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隰縣瓦窯坡墓地M25 、M26發掘簡報*

2022-03-30 03:03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文物季刊 2022年1期
關鍵詞:穿孔墓葬墓地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臨汾市博物館

隰縣文物旅游局

隰縣瓦窯坡墓地位于山西省臨汾市隰縣縣城西北部3公里的黃土塬上(圖一)。2005年因為盜掘嚴重,臨汾市文物局與隰縣文物局聯合對該墓地進行了發掘,共發現東周時期墓葬17座。其中有11座墓葬出土青銅器。2013年以來,隰縣文物旅游局委托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該墓地出土青銅器進行修復,該墓地發現的M24、M32、M35、M37四座陶器墓[1],以及M23[2],M29、M30[3],M17[4],M18、M20、M21、M22、M36[5]九座銅器墓已發表報告?,F將該墓地M25、M26兩座墓葬發掘情況報告如下。

圖一 瓦窯坡墓地位置示意圖

M25

M25位于發掘區的西北部,被嚴重盜擾,盜洞在墓口的東北角,呈長方形,長1、寬0.4米,墓室內東、北部均被盜擾,M25東距M23約4.5米,地勢緩平。

(一)墓葬形制

墓口開于耕土層下,距地表0.5米,方向45°。長方形豎穴,口大底小,墓口長5.3、寬4.25米,墓底長4.9、寬3.95米,深5.9米。墓壁傾斜,壁面因夯壓略顯粗糙,墓底平坦。填土為黃褐色五花土,經夯實,質地堅硬,未見有包含物。

* 本文為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山西博物院新入藏青銅器整理與研究”(2020BKG-047)階段成果。

(二)葬式葬具

木質葬具均已朽盡,僅見灰痕,從灰痕推測葬具為單槨雙棺,槨室平面呈“”形,四角各外伸0.05米,通長4.8、通寬3.85、立板厚0.25米,橫向鋪設底板厚0.1、寬0.25~0.3米不等,槨痕高1.1米。外棺位于槨室中部偏西,平面呈“”形,北端被盜擾破壞,立板外伸0.06米,殘長1.9~2.25、寬1.5、厚0.1、痕高0.7米。內棺位于外棺中部偏西,平面呈“”形,立板外伸0.05米,北端被盜擾破壞,殘長1.75、寬0.95、厚0.1、痕高0.45米。人骨保存較好,仰身直肢,頭向北,面向上。

(三)隨葬品

隨葬器物共27件,因盜擾嚴重,個別器物已有移位,不同功用器物分別放置于槨室與外棺之間的東、南、西、北部,小件飾品則放置于人骨的頭、手部位。計有銅甗鬲部1件、銅戈6件、銅矛頭1件、銅貝幣1件、銅片1件、銅飾1件、玉芯3件、玉片1件,以及殘石磬、馬銜、馬鑣、車轄、貝幣、骨飾等(圖二)。

圖二 M25平、剖面圖

1.青銅器

甗鬲部 1件。M25:5,僅余鬲部??谖⒊?,束頸,內有一周凸棱用以承箅,口沿處有一小口流,圓肩,聯襠較矮,三矮粗的實心足,在內底形成三個圓形的淺平窩,肩部有兩個外撇的绹索紋不規則半環形耳。通體素面。器身袋足正中各有一條豎行范線與底部的三角形范線在袋足的足跟相交,可知三足是和器身一次澆鑄而成。器身下半部發黑,有較厚的煙炱,應是長期使用的緣故??趶?7.5、最大腹徑24.5、襠高2.8、通高17.4厘米,重2148克(圖三,1、2)。

圖三 M25出土銅甗鬲部(M25:5)

戈 6件。M25:17,援部較長,為長條形,援首是三角形,上刃平,援中部有一條加強筋,有胡,闌側有三個長方形穿,內作長方形,中有一長方形穿。器表殘留有木柲綁縛的痕跡。通長29.9、援長21.7、闌長12.3、內長7.9、內寬3厘米,重393克(圖四)。M25:9,與M25:17形制接近。M25:23-1,援部為長條形,上刃平,面平無中脊,胡較短,闌側有三個長方形穿,內作長方形,中有一長方形穿。器表兩面均有虎斑紋。通長18.3、援長11.5、內長6.6、內寬3、闌長9厘米,重135克(圖五,1、2)。M25:23-2,援部為長條形,上刃平,面平無中脊,胡較短,闌側有三個不規則圓形穿,內作長方形,中有一長方形穿,內三邊有一周凹槽。器表兩面均有虎斑紋。通長18.3、援長11.3、內長6.6、內寬2.9、闌長8.9厘米,重120克(圖五,3、4)。M25:23-3,援部為長條形,上刃平,面平無中脊,胡較短,闌側有三個長方形穿,內部作圓角長方形,中有一圓形穿,內部四邊有一周凹槽。器表兩面均有虎斑紋。通長17.8、援長11.3、內長6.2、內最寬3.6、闌長9.5厘米,重144克(圖五,5、6)。M25:26,殘。僅余援部,援部為長條形,面平無中脊,中部有虎斑紋。胡部殘斷。殘長10.8、援寬2.9厘米,重58克(圖六)。

圖六 M25出土戈(M25:26)

圖五 M25出土戈(M25:23)

圖四 M25出土戈(M25:17)

矛頭 1件。M25:18,雙刃,整體呈柳葉形,中起脊,圓骹,正中有一圓穿,圓形銎,內有殘留的木屑。銎口徑1.9、葉長9.3、通長16.5厘米,重92克(圖七)。從出土位置來看,這件矛頭應與M25:17戈組成一件聯裝戟。

圖七 M25出土矛

車軎 6件。M25:8,2件較高,4件較矮。M25:8-1,軎為十二棱的圓筒形,軎身較長,一端有外折的寬緣,近緣處兩面有長方形穿孔,穿中貫轄,轄首及轄尾各有一橫穿,轄首飾獸面,余皆為素面。器身與穿孔垂直的方向上可見兩條豎行范線。軎長7.1、徑4.9、緣徑8.1、轄長8.3厘米,重398克(圖八,1)。M25:8-2與M25:8-1形制接近,軎長7.1、徑5、緣徑8、轄長8.4厘米,重356克。M25:8-3,軎為圓筒形,軎身較短,一端有外折的寬緣,近緣處兩面有長方形穿孔,穿中貫轄,轄首有一橫穿,轄首飾獸面,軎身是粟點襯地的疏朗蟠蛇紋,寬緣處為素面。器身與穿孔垂直的方向上可見兩條豎行范線。軎長4.4、徑5.1、緣徑8、轄長8.1厘米,重253克(圖八,2)。M25:8-4與M25:8-3形制接近,軎長5、徑5.1、緣徑8、轄長6厘米,重346克。M25:8-5,軎為圓筒形,軎身較短,一端有外折的寬緣,近緣處兩面有長方形穿孔,穿中貫轄,轄首及轄尾各有一橫穿,轄首飾獸面,軎身是粟點襯地的疏朗蟠蛇紋,寬緣處為素面。器身與穿孔垂直的方向上可見兩條豎行范線。轄和軎身鑄在一起,無法拔出。軎長4.2、徑5.2、緣徑8、轄長8.3厘米,重263克(圖八,3)。M25:8-6與M25:8-5形制接近,軎長4.5、徑5、緣徑8、轄長8.1厘米,重272克。

圖八 M25出土車軎轄(M25:8)

馬銜 10件。M25:15,7件,形制相近,大小相次。由兩節環桿銜扣而成,兩端為大環,中間為兩較小的套結環一平一側相套合,環的斷面為扁平的橢圓形。馬銜側面有范線。側面的環套相接處有專門鑄出的凹槽,以便靈活轉動。通長18.2~23.9厘米(圖九)。M25:10,3件。與M25:15形制相近,通長17.8~22.2厘米。

圖九 M25出土馬銜(M25:15)

合頁 4套(件)。M25:6,一套兩件,頁面為長方形銅片夾,兩面皆有10個小圓孔以固定中間之夾物,頁面上部中央有一圓拱形穿。頁體也是一長方形銅片夾,正面有7個不甚規則的小圓孔,背面有6個小圓孔,中間兩邊有兩個圓拱形穿,頁面的圓拱形穿可套接在頁體兩個穿中間的空隙處。素面。頁面長5.8、寬4厘米,頁體長4.4、寬3.9厘米,通長7.2厘米,重113克(圖一〇)。

圖一〇 M25出土合頁(M25:6)

2.玉器、骨器

玉芯 3件。M25:19,圓柱形,灰黑色,磨光,兩端均有一圓形鉆孔,中部沒有貫通。素面,器表有刻劃痕跡。直徑2.5、孔徑0.9厘米,孔深分別為1.4和1.3厘米,通高4.9厘米,重70克(圖一一,3)。M25:20,圓柱形,白色,磨光,中心有一圓形鉆孔上下通透。器表刻有陰線勾云紋。直徑1.8、孔徑0.6、通高1.6厘米,重9克(圖一一,2)。M25:22,灰黑色,磨光,一端較粗,一端較細,細的一端有圓形鉆孔,粗的一端邊緣磨平,無棱角。素面。粗的一端直徑2.8、細的一端直徑2.4厘米,孔徑1.0、孔深1.5、通高3.6厘米,重63克(圖一一,1)。

圖一一 M25出土玉器

玉片 2件。均殘,白色發黃。M25:12-1,長條形,兩長邊均有一小缺口。兩側各有一道豎向切痕。殘長3.2、寬2.2厘米,重2克(圖一一,4)。M25:12-2,微弧,兩長邊均有一小缺口。殘長2.2、寬1.1厘米,重0.8克(圖一一,5)。

骨鑣 4件。M25:24,淺黃白色,間有綠色。由獸骨刮削磨制而成,形制相近,體微曲,呈獸角形,其截面呈不規則八角形或不規則圓形,中間偏粗的一端體側有兩個長方形穿孔,兩穿孔中間略細。M25:24-1,長14.3厘米,重27克。M25:24-2,長15.5厘米,重42克。M25:24-3,長15.4厘米,重36克。M25:24-4,長14.2厘米,重43克(圖一二)。

圖一二 M25出土骨鑣(M25:24)

骨管 1件。M25:24-5,八棱形,略微彎曲,一端較大,一端較小。長7.8厘米,重21克。

骨貝 完整的共1595枚,修復84枚,另有殘損的碎塊,總重3629克(圖一三)。

圖一三 M25出土骨貝

M26

M26位于發掘區北部,西鄰M22約9米,北靠M20約5米,東南處有M27,南部近溝邊,地勢緩平。

(一)墓葬形制

墓口開于耕土層下,距地表 0.3米,方向50°。長方形豎穴,口底同大,長2.1、寬1.8、深0.4米。墓壁較直,壁面不甚平整,墓底平坦。填土為黃褐色五花土,質地松軟,未見包含物。

(二)葬式葬具

該墓為二次葬,未見有葬具。人骨保存極差,僅見盆骨與肢骨,疊壓堆放于墓室中部,葬式、頭向不詳。

(三)隨葬品

隨葬器物共2件,放置于墓室的東南部,與人骨相距約0.3米。銅鼎1件、陶罐1件(圖一四)。

圖一四 瓦窯坡M26平、剖面圖

1.青銅器

鼎 1件。M26:1,平蓋,蓋面正中有一環鈕,蓋口沿下折略微外侈,成為母口;鼎身圓鼓,上腹內收,口沿內折形成子口,腹中部有一道細的凸弦紋,下腹內收,底近平。下腹承以三細長的獸蹄足。鼎身上腹有兩個直立的附耳,附耳下端有半圓形轉折與鼎身相連。鼎耳剖面為圓角方形。通身光素。器腹可見三道豎行的范線,均與底部的圓形范線相交。其中兩鼎足上可見鼎身澆溢的銅液壓在鼎足上,可知是先鑄鼎足,后鑄鼎身。在一耳內側可見鼎耳包著鼎身伸出的榫,可知鼎耳的鑄造晚于鼎身。鼎身下部顏色灰黑,有較厚的煙炱,應為實用器??趶?5、耳距19.1、腹深11.5、腹最大徑18、通高22.5厘米,重1962克(圖一五)。

圖一五 M26出土銅鼎(M26:1)

2.陶器

罐 1件。M26:2,泥質灰陶。平沿,沿面中部下凹,方唇,束頸,斜折肩,肩腹相接處有一道明顯的折棱,下腹斜收,平底。肩、腹相接處可見明顯的輪修痕跡,下腹局部凹凸不平??谕鈴?2.3、內徑9.3、肩徑16.4、通高14厘米(圖一六)。

圖一六 M26出土陶罐(M26:2)

結 語

瓦窯坡墓地M25雖然被盜,但出土的一些器物,對于認識該墓的年代很有幫助。其中兩件個體較大的戈,從出土位置看,M25:17戈與矛頭應組成聯裝戟,這種戈援部有明顯凸脊并與矛頭組成聯裝戟的例子,侯馬上馬墓地M13[6]和淅川下寺M2、M8[7]等墓葬中都有見到,年代應該在春秋中期偏晚階段。該墓中還發現有三件虎斑紋戈,與井中偉先生劃分的東周乙類Ba型Ⅱ、Ⅲ式戈接近,年代相當于春秋中、晚期[8]。以往虎斑紋戈多見于楚文化區[9],戰國時期在巴蜀地區也很常見[10]。M25中出土的矮體車軎,器身有粟點襯地的疏朗蟠蛇紋,與此風格極為接近的車軎,流行于春秋中期偏晚的墓葬中,如臨猗程村M1022、M1024、M1056等墓葬中都有發現[11]。綜合來看,M25的年代相當于春秋晚期偏早階段應是可信的。

M26為二次葬,以往在三晉東周墓中少見,其中出土的銅鼎周身光素、足部細瘦,特征相近的鼎,在臨猗程村墓地M0020等墓葬有發現。細瘦修長的鼎足,是春秋中期偏晚階段器物的特征,該墓的年代大致相當于春秋中期偏晚階段。

從葬俗來看,M25具有典型的晉文化特征;M26為二次葬,以往在春秋時期的晉文化墓葬中極為少見,或許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晉國邊地文化來源及人群構成的相對復雜。

執筆:王艷忠、劉文杰、陳小三、狄跟飛、王進

繪圖:李夏廷

攝影:李建生

[1] 王進、陳小三:《隰縣瓦窯坡墓地發現的四座陶器墓》,《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4年第10期。

[2]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等:《山西隰縣瓦窯坡墓地春秋墓葬M23發掘簡報》,《中原文物》2019年第1期。

[3]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等:《山西隰縣瓦窯坡墓地發現的兩座春秋時期墓葬》,《考古》2017年第5期。

[4] 臨汾市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隰縣瓦窯坡墓地M17發掘報告》,《江漢考古》2021年第2期。

[5] 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隰縣瓦窯坡墓地的五座銅器墓》,《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20年第10期。

[6]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侯馬工作站:《山西侯馬上馬東周墓葬》,《考古》1963年第5期。

[7]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8] 井中偉:《早期中國青銅戈·戟研究》,科學出版社,2011年,第104頁。

[9] 湖南省博物館等:《長沙楚墓》,文物出版社,2000年,第191~203頁。

[10] 姚智輝等:《巴蜀青銅兵器表面“虎斑紋”的考察、分析與研究》,《文物》2007年第2期。

[11]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臨猗程村墓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年。

猜你喜歡
穿孔墓葬墓地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變
河南澠池發現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與陸渾戎王墓基本一致
包山底
無天于上2035 第4話 新任務
頤和園十七孔橋再現“金光穿孔”景象
河南洛陽發現曹魏時期大型墓葬
最大墳場
穿孔瓷盤
莫斯科墓地擬覆蓋免費WIFI方便掃墓者
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患者術前術后護理方法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