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考古斷想

2022-03-30 03:03
文物季刊 2022年1期
關鍵詞:左傳

李 零

(北京大學中文系)

感謝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邀請我到文廟演講。你們是戰斗在考古一線直接用手鏟書寫山西考古的“作者”,我是你們的“讀者”,和所有聽眾一樣。這里班門弄斧,講點山西考古的“讀后感”,向專家請教,與聽眾交流,請大家批評。我的話題主要與晉國有關。

一、叔虞封唐與叔虞居鄂

晉國的第一代國君是唐叔虞。叔虞封唐見《左傳》定公四年引衛祝佗(子魚)語,其辭曰:“分唐叔以大路、密須之鼓、闕鞏、沽洗,懷姓九宗,職官五正。命以《唐誥》而封于夏虛,啟以夏政,疆以戎索?!?/p>

《唐誥》講叔虞封唐,包括四項內容:

1.分器:指授禮器?!按舐贰笔擒?,在車中等級最高?!懊茼氈摹碑a于密須。密須是姞姓古國,在甘肅靈臺?!瓣I鞏”在河南鞏義,下脫“之甲”[1]。闕鞏之甲很有名?!肮料础奔垂孟?,鐘律十二律,第五為姑洗,這里指鐘。金鼓旌旗所以令,被甲乘車所以戰。這四樣東西皆與戎事有關。

2.賜民:指賜夏地的戎人和管理他們的舊官?!皯研站抛凇笔菋嵭站抛?。赤狄媿姓,《左傳》或作懷,或作隗,皆通假字,西周金文作媿?!奥毠傥逭?,可與《左傳》隱公六年“翼九宗五正”對比,疑是管理“懷姓九宗”的官員。

3.賜土:指“封于夏虛”?!跋奶摗狈褐赶牡?,兼賅唐、虞、夏土。

4.賜法:指賜治理土地民人之法?!皢⒁韵恼?,“啟”有開拓、開辟之義,“夏政”是夏人的政令,指用夏人的政令治理夏民?!敖匀炙鳌?,“疆”指正定疆界,“索”指法度,指用戎人的法度治理戎地[2]。

夏、商、周三大板塊,夏居中,周在西,商在東,三分天下各居其一。與商、周并立的夏是廣義的夏,古人叫“大夏”。夏是夏地和夏遺民,周初封建,他們人還在,族源傳說還在,歷史記憶還在,這是現實存在,不是憑空虛構。

叔虞“封于夏虛”的“夏虛”是個大概念。周人所謂“夏虛”是唐、虞、夏的統稱。其實,他是封于唐地。古書或以唐、虞并舉,或以虞、夏并舉。堯、舜、禹只是唐、虞、夏三族或三地的象征符號。今《尚書》頭幾篇叫《虞夏書》,其實是《唐虞夏書》,古人只叫《夏書》。夏是山西,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山西南部。

古人說,堯都平陽(在臨汾),舜都蒲阪(在永濟),禹都安邑(在夏縣)[3]。廣義的夏包括兩部分:唐,大體在臨汾地區,偏北;虞、夏,大體在運城地區,即夏縣和永濟一帶,偏南。夏并唐、虞之地和其民人而有之,這樣的“夏”是廣義的夏。狹義的夏是運城的夏,夏縣的夏,東下馮類型的夏。

唐在臨汾地區。臨汾地區是探索晉文化的前沿。1956年山西省文管會建侯馬工作站到現在已經六十多年。

《元和郡縣志》卷十二說故唐城“在(翼城)縣東南十五里”,與翼混同。以往,由于天馬—曲村一帶發現晉侯墓地(也叫北趙墓地),學者多認為,“叔虞封唐”的“唐”一定在墓地附近的翼城、曲沃一帶,也就是汾東[4]。我的看法不太一樣。我懷疑,叔虞最初的封邑恐怕是鄂,鄂在汾水以西,后來才遷到汾水以東(詳下)。唐仍是面,鄂才是點,作為具體封邑的點。叔虞之后,燮父遷翼,才有所謂晉。情況就像衛康叔初封于康(舊說在陽翟,即河南禹州市),后來遷到沬邑(在河南淇縣)才改稱衛侯。不列顛博物館收藏的康侯簋就是證明。

同樣,近出覺公簋的銘文也可證明(圖一)[5],叔虞最初稱唐伯,燮父遷翼才改稱晉,翼并非最初的封邑。

圖一 覺公簋銘文

二、晉都三遷,無出唐地

叔虞居鄂是晉國古史的開端。其后晉都三遷:從鄂到翼是第一遷,從翼到絳(故絳)是第二遷,從絳(故絳)到新田(新絳)是第三遷。大的路徑是從汾西遷汾東,又從汾東往西遷,沿澮水西進,遷到汾水向西拐彎處(古稱汾曲)。遷來遷去,都是在唐地轉。這里講一下我的理解。

(一)從鄂到翼

鄂是邑名,應屬唐地。唐地的概念是什么?剛才講了,作為區域名,大體相當今臨汾地區,汾水中流,把此區一分為二,西邊是河東區,東邊是汾東區。司馬遷說:“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故曰唐叔虞?!保ā妒酚洝x世家》),把唐定位于“河、汾之東”?!昂?、汾之東”是什么意思?很簡單,就是“河之東”和“汾之東”[6],“河之東”即河水以東的呂梁山區,“汾之東”即靠近汾水的臨汾盆地和盆地西側的太岳西麓。河東、汾東都是唐地。這是講面,不是講點。點是“方百里”?!胺桨倮铩笔枪湃怂^的“一同之地”,約合1700平方公里,古人常用“同”表示上古時代一個小國的面積,相當秦漢時期一個中等規模的縣[7]?,F在的縣,很多也不過這么大[8]。

有一條文獻很重要,常被學者忽略?!妒辣尽ぞ悠坟?“唐叔虞居鄂?!薄妒辣尽肥菓饑墨I,史料價值極高。它記載的帝王諸侯之“居”都是指他們的都城?!稌x世家》講叔虞封唐,索隱云:“且唐本堯后,封在夏墟,而都于鄂。鄂,今在大夏是也?!倍踉诟叩?。周人占領唐地,最初選擇鄂,可能是出于軍事上的考慮。后來搬到平地,則與近水宜居、利于農業有關。

還有一條文獻也很重要,同樣與鄂有關?!蹲髠鳌冯[公六年:“翼九宗五正頃父之子嘉父逆晉侯于隨,納諸鄂,晉人謂之鄂侯?!彼^“翼九宗”是燮父以下九代晉侯分宗立世的九族,猶“懷姓九宗”。晉侯墓地正好是這九代晉侯的墓地?!拔逭鳖愃浦苤诓?、秦漢之宗正,大概是管理宗人的官,猶“懷姓九宗”有“職官五正”。頃父是晉國的這種官,嘉父是其子,可能世襲此職。晉侯墓地,最后一代是晉文侯。文侯之后,進入東周,昭、孝二侯還住在翼。孝侯之后是鄂侯。曲沃莊伯伐晉,他被迫出亡,先到隨,后到鄂,因為住在鄂,有別于“翼侯”(泛指住在翼的晉侯)[9],故稱他為“鄂侯”。其實他是回老家。

鄂在什么地方?舊說在鄉寧。鄉寧是五代才有的地名,北魏到唐代一直叫昌寧?!独ǖ刂尽?“故鄂城在慈州昌寧縣東二里?!编l寧縣在襄汾縣西,吉縣東南,靠近汾河。吉縣,秦漢叫北屈。北屈屬春秋戰國的屈邑。屈分北屈、南屈,《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叫“二屈”。鄉寧可能屬于南屈。

當然,鄂的具體位置還有待考古探索。

(二)從翼到絳

翼即晉。翼與澮水有關。今澮水是由滑家河、翟家河在翼城大河口村會合,經曲沃、侯馬,西注汾水,乃汾水東側的支流,唐改名翼水(見《元和郡縣志》卷十二)[10]。

西周時期,燮父至文侯九世居翼。剛才說了,北趙墓地就是這九個晉侯的墓地。春秋早期,昭侯(文侯子)封文侯弟成師(曲沃桓叔)于曲沃,曲沃邑大于翼,與晉并立。公元前745—前679年,曲沃桓叔、莊伯、武公居曲沃,晉昭、孝、鄂、哀、小子、湣六世,除鄂侯居鄂,仍然以翼為都?!蹲髠鳌坊腹攴Q晉哀侯為“翼侯”,是為了區別居鄂的鄂侯。這批晉侯,下場都很慘:除鄂侯逃跑,昭、孝、哀、小子相繼被殺[11],晉侯湣亡國。曲沃并晉后,所有晉君都是曲沃武公的后代。武公三十七年(前679年)“更號為晉武公。晉武公始都晉國,前即位曲沃,通年三十八年”(《史記·晉世家》)。這里說得很清楚,他是以晉都為都,即以翼為都。兩年后,晉武公卒。他死后,晉史翻開新的一頁。

曲沃并晉前,曲沃只是大縣,即有“先君宗廟之主”的“都”,并非晉國的國都(即所謂“國”),晉的國都是翼。曲沃并晉后,從獻公起,晉的國都是絳(故絳)。

絳(故絳)在什么地方?值得探討?!蹲髠鳌冯[公五年云“曲沃、莊伯以鄭人、邢人伐翼”,杜預注:“曲沃,晉別封成師之邑,在河東聞喜縣。莊伯,成師子也。翼,晉舊都,在平陽絳邑縣東?!薄稘h書·地理志上》云“聞喜,故曲沃”。漢晉舊說,絳在翼西,相當今曲沃,曲沃反在聞喜。獻公九子,他自己和他寵愛的驪女、驪女所生子住在絳,曲沃用來安置失寵的太子申生,重耳居蒲(在隰縣),夷吾居屈,派他們鎮守邊邑?!捌堰吳?,屈邊翟”(《史記·晉世家》),與鄂鄰近[12]。

我懷疑,今聞喜上郭村城址、邱家莊墓地一帶與古曲沃有關,今曲沃、絳縣一帶反而與故絳有關,故絳在翼、曲沃二邑之間。

(三)從絳到新田

春秋中期,獻、惠、懷、文、襄、靈、成七世居絳。絳是曲沃系晉君新建的國都,其名當與絳山、絳水有關,離翼很近。公元前669年(獻公八年),獻公用士蒍謀,滅桓、莊二族(即曲沃桓叔、曲沃莊公之后)。次年,在絳營建新都,司馬遷說獻公“始都絳”(《史記·晉世家》)[13]。這個絳,或以為是翼都的翻新改造,與翼一城二名,不妥。鄭玄《唐風譜》云“穆侯徙絳”,說明曲沃武公之前本已有絳,穆侯一度搬到過絳,絳是絳,翼是翼,完全是兩個地點,否則不能用“徙”字。

春秋中期偏晚,從晉景公起是又一個階段。公元前585年 (晉景公十五年),景公遷新田。新田,對故絳而言,又稱新絳。景公以下是厲公。厲公以下,悼、平、昭、頃、定五公當春秋晚期。

戰國時期,有出、敬、幽、烈、桓五公(敬公,《晉世家》作“哀公”;桓公,《晉世家》作“孝公”,也許是用雙字謚)。司馬遷說,“幽公之時,晉畏,反朝韓、趙、魏之君。獨有絳、曲沃,余皆入三晉”。翼城、絳縣、侯馬屢出“降亭”陶文。這個“降”應指新絳,即侯馬新田。新絳可能是故絳西擴,包括故絳在內。

(四)晉國絕祀

公元前403年 (烈公十三年),三晉列為諸侯。其后不久,三家滅晉,晉君絕祀。三家滅晉在哪一年,有兩種說法: 一說公元前376年(晉靜公二年)[14],一說公元前369年 (晉桓公二十年)[15]。晉國的最后一位國君,或說是晉桓公,或說是晉靜公?!妒酚洝ぺw世家》說,趙成侯十六年 (前359年)封靜公于端氏 (在沁水縣端氏鎮),趙肅侯元年 (前349年)徙處屯留 (在屯留縣),最后當死于長治地區[16]。

三、晉國封建一:分封同姓(周后和晉后)

古代占領多為“三結合”:征服者加土著加移民。移民有出有入。如叔虞封唐,周為占領者,夏、戎為土著,趙從曲阜遷入,扎根山西,唐遷杜,又返山西。

晉卿多以軍功顯,不盡公族。貴族分宗立氏,引發繼承危機,上位者往往刪夷枝葉,突出主干,如武公代翼,獻公滅桓、莊二族,過程十分血腥[17]。

(一)周后(姬姓)

1.霍氏:霍叔之后?;羰迨俏耐踝?,武王克商封于霍(在霍州),為三監之一。周公平定武庚三監之亂后,情況不詳。晉獻公十六年(前661年),趙夙從晉獻公伐滅霍,霍公求奔齊,旋復國[18]。研究霍,目前只有傳世銅器。先軫之子先且居封于霍,稱霍伯,卒于晉襄公六年(前622年)。

2.魏氏:畢公之后。畢公也是文王子。晉獻公十六年,畢萬從晉獻公伐滅魏,賜邑為魏氏[19]。魏原本是芮的中心(在芮城),芮失魏,往陜西遷。澄城、韓城一帶的考古發現就是芮的遺存。畢萬以下,魏武子居魏,魏悼子徙霍,魏莊子徙安邑(在夏縣)。從此長期住在安邑。魏锜(呂锜、廚武子,魏犨子或魏犨孫)分出呂氏,大約在徙霍前后。萬榮廟前村魏國墓地出土的郘編鐘就是郘氏的銅器。戰國早期,魏文、武二侯時,魏國最強盛,擴地河西。戰國中期,魏惠王三十一年 (前339年),因安邑近秦,徙都大梁(在開封),重心東移。魏的勢力范圍:一是“河東”(運城地區和臨汾地區西部)和“西河”(黃河對岸洛以東之地);二是“河內”(今安陽、濮陽、鶴壁、新鄉、焦作、濟源六市),三是開封市一帶。

3.楊氏:周宣王子長父封于楊為楊侯,見陜西眉縣楊家村出土的四十二年逑鼎。楊在洪洞范村,存續時間比較短。

(二)晉后(姬姓)

1.欒氏:晉靖侯孫欒賓的后代。欒賓是曲沃桓叔之傅(《左傳》桓公二年)。欒賓的后人有欒枝、欒盾、欒書等。傳世銅器欒書缶(器形屬尊缶),舊說銘文書即景、厲二公時的欒書,1990年以來,學者多疑此器為楚器,我覺得未必可靠。缶固常見于楚器組合,晉器迄未發現,但我們并沒有充分證據,證明當時的晉絕不用缶,也不能證明此器銘文是楚國獨特的字體。事實上,我的印象,此器器形不盡同于楚缶,銘文也不同于春秋晚期的楚國銘文(多作瘦長體,比較規整)。公元前550年,晉滅欒氏。

2.韓氏:曲沃桓叔子韓萬(韓武子),據說封于韓原(在韓城)。韓萬之后有韓厥(韓獻子)。晉景公十二年(前588年)作六軍,韓厥是六卿之一。韓厥卒,下面兩代,韓宣子徙州(在溫縣),韓貞子徙平陽(在臨汾),長期住在臨汾。戰國中期,韓哀侯二年(前375年)滅鄭,才遷都鄭(在新鄭)。韓的勢力范圍:一是周王畿外圍,二是“上黨”(北部與趙地時有進退)和“上黨”南口外的“南陽”(焦作市一帶,東部與魏地時有進退)。

3.荀氏:《漢書?地理志上》注引《竹書紀年》:“武公滅荀,以賜大夫原氏黯[20],是為荀叔?!薄段倪x·北征賦》李善注引“荀”作“郇”。舊說郇在臨猗,荀在新絳?!败魇濉奔捶缬?、虢的荀息。荀息子分兩支,荀林父一支為中行氏(中行桓子),荀首一支為知氏(知莊子)。聞喜上郭村出土荀侯匜,稱侯的荀氏應是尚未分化前的荀氏。

4.中行氏:晉文公五年(前632年)“作三行以御狄”(《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三行是用來對付戎狄的新軍。荀林父將中行,從此以中行為氏(稱中行桓子)。他活得很長,歷事文、襄、靈、成、景五公,參加過許多重大戰役,包括伐滅赤狄潞氏的戰役。中行氏的勢力范圍主要在長治地區和安陽、淇縣一帶。

5.知氏:知邑在永濟市。公元前458年,知氏與趙、魏、韓三家共滅范氏、中行氏分其地。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家共滅知氏,分其地。出土銅器,有傳出太原的智君子鼎1、鬲1、鑒2、弄鳥1[21]。知氏的勢力范圍主要在運城地區。

6.祁氏:氏名與居祁有關。祁縣有昭余祁澤、鄔城泊,即古祁、鄔二縣所在。

7.羊舌氏:公元前514年,晉滅祁氏、羊舌氏。二族,《史記·趙世家》稱“公族”,《魏世家》稱“宗室”。杜預說:“羊舌氏,晉之公族,羊舌,其所食邑也?!保ā洞呵镝尷な雷遄V》)叔向(叔肸、羊舌肸、楊肸)是這一族的大名人。叔向說,“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肸又無子”(《左傳》昭公三年)。

(三)其他

1.郤氏:有郤豹、郤芮、郤缺、郤克等。公元前574年,郤氏滅于“三郤之難”(“三郤”:郤锜、郤至、郤犨)。

2.胥氏:有胥臣、胥甲、胥克、胥童等。公元前574年,胥童被殺,此族衰亡。

四、晉國封建二:分封異姓(夏遺民和商移民)

晉國起用夏遺民,范氏和先氏最具代表性;商移民,趙氏最具代表性。

(一)范氏(祁姓)

范氏出自陶唐氏。唐人有很多支。如武王興滅繼絕,有所謂“下馬之封”,其中有黎?!秴问洗呵铩ど鞔笥[》說武王滅商后“封帝堯之后于黎”。商代的黎國也可能是祁姓,但西周的黎侯,至少成、康以來是姬姓[22]。黎城西關墓地就是姬姓黎國的墓地[23]。西周猶在的唐人之后,范氏是最重要的一支。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自報家門:

“昔匄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范氏,其是之謂乎?”杜注:“周成王滅唐,遷之于杜,為杜伯。杜伯之子隰叔奔晉,四世及士會,食邑于范?!?/p>

據上所述,范氏是唐人之后,周成王滅唐,西遷唐人于周地之杜(在西安杜陵),稱唐杜氏。周宣王冤殺杜伯,杜伯之子隰叔奔晉,估計在幽、平之際。隰叔到士會隔四代。據《世本》,隰叔之子為子輿,其子不詳,士蒍是子輿孫。士蒍之后有士缺(士成伯)、士會(范武子)、士燮(范文子)、士匄(范宣子)、士鞅(范獻子)、士吉射(范昭子)等。

范氏稱士氏是從子輿始。士即士師,掌刑獄。這是以官為氏。范宣子作《刑書》,《刑書》是晉國的著名法典。范氏又稱隨氏,則是以封邑為氏。隨,相傳在山西介休。隨是隰叔返晉后的封邑,在前;范是范武子以來的封邑,在后?!蹲髠鳌坊煊萌N氏名。范氏滅于公元前458年。

范在什么地方?舊說在河南范縣,但《左傳》說在魯縣,即河南魯山縣。這兩個地點都在山西以外,有點遠。

范氏的祖先向上追溯,據說與養龍有關(《左傳》昭公二十九年)。養龍,有豢龍氏、御龍氏、豕韋氏。相傳虞時,董父為舜養龍,號豢龍氏;夏時,劉累(陶唐氏的后代)從豢龍氏學,為孔甲養龍,賜御龍氏,讓他代替商地擅長養龍的豕韋氏。范氏是劉累的后代,屬于夏地的唐人[24]。

古之所謂龍,原型是鱷魚。當年,黃河流域有人養鱷魚。如陶寺遺址出土鼉鼓,用鱷魚皮作鼓面蒙在陶鼓上。石峁遺址和大汶口文化的遺址也發現過鱷魚骨板。

周有褒姒(見《國語·晉語一》《鄭語》)。褒姒是夏遺民。傳說,夏衰,褒人之神化為二龍。夏后藏龍涎于櫝,歷殷、周莫發,厲王末發之,宮中處女感龍涎而孕,生褒姒。褒姒的出生也和養龍有關。

漢高祖劉邦以劉為氏,傳出劉累。劉邦為了證明自己是“真龍天子”,說他的母親被蛟龍上身生下他,即附會此類傳說。

劉邦也很重視范氏?!妒酚洝し舛U書》講劉邦在長安立七巫祠:梁巫祠、晉巫祠、秦巫祠、荊巫祠、九天巫祠、河巫祠、南山巫祠?!妒酚浖狻芬姆f說謂“范氏世仕于晉,故祠祝有晉巫。范會支庶留秦為劉氏,故有秦巫。劉氏隨魏都大梁,故有梁巫。后徙豐,豐屬荊,故有荊巫”,也與這類傳說有關。

清華簡《湯處于湯丘》更有意思[25]。它說商湯娶妻于有莘氏,有莘氏是夏人。伊尹是有莘氏的媵臣,以廚藝干湯,取天下,這個故事很有名,大家都知道。值得注意的是,湯的名字原來與他的出生地有關。湯亦作唐,古人叫天乙唐。湯丘即唐丘,即叔虞封唐的唐。湯出生于唐,與夏聯姻,最后取夏而代之。整理者說,此篇可能與《伊尹》書有關。

(二)先氏(姒姓)

先氏是晉國貴族中很重要的一支?!蹲髠鳌酚邢扔?、先丹木、先軫、先蔑、先且居、先都、先仆、先克、先縠。晉臣叔向說:“我先君文公……有欒、郤、狐、先以為內主?!保ā蹲髠鳌氛压辏┫仁隙嘬妿?,如先友、先丹木參加過太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之役,先軫參加過城濮之戰。先軫曾封于原(在濟源)。先軫之子先且居曾封于霍,稱霍伯。1992—2002年,浮山出土過殷墟時期的先氏銅器[26]。公元前596年,晉殺先縠,滅先氏。

先氏,或與有莘氏有關。先是心母文部字,莘是生母真部字,古人用為通假字。如《孟子·萬章上》“伊尹耕于有莘之野”,《呂氏春秋·本味》“莘”作“侁”;《楚辭·天問》“有莘氏”,《呂氏春秋·本味》“莘”亦作“侁”。

上文提到,商湯娶于有莘氏,周文王也娶于有莘氏。莘在什么地方?有二說,一說在山東曹縣莘冢集,即《左傳》昭公元年“商有姺、邳”的“姺”,一說在陜西合陽,即《詩·大雅·大明》“纘女維莘”的“莘”。前者近商,后者近夏。二說應以后說為是。

(三)趙氏(嬴姓)

趙、秦同祖,皆出蜚廉。蜚廉有子惡來、季勝。秦出惡來,趙出季勝。季勝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賜邑皋狼(在方山),是為“宅皋狼”[27]。孟增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幸于周穆王,賜邑趙城(在洪洞),從此為趙氏。造父以下七世,至于叔帶。司馬遷說,“叔帶之時,周幽王無道,去周如晉,事晉文侯,始建趙氏于晉國”(《趙世家》)。清華簡《系年》也提到蜚廉、蜚廉子和嬴姓西遷,記述有所不同。

趙氏是從晉獻公時崛起。獻公十六年,趙夙從晉獻公伐霍、魏、耿,“霍公求奔齊。晉大旱,卜之,曰‘霍太山為祟’。使趙夙召霍君于齊,復之,以奉霍太山之祀,晉復禳。晉獻公賜趙夙耿”(《趙世家》)。耿在河津。趙夙之后有趙衰。趙衰子,趙盾是正室,趙穿是側室。趙盾之子為趙朔,朔族滅于“下宮之難”,獨遺趙武。趙武復位,再傳至趙鞅。趙鞅即趙簡子,居晉陽(在太原),即太原趙卿墓的墓主。這一支是晉陽趙氏。趙穿一支居邯鄲(在邯鄲),為邯鄲趙氏[28]。

趙的勢力范圍:最初在呂梁地區(如藺、離石)和晉中地區(如晉陽、榆次)。公元前475年,趙襄子滅代(蔚縣一帶),開始向冀西北、晉北和內蒙古中西部發展。著名的“渾源彝器”即出土于代地。公元前424年,趙獻侯遷都中牟(在鶴壁)。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邯鄲。公元前296年,趙惠文王滅中山。公元前228年,秦滅趙,趙公子嘉奔代。公元前222年,秦滅代,俘虜代王嘉。

五、晉國封邑的空間分布

晉國疆域,最初比較小,主要在晉南,晉北是戎狄盤踞。晉南,以太岳山為隔,分為兩大塊:晉西南和晉東南。

(一)晉西南

分南北兩塊:臨汾地區在北,運城地區在南。

1.臨汾地區

太岳山在東,呂梁山在西,中間是汾河河谷和臨汾盆地。除上面提到的城邑,汾河上還有一串城邑,控扼南北大道。汾河沿線,介休—靈石—霍州—洪洞—臨汾—襄汾—侯馬是一段,侯馬—新絳—稷山—河津是一段。前一段,介休、靈石是從太原盆地轉臨汾盆地的瓶頸口,現歸晉中地區。鄂侯奔隨的隨,據說就在介休。往下走是霍州?;糁菀曰羯矫??;羯街鞣逶诨糁?、洪洞交界處?;羰俏渫跞O之一,守霍太山。后來有出自先氏的霍伯居此。再往下走是洪洞。洪洞有趙、楊二邑。趙在縣北趙城鎮,楊在縣南范村。趙封趙城早,在周穆王時,楊侯封楊,見宣王四十二年逑鼎,年代相當晚。坊堆遺址和永凝堡遺址在趙城鎮和范村之間,學者有唐、霍、趙、楊等多種猜測。楊國太晚,年代不合,楊姞壺出土后,或說姬姓楊國前還有姞姓楊國,也未必能坐實,問題還得進一步研究。洪洞是唐代才有的地名,意思是虛空開闊。到了洪洞,地勢忽變開闊,地名很形象。再往下走是臨汾、襄汾。臨汾是傳說中的堯都,古稱平陽,韓居平陽長達122年。襄汾是由襄陵、汾城二縣合并,地處臨汾盆地的中心。陶寺遺址在襄汾,可能與唐有關。聞喜上郭村出土賈子匜。賈氏相傳封于襄汾。再往下是侯馬。侯馬是新田,學者無異議。侯馬當汾曲(汾水拐彎處),往南走,進入運城地區。

2.運城地區

有汾、沭二水。新絳、稷山、河津在汾河一線。汾河南有峨嵋嶺,東北—西南走向,跨聞喜、萬榮、臨猗、永濟。絳縣、聞喜、夏縣、運城、臨猗、永濟在沭水河一線。中條山在沭水河南,亦東北—西南走向,永濟在山北,芮城、平陸在山南。河津、萬榮、臨猗、永濟西臨黃河,芮城、平陸南臨黃河。

荀氏據說在新絳。稷山、河津,古稱皮氏。萬榮縣是合榮河、萬泉二縣:萬泉靠東,以孤山為中心,舊多泉水;榮河靠西,在汾河南,古稱汾陰。夏縣、運城是古安邑。臨猗是合臨晉、猗氏二縣。永濟是古蒲阪,傳說中的舜都。垣曲在中條山與太行山之間,南臨黃河。

侯馬以下四條道:一條是侯馬—新絳—稷山—河津道,沿汾河,奔龍門口;一條是侯馬—聞喜—運城—永濟道,逾蒲阪,去風陵渡,過黃河,去陜西(繞開中條山背后位于靈寶的函谷關);一條是侯馬—聞喜—夏縣—運城—平陸道,逾虞阪,去茅津渡,過黃河,去三門峽(舊稱陜縣);一條是侯馬—垣曲道,過黃河,出軹關陘,到河南濟源。

此區,中心是安邑。傳說禹都安邑。安邑包括夏縣和運城。運城是清代地名,唐代叫司鹽城,乃鹽池所在,古稱鹽氏。上述四道都是向外運鹽的通道。翼城大河口1017號墓出土霸伯山簋,銘文提到住在陜西的井叔曾到山西來購鹽,用102井糧田和虎皮二張作報酬[29]。

晉的西邊是所謂“西河之地”,“西河之地”是秦晉長期拉鋸戰的地帶,華山以東和洛河以東曾長期被魏國占有。

晉的南邊是洛邑和周王畿。虞、芮、虢在洛邑西,鄭在洛邑東,四邑拱衛京師。周王畿北依晉地,不是以黃河為界,而是延伸到運城地區的南緣。如虞在平陸,芮在芮城,北虢在平陸,南虢在三門峽(舊稱陜縣)。虞、芮、北虢皆在山西境內。最近,垣曲北白鵝墓地的發現讓人想不到,召公的采邑竟然也在山西??磥?,晉是先取唐地,后取虞、夏地。晉獻公南征虞、芮、虢,才把勢力擴大到整個晉西南。

(二)晉東南

古稱上黨。上黨地區,以羊頭山為隔,也分兩塊,長治地區在北,晉城地區在南。長平之戰就發生在羊頭山一帶。

1.長治地區

太行山在東,太岳山在西,中間是長治盆地。長治地區與“河內之地”隔山相望。有許多山口通冀南豫北,如從黎城,經涉縣、武安,出滏口陘,北可去邯鄲、臨漳、邢臺,南可去林州、安陽、鶴壁。商代的黎國就在長治地區。長治地區出過不少商代銅器,估計應與黎國有關。此地多赤狄,有潞城的潞子國。長治,古稱潞州或潞安府,潞就是赤狄留下的地名。

2.晉城地區

晉城,古稱澤州。太原到沁陽的潞澤古道是自古從太原去洛陽的必經之路,也很重要。

上述城邑,黎是東去河內之地的出口,西伯戡黎,已經打通。其他三個出口則是晉獻公打通?;粼诨糁?,是晉地的北門;魏在芮城,是晉地的南門;耿在河津,是晉地的西門,黎是晉地的東門。這是早期晉地的四至。

六、和戎與伐戎:赤狄、白狄、姬姓之戎和姞姓之戎

山西自古多戎狄。戎狄與唐、虞、夏三族長期相處,早就是當地土著的一部分。

(一)赤狄(媿姓)

赤狄是媿姓之狄。媿字見西周金文,鬼字加女旁,這是西周族姓的典型寫法。王國維指出,此姓是鬼方族姓。媿姓,今本《左傳》有兩種寫法,除“懷姓九宗”作懷,還作隗,二字皆媿字的通假字。今姓氏用字,隗行而媿廢?!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引《瑯琊刻石》,其中有“丞相隗林”,即始皇詔版的“丞相狀”,林字是狀字的訛寫,可見秦代已有這種寫法。

《唐誥》“懷姓九宗”是媿姓的九個分支,今可考者有以下各支:

1.倗氏:即馮氏。見山西絳縣橫水墓地有兩座大墓出土的銘文,M1是畢姬墓,M2是倗伯墓[30]。倗伯即屬這一支。倗伯的銅器也見于大河口墓地。

2.霸 (?)氏:即潞氏?!秶Z·鄭語》有“潞、洛、泉、徐、蒲”,韋昭注云“皆赤狄隗姓也”。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銘文(圖二),霸(?)字有兩種寫法,一種似霸,但所從革,往往作束或東,另一種加各,甚至寫成洛或格,皆以各為聲符,字同露、潞,其實就是《鄭語》的“潞、洛”,相當潞子嬰兒的潞字,三晉貨幣中的字(圖三)。

圖三 三晉貨幣中的字

圖二 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器銘中的霸(?)、露、格、洛四字

3.東山皋落氏:即太子申生所伐(見《左傳》閔公二年),在山西垣曲。山西垣曲出土過兩件咎茖戈(圖四)。

圖四 垣曲出土的兩件咎茖戈銘文

4.茅戎:在山西平陸茅津渡(見《左傳》成公元年)。

5.甲氏:在山西武鄉縣西部的故城鎮一帶(見《左傳》宣公十六年)。武鄉西部是戰國的涅氏縣,涅縣是以涅水名。涅水出護甲山,亦名甲水。

6.留吁:在山西屯留(見《左傳》宣公十六年)?!傲粲跬酢币娗迦A簡《系年》。

7.余吾:在山西屯留縣余吾鎮?!蹲髠鳌烦晒暧浲鯉煼ッ┤?,“敗績于徐吾氏”。徐吾氏出自漠北余吾水,即今蒙古國的圖拉河,《山海經·北山經》作“涂吾之水”、《史記·匈奴列傳》作“余吾水”。徐吾即《國語·鄭語》“潞、洛、泉、徐、蒲”的“徐”?!逗鬂h書·西羌傳》注引《竹書紀年》有“余無之戎”。屯留、余吾墓地出土“屯市”“余市”陶文[31]。

8.鐸辰:在長治地區?!蹲髠鳌沸?“十六年春,晉士會帥師滅赤狄甲氏及留吁、鐸辰?!倍蓬A注:“鐸辰不書,留吁之屬?!?/p>

9.潞氏:在山西潞城,即荀林父所滅赤狄潞氏(見《左傳》宣公十五年)。三晉貨幣有幣,同露、潞,疑即大河口潞氏之東遷者。

10.蒲氏:在山西隰縣。即《國語·鄭語》“潞、洛、泉、徐、蒲”的“蒲”。

此外,山西的鄰近地區也有赤狄。如:

1.廧咎如:《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提到晉人伐蒲(在隰縣),重耳自蒲奔狄,“狄人伐廧咎如,獲其二女:叔隗、季隗,納諸公子”。疑“狄”即邊秦之狄,河對岸是延長和延安 (都在延河上)?!妒酚洝x世家》省“廧”,作“咎如”,索隱云“咎音高”,疑即秦高奴權的“高奴”。項羽入關,立秦三將,董翳為翟王,都高奴。高奴在延安一帶。

2.泉戎:《左傳》僖公十一年提到“揚、拒、泉、皋伊雒之戎”,杜預稱為“戎邑及諸雜戎”,其中的“泉”見于《國語·鄭語》的“潞、洛、泉、徐、蒲”,亦屬赤狄無疑。泉戎可能與洛陽金村的翟泉有關。

此外,媿姓還有胡氏,在河南郾城,見于出土銅器[32]。

上述赤狄各支,咎同皋、高(如皋狼、皋落、咎如、高奴)。落從各(如霸氏銘文的各種寫法,以及皋落和潞氏等名)。這兩個字是赤狄標識字?!逗鬂h書·西羌傳》注引《竹書紀年》中的“西落鬼戎”,恰好也有“落”字。

赤狄不僅與山西有關,還影響到整個東周的政治格局。如周有王子帶之亂,狄人逾中條山干預王室政治(《左傳》僖公十一年到二十五年)。齊桓公存邢救衛,起因是狄人逾太行山伐滅邢、衛(《春秋》莊公三十二年和閔公二年)。這支狄人是留吁,見清華簡《系年》。

潞氏,早期在翼城附近,與晉比鄰而處;晚期,迫于晉勢,遷居晉東南。晉厲公時,荀林父滅潞氏(前594年),次年士會滅甲氏、留吁、鐸辰(前593年),是史籍有關赤狄的最后記載。

(二)白狄(姬姓)

白狄是姬姓之狄[33]。春秋晚期,鮮虞、中山活動于滹沱河流域。如平山中山王墓和行唐故郡遺址就是鮮虞、中山的考古遺存。

過去,我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見到一件金箔飾件(圖五),不知出于何地,屬于哪一族群?,F在才明白,它是白狄遺物。此物與河北行唐故郡遺址出土的車飾非常相似。這件金箔,器形作雙頭獸,一頭作鳥形,一頭作龍形或虎形,并有绹索形紋飾[34]。

圖五 香港中文大學藏金箔雙頭獸

(三)姬姓之戎

戎狄有姬姓者,如驪戎、狐戎,與晉通婚。如晉獻公子,很多都是戎女所生,如他寵愛的奚齊、卓子是驪戎之女所生,重耳、夷吾是狐戎之女所生。驪戎、狐戎可能與白狄有關。

晉卿有狐氏一族,出自重耳母族,因輔佐晉文公而顯,如狐突子狐毛、狐偃,狐毛子狐溱,狐偃子狐射姑。狐射姑又叫賈季?!蹲髠鳌肺墓暧钟泻暇樱ɡm鞠居、續簡伯)。狐偃即子犯編鐘的子犯。聞喜上郭村出土的賈子匜是賈氏的銅器。賈氏、續氏可能是狐氏之別族。

(四)姞姓之戎

姬、姞二族是深具戎狄背景的古族,兩族經常通婚。如周人的始祖棄(后稷)是娶姞姓女子,周夷王后是姞姓,偪姞是晉文公的妻子、晉襄公的母親,燕姞是鄭文公的賤妾、鄭穆公的母親[35]。故石癸有言:“吾聞姬、姞耦,其子孫必蕃?!保ā蹲髠鳌沸辏?/p>

文獻記載,姞姓之戎有兩支最有名。

1.密須。簡稱“密”。上博楚簡《容成氏》記文王伐九邦,其中有密須。密須在甘肅靈臺。周文王滅之,以封姬姓。后又為周共王伐滅。這是與周關系最密切的一支。

2.南燕?!蹲髠鳌沸曛v鄭穆公之死,提到其母燕姞?!把鄪牎笔悄涎嘀?。南燕是對北燕而言。北燕是周人占領北燕后襲用舊名,并非原住民。原住民當是燕京之戎(《后漢書·西羌傳》注引《竹書紀年》)。燕京之戎以山名,山西北部有燕京山(即管涔山)。這支戎人,起初可能活動于山西北部,后來遷徙到河北北部,最后定居于北京房山縣?!蹲髠鳌氛压拍晏岬健懊C慎、燕亳,吾北土也”,“肅慎”在遼寧,“燕亳”在北京,皆周北土。燕亳即燕京,陳璋方壺和陳璋圓壺叫“燕亳邦”。我懷疑,周人封燕是鳩占鵲巢,南燕在河南延津縣,應即遷自北燕。

另外,出土銅器銘文證明,鄂也是姞姓(詳下)。

(五)其他

1.《后漢書·西羌傳》注引《竹書紀年》提到很多支戎人,其中可能與山西有關者,有西落鬼戎、燕京之戎、余無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太原之戎、條戎、奔戎、北戎。

2.無終戎。如魏絳和戎的戎就是無終戎( 見《左傳》襄公四年)?!蹲髠鳌氛压?“晉中行穆子敗無終及群狄于大原?!比龝x貨幣有亡幣,即無終幣。

3.林胡、樓煩之戎?!妒酚洝ば倥袀鳌?“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p>

七、湖北也有隨、唐、鄂

晉、楚是對跖關系,中間夾著周。一部春秋史,主要是晉楚對抗,兩邊你來我往,關系很密切。

近年,湖北考古大豐收,山西有隨、唐、鄂,湖北也有隨(曾)、唐、鄂,使人不能不想,這僅僅是名字的巧合,還是有意義更為深遠的聯系。這個問題久縈心頭,我一直在想。

(一)曾(隨,姬姓)

古書中的隨屬于“漢陽諸姬”,舊說在隨州。擂鼓墩一號墓是曾侯乙墓,二號墓是曾侯乙夫人墓,也在隨州,而且出土銘文可以證明,曾也是姬姓。過去,李學勤說曾、隨是一國二名,很多人不信。葉家山墓地發現后,有些人仍然不信。原因是商代這里就有曾,葉家山墓地,墓底有腰坑,器銘有族徽。很多人相信,這兩條是區分周土和周土以東的兩個鐵定標準。其實,這是值得商討的。我曾指出,武王克商后,很多古族會換地方,占領者反而襲用被占領地的舊名。有跡象表明,商代的曾早已遷走,很可能是去了陜西,后來參與滅亡西周的繒才是這個曾[36]。曾和隨,是一是二,爭了很多年,自從曾侯鐘發現,真相大白,原來葉家山墓地的曾是南宮括的后代[37],并且新出銅器證明,曾確實又叫隨。只不過一個是當地人用的老名,一個可能是從山西帶來的新名。

我想,大家看過有關出土物都會同意,墓地的整體面貌帶有周文化的顯著特征,有別于當地的土著文化。

(二)唐(姬姓)

唐司馬貞說,成王滅唐后,遷其民于“許、郢之間”(《史記·晉世家》索隱),以為唐在唐州(在河南唐河縣),但《漢書·地理志上》云舂陵“上唐鄉,故唐國”,則在隨州市隨縣唐縣鎮,位于棗陽東?!蹲髠鳌沸暧刑苹莺?,定公三年有唐成公。2012年,湖北隨州市義地崗破獲一起盜墓案,收繳銅鼎三,銘文作“(唐)侯制隓(隨)夫人行鼎,其永祜?!?;銅簋三,銘文作“加嬭作行簋,其永用之”,說明唐國就在附近[38]。

(三)鄂(姞姓)

鄂也是北方古國?!稇饑摺ぺw策三》有“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說,鬼是媿姓國,鄂是姞姓國,文王是周王,周是姬姓。此三族皆北方強族?!妒酚洝ひ蟊炯o》也有此說,“鬼侯”作“九侯”。我懷疑,山西的鄂邑,即此族所留地名。西周時期的鄂,類似燕分南北,也分南北。山西的鄂才是原來的鄂,隨棗走廊的鄂是北鄂南遷。

最近,上海博物館舉辦“漢淮傳奇:鄂國青銅器精粹展”。關于羊子山墓地、夏餉鋪墓地,經學者討論,事情越來越清楚。我的認識是:羊子山墓地的鄂也是西周初封于此,族姓是姞[39]。周夷王時,鄂侯馭方率南夷、東夷叛周,被禹率西六師、殷八師伐滅?!妒酚洝こ兰摇氛f,“熊渠生子三人。當周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楊粵,至于鄂。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肆⑵溟L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就是講鄂滅之后,楚來填補空白。夏餉鋪墓地的鄂侯是周人復立的姬姓鄂侯,易姓而襲號,并非原來的鄂。

當然,這批南下的北方人到底來自何地,恐怕還值得探討。我懷疑,南宮氏的封邑在王畿或王畿背后的山西。曾是襲用土著舊號,隨是從晉地帶來的邑名,一個是舊名,一個是新名,屬于姬姓移民。唐也是姬姓移民。鄂是姞姓移民。兩姓是傳統的通婚集團。我相信,這三批移民進入隨棗走廊,年代當在昭王伐楚之前,大約在成王時,與齊、魯、晉、衛、燕等國的封立大約同時。

這里有幾點值得注意:

1.葉家山M1出土“龍紋鼎”(M1:14),器形類似晉侯墓地出土的兩件南宮姬鼎(M6081: 88、89)。這種器形的鼎比較少見,但并非南方特有(圖六)。

圖六 龍紋鼎和南宮姬鼎

2.葉家山M2(曾侯諫夫人媿氏墓)出土曾侯諫為媿氏所作甗1、簋2,M28(疑即下一代曾侯夫人墓)亦出土曾侯諫為媿氏所作簋2、尊1、壺1、卣2。其中M2、M28出土的的四件簋,器形類似記載燮父遷翼的覺公簋(圖七)。第一代曾侯的夫人是來自晉地赤狄。

圖七 曾侯諫作媿簋和覺公簋

當然,情況很復雜。隨在晉地是隨氏的封邑,那一帶既有唐遺民,也有外來的周人,而湖北的曾、唐是姬姓的殖民地。鄂在晉地是周人最早的封邑,而湖北的鄂是個姞姓國家。兩者的關系,我們還知之甚少。

這里只是提問題,不是下結論。

此文是據我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的演講稿(2021年9月11日,山西太原)改寫,2021年11月23日寫定于北京藍旗營寓所。

附記:2013年12月30日凌晨,為了參加葉家山國際學術研討會,我臨時趕寫過一個發言提綱:《曾隨關系的時空坐標——參觀葉家山墓地和義地崗墓地的感想》,并在會上倉促講了一下(未收入會議論文集)?;氐奖本┖?,1~3月間,我曾與葉家山墓地發掘者黃鳳春先生書信往還,就出土銘文交換意見,他問我要過這個提綱。當時,我仍相信某些參會學者提出的“西周曾國是土著”說,但黃先生堅信,葉家山的曾是姬姓的曾?,F在看來,他是對的。本文最后一節的想法在那篇發言提綱中已經提出,我甚至懷疑,過去季氏梁出土季怡戈銘中的“穆侯”沒準是晉穆侯(前811—前785年):季怡出自西宮氏,西宮氏出自穆侯。當然,這個提綱只是一個胡思亂想的草稿。

[1]《左傳》昭公十五年:“密須之鼓,與其大路,文所以大蒐也。闕鞏之甲,武所以克商也。唐叔受之以處參虛,匡有戎狄?!?/p>

[2]或說“夏政”即“夏小正”的“正”,指歷法“三正”中建寅的夏正。又古代人名有“啟疆”,如楚有薳啟疆?!皢⒔钡囊馑际情_疆拓土。這里也可能是把“啟疆”一詞拆開來,啟、疆互文,政、索互文。兩句合在一起,指以夏治夏,以戎治戎,用夏、戎之法為治,開疆拓土。

[3]《帝王世紀》有堯都平陽(或安邑、晉陽)、舜都蒲阪(或平陽及潘)、禹都安邑(或平陽)說?!蹲髠鳌钒Ч辍坝写思椒健?,孔疏:“堯治平陽,舜治蒲坂,禹治安邑?!逼湔f略同?!吨駮o年》《世本》有“禹都陽城”說。

[4]今翼城在東,曲沃在西,絳縣在二縣南。

第64~69頁。

[6]《史記正義》說“封于河、汾二水之東”。有人認為這是指河、汾二水加在一起的東面,唐在這兩條水以東,恐怕不對。如果真是這樣,司馬遷光說“汾之東”就已經夠了,何必再加“河”字。

[7]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國一同?!薄稘h書·百官公卿表》:“縣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鄉、亭亦如之。皆秦制也?!?/p>

[8]今鄉寧縣的面積為2029平方公里,翼城縣的面積為1170平方公里,曲沃縣的面積為437.9平方公里,侯馬市的面積為220平方公里。

[9]“翼侯”是泛稱住在翼的晉君,不是只有晉哀侯稱翼侯,如鄂侯奔隨前也叫翼侯,見《左傳》桓公三年?!吨駮o年》提到的“翼侯”也是泛指。

[10]翼者在側,晉訓進,又可讀搢,搢有插入之義,疑指汾水支流,與太原晉水同。

[11]有學者推測,曲沃的羊舌墓地是昭、孝二侯的墓地,見孫慶偉:《試論曲沃羊舌墓地的歸屬問題》,《南方文物》2021年2期,第74~76頁。

[12]獻公九子,娶妻不避同姓?!蹲髠鳌非f公二十八年:“晉獻公娶于賈,無子。烝于齊姜,生秦穆夫人及太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晉伐驪戎,驪戎男女以驪姬。歸,生奚齊,其娣生卓子?!辟Z女、驪女、狐女皆姬姓。太子申生,從稱謂看,應是申女所生,齊、呂、申、許皆姜姓。司馬遷說“太子申生,其母齊桓公女也”(《史記·晉世家》),年代不相及。案:《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說“重耳駢脅”“同姓相婚,其生不蕃”。

[13]《左傳》分三年述其事,莊公二十四年:“晉士蒍又與群公子謀,使殺游氏之二子。士蒍告晉侯曰:‘可矣。不過二年,君必無怨?!贝文?“晉士蒍使群公子盡殺游氏之族,乃城聚而處之?!庇执文?“夏,士蒍城絳,以深其宮?!薄妒酚洝x世家》撮述為一年,作“八年,士蒍說公曰:‘故晉之群公子多,不誅,亂且起?!耸贡M殺諸公子,而城聚都之,命曰絳,始都絳”。案:士蒍晉臣,與范氏為一族,游氏為桓、莊之族。

[14]《史記·晉世家》:“靜公二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晉后而三分其地。靜公遷為家人,晉絕不祀?!薄读鶉瓯怼妨性谖何浜钍荒?、韓哀侯元年、趙敬侯十一年。

[15]《史記·晉世家》索隱引《竹書紀年》云:“桓公二十年趙成侯、韓共侯遷桓公于屯留?!?/p>

[16]《史記·趙世家》:“(趙成侯)十六年,與韓、魏分晉,封晉君于端氏……肅侯元年,奪晉君端氏,徙處屯留?!卑?端氏位于翼東,屬于晉城地區。屯留屬于長治地區。

[17] (清)高士奇: 《左傳紀事本末》卷三一把晉卿歸納為魏、趙、狐、胥、先、欒、郤、韓、知、中行、范十一族,狐、先、郤、胥、欒先亡,范、中行、知后亡,獨留魏、趙、韓。

[18] 《趙世家》 記晉滅霍,“霍公求奔齊。晉大旱,卜之,曰‘霍太山為祟’。使趙夙召霍君于齊,復之,以奉霍太山之祀,晉復穰”。

[19]《左傳》閔公元年:“晉侯作二軍,公將上軍,太子申生將下軍。趙夙御戎,畢萬為右,以滅耿、滅霍、滅魏。還,為大子城曲沃,賜趙夙耿,賜畢萬魏,以為大夫?!?/p>

[20]原在濟源。先氏的先軫、趙氏的趙同也曾封于原。

[21]李零:《萬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第26~28頁。

[22]李學勤:《從清華簡談到周代黎國》,《出土文獻》第一輯,中西書局,2010年,第1~5頁。

[23]張崇寧等:《山西黎城西關墓地M7、M8發掘簡報》,《江漢考古》2020年第4期,第3~24頁;楊林中等:《山西黎城西關墓地M1與M10發掘簡報》,《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21年第4期,第6~52頁。

[24]周以前無族姓制度,降及周代,有些古國以國為姓或以邑為姓,如祝融八姓中的彭姓、董姓。

[25]沈建華:《楚簡“唐丘”與晉南夏商遺跡考》,《出土文獻》(第六輯),中西書局,2015年,第207~214頁。

[26]橋北考古隊:《山西浮山橋北商周墓》,《古代文明》第5卷,北京大學考古研究中心,2006年,第347~394頁。

[27]《史記·趙世家》說孟增“宅皋狼”,這個說法很古老?!罢笔俏髦芙鹞谋硎径ň又x的常用詞,“皋狼”是地名?!豆怒t匯編》0049:咎狼左司馬。

[28]《趙世家》說趙夙生共孟,共孟生趙衰,趙衰生趙盾,趙盾生趙朔,索隱引《系本》作“公明生共孟及趙夙,夙生成季衰,衰生宣孟盾”。司馬貞說:“《左傳》云衰,趙夙弟。而系家云共孟生衰,譙周亦以此為誤耳?!?/p>

[29]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1017號墓發掘》,《考古學報》2018年第1期,第89~149頁。

[30]李零:《馮伯和畢姬——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M2和M1的墓主》 , 《中國文物報》 2006年12月8日,第7版。

[31]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編:《屯留余吾墓地》,三晉出版社,2012年,第170頁,圖一八二,4;第174頁,圖一八六。

[32]裘錫圭:《說簋的兩個地名——“棫林”和“胡”》,《裘錫圭學術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3卷,第33~38頁。

[33] 《左傳》,白狄四見:僖公三十三年、宣公八年、成公九年、襄公十八年。

[34]李零:《入山與出塞》,文物出版社,2004年,彩版17。

[35]《詩》有韓姞(《大雅·韓奕》),《左傳》有雍姞、偪姞、燕姞、孔姞(桓公十一年、文公六年、宣公三年、哀公十一年)。

[36]李零:《西周的后院與鄰居》,《青銅器與金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一輯,第46~59頁。

[37] 2014年5月8日,我曾在隨州市博物館目驗原器,寫釋文,留給凡國棟。有關材料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隨州市博物館《隨州文峰塔M1(曾侯與墓)、M2發掘簡報》 (《江漢考古》2014年第4期,第3~60頁)和同期發表的有關文章。同期第61~67頁凡國棟《曾侯與編鐘銘文柬釋》文提到我的釋讀。我的正式文章《文峰塔M1出土鐘銘補釋》發表于《江漢考古》2015年第1期,第118~120頁。

[38] 黃鳳春、蔣斌:《從新見唐國銅器銘文再談曾隨之謎——兼談姬姓唐國的地望問題》,徐少華等主編《楚文化與長江中游早期開發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大學出版社,2021年,第458~465頁。湖北鄖縣肖家河村曾出土過子仲頻鈚,器主以 為氏,未必屬于唐國。

[39]鄂侯簋,《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中華書局,2007年,第三冊,2121~2123:03928~03930。

猜你喜歡
左傳
馬首是瞻
從善如流
《左傳·秦晉韓之戰》及其敘事義法
《左傳》:亦經亦史 古今紛爭
Contents and Abstracts
A corpus—based study of function words suoyi and keyi in Zuo Zhuan
一道化學計算題的守恒多解
略論《左傳》成語的類型與結構
《左傳》在考古中的重要作用
舉棋不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