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垣曲北白鵝墓地M2、M3發掘簡報

2022-03-30 03:02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文物季刊 2022年1期
關鍵詞:白鵝銘文口徑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

垣曲縣文化和旅游局

垣曲北白鵝墓地位于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英言鎮北白鵝村東,北依太行牛心山,南距黃河10公里,東去30公里至王屋山,東南距洛陽70余公里,西向垣曲縣城直線30余公里(圖一)。地勢北高南低,呈緩坡狀,北面較寬,南面狹長,邊緣溝叉縱橫,除西北角外,四面環以河溝,墓地就位于河溝環繞的梁峁之上。墓地因遭受盜擾,2020年4月至1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地方文物部門組建的北白鵝墓地考古隊,對被盜掘區域內的墓葬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區域分上下兩個小臺地,暫編號I區和Ⅱ區。其中,下面靠南的臺地為Ⅰ區,先行發掘,面積約500平方米。上面靠北的臺地為Ⅱ區,后續發掘,面積約700平方米??偘l掘面積約1200平方米。Ⅰ區探方內共發掘清理了墓葬4座,灰坑1座,分別編號M1、M2、M3、M4和H1;Ⅱ區探方內共清理墓葬5座,灰坑16座,分別編號M5、M6、M7、M8、M9、H2至H17(圖二)。地層簡單,耕土層下即發現遺存。共發掘清理春秋早期大中型墓葬9座,晚期灰坑17座,出土各類文物500余件套。本文對M2和M3兩座墓葬的發掘情況作一簡報。

圖二 2020年發掘遺跡分布圖

圖一 墓地位置圖

M2

一、墓葬形制

M2位于Ⅰ區中部,東靠M3,西鄰M1,墓向30°。該墓形制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口大底小,墓口長5.5、寬4米,墓底長4.7、寬3.7米,深10米。填土為黃褐色花土,土質較硬,含較多鈣質結核,包含物見有陶片,未見夯打痕跡。墓壁斜直,未經修整,較粗糙,不見工具痕,無腳窩。墓室內有熟土二層臺,寬窄不一,高1.3、寬0.3~0.65米不等。墓底較平,中部有腰坑,平面略呈倭角長方形,內有殉狗一只。腰坑長0.73、寬0.34、深0.24米(圖三;圖四)。

圖四 M2墓室及文物隨葬情況

圖三 M2墓底墊木和腰坑

葬具為木質一槨一棺,朽甚,遭盜擾破壞。槨由蓋板、立板和底板組成,長方體,底板較長。槨長3.8~4、寬2.35、高1.3米。槨蓋板東西橫鋪,塊數和厚度不明,每塊長2.35、寬0.12~0.16米不等。槨立板南北各存有7塊和6塊擋板灰痕,長寬同槨蓋板,厚度不明,幫板塊數厚度不詳,長3.8米,擋板包裹幫板,不出頭。槨底板由13塊木板南北縱鋪而成,每塊底板長4、寬0.18米,厚度不詳,其下南北兩側各橫置長方墊木一根,墊木下有槽,墊木(槽)長2.47、寬0.2、厚0.06米。棺被破壞,南北向,平面呈長方形,結構、大小等不詳,長2.35、寬0.65~0.8米。人骨朽甚,僅在擾土中發現少數指(趾)骨和牙齒。

整個墓室由東北角至棺內,被盜擾破壞,余存10件青銅容器,有鼎3,2,壺2,盉、盤、方彝各1件,還有陶鬲和石戈各1件,皆位于棺槨間南部。兩側槨幫板中部對稱置有1件銅翣。另有大量銅魚、銅鈴、石貝、陶珠等棺罩飾物散布整個墓室,疊壓在槨底板和棺槨間銅器上,盜洞內也篩選出一些(圖五)。

圖五 北白鵝M2平、剖面圖

二、出土器物

共出土各類文物1500余件,除10件銅容器、2件銅翣、1件陶鬲和1件石戈外,其余皆為棺罩墜飾,有銅魚、銅鈴、石貝、陶珠。

1.銅器

200余件。有鼎、、壺、盤、盉、方彝、鈴、魚、翣。

鼎 3件。形制、紋飾一致,大小依次遞減。斂口,方唇,平折沿,立耳,深腹,圜底,下承三蹄足。腹部裝飾兩道凸弦紋。底、足有范線。M2:2,一足及內壁有修補痕。外底有煙炱??趶?6.6、耳間距27.4、高28.6厘米(圖六;圖七)。M2:1,足有補配痕??趶?5.1、耳間距25.7、高26.3厘米(圖八;圖九)。M2:3,待修復??趶?4.3厘米,耳間距不詳,高22厘米。

圖九 銅鼎(M2 : 1)

圖八 銅鼎(M2 : 1)

圖七 銅鼎(M2 : 2)

圖六 銅鼎(M2 : 2)

2件?;咎卣饕恢?。有蓋,蓋呈圓角長方形,向上隆起,頂部有四個扁體支鈕。器身呈圓角長方體,子口微斂,斜方唇,器壁略外鼓,兩側對稱置龍首形耳,龍舌彎曲呈環形,平底,圈足,前后中部有五邊形豁口。蓋沿飾三角夔龍紋一周,蓋頂待清理,紋飾不明,器沿飾一周夾珠重環紋,腹部飾瓦楞紋三周。M2:7,器身有補鑄痕跡。蓋長24.8、寬16.8厘米,器身口長25.6、耳間距34.8厘米,通高15.2厘米(圖一〇;圖一二~圖一四)。M2:8,蓋長24.6、寬16.1厘米,器身口長22.4、耳間距31.7厘米,通高15.2厘米 (圖一一)。

圖一四 銅蓋沿紋飾拓片(M2 : 7)

圖一二 銅(M2 : 7)

圖一一 銅(M2 : 8)

圖一〇 銅(M2 : 7)

壺 2件。大小、形制、紋樣基本相同。有蓋,短子口,蓋頂有喇叭形捉手。器身為母口,略外敞,方唇,長頸,頸部附一對獸首耳,舌下銜一圓形環,垂腹,近平底,高圈足。器蓋飾三層重環紋,器身從口沿至圈足飾十二層重環紋。圈足內有范土。蓋和底有修補痕。M2:5,蓋捉手徑11.6、高9.1厘米,壺口徑12、底徑18.4厘米,通高41厘米(圖一五,左;圖一六)。M2:6,蓋捉手徑12、高8.9厘米,壺口徑12、底徑19厘米,通高42.6厘米(圖一五,右)。

圖一六 銅壺(M2 : 5)

圖一五 銅壺(M2 : 5、M2 : 6)

圖一三 銅口沿紋飾拓片(M2 : 7)

盤 1件。M2:4,敞口,方唇,平折沿,淺腹,附耳,近平底,圈足。腹部一周飾重環紋。器內滿是范土??趶?6、耳間距38、高11.1厘米(圖一七,1、2;圖二二)。

圖二二 銅盤(M2 : 4)

圖一七 銅盤(M2 : 4)

盉 1件。M2:9,器蓋一體。蓋為四阿屋頂形,母口。盉身扁橢圓體,一側出扁管狀流,一側置扁環形鋬,底內土中嵌三扁足。素面。流鋬間距19.7厘米 (圖一九;圖二三)。

圖二三 銅盉(M2 : 9)

圖一九 銅盉(M2 : 9)

方彝 1件。M2:10,有蓋。蓋為四阿屋頂形,子口。長方體,直腹,高方圈足。蓋面、口沿下、腹部皆裝飾C形竊曲紋。待修復。

鈴 8件。形制基本相同,大小略有不同,器身斷面呈橢圓形,上細下粗,平頂上有半圓形鈕,鈕下有小穿孔與腹腔貫通,素面,腔內有鈴舌。M2:22,高5.2厘米(圖一八)。

圖一八 銅鈴(M2 : 22)

銅魚 約180余件,薄片狀,有鰭,魚頭部有圓孔,素面。

銅翣 2件。殘碎,近長方形,待修復。

2.陶器

鬲 1件。M2:12,復 原。侈口,方圓唇,口沿斜起,束頸,溜肩,弧腹稍直,分襠,半實心乳狀足。腹部裝飾繩紋,上部刮抹,口沿內側有兩道刮抹形成的凹弦紋,腹部與足對應處置三豎向扉棱。夾白砂灰陶??趶?5.1、高12.8厘米(圖二〇;圖二四)。

圖二四 陶鬲(M2 : 12)

圖二〇 陶鬲(M2 : 12)

珠 410余件。梭形,中間穿孔。素面。夾砂褐陶,胎質較細。

3.石器

戈 1件。M2:13,寬 援,斜三角鋒,內稍窄。素面。 通長16.7厘米(圖二一)。

圖二一 石戈(M2 : 13)

石貝 870余件。仿海貝造型,單面,凸背,中間有一槽。

M3

一、墓葬形制

M3位于Ⅰ區北側,西靠M2,東鄰M4,墓向16°。未遭破壞。該墓形制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口大底小,墓口長4.4、寬3.4米,墓底長4.27、寬3.3米,深6.6米。填土為黃褐色花土,土質較硬,含較多鈣質結核,包含物見有陶片,未見夯打痕跡。墓壁較直,未經修整,較粗糙,不見工具痕,無腳窩。墓室內有熟土二層臺,寬窄不一,高1.2、寬0.1~0.3米不等。墓底較平,中部有腰坑,平面呈圓形,內有殉狗一只。腰坑徑0.68、深0.14米(圖二五;圖二六)。27.1厘米(圖三一~圖三三)。M3:17,紋飾同M3:7,不甚清晰。兩足有補配接痕。器底有煙炱??趶?6.6、耳間距23.4、高26.9厘米(圖三四;圖三五)。M3:12,光素無紋。器身范線明顯。器底有少量煙炱??趶?8.9、耳間距20.3、高16.6

圖二六 M3墓底腰坑及殉狗

圖二九 銅鼎底部及補鑄痕跡(M3 : 13)

圖三一 銅鼎(M3 : 7)

圖三二 銅鼎(M3 : 7)內銅翣(M3 : 9)

圖三三 銅鼎(M3 : 7)

圖三四 銅鼎(M3 : 17)

圖三五 銅鼎(M3 : 17)

葬具為木質,一槨一棺,大多朽甚。槨由蓋板、立板和底板組成。槨長3.7、寬2.6、高1.2米。槨蓋板東西橫鋪,共18塊,厚度不明,每塊長2.5~2.6、寬0.15~0.2米不等。槨立板塊數、厚度不詳。擋板包裹幫板,不出頭。槨底板由11塊木板南北縱鋪而成,每塊底板長3.7、寬0.18~0.25米,厚度不詳。棺由蓋板、立板和底板組成,南北向,平面呈長方形,長2.3、寬0.7~0.8米。蓋板塊數等情況不明,擋板包裹幫板,不出頭,塊數等不詳,擋板厚0.07米。底板由4塊木板南北縱鋪而成,每塊底板長2.3、寬0.18~0.2、厚0.05米。人骨朽甚,呈粉狀,大致可辨頭向北,面向、身肢不明。

共隨葬各類器物1000余件套,其中,銅容器位于棺槨間南、東部。兩側槨幫板中部對稱置銅翣,棺槨其它部位亦有。石編磬位于棺槨間北部。車馬器放置棺槨間各處。銅戈和玉管位于棺槨間西中部。棺內墓主人腰部發現銅帶飾一組,頭部發現碎玉,應為口唅。另有大量銅魚、石貝、陶珠等棺罩飾物散布整個墓室,大多疊壓在槨底板和棺槨間(圖二七)。

圖二七 M3墓室及文物隨葬情況

二、出土器物

共出土各類文物1000余件套,以棺罩墜飾和銅管類車馬器數量為大宗,有銅、玉、石、陶器。

1.銅容器

18件。有鼎、簋、甗、觶、尊、方彝、盤。

鼎 4件。依耳部,可分兩種。

绹索狀圓耳鼎。1件。M3:13,微斂口,圓唇,立耳,一為绹索狀圓耳,一后配以扁圓耳,深弧腹,圜底,下承三瘦蹄足。素面。器身有多處補配痕,足、底有范線??趶?2.8、耳間距34.4、高31.5厘米 (圖二八~圖三〇)。

圖二八 銅鼎(M3 : 13)

圖三〇 銅鼎(M3 : 13)

方耳鼎。3件。形制相似,大小依次遞減。斂口,方唇,折沿微翹,立方耳,弧腹,圜底,下承三蹄足。M3:7,兩耳外側飾重環紋,外腹口沿下飾一周“C”形平目竊曲紋,下接凸弦紋,余皆素面。器底和足有范線,一足有補配痕。器底有煙炱,紋飾及器身局部涂施黑漆??趶郊s29、耳間距30.6、高厘米(圖三六;圖三七)。

圖三七 銅鼎(M3 : 12)

圖三六 銅鼎(M3 : 12)

簋 5套9件。1件為明器,其余4件簋蓋和簋身成套,其中1件簋蓋為后配,不見銘文,其余各簋蓋、簋身的大小、形制、紋飾、銘文基本相同。

M3:14,明器。器與蓋渾鑄為一體,小圓蓋,喇叭捉手,鼓腹中空,扁環小耳,圈足。素面。通體有范線,器內填滿范土。捉手徑4、耳間距14.8、足徑5.8、通高9.1厘米(圖三八;圖三九)。

圖三八 銅簋(M3 : 14)

圖三九 銅簋(M3 : 14)

簋蓋 4件。蓋為圓形,母口,方唇略外傾,蓋面隆起,中間設喇叭狀圓形捉手。蓋面近沿處飾一周“C”形竊曲紋,以2個出脊獸面紋飾間隔,靠捉手處飾兩周瓦楞紋,捉手內外皆素面。除M3:22無銘文,其余三件皆有相同內容銘文。銘文12行94字,含重文2字“:唯正月初吉/王才(在)成周/庚午(格)于大室/井叔內(入)右奪/即立/王乎(呼)內史微冊令(命)奪曰/令(命)女(汝)(司)成周訟事眔殷八(師)事/易(賜)女(汝)赤巿(鑾)旂用事/奪(拜)?首敢對揚天子丕顯魯休令(命)/用乍(作)朕皇且(祖)中氏朕文考(釐)孟寶尊簋/奪其萬年眉壽永用/子子孫孫寶”。M3:35,蓋沿徑21.1、高6.7厘米(圖四〇~圖四三)。M3:31,特征同M3:35,蓋沿徑21.7、高7.1厘米(圖四四;圖四五)。M3:22,特征同M3:35。M3:84,無銘文。蓋面有范線,器身有砂眼和墊片。蓋沿徑21.7、高6.3厘米(圖四六;圖四七)。

圖四七 銅簋蓋(M3:84)

圖四六 銅簋蓋(M3 : 84)

圖四五 銅簋蓋(M3 : 31)

圖四四 銅簋(M3 : 18)、銅簋蓋(M3 : 31)

圖四三 銅簋蓋內銘文拓片(M3 : 35)

圖四〇 銅簋蓋(M3 : 35)

圖四一 銅簋蓋(M3 : 35)

圖四二 銅簋蓋內銘文(M3 : 35)

簋身 4件。斂口,方唇,圓鼓腹微下垂,內收至底,底稍平,下接圈足,足下附三個扁支足,口沿下腹身兩側對稱置獸首銜半圓環豎形耳,耳下接短垂珥。器身口沿下飾一周“C”形竊曲紋帶,以出脊獸面紋飾和耳部獸頭間隔為四組,耳部及垂珥簡飾竊曲紋,腹部飾六道瓦楞紋,圈足一周裝飾斜三角云紋,以支足獸頭間隔,支足獸頭下作四目,足根外突飾獸爪。內底鑄有銘文10列94字,含重文2字,內容與簋蓋相同,唯布局和字體略有差別。M3:21,耳部內側有范線,外底滿布斜方格范線,內底可見墊片,圈足內殘留范土??趶?8.9、腹徑24.9、高16.4厘米(圖四八~圖五二)。M3:16,耳部內側有范線,外底滿布斜方格范線,內底可見墊片,圈足內殘留范土??趶?2.9、腹徑25.4、高17.1厘米(圖五三,2)。M3:18,耳部內側有范線,外底滿布斜方格范線,內底可見墊片,圈足內殘留范土??趶?0.6、腹徑26.3、高18.6厘米(圖四四;圖五三,1)。M3:8,耳部內側有范線,外底滿布斜方格范線,內底可見墊片,圈足內殘留范土。

圖五三 銅簋

圖五二 銅簋(M3 : 21)

圖四八 銅簋內底銘文(M3 : 21)

圖四九 銅簋內底銘文拓片(M3 : 21)

圖五〇 銅簋口沿下正面紋飾拓片(M3 : 21)

圖五一 銅簋圈足紋飾拓片(M3 : 21)

甗 1件。M3:10,分體鑄造,上甑下鬲,子母口套合(圖五四;圖五五)。甑體敞口,方唇,腹斜收,沿下兩側對稱置附耳,箅底有“一”字形箅孔33個,甑底作圈足狀子口(圖五六)。鬲口做凹槽狀母口,承甑底圈足,槽內壁微斂,槽外壁外傾接平折沿,兩側有一對附耳,附耳與口沿之間連以小橫梁,腹略外鼓,四分聯襠,四蹄足,足內側凹面。甑四壁通體滿飾三層紋飾,口沿下飾一周“C”形竊曲紋;腹部中間飾一周波曲紋,云紋襯地;腹壁近底處及兩耳內外皆飾一周重環紋(圖五九,1~4)。鬲素面。甑近口沿處后腹內壁鑄有銘文3行11字(圖五七;圖五八),內容為:“虢季為匽姬媵甗/永寶用享”。甑壁有較多砂眼。鬲從口沿至足通體貫穿范線,外底亦有,并見煙炱。甗耳、足內側可見范土。甑口徑37.7、耳間距44.2、高27.3厘米,鬲口徑24.7、耳間距30.5、高24.2厘米,通高45.6厘米。

圖五九 銅甗紋飾拓片(M3 : 10)

圖五八 銅甗銘文拓片(M3 : 10)

圖五七 銅甗銘文(M3 : 10)

圖五六 銅甗甑部(M3 : 10)

圖五五 銅甗(M3 : 10)

圖五四 銅甗(M3 : 10)

觶 1件。M3:15,敞口,束頸,下腹稍鼓,高圈足。素面。器壁有芯撐孔,器身通體對稱有范線,器內底和外底足內有范土。整體做工較粗,銅質較差??趶?、足徑5、高15.7厘米(圖六〇)。

圖六〇 銅觶(M3 : 15)

尊 1件。M3:43,敞口,方唇,束腰,矮圈足,腹部兩側對稱置扁體扉棱。素面。內底有范土,器身有范線。做工粗簡,器壁有砂眼??趶?.7、足徑5.9、高11.6厘米(圖六一)。

圖六一 銅尊(M3 : 43)

方彝 1件。M3:11,有蓋,器與蓋渾鑄一體。蓋為四阿屋頂形,器身長方體,直腹分段,四角有扉棱,圈足下接四扁支足。素面。器腹及蓋面有芯撐孔,做工粗。通高17.1厘米(圖六二;圖六四)。

圖六二 銅方彝(M3 : 11)

圖六四 銅方彝(M3 : 11)

盤 1件。M3:42,敞口,尖唇,折沿,立長方耳,淺腹,底較平,圈足。素面。出土時,盤內盛滿馬銜、節約、銅管及皮革等,未清理(圖六三)。

圖六三 銅盤(M3 : 42)

2.銅車馬器

有車軎、轄、鑾鈴、銜、鑣、帶扣、節約、管、環。

車軎 10件。皆為筒形,上窄下寬,平頂,軎身中部偏下對稱開兩長方孔,以納轄。有兩種形制。

第一種形制為軎口平整。根據器身紋飾的不同,又可分三種。一種為素面多棱體。M3:33-1,器身上部為十二棱形,下接兩周凸弦紋。長11.1、口徑4.8厘米(圖六五,1;圖六六,1)。一種頂部飾龍紋,器身上部裝飾重環紋、蟬紋和三周凸弦紋(圖六五,2~6)。M3:33-2,長11.3、口徑5.7厘米 (圖六六,2)。M3:33-3,長10.9、口徑5.1厘米(圖六六,3)。M3:33-4,長10.9、口徑5.3厘米(圖六六,4)。M3:33-5,長11.1、口徑5.4厘米(圖六六,5)。M3:33-6,頂部和器身局部缺失。長10.9、口徑5.4厘米(圖六六,6)。另一種頂部飾鳥紋,器身上部飾龍紋和重環紋,下接一周凸箍。M3:28-1,長10.8、口徑5.3厘米(圖六六,7)。M3:28-2,長10.6、口徑5厘米(圖六六,8)。

圖六六 M3出土銅車馬器

圖六五 銅車軎(M3 : 33-1、2、3、4、5、6)

第二種形制為軎口有豁,與一側轄孔貫通。頂部飾夾珠重環紋,器身上部分別飾以云紋襯底的波曲紋、兩周凸棱和一周重環紋。M3:28-3,長10.2、口徑5厘米(圖六七,1)。M3:28-4,長10、口徑5厘米(圖六七,2)。

轄 10件。有長條鍵,鍵尾斜出。轄首孔內有范土,轄體范線明顯。有兩種形制。另一種轄首正面較窄,作二級臺階狀,轄首穿孔不規則,背面近長方形,一邊出尖。M3:34,6件。通長10.1~11厘米(圖六七,3~8)。一種轄首正面較寬,其上有脊狀飾,轄首穿孔近梯形,背面正方形,略內凹。M3:29,通長11厘米(圖六七,9;圖六八)。

圖六八 銅車轄(M3 : 29)

圖六七 M3出土銅車馬器

鑾鈴 5件。形制、大小相似。長梯形鈴座,四角出棱,中間有人字形短梁承接鈴首,鈴首橢圓形,中空,扁球形鈴體,一周有四長孔脊棱,內含鈴丸。鈴座四面上下有圓孔,鈴體一面正中有圓孔,一面有8個三角形輻射狀鏤孔。器身兩側有一道范線。M3:30,鈴寬12.2、通高18.2厘米(圖六九,1;圖七〇,1)。M3:32,鈴寬11.4、通高18.9厘米(圖六九,2;圖七〇,2)。

圖六九 銅鑾鈴(M3 : 30、M3 : 32)

銜、鑣 9件套。銜和鑣出土時,大多套合在一起,一銜兩鑣組合。銜的形制基本相同,兩節扁環桿套合而成,中間兩環較小,一環孔為水滴形,一環孔為橢圓形,垂直相套,兩端大環呈橢方形,較大,用于納鑣。套桿上可見范鑄痕。兩鑣的大小、形制等相同,左右相對,器身均作弧曲狀,表面略鼓,背面中部有兩半環形鈕。鑣首有龍首和環首兩種。M3:107-2、1、3,龍首鑣,器身背面內凹。鑣首卷曲成龍首形,末端飾側視龍首紋,中部飾三組變形蟬紋。鑣長20.2、銜長20.6厘米(圖七〇,3、4、5)。M3:25,環首鑣,器身背面平整。鑣首卷曲成環形并裝飾簡易龍首,末端飾簡易側視龍首紋,中部飾三組變形蟬紋。鑣長20.6、銜 長20.6厘 米(圖七〇,6)。M3:100,環首鑣,器身背面平整。鑣首卷曲成環形,首、末端皆素面。鑣長11.4、銜長21.9厘米(圖七〇,7、8、9)。

圖七〇 M3出土銅車馬器

帶扣 23件。正面裝飾獸面紋,形態各異。M3:27,正面隆起,背面內凹,頂部或背部有穿孔或橫梁。長3.6~5厘米(圖六七,10~14;圖七一,1~5)。M3:124,牛首形。長2.5厘米(圖六七,15;圖七二)。

圖七二 銅帶扣(M3 : 124)

圖七一 銅帶扣(M3 : 27-1、2、3、4、5)

節約 39件。背部有孔,與雙管相連貫通,有些出土時管孔內殘留麻繩。有十字形和X形兩種。器表裝飾蟬紋或獸面紋。M3:112,長3、管徑1.2厘米左右不等(圖六七,16~19;圖七三,1~4)。

圖七三 節約(M3 : 112-1、2、3、4)

管 467件。有短圓管、一字形長圓管和Y形圓管。M3:53,短圓管,為絡飾。長短粗細略有差異。長約1.6、徑1.4厘米(圖七〇,12~16)。M3:48-2,一字形長管,管壁對稱開有長方形鏤孔。長10.1、徑0.88厘米(圖七〇,11)。M3:58,Y形圓管,管壁對稱開有長方形或不規則孔。通長11.2、徑1.2厘米(圖七〇,10;圖七五)。

圖七五 銅管

環 9件。有圓環、扁圓環和橢方環。M3:41,圓環,截面為圓形,成對,大小粗細相同。素面。徑5.1厘米(圖六六,9、10;圖七六)。M3:62,扁圓環。扁體圓形,上端接一小長方環。環面裝飾一周五組單環紋。徑3.6、通高4.9厘米(圖六六,12;圖七七)。M3:61,橢方環,截面近半圓形。素面。長2.9、寬1.9厘米(圖六六,11;圖七八)。

圖七八 銅環

圖七七 銅環

圖七六 銅環

3.其它銅器

有戈、帶飾、魚、銅翣等。

戈 1件。M3:20,援部殘缺。長條援,援本上端一三角穿。胡較長,上有二長方穿,起闌。長方內無刃,內上一長條穿,近闌部裝飾六條凸棱。殘長15.3、高13厘米( 圖七四,1;圖七九)。

圖七四 M3出土銅器、玉器

圖七九 銅戈

帶飾 8件1套。M3:38,器身呈等腰三角形,正面中部隆起,呈三棱錐體,背面凹陷,折沿,其上對稱分布有十個小穿孔。器表鏤空裝飾一組單首雙身龍形獸,獸首似虎,張口吐舌,雙身為夔龍造型。長8、寬4.6厘米(圖七四,3;圖八〇)。M3:37,7件。橢圓形,扁體片狀,器身鏤空裝飾兩只首尾相接的龍紋,圓眼外凸,凸吻曲角。背面光素無紋。長約5、厚0.15厘米 (圖七四,4~7;圖八二;圖八三)。

圖八〇 銅帶飾(M3 : 38)

圖八二 銅帶飾(M3 : 37)

圖八三 銅帶飾拓片(M3 : 37)

魚 17件。薄片狀,有鰭,魚頭部有圓孔,素面。M3:102,通長7.8厘米(圖七四,2;圖八一)。

圖八一 銅魚

銅翣殘碎,尚待修復。

4.玉器

6件。有握、鳥、獸形佩、佩飾、管等。

握 1件。M3:19,管狀,截面呈橢圓形,一端稍細,一端略粗,束腰。青玉,泛黃,玉質細膩溫潤,半透明。單面鉆,管鉆痕跡明顯。徑1.7~2.3、長5.6厘米(圖七四,11;圖八四)。

圖八四 玉握

鳥 1件。M3:93,圓雕。尖喙,圓眼,陰線勾勒雙翅,向內收攏,分尾。腹部有斜向對鉆孔。青玉,玉質較硬,多處受沁呈白色。通長4.9厘米 (圖七四,9;圖八五;圖八六)。

圖八五 玉鳥正面

圖八六 玉鳥背面

獸形佩 2件。M3:94-1,片狀,拱形,殘斷。原為玉璜或環,后在一端改刻為獸面,頭上有對稱尖圓角,背上陰刻起棱。一面裝飾重環紋,另一側原本素面,后改刻出重環紋。獸面下部斜向鉆孔。青玉泛黃,較細。改刻后未拋光,刻劃痕跡明顯。長2厘米(圖七四,10,左;圖八七,1)。M3:94-2,片狀,殘斷。舊玉改刻成一龍形玉佩,吻部上翻,張口,下有一孔,頂部對鉆出牛鼻孔。青玉,半透明。改刻后未拋光,刻劃痕跡明顯。長1.4厘米(圖七四,10,右;圖八七,2)。

圖八七 玉獸形佩

佩飾 1件。M3:95,圓雕。形似現代煙斗,也似頭部內卷的蟲類造型。素面。通體土沁呈“雞骨白”色。通長5厘米(圖七四,8;圖八九)。

圖八九 玉佩飾(M3 : 95)

管 1件。M3:126,扁圓柱體,一端稍細。器壁陰線刻劃六組竊曲紋。對鉆,孔呈橢圓形,內有臺階。器壁滿布褐色條紋狀沁。徑1.2~1.5、高3.8厘米(圖七四,12;圖八八)。

圖八八

5.石器

21件。有磬、貝。

磬 8件1套。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遞減。鋸頂形,頂端有孔。素面。青灰色頁巖,質地細膩。大多打磨(圖九〇)。M3:119,股上邊8.4、鼓上邊13.8、股博6.3、鼓博6.4、底邊15.7、孔徑1.4~1.7、厚1.9~2.1厘米(圖九一,1) 。M3:105,股上邊11.9、鼓上邊14.2、股博5.8、鼓博6.3、底邊17.7、孔徑1.1~1.6、厚1.3~2.1厘米(圖九一,2)。M3:104,股上邊12.4、鼓上邊17.7、股博6.4、鼓博6.6、底邊20、孔徑1.4~2.4、厚2~2.4厘米(圖九一,3)。M3:103,股上邊12.9、鼓上邊17.4、股博6.9、鼓博6.3、底邊23.7、孔徑1.4~1.7、厚1.7~2.3厘米(圖九一,4)。M3:118,股上邊14、鼓上邊17.2、股博6.9、鼓博7.9、底邊22、孔徑1.4~1.9、厚1.7~2厘米(圖九一,5)。M3:97,股上邊15.4、鼓上邊20.5、股博8、鼓博8.1、底邊25.1、孔徑1.64~1.7、厚1.7~2.6厘米(圖九一,6)。M3:99,股上邊18.6、鼓上邊24、股博8.9、鼓博7.4、底邊31.7、孔徑1.4~2、厚1.4~2.6厘米(圖九一,7)。M3:98,股上邊25.7、鼓上邊36.4、股博10.6、鼓博10.3、底邊48、孔徑1.4~2.3、厚2.4~4.6厘米(圖九一,8)。

圖九〇 石磬(M3 : 119、105、104、103、118、97、99、98)

圖九一 M3出土石磬

貝 13件。M3:80,2件。仿海貝形,單面,凸背,中間有一槽。長1.3~2.3厘米(圖九二;圖九四,1、2)。

圖九二 石貝(M3 : 80)

6.陶器

陶珠 490余件。形制相似,大小、長短不一。梭形,中間穿孔。素面。夾砂褐陶,胎質較細。M3:101,長1.5~2厘米(圖九三;圖九四,3~6)。

圖九三 陶珠(M3 : 101)

圖九四 M3出土石器、陶器

結 語

根據已發掘墓葬,北白鵝墓地在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組合以及銅器的制作工藝、器物形制和紋飾運用等方面,與三門峽虢國、梁帶村芮國等墓地多有相似,故推斷其時代應為春秋早期。

北白鵝M2:12陶鬲,同三門峽虢國[1]M2017:9陶鬲有一定相似性,前者腹部更直,足尖也稍尖,扉棱更加靠下,襠部更平。北白鵝M2的銅鼎同滕州東臺[2]“杞伯每刃”鼎。北白鵝M2銅盤器形同洛陽西工潤陽廣場[3]C1M9950:43相似。北白鵝M2銅圓壺,同三門峽虢國墓地[4]M2011:215、羅山高店[5]M2006:53形似,紋飾有區別。北白鵝M2銅的形制和紋飾也是兩周之際常見的形制。北白鵝M3:13銅鼎,同董家村[6]窖藏“仲涿父”鼎。北白鵝M3:7銅鼎同北趙晉侯墓地[7]M102:17、“虢姜”鼎[8]。北白鵝M3:10銅甗器形與虢國[9]M2011:166相近,惟北白鵝甑耳內曲,甑部紋飾接近虢國[10]M2012:15、M2001:65、北趙[11]M64:120和芮國[12]M28:100甗。上述幾座墓葬的時代皆為春秋早期,芮國M28則為春秋早期晚段。北白鵝M3銅甗整體器形較虢國和晉國銅甗稍矮,鬲部更加明顯,紋飾布局大致相同,但趨于簡化,而芮國M28銅甗器身整體更矮,紋飾更加簡化,因此,北白鵝M3銅甗的時代應略晚于虢國和晉國稍早于芮國,時代為春秋早期,與M3時代相同。M3出土銅簋造型和紋飾同1963年陜西扶風杏林公社銅簋[13]、1974年周至城關周墓王作姜氏簋[14]、1988年平頂山臨M1:00779銅簋[15]、1986年山東黃縣周家村周墓單簋[16]等基本相同,相似器物還見于1961年陜西張家坡窖藏伯喜簋[17]、1987年扶風莊李窖藏甲乙銅簋[18],同屬西周晚期作器;且銘文在內容格式與西周晚期冊命銘文特征相符[19],故M3銅簋其時代屬西周晚期早段,早于M3使用時代。北白鵝M2和M3出土的銅盉、觶、尊、方彝等明器,常見于三門峽虢國、梁帶村芮國等墓地,這里不再贅述。綜合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組合以及銅器的制作工藝、器物形制和紋飾運用等方面來看,北白鵝M2和M3的時代為春秋早期。

兩座墓都沒有保存下足以支撐性別鑒定的人骨,M3隨葬有兵器銅戈,器物種類和數量上也反映出墓葬等級較高。因此,推測M3的墓主人是男性,M2為女性。兩墓相距很近,雖墓向并不一致,但不排除夫妻異穴合葬墓的可能性。

M3的墓主身份、族屬尚不明確?!皧Z”簋的時代要早于墓葬的時代,應為墓主人下葬時使用了先祖的器物?!皧Z”簋銘文末記述了作器者用來祭祀先祖“中氏”及“文考釐孟”的內容,“匽姬”甗的銘文明示虢季嫁女于匽(燕),可以推測,M3墓主人應為中氏燕族的一代高等級貴族,M2的墓主人則很可能就是匽姬。結合文獻及出土器物銘文,初步推測該處遺址可能系召公宗族一支,隨平王東遷后在成周王畿之內的采邑[20]。

執筆為項目負責人楊及耘和現場負責人曹俊。參與發掘的人員有張躍紅、楊永信、劉吉慶、周昊、楊及耘、曹俊。清理史春明。修復原照新、程玉龍等?,F場照相繪圖周昊。器物照相為解宙鵬、王樂。拓片楊梅。繪圖劉澤鵬、馬教河。

[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三門峽虢國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400頁。

[2] 滕縣文化館:《山東滕縣出土杞薛銅器》,《文物》1978年第4期。

[3]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河南洛陽市潤陽廣場C1M9950號東周墓葬的發掘》,《考古》2009年第12期。

[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三門峽虢國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329頁。

[5]信陽地區文管會、羅山縣文化館:《河南羅山縣發現春秋早期銅器》,《文物》1980年第1期。

[6] 岐山縣文化館、陜西省文管會:《陜西省岐山縣董家村西周銅器窖穴發掘簡報》,《文物》1976年第5期。

[7]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五次發掘》,《文物》1995年第7期。

[8] 李清麗、楊峰濤:《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館藏“虢姜”組器》,《文博》2009年第1期。

[9]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門峽市文物工作隊:《三門峽虢國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329頁,圖二二六。

[10]同[9],第249頁,圖一七七,4、5、6;第44頁,圖三三。

[11]上海博物館:《晉國奇珍· 山西晉侯墓群出土文物精品》,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年,第149頁;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系:《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四次發掘》,《文物》1994年第8期,第4~21頁。

[12]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韓城市景區管理委員會:《梁帶村芮國墓地——二〇〇七年度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111頁,圖一一二。

[13]羅西章:《扶風出土的商周青銅器》,《考古與文物》1980年第4期,第6~22頁,圖九:7,圖版叁:1;圖四:1。

[14] 劉合心:《陜西省周至縣發現西周王器一件》,《文物》1975年第7期,第90頁。

[15]婁金山:《平頂山市出土的應國青銅器》,《考古》2003年第3期,圖版捌:1。

[16]唐祿庭、姜國鈞:《山東黃縣東營周家村西周殘墓清理簡報》,《海岱考古》,1989年,第314~320頁;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第9卷·食器·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60頁。

[17]郭沫若:《長安縣張家坡銅器群銘文匯釋》,《考古學報》1962年第1期,第8~9頁,圖四,圖版壹〇-壹壹;陜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陜西金文集成》,第11卷,三秦出版社,2016年,第74~85頁。

[18]曹瑋:《周原出土青銅器》,第5卷,巴蜀書社,2005年,第1056~1061頁。

[19]馬承源:《中國青銅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53頁。

[20]楊及耘、曹?。ㄉ轿魇】脊叛芯吭海?《山西垣曲北白鵝周代墓地考古發現》,《中國文物報》2021年1月29日第8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垣曲北白鵝墓地M3出土的兩件有銘銅器》,《文物世界》2021年第1期,第2~7頁。

猜你喜歡
白鵝銘文口徑
大口徑艦炮彈藥儲供系統可靠性研究
步槍口徑之爭(下)
我家的大白鵝
大白鵝
神筆會
新見所謂“魚匕”銘文再考
魯格公司新型6.5mm口徑高精度狙擊步槍
西周青銅器銘文書法藝術探微
夔膚簠銘文讀箋
《塔努塔蒙夢碑銘文》譯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