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

2022-04-03 03:02王亞新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思政課程法治教育教學研究

王亞新

摘? 要:高校是培養高素質綜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思政課堂教學中引入法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與學生全面發展密切相關,而且也關系著社會發展的有序性和穩定性。高校思政課程作為學生接受先進思想的重要渠道,在時代發展趨勢下,其人才教育目標更加多元化,逐漸成為國家普及法治教育的主陣地。對于高校來說,要緊跟時代發展,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將法治教育合理融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本文通過對法治教育相關概念的闡述,對其在高校思政課程中的融入進行了相關分析,并對實際融入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辦法提出了相關建議,以作參考。

關鍵詞:法治教育;高校;人才培養;思政課程;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2)04-000-03

經濟發展新形勢下,法治觀念已深入人心,并且逐漸成為綜合型人才必備的素質之一。高校作為綜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將法治教育融入思政課堂教學,不僅僅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性,也是高校人才培養戰略目標的客觀要求。對于高校來說,就需要在全面依法治國背景下,對現有思政課程教學模式進行調整,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法治素養為目標,創新教學方法,深入理解和分析法治教育的內涵和目標,從各方面入手為法治教育的合理融入提供有力保障。

一、高校思政課程教學中融入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增強學生法治意識的需要

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當前眾多高校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的法治教育,并且也采取了多項有效手段,法治教育取得了顯著成果,但是在實際教育過程中還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法治教育并沒有做到全面性和深刻性,學生的法治意識亟需加強,這也是法治教育必須要重點抓的內容。首先,在高校在教育觀念上缺少對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認識,所采取的教學手段效果不理想,學生對法規法律的認識和理解不夠,學生間的差異性也很明顯,所熟知的相關法律也只是片面的,沒有形成完整的法律認知體系;其次,法治教育的相關課程開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學生的學時很少,所開展的法治教育也是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主,對于具體深入的內容很少涉及,也就導致了法治教育達不到理想效果。因此,不論是從高校人才培養教育目標方面來說,還是從學生的全面發展角度來講,加強法治教育,提高學生法治素養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

從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來看,社會價值觀能否得到民眾認可,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社會發展質量,并且也與國家整體凝聚力提升密切相關。近些年來,黨和國家依據國情,不斷加大法治理念宣傳力度,法治教育體系趨于完善,國民整體素質發生了明顯改變。然而我國地域遼闊,加上人口數量龐大,法治教育和宣傳工作難度較大,在很多偏遠地區,法治教育還處于空白狀態。高校作為當代綜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將法治教育融入思政課程教學,可以使學生對黨和國家的各項發展政策有深入理解,進一步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并積極踐行,這對社會未來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大學生作為社會未來發展的主力軍,提高法治素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對未來成長是非常有益的,可以使他們更好地參與到社會發展中,形成健全完整的法治思維,學會正確用法、守法[1]。

(三)加強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的需要

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也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近些年來,隨著法治化進程不斷加快,法治理念得到廣泛普及,國民整體法治素養也得到了明顯提升,而高等教育作為培養合格公民的重要場所,落實法治教育的各項政策要求,全面推進法治教育不容懈怠。公民最基本的能力是對權利和責任兩者關系進行協調,而這也是法律涉及的主要范圍之一,大學是培養合格公民的重要階段,在高校思政課程教學中融入法治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和法治素養,從而使學生在法治認知道路上,能更加清晰地作出自身定位,并自覺主動地參與到法治教育中,有體系、有規劃、有目的地了解法律的形成,并在此基礎上對法律的理解從固有的條文形式延伸到法律信仰層面,而且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也可以從內容深處形成正確完善的法治觀念,做到嚴于律己,公平處事,從而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確保法治教育效果理想。

二、高校思政課程教學中融入法治教育的可行性

(一)思政課程科目設置為法治教育的融入奠定了基礎

思政課程是高校學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學科,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學生的必修課之一,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學生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渠道,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社會主義法治觀念[2]。從該課程的實際開展情況來看,它是以掌握憲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基礎,通過對黨和國家各項發展政策的學習和理解來引導學生培養健全的法治思維,形成學法、用法、尚法的良好素養,并在實踐中增強規則意識和底線思維,讓學生對法律法規有初步認知,從而為法治教育的全面融入提供有利條件,促使法治教育的各項措施可以順利實施,保證法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二)思政課程開設為法治教育的融入提供了空間

從目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來看,法治教育實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從法治教育的具體開展過程來看,它是在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為基礎的前提下開設的,并沒有其他相關法治教育的專業性課程開設。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也是結合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為準來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專門的法律基礎課程開設并不完備,沒有以法律教育為核心的課程開設,這就為法治教育的融入提供了一定空間,現有的民法、行政法等與公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也僅是作為法學專業的必修課來進行教學,學生對法治教育的認知缺少全面性,此時將法治教育融入可以為學生法治素養的提升提供有力幫助。

三、高校思政課程教學中法治教育融入的難點

(一)教育內容過于單一化

現階段大多數高校都在思政課程教學中增加了法治教育內容,但是從具體教學效果來看,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還是以思想道德與法治這一公共課程為主,對具體的相關法律學習還不夠深入,而且所選用的教材內容過于單一和局限,教材所涉及到的法律知識遠遠達不到法治教育的目標,例如現行的《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所涉及的相關法律知識僅有一章的內容且過于籠統。因此,從這一方面來講,要保證法治教育效果良好,與思政課程有完美融合,單一地依靠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對具體內容進行進一步深化和健全。

(二)法治教育的師資短缺現象嚴重

相對于高校其他課程教學來說,法治教育有一定的專業性,要保證法治教育良好最佳,就必須要重視和加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打造一支專業性高、法律意識強的師資隊伍,確保法治教育取得了顯著成績。目前很多高校在法治教育開展上,存在著專業師資隊伍缺乏的現象,很多法治教育的教師法學專業水平還遠遠不夠。思政課程作為高校法治教育高效開展的重要學科,很多思政教師對教材中的相關法律知識了解很少,理解也不夠,甚至是對一些典型問題背后所涉及的法律知識并不了解,導致在實際課程開展中很難準確傳達法律精神,而且以傳統的政治學研究方法來進行法治教育,很多專業的法律法規知識難以順利傳達到位,學生對法律法規知識的理解也無法做到深刻、具體,法治價值觀念也難以健全,法治教育也就失去了本質意義[3]。

四、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教學的建議

(一)不斷提高高校對法治教育的認識與理解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召開,為我國法治建設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法治教育得到了廣泛普及。法治教育是通過采取相關手段,對社會公民進行有目的、有組織、有機化的法治教育和宣傳,以培養和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識,從而在日常生產生活中規范自身言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法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進一步加深社會大眾對法治的理解,增強對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認同感,并將這種治國戰略思想應用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從其具體教育過程來看,主要是對社會大眾的法治思想、法治原則、法治制度、法治執行等方面進行的一種活動,從整體上增強社會大眾的法治觀念。從其內涵理解來看,法治教育在具體宣傳過程中不能靠單一的法律內容和條例為主,要充分結合社會發展背景,實現全方位、多角度的綜合教育,確保法治教育效果理想。法治教育不能脫離于時代發展背景,要遵循社會發展規律,深入到社會大眾中,增強和社會大眾的聯系。在高校思政課堂教育中融入法治教育,可以促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推進法治社會的建立,從而為社會輸入更多高素質綜合型人才。據此對于高校人才培養來說,也要以法治觀念、法治思想、法治制度等多個內容構成的多為體系為基礎,以學生法律意識的增強作為培養的核心內容,同時還要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和信念,提高建設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自信心,增強社會責任感,在未來工作中養成自覺守法,依法辦事的良好習慣,同時能夠積極參與到與違法行為的抗爭中。

(二)繼續推進高校課程改革,豐富法治教育內涵

法治教育是構建文明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也是國家層面對高?;A性教育的客觀要求。在高校教學課程改革中,要持續推進各項改革措施,為法治教育的融入提供有力支持,不論是在課程開設上,還是師資隊伍建設上都要以國家的政策要求為依據,深入貫徹依法治國理念,對高校學生進行系統全面的教育培養,讓高校學生不僅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也有較高的法治素養。在具體法治教育中,要遵循“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并將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法治建設體系中。首先,對現階段法治教育的基本框架進行健全和完善,具體的著手點可以從指導思想、課程安排、課時規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為主,為學生對法律學習提供有力支持,實現法治教育的全方位、多層次涉及;其次,對思政課程中所蘊含的法治資源進行整理與提煉,并對其融入進行合理設計,結合高校學生實際進一步強化法律知識講解、法治思維養成、法律能力提升、法治信仰塑造等;最后,在思政課程教學中,要進一步優化教學模式,實現由簡單的體系式的滿堂灌教學模式向問題引導式教學模式的轉變。并且,要以學生關注的疑點、難點、熱點問題為出發點,切實發揮教材的導向作用,充分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使他們進一步產生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重視和加強實踐教學

法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可以在生活工作中用法、守法,維護法律的尊嚴。因此,高校在思政課程教學中融入法治教育,在傳達法律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重視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法律的認知和理解。例如,可以在教學中引入社會熱點問題,讓學生以法治思維來進行分析和觀察,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主題辯論,以角色代入來讓學生感受實際事件中法律知識的運用,從而增強學生的獲得感,教師也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安排,尋找法治教育和學生實際生活中的結合點,讓學生養成法治觀念。此外,實踐教學安排也可以為學生學習提供新的思考方式,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的被動接受地位,從而使法律學習過程轉變為雙向互動的學習模式,學生可以在實踐中獨立思考,分析法律知識的具體運用,從而養成良好的法治思維。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開展法治教育培訓

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師決定的,對于教師來說,就必須要在新時代背景下,提升站位、樹立法治教育理念,強化自身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學習和豐富自身專業知識,保證法治教育更好地開展。高校要在人才培養目標導向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拓寬人才選拔視野,打造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為法治教育的融入提供保障[4]。首先,要對任職教師進行專業選拔,實現法治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正規化、專業化,真正發揮育人作用;其次,要重視和加強職業培訓,以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為中心,強化法治理念,并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納入實際課堂教學中,結合專業化的培訓,從而使法治教育的內涵、原則、路徑等要點滲透式地轉變為課堂教材內容,實現對學生法治教育的精準培養。除此之外,高校在師資隊伍建設上,還要定期進行專題討論,鼓勵教師進行課程研修和學習交流,讓教師對法治教育的相關內容有深刻了解,并積極參與到交流學習中,切實發揮自身法治教育的職責,促使高校法治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塑造良好的法治教育氛圍

高校法治教育工作并不是單一性課程,需要學校、教師、學生等多方共同參與,這樣可以充分保障法治教育效果良好。高校自身要從多方面入手,積極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法治教育氛圍,并對法治教育的頂層設計進行優化,幫助學生更好地形成法治素養,教師要深入理解教材內容,以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來實現法治文化傳播,引導學生形成學法、尊法、用法、守法的法治思維,并重視對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自覺規范言行,對于學生來說,也要學會以法治思維來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養成良好的法律素養。在此過程中,高校也要對現有制度進行完善,為法治教育氛圍的形成提供制度保障,并在重大節假日加大普法宣傳力度,促使學生的法治觀念不斷深化[5]。

五、結語

法治教育是新時期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程教學中,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法治思維,學會正確用法、守法,增強法治觀念,促進全面發展。在高校思政課程教學中融入法治教育,需要高校、教師、學生等多方參與,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保證法治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王燕.對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探索[J].文教資料,2021(17):133-134+72.

[2]陳妍.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程的挑戰與對策探析[J].法制與經濟,2020(8):87-88.

[3]韓思朦.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程的路徑研究[J].中華傳奇,2020(14):283-284.

[4]馬瑞霞.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法治的思考[J].人文之友,2021(10):75-76.

[5]翟麗媛.談法治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與重要性[J].教育界,2018(3):118-119.

(責任編輯:張詠梅)

猜你喜歡
思政課程法治教育教學研究
基于項目式學習的生物學概念教學研究
高中數學復習課教學研究
高中數學教學研究
對高校思政課程創新的探索
傳統節日德育資源在思想政治課程中的應用
中學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 從源頭上遏制校園暴力
法治思維視角下的藝術管理學科發展研究
淺談《行政強制法》視野下的黨校法治教育
案例教學法在高職思政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