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皮格馬利翁效應看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質要求

2022-04-03 03:02陳夢霞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素質要求

陳夢霞

摘? 要:在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過程中,重新審視皮格馬利翁效應具有新的現實意義。但是在現實的教育實踐中,教育工作者對這一效應的應用存在諸多誤區。所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師的主導作用,努力營造思政課民主和諧的互動氛圍,并靈活運用鼓勵贊揚的教學方法?!捌じ耨R利翁”效應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應用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鑒,思想教育工作者與研究者有必要對其作出深入了解和研究,并根據教育教學實踐把握好該效應的具體應用,對其進行有效利用。

關鍵詞:皮格馬利翁效應;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質要求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2)04-00-03

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課程教育改革持續向前推進,教育教學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提高思想重視,轉變教學理念?!捌じ耨R利翁效應”恰恰迎合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這是教師與學生良性互動循環的一種心理學概念,通過教師的期望對學生施加有形或無形的影響,從而更好地提升教育效果。因此,“皮格馬利翁效應”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內涵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這一測驗的原型正是皮格馬利翁的神話故事。借助“權威的謊言”誘導教師對學生引起注意,用愛欣賞學生鼓勵學生,非常巧妙地讓這些教師扮演了皮格馬利翁的角色,而名單中的學生便充當了少女雕像的角色。最后因為教師的愛和期望讓這些學生得以健康發展,同時變得更加自信優秀,各方面都表現優秀。羅森塔爾將這種因果效應稱之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從理論上來講,與現代存在主義和西方人道主義相聯系,“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哲學基礎和思想淵源非常濃厚,這一觀點主張在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質上理應是善意的,人的意識具有巨大的潛能。人自身潛能和價值觀是內因,而外部社會環境是外因。在人的成長發展中,受自身潛能的主導,并以價值觀做基礎,而外部環境則會從客觀上正向促進或反向限制人自身的發展[1]?!捌じ耨R利翁”效應對教育教學實踐有著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因此必須要深刻認識其內涵,利用其潛在的價值推動教育教學實踐改革。

第一,以賞識為前提。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成為學生的“伯樂”,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用愛的情感和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用慧眼識別“千里馬”,發現學生的優點,激發學生身上的工作潛能和創造活力[2]?!百p識”學生,并非只是“錦上添花”,而應做到“雪中送炭”,要更多地發現那些平常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相信學生所具備的潛能,學會欣賞學生,將潛能外化為實踐能力,做學生的“伯樂”。

第二,以期望為動力。在教育中,期望具有強大的動力。教師應及時掌握學情,根據學生學習成績的差異,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細致觀察,對不同學生寄予不同的期望值,使期望值符合學生實際。教育教學的現實表明,如果教師的期望值是符合學生自身發展實際的,學生的成績就會與期望值成正比,向著期望的方向發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提高自身素質,設定符合學生實際的期望值,將期望轉化為學習動力。

第三,以贊美為手段?!耙痪滟澝赖恼Z言可以使我多活兩個月?!辟澝谰哂芯薮蟮哪Я?,能使人奮發向上,心理學家認為,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就是贊美和鼓勵?!敖處熢诮逃虒W過程中,不要給學生判定為不及格?!边@是蘇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成功的喜悅是一種非常強大的物質力量,它能將這種力量轉化為奮發向上的推動力。所以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要用真誠的心對學生加以贊美,肯定他們的進步,做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擺渡人[3]。

第四,以激勵為關鍵。激勵就是激發潛能并適時地鼓勵學生,培養學生獨立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的內涵具有諸多方面,自尊是學生本身對尊嚴的維護;自信就是對自身能力的肯定與信賴;自律是學生本身意志力的強大;自我動機是在逆境面前不灰心喪氣,把孤獨變成力量,奮力前進。在學習中,技能的掌握、知識的獲得、品德的形成并非易事,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強大的學習動力,促進和維持這種學習和實踐的心理素質,就是強大其自主性和主導性以及自尊、自信、自律和自我動機。這種獨立的心理素質一般不會顯現于表面,而是以潛力的形式存在,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須加以刺激和啟發,將其轉化為學習動機。

第五,以互動為基本過程。教學從本質上講乃是師生主體間的交往?!敖獭钡淖罱K目的是“不教”,教師與學生所構成的良性循環關系正是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暗示和期待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追求調整目標,并為實現目標調整對學習的態度,從而獲得自身的進步和發展。教育工作者也會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得到成績的反饋和激勵,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對待工作,這樣就形成了一種良性的互動循環。

二、皮格馬利翁效應的應用誤區

第一,忽視學生的人格尊重。學校的教育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高度重視對人文精神的培養,“皮格馬利翁效應”也應該以此為基礎加以運用。當今社會的人文主義精神尚不健全,導致整個社會容易出現功利主義、形式主義的傾向。在義務教育階段,一些教師只注重學生的升學成績,學生自身的情感因素會被忽略,難以得到應有的尊重[1]。即便是近些年來,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已經認識到了“皮格馬利翁”效應的積極作用,但是因為諸多因素的影響,在實際應用中這一效應存在很多誤區,甚至被當作維護升學目的的手段,學生的尊嚴仍然得被忽視。這是一項非常重要卻難以改變的誤區。

皮格馬利翁效應的發生是有條件的,其中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是這一效應最重要的條件,忽視這一條件,這一效應就難以取得應有的效果。對學生的信任、關愛和尊重是首要條件,也是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的主要方法。皮格馬利翁效應因為也是期望效應,所以如果教師對學生連起碼的信任也沒有的話何談期望,學生又怎會對學習產生真正的興趣,又怎能發掘出學生的潛質,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就得不到真正的發揮,教育教學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這也便是在當前階段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得不到真正發揮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教育者話語表達與行為落實的矛盾。目前,由于教育者自身素質與能力的局限性,在對皮格馬利翁效應運用的過程中,僅僅局限于話語層面,而這一效應要想真正落實到思想和行為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一方面,在對這一效應的運用時粗枝大葉,不能很好地對細節進行把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鼓勵與贊賞只是語言上的呈現,在行為上存在很大的不足。再言之,教師的鼓勵停留于形式化,鼓勵的內容并沒有實質性的效果,忽視對具體事件的關注,導致學生對教師的贊賞不能得到實質的認同,甚至會出現對教師言語懷疑的現象,加深師生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在運用這一效應時忽視了暗示的巨大作用。因為我國在心理學領域的研究較為薄弱,教師在教學實際中也容易忽視心理暗示這一方法的效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對教育者提出了更為確切的要求,教師必須要同時注重言語和非言語的雙重作用,不僅要運用語言進行直接的鼓勵,還要在日常的行為舉止中,對學生加以暗示,滿足學生渴望得到關愛的心理,充分使學生的潛能得以發揮。

第三,贊賞的濫用導致運用形式單一。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應當以肯定贊賞、相信鼓勵、情感關愛、心理暗示等方式體現教育的綜合性和全面性。但是,很多人簡單地認為贊賞表揚的方式就是在對這一效應進行運用,這就將這一效應簡單化了,以至于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達不到意想的效果。其實鼓勵和贊賞不同,前者主要是對對象本身施加影響,是后者的目的。很多教育工作者經常會有拋開鼓勵而進行贊賞,最終對學生影響甚微。當贊賞不再以激勵為目的,就容易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被濫用,學生會以得到贊賞為終極目的,在學生群體中容易滋生功利主義、形式主義,浮躁之風盛行,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

三、皮格馬利翁效應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質要求

第一,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師的主導作用。教育事業的真正推進,與教師對學生施加的直接影響是分不開的。最能夠打動學生的正是教師所具備的威嚴和自身的人格魅力,這種最直接的影響恰恰也是最大的,因為期望的產生過程和傳遞過程都是與它分不開的。因此,教師在發揮自身主導作用的過程中,要將提升自身威嚴和人格魅力重視起來,放到與提高自身教學能力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來。

在傳統的教育教學環境中,教師具有絕對的話語權和決定權,教師很容易推進課堂的運行。但是隨著網絡新媒體的發展,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方便快捷,不再單一地通過課堂和教師來獲取知識與信息,學生的知識量愈加豐富,而教師的權威性卻相對弱化。這樣一種局面的形成不利于發揮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教學環境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意識到這一點,時刻將學生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尊重學生,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育模式。同時,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特性,教師不但要把握教材內容,而且還應熱切關注時政要素,將時政熱點與課程內容相結合。并且,在講課過程中要時刻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將教材中難以理解的內容通過生動具體的表現方式呈現出來,使學生能夠在更深層次上吃透教材內容。另外,教師必須適應新媒體時代的教學要求,充分提高自己的專業修養,利用網絡等新媒體資源豐富課堂內容的呈現形式,用形象化的教學手段增強師生互動性,通過知識與能力的深厚底蘊折服學生,樹立教師權威[2]。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人格魅力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因素,它不僅體現在教師的知識素養、思想道德、教學能力上,同時也體現在教師的氣質性格、儀表風度等方面。作為一項綜合性的指標,人格魅力能夠成為一種潛在的力量去感染學生、教育學生。在課堂中,教師作為施加教育影響的一方,學生對教師的態度直接關系到學生對于課程的熱愛程度。換句話說,就是教師的人格魅力與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成正比。人格魅力高的教師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多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有更多的熱情投入課堂和學習中。

第二,營造思政課和諧融洽的互動氛圍??涿兰~斯的觀點是,教師要想充分得到學生的好感,就必須要用自己和善的語言和情感態度去對待學生。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盡管近年來一直在倡導以學生為中心,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不得不承認,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視程度仍然不夠,學生仍然是教育行為的承受者,教師仍然處于主動地位。在師生雙方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學生的想法[2],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教育工作的熱情,領略到教師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那么就會大大提高學生對課堂的參與程度和學習興趣,而學生這種對于學習的熱情又會反向成為對教師的激勵機制,從而形成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充分體現“皮格馬利翁效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因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的特性,其課程內容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更加具有理論性,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盡可能多地提高學生的參與度,營造熱愛學習、主動參與的課堂環境,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創造融洽的教學氛圍,提升教育教學的有效力。因此,教師一定要重視與學生的交流[2],在互動過程中及時關心學生、充分了解學生。另外,教師要充分發揮其在教育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主動探求學生內心深處的想法,及時交流溝通,搭建師生之間的橋梁,構建和諧融洽的良好氛圍,促進“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實現[3]。

第三,靈活運用鼓勵贊揚的教學方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師不能只注重教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進行思想情感交流。思想政治理論課因為學科本身的特性,內容較為抽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感到枯燥,失去對學習的興趣。所以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更應該注重教學方法的運用。在“皮格馬利翁”效應的指導下,多加運用鼓勵贊賞的方法,不斷肯定學生的成績,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能力的認可,從而激發自身的潛能,迸發出對學習極大的興趣?!捌じ耨R利翁”效應恰好用的就是情感這一因素。教師通過語言和非語言兩種途徑傳達給學生積極的信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身的期望。所以對于教師來說,鼓勵和贊賞是一種最具效力的激勵工具,同時也是一種成本最低的教育手段。一方面,要重視語言的作用?!傲佳砸痪淙?,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是最直接的激勵工具,因此在思政課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和在學習過程中細微的進步,時刻用鼓勵性的語言傳達對學生的肯定。另一方面,不能忽視非語言的作用。教師的一顰一笑、一個眼神、一個音調,都會在無意中對學生產生細微的影響。非語言的暗示能夠更形象地傳達教師的態度,使學生的心理得到極大的滿足。因此,兼顧言語的鼓勵贊賞和非言語的積極暗示有利于促進“皮格馬利翁效應”更好地發揮作用,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教師的期望,以更加飽滿的態度和熱情投入學習。

四、結語

對學生保持高度熱情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如果教師在學校教育中以愛的情感和期待的眼光對待學生,那么師生關系就會更加和諧融洽,從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習的動力。能夠將自己真摯的感情投入教育事業的教師必定是偉大的,必定會在學生群體中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只有熱愛學生才能熱愛教育事業,只有熱愛教育事業才能推動發展教育事業。作為學生思想引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應該把握好“皮格馬利翁”效應的深刻內涵,將其更廣泛地應用到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

參考文獻:

[1]陳海平.初中物理教學方法的創新運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7):67-68.

[2]于逸璠.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皮格馬利翁效應”的運用研究[D].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17.

[3]張玲.論師生情感互動與教師期望效應的實現[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7(1):60-62.

(責任編輯:張詠梅)

猜你喜歡
素質要求
新形勢下報紙新聞編輯的素質要求
高校教學管理中教學秘書的作用和素質要求論述
新時期圖書管理員的繼續教育研究
論高校行政秘書的工作性質與素質要求
小學英語教學和小學英語教師的素質要求探析
淺析籃球裁判素質要求及培養現狀
新時期,我們怎樣做教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