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網絡喪文化現象的傳播探討

2022-04-10 13:06肖錢偉
速讀·上旬 2022年2期
關鍵詞:青年群體傳播方式

◆摘? 要:網絡喪文化是在互聯網中誕生,以新媒體為平臺傳播,以其消極、悲觀、頹廢的表達特點呈現出來的一種青年亞文化,是青年群體性情緒的表征,反映了青年群體正在面臨的困境、壓力和焦慮。作為特定時空節點出現的一種亞文化現象,存在于網易云音樂APP評論區的“網抑云”現象的產生與流行,與當下青年群體的生活狀況和復雜心態不無關系。這種于信息社會的土壤中產生的類似網絡喪文化的現象,不僅僅作用于社會行為主體本身,還擴散至整個社會環境之中。

◆關鍵詞:網絡喪文化;青年群體;傳播方式;傳播影響

一、引言

伴隨信息社會的高速發展,網絡技術為多元文化的產生與碰撞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以“喪”表情、“喪”語言等帶有“喪”特征的符號,表現青年群體消極、悲觀、頹廢的負面情緒的喪文化現象在網絡空間的興起,最早可追溯至2016年。2020年7月,由網易云音樂APP評論區中形成的帶有“網抑云”性質的文字驟然興起,這種帶有消極、悲傷、頹喪色彩的新興青年亞文化,在網絡平臺快速傳播的同時也引起了社會群體的廣泛關注。目前,學界對網絡喪文化現象進行的系統研究尚且不多。從網易云音樂APP看網絡喪文化現象的流行,可以了解網絡喪文化的傳播特點、青年群體中的流行價值觀以及當下網絡環境的發展態勢,對于引領青年群體形成正面的價值走向、科學的世界觀以及對凈化網絡傳播環境具有重要探索意義。

二、網易云音樂APP中網絡喪文化現象的傳播主體及傳播內容

(一)網易云音樂APP中網絡喪文化的傳播主體

網易云音樂是一款在2013年4月23日正式發布,由網易開發的主要面對年輕群體的音樂產品。據網易公司2020年發布的數據,網易云音樂超9成活躍用戶年齡在29歲以下,在2020年新增用戶中,60%是00后。

據2018年網易云音樂用戶年齡段分布情況統計數據顯示,網易云音樂的主要用戶群體大致在20-39歲區間內,用戶畫像大致可劃分為以下幾類:學生群體、年輕職場人、音樂從業者等。2020年爬蟲統計數據顯示,網易云音樂的主體活躍用戶主要為當下的大學生與年輕人,廣大青年都是潛在的活躍用戶。因此,結合現有的數據來看,網易云音樂APP的主流用戶主要為80、90、00后,年齡段大致在20-40歲左右,有著對獨特風格的音樂偏好,且長期使用網易云音樂APP的青年人群。

隨著高度信息化社會的到來,互聯網高速發展,網絡用戶數量激增,青年群體在互聯網上表露自我的行為正愈發流行。數據表明相對于其他年齡段的人群來說,年輕群體更容易感知和接受當下流行的信息,并對這些信息產生興趣,因此在網絡社交平臺活動的數量群體占比最大。

(二)網易云音樂APP中網絡喪文化的傳播內容

在網易云音樂歌曲評論區中,網抑云現象傳播的主要內容為對社會生活的消極性表達,這主要表現為對學習、工作、生活的不滿,對未來發展的不確定和對當下未解決的問題的吐槽。隨著評論區大量煽情類文字句子的出現,表達自我的窗口吸引了眾多人的到來,部分用戶開始在評論區發表一些深度抑郁的文字或句子,而在這些文字或句子的下方,抑郁性言論層出不窮,這種表達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現象,并在平臺的用戶間廣泛傳播。

網絡喪文化現象的產生與流行,代表著相當一部分的網絡文化的風氣指向,而這種風氣指向會影響青年群體的認知和行為。青年群體的心理所具有的獵奇、從眾、獨立、主觀等特性,在大眾傳播的心理視角下主要表現為在青年群體中存在的從眾心理或跟風行為。心理學家認為:從眾行為是在群體一致性的壓力下,個體尋求的一種試圖解除自身與群體之間沖突、增強安全感的手段。因此其傳播內容或將是圍繞消極情緒展開的大范圍的多面情緒的消極表達。青年群體在以消極情緒為表征的“網抑云”語言中,無不以各樣的表達方式詮釋著他們各自心中的消極情緒。

三、網易云音樂APP中喪文化現象存在的原因

(一)宣泄平臺缺失互聯網成載體

在互聯網平臺興起以前,群體表露自我,引發共鳴的方式相對缺失,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和網絡平臺的快速開發,為青年群體提供了表達自我的環境和平臺。與西方青年文化激烈、偏激的表現方式不同,中國青年群體表現方式傾向于激烈中帶著溫和的態度,他們需要能夠表達自我的空間,但是并沒有采取激烈的現實行動方式,新媒體平臺提供了一種實現青年“符號權力”的“場域”。

在當今社會,社交網絡逐漸成為青年亞文化的傳播媒介和傳播平臺,隨著媒介技術的高速發展,更多用以展現和表露自我的載體平臺正如雨后春筍般飛速涌現,這就為青年亞文化的誕生與發展提供了前提與基礎。從網易云音樂評論區看網絡喪文化現象的傳播基礎,實質上是青年這一群體內心有話要說,但似乎苦于直說便間接通過一些諸如網易云音樂評論區的互聯網平臺表達或傾訴。

(二)社會階層固化資源分配失衡

在如今的中國社會,社會階層的固化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不同的階層在財富、權力、資源、地位等諸多方面均存在明顯的鴻溝。由于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會經濟地位者更快地獲得信息,因此大眾媒介傳播的信息越多,這兩者之間的差距也就會不斷擴大,造成這種擴大的因素,無論哪一方面,社會經濟地位高的階層都處于有利的狀況。這種與經濟條件相關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社會階層的鴻溝形成,同時受經濟條件的影響,社會資源分配也很大程度上處于失衡狀態。

中國經濟推動社會變化帶來的貧富差距等問題,讓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開始呈現拜金主義的傾向,但是大部分人依舊能夠在這種社會環境當中保持自我,而不同階層之間的流動逐步放緩,越來越多的人想要通過努力來得到自我價值發揮的機會并不容易。由于改變自身命運所具有的挑戰性特點,這可能使社會經濟地位低的階層更容易接受現實:他們實現階層向上流動的可能性并不樂觀。學者杜駿飛認為,“網抑云”行為的追隨者,面對階層提升、自我價值實現的壓力時,他們往往會產生無助感,逐漸喪失斗志和夢想。

(三)消費主義盛行青年難以抗拒

“喪文化”作為一種青年亞文化也深受消費主義的影響,這種影響貫穿于傳播的每一個階段。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市場經濟騰飛,商品種類激增,在此背景下,青年群體更傾向注重消費的個性化與時尚化,由此而產生了過于追求個性的消費行為,并借以一些與主流文化不同的符號來標榜個人所認為的獨特性。

在很多青年的觀念中,“幸福就是消費更新和更好的商品,花錢、享受、炫耀和時尚變成人生價值實現和成就的標志”。消費主義的盛行,將原本處于網絡喪文化潮流中的青年群體拉入消費主義的急流,超前消費、攀比消費、從眾消費使得這一群體在急流中喘不過氣來,在消費主義盛行的背后,是無數青年群體的“內心感慨”。他們深知這種做法于自己不利,但卻深陷其中,無法脫身。陷入消費主義急流的青年群體似乎只愿意享受消費主義帶來的利好,而不想承擔卻又不得不承擔其帶來的消費負擔,這樣的矛盾心理使得他們傷春悲秋,情緒消極。

(四)教育環境驅導目標導向單一

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影響著人們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時的實際行為。教育環境在階段性完善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著片面的教育認知,這種片面認知直接表現為教育目標的單一:即唯成績論。這種單一的目標導向不斷存在于整個教育環境當中,單一目標即是把學業成績作為衡量學生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或最高標準,而相對忽視其學業之外的心理想法與渴求,在這種教育環境中成長的大多數青年都對此有著清楚的感受。

表達自我,吐槽生活固然正常不過,但當這種行為開始在群體中傳播,并在群體中引發非正常性的共鳴與爭論,就已經不具備正常這一屬性。在教育環境向好的今日,網絡喪文化依然能大行其道這點顯得尤為異常。但這似乎也在提醒教育環境應該進一步優化,讓教育環境在理清青年群體思維的情況下,不斷向大眾的、積極的、健康的方向前進,并將教育目標導向的單一性特點逐漸轉變,為培養多層次、高水準、多樣性的全面型社會發展人才編織教育搖籃。

四、傳播心理視角下網絡喪文化的多重影響

(一)網絡喪文化現象消磨青年群體的心理積極性

以網絡喪文化為主流的亞文化現象給青年群體帶來的影響,首先是對其心理上積極性的消磨。受長久的消極悲觀情緒的影響,容易讓青年群體對“現實生活中的幸福需要奮斗才能得到”這一事實產生逃避傾向,難以讓他們鼓足勇氣面對困難并解決困難,毋庸置疑,這是消極悲觀情緒帶來的直觀后遺癥之一。此外,這種以網絡喪文化為主流的亞文化現象的流行也容易使青年群體在在身強體壯的年紀喪失斗志,頹靡不已,這是對青年群體精神上的沖擊。

如果長期在網絡環境中活動,青年群體很容易受到網絡亞文化思想的負面影響而變得郁郁寡歡、悶悶不樂,長此以往,青年群體本來存在的上進心和能動性將逐漸減弱,開始表現出安于現狀、聽天由命、無精打采的樣態,因而從這一點來看,網絡喪文化現象的流行有如精神鴉片,讓這一群體目眩神迷,在向好的路上迷失自我。

(二)網絡喪文化現象承載青年群體的心理安慰

從另一個維度看網絡喪文化現象,剛進入社會略懂成人世界潛規則又滿腔憤怒的的青年群體通過自嘲式的方式來表達自身的真實情緒,進而借此釋放壓力、吐露心聲,同時通過喪文化現象的傳播引起群體的共鳴,使得青年群體感受到“外界與自身一樣”的心理滿足。在鄧科的觀點中:“喪文化能夠幫助人們減少心理壓力,從一定程度上提升對能量方面的補充效果”。當整個青年群體接受網絡喪文化現象的“洗禮”后,群體中的個體容易將生活的不如意歸因于社會結構的問題,從而減少自身的焦慮與壓力。

網絡喪文化現象的流行對青年群體心理和精神層面形成沖擊的同時,也會引起青年群體對這類亞文化現象的回顧與反思,這就意味著網絡喪文化現象不單單是一種有消極影響的亞文化,它也能給青年群體帶來亡羊補牢式的事后啟示,這讓青年群體在日后面對網絡流行的亞文化時能在心中產生清楚與正確的認知,并在亞文化現象的消極影響到來之前,保持理性思考與獨立判斷,實際上這應當稱之為一種思想上的跨越,從跟隨大流到獨立判斷,這是青年群體思維逐漸轉變的結果。

(三)網絡喪文化現象帶偏社會風氣

最早在網易云音樂APP評論區出現的“網抑云”語句,后來逐漸出現于微信朋友圈和微博博文當中,這是青年群體社交活動在網絡上活動的路線軌跡,這樣的軌跡帶來的直觀影響便是擴大了網絡喪文化現象的傳播范圍,由于這一現象在多個網絡社交平臺的傳播,因此這種影響的范圍是廣大的。

網絡喪文化現象對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社會思想風氣的影響。這伴隨著悲觀、消極態度的情緒讓整個青年群體表現得壓抑,而當作為社會風氣的主要作用主體——青年群體變得頹靡不振時,整個社會風氣便會受到消極影響。當青年群體過度受到網絡喪文化的影響時,社會環境中存在的主流文化的地位將受到挑戰,若任由網絡喪文化現象傳播,于社會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事實上,網絡喪文化與中華民族歷來強調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思想有著根本差別,因此網絡喪文化的發展需要善加引導,不能坐視不理,不能任其帶偏社會價值觀的走向。

(四)網絡喪文化現象映射社會現實

于整個社會環境而言,網絡喪文化實際上也是映射出社會現實的一面鏡子,盡管它不代表著社會現實和社會現象的全部,但也反映出部分社會問題,表露了青年群體的社會心理,這有助于現代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除此之外,青年群體在傳播網絡喪文化的同時表達出對現實的態度,為其他社會群體帶來娛樂,這在一定程度上轉移了部分由貧富、階級差距、社會不平等現象帶來的注意力,因此網絡喪文化現象在維持社會穩定方面有一定積極作用。

網絡喪文化現象的興起與流行,在新時期體現出新的傳播風格與路徑,但從根本上來說,這并沒有解決青年群體所面臨的實質問題。網絡喪文化通過對耳熟能詳的心靈雞湯和人生哲學進行剪切和拼貼,其語言風格以自嘲來消解正統,以降格來反對崇高,在天賦層面上拒絕平庸,這與傳統的文化意識不太一致,甚至有些背道而馳。長期存在于網絡喪文化現象中的消極價值觀不利于社會和諧。這種消極價值觀對青年群體的侵蝕性表現為抗爭意識弱化,轉而用文化消費來抵制主流文化,這是無形之中形成的對峙,是能被大眾察覺且有跡可循的,因此存在于網絡喪文化中的消極情緒與思想值得社會警惕。

五、結語

從網易云音樂APP中看網絡喪文化帶來的多重影響,這提示著社會大眾應當多關注青年群體的生存空間,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接納青年群體的情緒表露顯得十分必要;國家機器也應當對社會大環境的各方資源進行適度調控,為社會大群體的生存發展留足余地,以此促進整個社會風氣積極向上健康發展;青年群體本身同樣需要樹立正確的三觀,讓自身在面對亞文化帶來的消極影響時能保持自我,不被同化。

參考文獻

[1]柳毅.跨文化心理學中從眾心理研究評析[J].文化藝術研究,2007(06):138-139.

[2]薛曉蓉、曹榮湘.全球化與文化資本[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101-103.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15-216.

[4]劉陽.“喪文化”傳播現象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20.

[5]杜駿飛.喪文化:從習得性無助到“自我反諷”[J].編輯之友,2017(09):109-112.

[6]劉建萍.“喪”與“上”:新媒介環境下青年喪文化解讀[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9.

[7]埃里克·弗洛姆.健全的社會[M].歐陽謙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88:78-79.

[8]鄧科,王卿,李澤彤.“喪文化”是怎樣一種精神癥候[J].品牌研究,2018(06).

[9]芮永要.網絡“喪文化”對青年價值觀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杭州: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19.

作者簡介

肖錢偉(1998.09—),男,湖南省邵陽人,長沙市岳麓區湖南工商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研究生。

猜你喜歡
青年群體傳播方式
帶刺的蒼耳
當代青年群體文化自信的弱化與重構
當下青年群體思想動態的喜與憂
數字媒體環境下民族文化的發展
中國古代文學的傳播方式探討
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異同比較
基于屌絲文化審視青年群體的社會心理
淺談川劇藝術傳播方式的演變
流行文化境遇中青年價值觀的重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