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學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2022-03-19 22:44曹培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5期
關鍵詞:科學探究能力化學課堂實驗

曹培

摘要: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義務教育階段人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中光演示實驗就有53個,探究和課外實驗共23個,單元實驗活動共8個,在教學中若只是一味地重復前人的操作,讓學生照搬課本實驗來驗證知識的正確與否,必然會嚴重地束縛學生的思維,也會把化學課堂變成煩悶、枯燥的實驗操作技能課;反之,若能正確引導、激發學生主動去探索,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則能在獲得新知的同時又可學會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科學探究和舉一反三的能力。

關鍵詞: 實驗? 科學探究能力? 化學課堂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實驗,抽絲剝繭,挖掘教材背后的深意,發揮好實驗的探究 功能 。

一、精心設計、模擬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內在探究精神

課堂中,有效的提問能觸動學生更好、更深入地思考。要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就要先激活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驅動學生尋著知識的脈絡進行深入的探究。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不斷地創設有意義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質疑和思考。

例如:探究“分解過氧化氫制氧氣的反應中二氧化錳的作用”,教材中的實驗步驟主要如下:

①在試管中加過氧化氫溶液,用帶火星小木條檢驗

②加入少量的MnO 2 ,再次檢驗

③反應結束時,重新加入過氧化氫溶液

④重復上述實驗

教材通過實驗步驟①和實驗步驟②的對比,意在說明二氧化錳能加快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但若直接得出這樣的結論,便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因此,在做完實驗步驟①和步驟②時我便提出疑問:加入二氧化錳后,產生大量的氣泡。該氣體是什么?

學生:氧氣。

問:你們怎么知道它是氧氣呢?

學生:帶火星的小木條復燃了,證明它是氧氣。

繼續追問:為什么加入二氧化錳后會產生大量的氧氣呢?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立馬安靜下來,陷入思考,不一會兒提出各種可能性。

學生1:可能是二氧化錳改變了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

學生2:可能是二氧化錳自己分解產生了大量的氧氣。

學生3:可能是二氧化錳和過氧化氫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了大量的氧氣。

……

問:那么該怎樣設計方案驗證呢?

針對學生2的猜想,學生很自然想到單獨取少量二氧化錳于試管中,伸入帶火星的小木條,看是否復燃。

針對學生3的猜想,學生一時無解,個個緊縮眉頭。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他們已急不可耐地想知道答案。眼看時機已成熟,我適時引導:若二者發生了化學反應,則反應物的量會有何變化?

學生異口同聲:減少。

話剛落,頓時有學生提出可比較反應前后二氧化錳的質量變化。

問:如何比較呢?

通過不斷引導,學生也可想到反應前后各稱量一次,反應后再進行過濾、洗滌、烘干、稱量等。

這些問題的提出能有效驅動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究,不僅加深了他們對催化劑概念的理解,也提升了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

二、鼓勵學生啟蒙式的不成熟卻合理的想法

由于初中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他們對事物往往充滿著好奇,思維往往比老師要活躍得多,對待同一個問題可以從多個角度提出各種看似“天馬行空”卻十分合理的想法,而這些想法很多只要稍加完善就可以變得十分有價值。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啟蒙式的、不成熟卻合理的想法,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

例如:氣體的制備是初中化學教材中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中考的??键c。在學習常見的固液常溫型裝置時,如照本宣科,直接告訴學生發生裝置的優、缺點,學生參與感不強,課堂氛圍必然不溫不火,也造成學生對知識不能深刻地認知、理解;當遇到其他課堂中沒有見過的裝置,也很難做到舉一反三。于是在學習“能控制反應發生和停止的裝置”時我便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設計,結果讓我驚嘆。剛開始學生對“發生和停止”還不能理解,我便以大理石和稀鹽酸的反應為例,邊演示邊帶領學生分析。

分析:現在試管中有大理石,怎樣使大理石和稀鹽酸發生反應呢?

學生:往試管中傾倒稀鹽酸。

(按學生的想法來操作,并總結出大理石和稀鹽酸只要接觸即可發生反應)

問:現在試管中已經有大量的氣泡產生,怎樣停止反應呢?

學生1:讓大理石和稀鹽酸不接觸。

學生2:對,讓大理石和稀鹽酸分離。

問:怎樣使它們分離呢?

學生立即提出用過濾的方法,這時如立即否定學生的想法,必然會傷及學生對未知探索的積極性。

我鼓勵道:對,過濾可以,但好像有點麻煩。能不能短時間內立即停止反應呢?

我們知道過濾是把固體攔在了濾紙上,液體留在了燒杯中,固液不接觸,反應就停止了,但分離的速度有點慢,能否直接把固體全都分離出來呢?

學生3:用漏勺撈。

其他學生:還是有點慢,還需要一個個撈出來。

學生4:那就直接把固體放在漏勺中,反應時把漏勺放下去接觸液體,要停止時就把漏勺抽出來。

其他學生:喔……,是的。

等其他同學反應過來后,一聲聲贊嘆不斷響起。

學生5:還可以用紗布把固體包起來,再系上一根繩子。

學生6:還可以系上不和酸反應的金屬絲。

(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他們在討論和彼此反駁中設計出諸多類似的裝置)

繼續追問:前面的思路都是直接把固體撈出來,能否把液體分離出去呢?

學生1:插入注射器把液體吸走。

學生2:那得需要特別長的針頭才行。

學生3:那就從底部把液體吸走。

學生4:老師我覺得你喝水的茶杯就可以,上面有個漏網,把大理石放在漏網上,鹽酸放在下面,不用時用注射器把液體吸走。

學生5:那我這個飲料瓶也可以,固體用紗布包裹吊起來,想反應時,就擠壓飲料瓶,讓大理石和鹽酸接觸;不想反應時,就松開……

討論到激烈處,甚至有學生直接跑上講臺,拿出粉筆在黑板上畫出他的設計圖。這節課結束后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學生的討論聲似乎仍在我耳邊回蕩,我十分慶幸在這堂課中我大膽放手,激發出了他們腦中諸多精彩的想法。

三、關注課堂生成和實驗異?,F象

在比較常見金屬的活潑性時,有5組學生實驗結果和理論相同,但卻有一組學生往鋁片和鐵片中加入稀鹽酸時,發現鐵和稀鹽酸產生氣泡的速率遠大于鋁和稀鹽酸的反應……當時在第一個班級我沒有特別在意,便忽略了該組的異?,F象。課后覺得這樣的忽略會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如不及時作合理解釋,勢必會給那一組的學生留下知識盲點,影響后續的教學質量,也會讓學生對老師產生懷疑。

當在另一個班級再次出現這樣的現象時,我引導學生分析原因:鋁片可能沒有打磨干凈、表面有一層致密的氧化鋁薄膜,阻止里面的鋁和鹽酸接觸……

再讓學生耐心地等待了幾分鐘,學生發現產生氣泡速率明顯變快,還驚訝地發現試管發燙。這時我趁機讓學生繼續分析:為什么現在速率變快了呢?

學生1:氧化膜被消耗完了。

學生2:溫度升高,反應速率加快了……

通過對異?,F象的分析,學生明顯對氧化膜的理解更加清晰了。

我們的教學過程應該是開放的、發散的,不是封閉的、死守的;是生成的,不是預設的。要精選實驗,善用課堂生成性的問題循循誘導,才能讓課堂學習氛圍更加濃烈,授課內容更加精彩,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更好的開發和拓展,課堂的內容也才能被學生更好地接受、吸收。

責任編輯:黃大燦

3141500589209

猜你喜歡
科學探究能力化學課堂實驗
聲波實驗
關于植物的小實驗
結合新課標要求對高考物理實驗題命題特點的分析和研究
淺談高中生物教學中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化學實驗課堂生成性資源的利用
初中化學課堂中問題教學的設計與實踐嘗試
如何讓化學史在化學課堂中煥發獨特的魅力
談學生化學興趣的培養
緊扣“環?!敝黝},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最酷的太空實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