、意志等元素的多元體系。通過認真研讀教材,發揮文中人物或事件的影響力,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課堂教學,培養良好心理品質

語文教學要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在傳授學科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

1.敢于挑戰,磨煉意志?,F在的小學生,面對挑戰往往會怯懦或退縮,缺少良好的意志品質。教師可借助文章中的主人公或事例滲透意志品質的教育,引導學生具備應對挑戰的勇氣。例如,《我們家的男子漢》一文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一個男孩逐漸成長為一名小“男子漢”的過程,表達了作者對男孩不畏困難、勇于挑戰、自我成長的贊美之情。依托課文,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敢于應對挑戰、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對一個人來說是多么重要。結合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的逃避、畏難等心理,引導學生在讀課文、理解課文的過程中不斷體會、感受和領悟,激勵自己不畏困難,勇敢應對挑戰。

2.知恩感恩,孝敬父母?,F在的小學生由于多數是獨生子女的緣故,親情淡漠,不懂感恩。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感恩教育,讓學生對社會、對父母、對師長、對同伴常懷一顆感恩之心,需要教師在學生閱讀、理解文章的基礎上,發揮文中形象的感染力,從而陶冶情操,受到心靈上的洗禮。例如,《媽媽睡了》是一篇引導學生感悟母愛、學會關愛父母、懂得孝敬父母的好文章,據此開展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學生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3.追求成功,樹立自信。教師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設成功體驗的機會,如通過組織演講比賽、辯論會、詩朗誦、書法比賽、作文競賽等活動,在活動中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和表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自信心。例如,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式,而學生在閱讀中會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教師要針對學生的不同閱讀情況給予不同的評價和鼓勵:讀得好的要及時表揚;讀得一般的甚至較差的要適時鼓勵,滿足不同層次學生追求成功的心理,讓他們以自信的心態迎接學習。

4.與人為善,樂于合作。小組合作能讓學生感受合作的快樂,驅除自私、自卑、冷漠等心理,培養與人為善、樂于合作的品質。例如,通過游戲、講故事等方式開展語文教學,將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激發出來,培養學生良好的交往能力,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

5.珍愛生命,珍惜幸福。語文教師要抓住有價值、能震撼學生心靈的“點”,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珍惜幸福的教育。例如,《宇宙生命之謎》《生命生命》等文章能張揚學生的生命意識,懂得生命至高無上的價值,懂得悅納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長的快樂,同時尊重他人和其它形態的生命。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學生知、情、意、行之間的相互促進,既掌握了語文基礎知識,提高了語文素養,又提升了自身的心理品質。

參考文獻:

[1]李愛秋.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合作交往能力的培養[J].教師周報,2020,(15).

[2]邱文香.語文學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分析[J].學園,2018,(10).

(責任編輯 付淑霞)

2550500783363

猜你喜歡
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語文教學
個案工作方法介入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研究
淺析新形勢下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關注學生的心靈花園
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成因及對策研究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全面滲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級活動中的有效實施研究
低年級學生課前預習能力的培養
主問題設計需“對癥下藥”
讓語文教學更接地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