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旅融合背景下石林旅游創新發展策略研究

2022-04-08 22:09董亞寧肖洪磊畢東
中國商論 2022年7期
關鍵詞:文旅融合創新發展

董亞寧 肖洪磊 畢東

DOI: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22.07.

摘 要:文旅融合是將文化和旅游要素相融合,文旅融合發展已經變成旅游業發展的一種創新形勢,以文化帶旅游、以旅游促文化,對促進文化與旅游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石林地區擁有底蘊深厚的彝族撒尼文化,有喀斯特地貌這一得天獨厚的天然景觀資源優勢,但文旅深度融合的路徑仍困擾著當地的干部群眾。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本文分析了石林地區文旅融合所面臨的困難與瓶頸,并提出相應的創新發展對策。

關鍵詞:文旅融合;以文塑旅;撒尼文化;創新發展;思路對策

本文索引:董亞寧,肖洪磊,畢東.文旅融合背景下石林旅游創新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商論,2022(07):-038.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2)04(a)--04

文旅融合是通過挖掘文化價值,將文化和旅游要素彼此融合、互相滲透,最終促成新業態、新功能、新產品的轉型升級[1]。2018年我國文化和旅游部成立,文旅融合這個議題開始正式被學界關注,各級政府針對文旅融合制定了許多相應的法規和相關政策,并在全國各地進行了廣泛的實地探索。近年來,文化和旅游業在多方面呈現出交叉融合的態勢,文旅融合發展得到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推動了文化和旅游業的深度融合與模式創新、促進兩者間的良性發展 [2]。旅游的內容及深度憑借文化來升華,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旅深度融合、協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笆奈濉币巹澗V要中明確提出,促進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必須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使中華文化旅游體驗別具匠心。

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擁有眾多不同類型的喀斯特地貌,是極其珍貴的地質遺跡,對世界而言都是精華所在地,石林地區旅游資源非常豐富,并且氣候宜人適合全年觀光旅游。石林常住人口為26萬,少數民族26個,占總人口的35.9%,其中彝族撒尼人占96%[3]。石林縣以彝族撒尼文化為代表的民族文化源遠流長、獨具特色,擁有阿詩瑪文化、山文化、石文化和畢摩文化等多種文化形態,先后被文化部命名為“現代民族民間繪畫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稱號[4]。

近年來,石林縣高度重視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發展,堅持“旅游立縣,文化活縣”發展戰略,建設“世界喀斯特的精華,中國阿詩瑪的故鄉”,積極探尋石林旅游與民族文化融合發展的道路[5]。石林文旅產業逐漸向融合發展邁進,發展形態多樣,產業融合情況提高顯著,但還需大力發展。從全縣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實踐來看,依舊存在著門票經濟、融合深度不足、招商引資困難和體制不完善等現實問題。因此,本文從旅游業轉型升級、全民價值觀的塑造、體制機制健全等角度出發,為推動石林縣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可行路徑。

1 石林文旅融合現狀

1.1 石林旅游業發展現狀

石林地區因獨特的自然景觀,其旅游業的發展一直呈上升態勢,旅游經濟持續增長,旅游產品不斷健全,現有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2個;3A級景區1個;省級旅游度假區1個;國家森林公園1個;非A級景區4個。旅游稅收占全縣總財政的三分之一以上,旅游業是石林的支柱產業。旅游對GDP和財政收入的貢獻率逐年增加,2017年,旅游總收入為63.86億元,旅游對GDP的貢獻率15.03%,對財政收入的貢獻率12.2%。2018年全縣接待國內外游客同比增長35.76%,旅游總收入增加27.14億元。2020年,即使遭受新冠疫情沖擊,旅游業仍為石林財政做出了巨大貢獻。

為響應國家號召,石林從2016年開始了全域旅游的探索,于2019年被評為國家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區,石林政府先后編制了一系列旅游發展規劃,完善各項基礎設施配套服務,推出了研學游、紅色游等旅游產品,塑造出人參果節、血桃節、阿詩瑪文化旅游節等節慶品牌,喀斯特地質博物館、冰雪海洋世界、杏林大觀園等項目成效明顯,石林智慧旅游平臺上線運行,旅游廁所均達A級標準。積極培育鄉村旅游,打造了彝族第一村、大糯黑村、阿著底村等一批特色鄉村旅游示范點。

1.2 石林文化現狀

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文化事業發展,近年來陸續打造了享譽海內外九個一文化品牌[6,7]。石林縣內民族眾多,數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使得石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多元民族文化,其中以彝族撒尼文化為代表,包含了阿詩瑪文化(不屈不撓、不畏強權的民族精神)、山文化(密枝節)、石文化(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對石林的崇敬)、火文化(彝族火把節)、祖靈文化和畢摩文化等多種文化形態。全縣非遺名錄達到120項,非遺傳承人129名,是全省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多的縣[8]。建有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區、藝術之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示范學校等,形成了五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石林早在2013年就展開了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對策研究,提出推動自然石林向文化石林轉變,促進旅游產業和彝族文化的深度融合,但石林在將文化產業融入旅游業的過程中缺乏深度與模式創新。

2 石林文旅融合發展的困境

2.1 門票經濟對旅游貢獻率低

傳統觀光旅游存在游客駐足時間短,且重游率較低的問題。從數量上來看,石林景區70%~80%的游客都是團隊游,對旅行商的依賴程度很高,游客在景區內的觀光時間過于短暫,瀏覽完景區就集合前往下一個目的地,導致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深入感受石林的文化內涵,且游客住宿率低。對景區而言,旅行商帶來的游客雖然多,但在餐飲上獲利較低,反而少量的自駕游旅客支撐起了餐飲業的良性運行。

由于缺乏餐飲和住宿所帶來的旅游經濟,經營方式單一,門票收入成為實現石林景區經濟目標的重要支撐。過度依靠門票收入實現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不利于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會造成地方財政對門票收入的過度依賴,這種門票經濟具有短期逐利性,對于旅游經濟的貢獻率較低[9]。針對門票經濟的問題,不僅在于旅行商的引導,根源在于產業要素不齊全,在飲食、住宿、購物、游玩等方面缺乏亮點,僅石林景區單一景點突出,其他城建基礎設施和旅游配套都不夠完善,且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地域特色。

2.2 文旅融合深度不足

石林集自然景觀資源、民族文化資源于一體,旅游資源豐富,但開發層次低,且重復開發同一類型項目現象突出,項目內文創概念和產品缺乏多樣性,文旅精品項目也較少。石林景區具有獨特的喀斯特地貌特征,被譽為“天下第一奇觀”,但石林景區圍繞天然旅游產品的開發與利用仍然欠缺,而相應的文創產物的開發較為粗糙,精品較少。為將文化融入旅游產品,石林進行了許多實踐探索,如在景區里設置文化展示點、開發設計Q小版文創產品等,但游客體驗的文化內容相對單一,文旅融合的意義并不是單純的售賣文創產品,更重要的是理念的滲透。

2.3 大型企業招商引資難

招商引資思路仍停留在招大項目、大企業的層次,對新經濟招商不夠重視,針對性不強,營商環境有待改善。營商環境是一個地區政府管理水平、經濟競爭力、市場發展水平、對外開放程度以及社會問題的體現,同時映射出某一區域的競爭力。目前,石林旅游的產業鏈短,旅游乘數效應低,產業帶動作用小。旅游對外開放、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相互促進和驅動的格局尚未形成,旅游產業結構距離現代產業結構還很遙遠[10]。石林縣政府近年來著重打造全域旅游,出臺了很多針對企業投資的稅收優惠,引來不少中小型企業的投資,但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大型企業,大型企業招商引資難最根本的原因是市場信心不足,沒有大量游客的支撐,大型項目運轉不暢,而游客又需要大型項目的吸引。

2.4 體制機制欠缺

國有企業在旅游服務業占據核心地位,由于體制性質原因導致競爭力不足,服務水平、旅游地區的檔次及產業規模均有待提升。政府在旅游業發展中將旅游業管理與景區管理混為一談,政府與企業合二為一的問題存在,角色定位不準確,表現出“雙重轉軌”的特征。

石林“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體制阻礙了旅游體制的良性發展,制約了企業管理制度的實施,影響了企業的發展動力,使得石林旅游市場缺乏活力。石林5A級景區與文旅局行政級別的沖突也增大了政府的管理難度,管理模式存在政府、企業與事業單位不分的問題,體制機制運行不暢,工作效率欠佳。

2018年文化部與旅游部合并,文化部門和旅游部門人員合并不意味著思想的融合,其中人才結構不合理,高素質的管理人才稀缺等問題仍然存在。且由于各部門對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不足,致使文旅部門的人才經常被安排到其他部門開展工作,加劇了人才稀缺的問題。石林阿詩瑪藝術團是石林重要的演藝團隊,人員編制從36個縮減到20個,近年來阿詩瑪藝術團招不到專業人才,演員存在老齡化的問題,已經不適合上臺演出,現在已經取消了舞臺表演。

3 思路對策

云南省著力打造旅游強省及昆明市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建設,給石林文旅深度融合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為促進石林文旅深度融合,應找準目標定位、堅持規劃引領、完善旅游要素、推進文旅融合、理順管理體制、創新營銷模式、加強人才培養。

3.1 旅游業轉型升級

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與旅游業的轉型升級是推動美麗中國建設最主要的途徑,轉型升級是我國旅游業發展的必經之路。旅游業轉型升級是一個轉變的過程,包括經營思維的轉變,旅游檔次的轉變,總體發展模式的轉變,文旅深度融合的轉變等[11,12]。推進石林旅游轉型升級,關鍵是破解石林“留客難”的問題,如何讓游客在石林駐足帶動地方經濟已迫在眉睫。文化創意能有效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對旅游業轉型升級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彝族撒尼文化是石林地區獨具特色的標志,加強景區內文化元素的融入,將阿詩瑪文藝演出、火把節演出作為亮點向游客展示,景區可著重打造下午與夜間場次,夜間旅游是一種新的文旅產業發展模式,可將城市旅游的關注點從以前的空間拓展轉向時間延展[13],增加游客參與度,讓游客沉浸式體驗彝族撒尼風情的同時延長了游客駐足石林的時間。利用文化創意去塑造價值,促進旅游業的創新發展;利用文化創意推進融合,促進旅游業的跨界聯動,深度挖掘區域文化,對創造優質的旅游產品具有重要意義。

以市場為導向,帶動旅游信息技術的滲透和全面推廣;用信息技術平臺加大營銷宣傳;推進旅游信息化,構建產學研合作平臺等促使旅游轉型升級發展。加強對美團、攜程等第三方旅游軟件的運用。以石林風景區為例,在第三方軟件搜索石林風景區出現的是石林與其他城市的多景點聯票,這會縮短游客在石林的駐足時間,石林風景區應該加強自我管理的意識,減少對旅行社的依賴,增加自我套餐及石林縣內的多景點聯票。如搜索石林風景區應該出現的是石林風景區門票;石林風景區下午場門票(阿詩瑪文藝演出);石林風景區夜場票(包含晚餐及所有演藝項目);石林風景區夜場票+石林冰雪海洋世界+彝族第一村鄉村游三日游等。加強其他配套設施建設,住宿和餐飲會是游客關注的重點,要培育一批有地域特色的住宿和餐飲,并指導游客去體驗。只要石林各個風景區掌握自我發展的主動性,可以逐漸減少對旅行商的依賴性,較好的配套設施和多景點聯動發展也可以調動旅行商的積極性。

3.2 全域旅游+全民文化共同發展

全域旅游指在一定區域內,旅游業作為區域內優勢產業,整合和統籌區域內的經濟,優勢產業為旅游業,對區域內的經濟和環境進行整合和統籌,充分利用旅游區域全部的吸引要素,促進各行業踴躍融入,各部門上下聯動,為旅游者提供全時空、全過程的體驗產品,全方位滿足游客的體驗需求,實現旅游業發展模式的轉型升級[14]。石林地區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目前對文化資源的挖掘程度卻遠遠不夠。全域旅游不僅要有深度還應有寬度,從孤立的景點建設到旅游復合型空間的構造,這更是一種發展理念和戰略。

全域旅游的打造不僅局限于外來游客,更要將當地居民進行充分調動,參與到旅游項目中,讓游客全民化。彝族刺繡美而小眾,全民刺繡不僅可以幫助當地居民增收致富,還可以增加創意,設計出更多優秀的文創產品,促進大眾消費。游客親身參加摔跤比賽會讓其對于彝族摔跤文化有直接的感官刺激,流連忘返。不僅外來游客要充分融入,當地居民若能轉變觀念,把服務做到熱情周到,創造秀美的旅游條件的同時讓自己享受其中,這也將帶動石林全域旅游氛圍。

在未來全域旅游發展中,地方政府除了重視當地居民的責任和義務,還需將當地居民參與旅游的權利合法化、規范化,樹立起全民價值觀,切實保障當地居民的權利。

3.3 改善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的改變關鍵在于“聚焦靶心、集中火力、精準招商”,石林地區要招商大型企業改善營商環境,需做好如下幾點:科學規劃旅游項目、制定周密的招商計劃、精細包裝旅游招商項目、明確旅游招商項目邊界、制定投資優惠政策,帶動增收致富。

科學規劃可使旅游招商項目具有可操作性,凸顯項目的開發投資價值,遵循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統一結合,保障依法合理的開發利用旅游資源和公共資源,充分考慮空間布局和建筑用地及環境保護等因素。石林地區可以構建各級旅游招商項目庫,制定清晰的年度招商計劃,同時各級政府加大對旅游招商工作的支持,著重解決資金鏈等實際問題。目前,石林地區的旅游項目部分發展較為成熟,但還有較多未開發或開發不完善的旅游項目,石林旅游項目主管部門應當對重點項目進行精細包裝策劃,對其余項目進行科學指導,形成完整的旅游產業鏈。政府部門應制定或出臺各項投資優惠政策,以政策來優化環境、做好服務、落實項目,創造良好招商引資環境,吸引大量的投資者。要把招商引資工作和群眾增收致富緊密結合起來,確保以好項目、大項目來幫助當地群眾科學持續增收致富、共享旅游發展成果。打造出完整的、合理的、科學的旅游招商項目,進而引進大型企業投資。

3.4 進行體制機制改革

為促進石林旅游業向好發展,應借鑒旅游業改革成功案例,進行全面深化改革石林旅游業的體制機制,完善發展機制,需做到以下幾點:

(1)完善的管理體系與監督機制:明確各部門間的權、責、利三者間的關系,確定在石林旅游業發展中各相關部門間的職能關系,保證各部門間溝通順暢,信息互通,把政界和企業進行有效分離,明確權責關系,使得管理體系更加規范。

(2)完善景區的基礎設施并整合資源:對現有優質資源進行整合、更改發展戰略、重新確定發展定位,采取招商引資的方式,對景區廁所、旅游交通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升級改造,更好對景區資源進行保護與開發利用。

(3)建設石林全域旅游示范區:著重打造精品旅游項目,建設石林全域旅游示范區,對精品旅游項目進行系統性營銷,帶動其他項目共同發展、使得全域旅游規劃具有整體性、布局具有合理性的特點。

(4)加強改革工作執行力及構建人才培養體系:針對石林各景區采用“一景一策”的方法以及立法的方式,將改革工作做到事無巨細,并引進大量相關專業人才,充分發揮人才的優勢,強化綜合效益,構建起一套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

(5)完善收支監控體系:依據《風景名勝區條例》等法律法規規定,與財政等部門協調,探索出一條完善的收入與支出監控體系,將收入與支出兩者進行分離,逐漸規范兩條線管理,使門票定價合理化。

4 結語

文化是靈魂,旅游是載體。積極推動石林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不僅可以保護和傳承文化,也可以推動旅游產業的發展。石林具有四項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需要繼承和保護。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導,著力推動石林地區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重視文化的精神內涵,使文化更加多元,讓文化與旅游業實現資源互補,協同發展。把文化內涵融入旅游發展的全過程,實現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促進旅游業從觀光型轉變成復合型,景區型轉變成全域型,進而提高石林地區的核心競爭力。石林景區的自然風光、民族文化特色是石林旅游發展可利用的重要資源,要深挖民族文化,創新旅游產品,改善營商環境以及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品牌優勢,實現互補共贏的發展態勢。將石林建設成為自然觀光獨特、民族文化特色鮮明,享譽世界的文化旅游勝地。

參考文獻

黃永林.文旅融合發展的文化闡釋與旅游實踐[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9(11):16-23.

鐘華美.文旅融合背景下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理論分析[J].資源開發與市場,2020,36(4):421-426.

謝紅雨.云南民族文化傳承之區域教育路徑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6.

楊曉琴.石林縣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中的政府行為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6.

段芝玲.石林民族文化與旅游一體化發展探究[J].經濟師,2016 (2):164-165.

吳興幟,巴勝超,唐婷婷.非物質文化遺產符號化演繹的反思:以彝族撒尼人《阿詩瑪》遺產為例[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8(1):59-64.

姜芹春,馬誼妮,方增福.昆明:玉溪區域旅游合作研究[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8,24(12):20-25.

普建勇.石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16(6):9-10.

耿松濤.我國旅游景區門票經濟的轉型之困與應對策略[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2(7):25-26.

趙一勤.淺談發展石林旅游產業推動石林經濟快速發展[J].現代商業,2013(15):197-199.

陳煩,劉丹.旅游升級發展現狀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1(7): 34-36.

祁苑玲.云南旅游業轉型升級政策研究[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7,19(6):158-163.

戴斌,楊宏浩.夜間旅游引領文化旅游新潮流[J].中國房地產,2019(14):73-75.

左文君,明慶忠,李圓圓.全域旅游特征、發展動力和實現路徑研究[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6,31(11):91-96+136.

Research 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ourism in Shili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01

DONG Yaning? XIAO Hongle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01

BI Dong

Abstract: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is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elements.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has become an innovative form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Promoting tourism through culture and promoting culture through tourism, the integr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Shilin has profound Sani culture of Yi nationality, and it has the karst landform, the unique natural landscape tourism resources advantage. But the path of depth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still troubles local leaders and people.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and bottlenecks faced by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in Shili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nnovativ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Keywords: culture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promoting tourism through culture; Sani cultur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thinking and countermeasures

基金項目: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效率研究(17XTQ006);云南農業大學第十四屆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基金(2021XNKY014)。

作者簡介:董亞寧(1997-),女,漢族,山東青島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旅融合;

肖洪磊(1979-),男,漢族,山東濰坊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及文旅融合。

通訊作者:畢東(1972-),男,彝族,云南昆明人,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農村公共文化建設。

猜你喜歡
文旅融合創新發展
文旅融合背景下潁淮文化創新發展路徑研究
健全機制 優化環境 全力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
黑龍江省全域旅游發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產業發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遺產類景區體驗型產品開發研究
“文旅融合”奏響“城鄉大合唱”
創新發展背景下的高職本科人才培養對策
基于供給側改革理念的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策略研究
我國數據新聞的傳統因素及創新策略
群眾文化與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創新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