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藥自信教育視野下如何進行《黃帝內經》的教與學之五:溯本求源(“河圖”“洛書”)

2022-05-12 02:52穆俊霞張登本
山西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2年1期
關鍵詞:河圖靈樞內經

穆俊霞,張登本,劉 星

(1.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 晉中 030619;2.陜西中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46)

常說《易經》《尚書》《詩經》是中華民族現存最早的顯性文化之源,而“河圖、洛書”則是中國古代文化之根,《黃帝內經》(簡稱《內經》)也必然毫無例外地將其作為重要的思維模型服務于構建自己生命科學知識體系的重要觀念和方法。

雖然說《易經》為群經之首,但是“河圖、洛書”則被稱之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祥之源頭[1],這既是“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易傳·系辭上》)之說的緣起,也是上古時代的人們為了把握天地萬物變化規律而形成的思維方法基本思維模型?!秲冉洝吩跇嫿ㄆ渖茖W知識體系時深受其影響,在相關篇論中散發著濃郁的“河圖、洛書”思維模式的氣息。中醫藥自信教育視野下如何進行《黃帝內經》的教與學,在對相關原文進行教學時,務必要溯本求源,聯系這一思維方法,才能使學生深刻、透徹地理解相關原文的大義要旨,否則會使學生對相關原文意涵的理解限于一知半解之膚淺,甚至于表現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懵懂狀態。如此教學,當然不可能提高學生學習《內經》的興趣。

“河圖、洛書”圖式(圖1、圖2),是上古時代人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用畫圖和符號標記的方式,記錄他們對天文歷法知識的認知、理解和把握[1]?!昂訄D、洛書”兩幅圖式具有多重意涵。

圖2 洛書

(1)人們用白圈“〇”,也就是實心圈表達太陽光能直接照耀的狀態,而用黑圈“●”,也就是空心圈表達太陽光不能直接照耀的狀態。這應當是白為陽、黑為陰之初義,也是當今已知最早的符號陰陽,還可以認為是陰陽概念發生的背景之一。

(2)圖中黑圈和白圈的數目多少,一方面能明確地表達不同的時間、不同空間陽光照射時間的長短與強弱,另一方面也能夠模糊地計量處于相關時間、相應空間之事物接受太陽給予熱量的多少。

(3)圖式中黑圈、白圈排列的次第順序,能夠客觀地反映一個太陽回歸年,不同時間、不同空間區位晝夜時間的長短、光照強度的大小、氣溫寒熱的變化等狀態。

(4)黑圈、白圈數值的大小,能夠體現存在于不同時間、不同空間區位事物變化規律及其狀態之內涵。

(5)兩幅圖式均以南北子午線和東西卯酉線為縱橫坐標,用黑圈、白圈的“數”目多少表達太陽周年式運動,以及由此發生的自然界陰陽之氣消長的動態變化。

(6)根據十月太陽歷法一年分為五季:分別是春季,木行;夏季,火行;長夏,土行;秋季,金行;冬季,水行,五季氣候的周期運行象態[2-3]。

因此,“河圖、洛書”是上古時代人們運用符號圖式表達他們對天文歷法知識的理解、把握和體悟,這也是孔子有“河不出圖(洛不出書),吾已矣夫”(《論語·子罕》)慨嘆之緣由。

當人們談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起源的代表性文化符號時,總是繞不開“河圖、洛書”這一古人通過觀察天象而構建的思維模式[1],《內經》在建構生命科學知識體系時也必然深受其影響。所以“河圖、洛書”思維模式的基本知識架構,就成為“溯本求源”經文教學時的重要思維路徑之一。

1 “洛書”思維圖式

“洛書”思維圖式(圖2、圖3)早已出現在《內經》之中,《靈樞·九宮八風》開篇就將其予以展示并作為全篇原文講述的思維導圖。

圖3 九宮格(洛書黑白圈數目多少九宮分布圖)

洛書圖式中用“數”替換了“洛書”9個黑白圈,“數”的排列規律及其豐富意涵(《靈樞·九宮八風》)為:

天九地一(九,南方,夏季,火行,夏至,離卦;一,北方,冬季,水行,冬至,坎卦)。

左三右七(三,東方,春季,木行,春分,震卦;七,西方,秋季,金行,秋分,兌卦)。

四二為肩(四,東南方,立夏,巽卦;二,西南方,立秋,坤卦)。

六八為足(六,西北方,立冬,乾卦;八,東北方,立春,艮卦)。

五居中央(五,中央,土行)。

在原文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閱讀《靈樞·九宮八風》開篇傳載的“洛書”思維模型,結合該篇圖式內容講解,并要求掌握“洛書”的識圖要領:

(1)熟記上述“洛書”圖式中數字布陣口訣。

(2)“洛書”圖式是依太陽回歸年為背景,表達各個不同時空區位中天地萬物變化的相關象。

(3)熟記識圖方位:面南而立,確定方位。左,東方,春季,青色,其數三;右,西方,秋季,白色,其數七;上,南方,夏季,赤色,其數九;下,北方,冬季,黑色,其數一;中央,黃色,其數五,這是識圖之“人”所居的方位。

由于東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因而對空間方位的標記有明顯的區別,自古以來,中國人是以面南而立,仰觀天象而定方位,因此將方位標記為上南下北,左東右西,這既是解讀“河圖、洛書”時必須明確的識圖方位,也是理解《內經》相關文獻時必須要掌握的知識。

(4)“河圖、洛書”用“奇數”標記白圈“〇”,即實心圈,表達屬陽的特性;用“偶數”標記黑圈“●”,即空心圈,表達屬陰特性。這應當是“陽道奇,陰道偶”(《靈樞·根結》),“陽道實,陰道虛”(《素問·太陰陽明論》)規定的初始涵義,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自古以來的規定。

(5)理解并掌握奇數、偶數的分布狀態及其內涵。5個奇數(陽數,白圈“〇”之數目)位于五正方位(正東、正南、正西、正北、正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古已有之的“重陽”思想;4個偶數(陰數,黑圈“●”之數目),位于四隅(東南方、西南方、西北方、東北方)。

(6)面南而立,仰觀天象時,觀察天象必然看到天體自東向西運行,日月星辰則自人體左側(東方)而升(即“左升”),從人體右側(西方)降落(即“右降”),這就是《內經》構建中醫“氣機”理論中“左升右降”觀念發生的天文學背景。

(7)以“上南下北”方位和“左升右降”的動態思維觀察“洛書”的圖式,其中“數”的動態變化,能夠模糊地量化一年不同時段、不同空間區位陰陽之氣的消長狀態。

其中,圖式中自東北(立春)→東南(立夏)→西南(立秋),“偶數”的動態變化為8→4→2,數值逐漸減少,提示上半年的陰陽消長狀態是“陰氣漸衰”;圖式中自北(冬至)→東(春分)→南(夏至),“奇數”的動態變化為1→3→9,數值逐漸增加,表達上半年的陽氣漸長狀態。因此,上半年的陰陽之氣活動狀態特征為陽長陰消。

圖式中自西南(立秋)→西北(立冬)→東北(立春),“偶數”的動態變化為逐漸增加2→6→8,提示下半年的陰陽消長狀態是“陰氣漸長”;圖式自南(夏至)→西(秋分)→北(冬至),“奇數”的動態變化為9→7→1,數值逐漸減少,表達下半年的陽氣逐漸衰減狀態。因此,下半年的陰陽之氣活動狀態特征為陰長陽消。

可見,“洛書”圖式中奇偶數值的大小,能夠客觀、模糊量化地表達相應方位、相關季節的日照時間長短、光照強度大小、氣候溫度高低等內涵。

確切地講,“洛書”圖式既是古人表達天文歷法、氣象物候變化特征的智慧,更是今人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相關內容的基本思維模式和相關工具。

2 “河圖”思維圖式

《內經》原文中是以“五行生成數”方式呈現“河圖”思維圖式的,在原文教學時,可以聯系《中醫學基礎·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五行學說”章中“五行生成數”的內容[4]予以講述。

在進行《內經》中的東方“其數八”、南方“其數七”、中央“其數五”、西方“其數九”、北方“其數六”(《素問·金匱真言論》)等原文教學時,務必要以“河圖”思維圖式的數理模型思維背景予以講解。

“河圖”中的黑白圓圈分別表達陰陽、五行、四象。其中的白圈“〇”為實心圈,屬性為陽,其數奇;黑圈“●”為空心圈,屬性為陰,其數偶。陽數、奇數稱為“天”(陽),陰數、偶數稱為“地”(陰)。

東方:青龍星座,時間區位為春季,五行屬性為木?!昂訄D”思維圖式表達為:3個白點在內,8個黑點在外,這就是所謂“天三生木,地八成之”發生的背景。

南方:朱雀星座,時間區位為夏季,五行屬性為火?!昂訄D”思維圖式表達為:2個黑點在內,7個白點在外,即所謂“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中央:空間區位居中,即觀察自然、觀察天象時人類自身所在之處,時間區位為“長夏”,五行屬性為土?!昂訄D”思維模式表達為:5個白點在內,10個黑點在外,即所謂“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西方:白虎星座,時間區位為秋季,五行屬性為金?!昂訄D”思維圖式表達為:4個黑點在內,9個白點在外,即所謂“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北方:玄武星座,時間區位為冬季,五行屬性為水?!昂訄D”思維圖式表達為:1個白點在內,6個黑點在外;即所謂“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這就是在對《素問·金匱真言論》之“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內容中各臟之“數”的教學時,要向學生說明的發生源頭。并要將每臟所應之“數”所表達的空間、時間、五行屬性、發生的天文歷法背景等知識,向學生講述清楚。

3 “河圖、洛書”思維圖式的啟示

3.1 五行之理

3.1.1 十月太陽歷一年分五行(即五季),就是五行概念發生的初始意涵 十月太陽歷將一年中的一個季節稱為一“行”(xíng),這是由于一年各個季節的氣候、物候是隨著相應的時間衍進而不斷移“行”變化的[2]。五季氣候溫度的依次移行變化,恰恰能客觀地反映一年五季的氣候變遷,也正與五行相生之序一致,這是自然規律的體現[5]。

3.1.2 十月太陽歷一年的五行(即五季)劃分,是對五行相生之序的客觀表達 基于“河圖、洛書”思維模式的十月太陽歷五季劃分,客觀地表達五季五方的氣候運行規律。據《靈樞·九宮八風》所載,“洛書”圖式中的冬季(水行,1)→春季(木行,3)→夏季(火行,9)→長夏(土行,5)→秋季(金行,7)→冬季(水行,1)??梢?,五行本意是基于十月太陽歷法一年分五季觀念,表現為“天-地-人-物”三位一體互聯互通、變化有序的5種象態[5]。這一五行相生之序,客觀地反映了春季,五行屬性為“木”,氣候溫和,萬物復蘇,如同植物萌發狀態;夏季,五行屬性為“火”,氣候炎熱,萬物盛長,枝繁葉茂狀態;長夏季節,五行屬性為“土”,氣溫高,濕度大,植物開花結實,孕育新的生命;金秋送爽,五行屬性為“金”,萬物成熟收獲,生機收斂,植被枯黃凋落狀態;冬季,五行屬性為“水”,氣候嚴寒,萬物生機伏匿斂藏狀態。這就是五行及其五行相生之序發生的天文歷法學背景[3,5]。

3.1.3 五季五行,客觀地表達天地萬物生、長、化、收、藏年節律的有序變化 在太陽回歸年的天文背景下,一年五季氣候的(3,木行)春溫→(9,火行)夏熱→(5,土行)長夏濕→(7,金行)秋燥→(1,水行)冬寒,周而復始地運行變化不息,天地萬物也因之而有(3,木行)春生→(9,火行)夏長→(5,土行)長夏化→(7,金行)秋收→(1,水行)冬藏的動態變化象態及其過程,天地間的所有事物莫不遵循于此(《靈樞·九宮八風》);這既是《素問·金匱真言論》的“五藏應四時,各有收受……其數六,其臭腐”發生的背景,也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和《素問·五運行大論》之“東方生風,風生木……咸傷血,甘勝咸”等篇各有五節原文內容發生的天文歷法依據;更是五運六氣理論中主運五步內容形成的相關文獻依據[6]。這些內容都是基于十月太陽歷法一年分五季的觀念對“天-地-人-物”三位一體互聯互通、變化有序的5種象態的表達。至于原文“八”、“七”、“五”、“九”、“六”之“數”,是《內經》應用“河圖”思維圖式中的“數”理,對“天-地-人-物”三位一體事物之“木、火、土、金、水”5種象態變化規律的標記。所以在相關原文的教學時,只有通過對原文進行“河圖、洛書”思維圖式的溯本求源講解,既能使學生明白原文內容具有天文歷法知識的支撐,也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還能給予原文內涵以符合中華傳統文化基因的合理解釋,才會使學生對所學原文有所信服。

3.1.4 重土思想“河圖、洛書”思維圖式之所以將“土”置于中央樞機地位,皆緣于中華族群繁衍生息、休戚與共的農耕活動,也與人類必須仰賴于土地之生產生活背景密切相關,這應當是中華族群自古就有“重土”觀念發生之緣起。先秦第一“子”管仲就率先凝練出土為萬物本原的觀念[3],西漢董仲舒沿襲了“重土”思想,認為“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貴于土……土者,五行最貴者也”(《春秋繁露·五行對》),就將“重土”觀念發揮到極致。無論是“洛書”之數“五”,還是“河圖”的“天五生土,地十成之”,都是將“土”置于核心樞機地位?!秲冉洝吩诖恕爸赝痢眰鹘y思想的引領下,構建了脾胃理論,其文化源頭莫不與此有關。

叮鈴鈴,思雨被一陣電話鈴聲吵醒。那些美女和她們栗紅色的秀發都不見了。電話鈴聲還在糾纏著響。思雨爬起來,接電話。電話里傳來一個嬌滴滴的聲音:“先生,您好!我叫佳佳,今年20歲,身高1.68,體重48公斤。我特別美的是我有一頭栗紅色的長發。先生,您需要我的服務嗎?”思雨的酒醒了一半,他對著話筒急急地說:“你說什么?你有一頭栗紅色長發?”話筒里傳來了女聲說:“是的,先生,我有一頭栗紅色的美麗的長發,我的長發迷倒了很多靚仔耶!”思雨已到了急不可耐的程度,他不假思索地喊:“好,快,你來我看看?!?/p>

3.2 陰陽之理

“河圖、洛書”圖式所用的黑圈“●”和白圈“〇”,這是當下已知中華最早的陰陽符號,黑白圈的數目及其布陣格局,能夠準確、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各個時空區位的陰陽消長變化狀態。其中的“洛書”,是古人基于“立竿測影”方法對太陽適時運行狀態記錄的結果,由此建立了以黑白圈之“數”,客觀地表達了時間、空間、序列、節律、周期為基本要素的天文歷法模型,并且將其運用于中醫理論的建構,這就是為何《靈樞·九宮八風》以“洛書”圖式為核心的九宮八風思維導圖作為開篇的緣由[7]。

3.2.1“陽道奇,陰道偶”《靈樞·根結》為何將“奇”數的屬性確定為“陽”、“偶”數的屬性確定為“陰”?這是因為在“河圖、洛書”圖式中,但凡陽光能直接照耀者,屬性為陽,用白圈“〇”,即實心圈表示,凡白圈的多少都是奇數;太陽光不能直接照耀者,屬性為陰,就用黑圈“●”,即空心圈表示,凡黑圈的多少都是偶數。這應當是奇偶之數陰陽屬性的發生源頭,《內經》原文中用陰陽屬性表達數之奇偶的思維背景一定與此有關。

3.2.2“陽道實,陰道虛”在講解“陽道實,陰道虛”(《素問·太陰陽明論》)的原文時,只要聯系“河圖、洛書”思維模型中的實心圈(白圈“〇”)表達屬性為“陽”的內涵,聯系空心圈(黑圈“●”)表達屬性為“陰”的內涵,就會輕松地解釋“實心圈”屬性為“陽”,“空心圈”屬性為“陰”是源于太陽光的能否照射,也就揭示了“陽道實,陰道虛”經文發生的文化源頭。

3.2.3“洛書”圖式中奇偶數值的大小排序,表達了一年不同時間、空間區位的陰陽消長變化狀態如上文所述,標記一年五季“陽(奇)數”的運行過程是1(冬)→3(春)→9(夏)→5(長夏)→7(秋)→1(冬),模糊地量化表達了上半年的陽(熱)氣由漸盛(1→3→9)到下半年的漸衰(9→7→1)的消長變化狀態;而“陰(偶)數”運行過程是8(立春)→4(立夏)→2(立秋)→6(立冬)→8(立春),同樣也模糊地量化表達了上半年陰氣由盛而衰,下半年則由衰而漸盛的消長變化狀態(《靈樞·九宮八風》)。

由于上半年陰陽之氣的消長特征是陽長陰消,矛盾主要方面在于“陽長”,故稱為“陽年”,起點日為“冬至”,故稱為“陽旦”;下半年陰陽之氣的消長特征為陰長陽消,矛盾主要方面為“陰長”,故稱為“陰年”,起點日“夏至”(《靈樞·九宮八風》),因此稱其為“陰旦”[7]。

3.2.4“洛書”思維圖式中的重陽理念“洛書”將5個陽數置于五方正位,這是對中華族群傳統文化中重陽理念的充分展示。董仲舒更是認為,“陽貴而陰賤,天之制也”(《春秋繁露·天辨在人》)?!秲冉洝窊藰嫿岁枤馐⑺圬灿^念(《素問·生氣通天論》),也是由清末蜀醫鄭欽安創立的“火神派”之“陽主陰從”學術立場之理論源頭[8-9]。

4 左升右降運行規律

“河圖、洛書”思維圖式,明確表達了古人對天地自然左升右降的運行法則的認識。人們面南而立,仰視星空的運行規律為順時旋轉,稱為“左旋”,是謂順天而行,此即順生逆死,左旋主生之義。

“河圖、洛書”確定了以土為中心五行方位。示意如圖4。

圖4 左升右降運行圖

5 應用“河圖、洛書”思維圖式進行《內經》原文教學舉例

在講解《內經》原文中有關“數”的時候,除關注其數目、數量、序數等意涵外,不可忽視其中蘊含著“河圖、洛書”數理所表達的時間、空間、序列及其相關的事物運行規律和變化狀態的內涵,否則就不能準確地講解原文的核心要義。

5.1 原文“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教學

《臨證指南醫案》之“肝從左而升,肺從右而降,升降得宜,則氣機舒展”之論,雖直接源于《素問·刺禁論》之“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但這一中醫藥學重要的學術觀念,卻與“河圖、洛書”思維圖式表達的天文歷法背景密切相關。

“肝生于左”之論,緣起于“河圖、洛書”思維圖式之左東,應春(少陽),主升,其數三(《靈樞·九宮八風》),或“天三生木,地八成之”(《素問·金匱真言論》),在臟為肝。于是將“肝”與“左、東方、春、主升”相聯系。在“河圖、洛書”思維圖式確立的左旋而升的順時運行法則理念的前提之下,人體臟腑氣機之運行也必然是從左而升;又據“在下者必升”原理,人體氣機也必然從下焦而升,而人體氣機之升,也必須遵循“天道”之從左而升。這就是《內經》構建人體氣機升降理論時,必須要將原本在人體腹腔(陰)右上最高處(陽)肝(《素問·金匱真言論》“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的功能效應定位于下焦;氣機之升必因于左,從而有了“肝生于左”(肝主氣機從左而升)的觀念,這就是中醫理論中肝位于下焦、肝氣從左而升理論發生的文化背景。

“肺藏于右”之論,緣起于“河圖、洛書”思維圖式之面南而立,右西,其數七(《靈樞·九宮八風》),“地四生金,天九成之”(《素問·金匱真言論》),應時為秋,在臟為肺。所以在中醫藏象理論中,肺所應方位為西、所應季節為秋(少陰),均主陽氣收斂沉降,故有“肺為少陰,陰藏之初,故曰藏”(《太素·陰陽雜說》)之注?!昂訄D、洛書”思維圖式,確立了左升右降的順時運行法則,人體臟腑的氣機運行也是如此,據“在上者必降”原理,氣機之降必從于上,故將“肺”的功能效應必須定位于上焦之右側[9],這也是《難經》將診肺臟的脈氣變化定位于右手寸部的文化背景。

5.2 原文“始于一,終于九”的教學

《內經》有4次強調“始于一,終于九”為醫道之綱紀(《靈樞·九針十二原》)。對這句原文教學時,務必要橫向聯系《靈樞·九宮八風》開篇之洛書思維導圖例予以講解,聯系“洛書”思維導圖中1、2……8、9之數所表達的四時、五行、八方、奇偶之數,以及一年陰陽之氣的消長變化狀態等自然法則之內涵,才能講解清楚為何《內經》要反復強調醫道之綱紀是“始于一,終于九”的緣由。

這是什么道理?因為“洛書”思維圖式是以太陽為坐標,以太陽回歸年(365又1/4日)為參照系,用數理符號,客觀地表達了一年五季的氣候運行變化規律(及“五行相生”之序),同時也模糊量化地顯示了自然界陰陽之氣的消長變化規律,而這些法則正是醫生針刺治?。ā端貑枴に臅r刺逆從論》),或者臨床處方用藥(《素問·臟氣法時論》《素問·至真要大論》)所應遵循的基本法則。顯然,只有結合“洛書”思維圖式這一文化源頭之數理,才能合理而清晰地講解“始于一,終于九”的科學內涵[10-12]。

5.3 原文男子“八八”,女子“七七”年齡之數的教學

《內經》為何要將男女兩性的生長發育年齡段按男子“八八”,女子“七七”(《素問·上古天真論》)予以劃分?歷代醫家雖然對此有見仁見智的多種解釋,但有兩個因素是不能忽視的:一是基于對人類生長發育過程長期觀察的實踐知識積累和切身體驗,二是借用了“河圖、洛書”思維圖式推演的結果。

《內經》在構建中醫藥理論時,常常應用“五行之數”表達生命科學知識體系中的相關內容。五行之數也叫“五行生成數”,五行的生數,即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五”,也稱之為“小衍之數”。五行生數中的陽數一、三、五之和為九,“洛書”之終數亦為九,故九為陽之最大數,故稱“老陽之數”。二、四為陰數,其和為六,故六為陰之極數,又稱“老陰之數”。老陰、老陽之數的和為15(9+6),故化為“洛書”圖式縱橫排列之和皆為15。

如在《中醫理論基礎》[13]引用男女生長過程年齡段的劃分(《素問·上古天真論》)即是其例。

男子“八八”、女子“七七”的生長發育年齡段的劃分,在“洛書”圖式中,“八”應立春,自然界陽氣始旺;“七”應秋分,自然界陰氣始盛(《靈樞·九宮八風》)。男為陽,女為陰,故男子取“八”,女子取“七”[14]。

另外,依據“陽主進(加法),陰主退(減法)”原則,男子在“河圖”之數的和“五十有五”的基礎之上,而有55+9=64(八八六十四)?!?5”是“河圖”之“數”的和(1+2+3……+9+10),“9”是“河圖”“洛書”之“數”中的最大陽數,稱“老陽之數”,“陽主進”,故“加9”。而女子則為55-6=49(七七四十九)?!?”是“洛書”之數中“5”(五行屬性為“土”)以上最大數值的“陰數”,稱“老陰之數”。在“數”的陰陽屬性中,“陽道奇,陰道偶”,陽數為正數,偶數為負數,負6大于負8,所以6為“老陰之數”,8為“少陰之數”?!瓣幹魍恕?,女為陰,故“減6”[15]。顯然,此處保留了“河圖、洛書”圖式的遺痕。所以,無論在對《中醫學基礎》[4]“腎”藏象內容,或者對《內經》相關原文的教學時,一定要講述“河圖、洛書”圖式對相關知識的影響,否則,無法使學生理解原文發生的文化背景。

5.4 “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的教學

《內經》在論述營衛之氣循行規律時指出,“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靈樞·營衛生會》)。此處所言的“五十”,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常被古人用以演繹天地萬物變化規律或者變化狀態,故將其稱之為“天衍之數”(《易傳·系辭上》)。此數有多個發生背景,其中最主要的是“河圖、洛書”之“數”,能夠演繹天地萬物變化的規律及其現象,故此演化的“五十”就被稱為“天衍之數”。

“天衍之數”,又有“五十”為“大衍之數”,“五”為“小衍之數”的分別。

“大衍之數”何以為“五十”?

(1)二十八宿、十天干、十二地支之數的“和”(《易傳》孔穎達疏引京房注)?!秲冉洝窞榱藰嫿ㄏ嚓P的醫學理論(如睡眠節律、衛氣營氣晝夜循行規律、氣血流注規律等),將“天周二十八宿”按“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為緯,虛張為經”(《靈樞·衛氣行》)分布,再將十天干、十二地支按規則分別鑲嵌于二十八宿之間,于是天周也被分割為50等分,服務于相關理論構建的需要。

(2)“河圖之數”的和與“洛書之數”的和相加除以二。除以二的理由,是因為2個圖式所用實心圓,即白圈,屬性為陽;空心圓,即黑圈,屬性為陰,各有50個的緣故。

(3)《內經》又從一晝夜“水下漏百刻”,而人體氣血沿著二十八脈循行一周的時間為“水下漏二刻”:100÷2=50(《靈樞·五十營》)。

《內經》在構建中醫藥理論時多次應用“五十”之數,故在教學時,務必要告訴學生,“五十”之數不是“實測”的“計量”數值,而是有著深刻的傳統文化知識內涵。所以在對《靈樞》的《營衛生會》《五十營》《脈度》篇的原文教學時,務必要結合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才能透徹地講解其中的原文內容。

5.5 “七損八益”養生方法的教學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在論如何應用陰陽理論指導養生時指出,“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

自從唐初楊上善結合該句上文,解釋“七損八益”為“陽勝”“陰勝”病機的臨床表現(《太素·陰陽》)之后,歷代醫家見仁見智。自從發現長沙馬王堆出土帛書《天下至道談》載有“七損”和“八益”性保健知識之后,人們便以此為據予以詮釋,傅貞亮教授便在其主編的《內經講義》[16]率先引入中醫高等教育的教材之中,此后全國高等中醫藥院?!秲冉洝返谋究平滩哪蛔裱诖?。但是在原文教學實踐中發現,以“性保健”知識講解“七損八益”存在有嚴重的缺陷。

(1)縱觀《內經》162篇原文,從未見有正面表達“性”知識的原文,但凡涉及“性”活動的內容,均將其納入致病因素之列。

(2)《內經》強調“節欲惜精”是養生的重要措施,不可能從“性”技巧的角度,“細致”地表述“七損”和“八益”的“性”活動過程。

(3)如果以“性”技巧詮釋“七損八益”,那么該養生方法,既不能指導耄耋老人的養生,更不適用于青少年的養生。

(4)此語所在的《陰陽應象大論》全篇論述陰陽內涵、關系及其醫學意義,從遵循一年陰陽消長規律養生予以詮釋,契合全篇原文旨意。

(5)將此語從養生遵循全年的陰陽消長規律為解,也與《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講述的四季養生原則吻合,更照應了“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之結論。

(6)從《靈樞·九宮八風》圖中的“洛書”之數理得到本證。圖中“七”之數,表達一年時至秋分,自然界陰陽之氣的變化狀態為“陽消陰長”特征;“八”之數表達一年時至立春,自然界陰陽之氣的變化狀態為“陽長陰消”特征。由于“重陽”是《內經》突出的理念,所以“損”和“益”都針對一年中的“陽氣”消長狀態而言。

因此,該篇此圖之“數”理,可以得出“七損八益”表達要遵循四季陰陽消長規律進行養生的內涵。顯然,若從“性保健”的角度對“七損八益”予以教學,其中的嚴重缺陷是顯而易見的[14]。

據此得出的教學結論是:“七損八益”是“洛書”這一文化之源,是自然界一年四時陰陽消長規律的科學內涵的表達,也是在《內經》養生理論運用中的體現。這也與“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之順時養生相契合。

生命科學知識體系的形成背景是深刻而復雜的,《內經》在進行中醫藥理論建構時也毫無例外地受“河圖、洛書”思維模式的影響。因此在對原文進行教學時,務必要應用這一思維視角去講解,才不至于重蹈“瞎子摸象”或“大樹林里撿葉子”的錯誤。

猜你喜歡
河圖靈樞內經
《素問》《靈樞》引用、解說關系初探
漢代讖緯界對“河圖”“洛書”概念的重整
——兼論“漢無河圖”通說中《河圖赤伏符》的官方定位
《黃帝內經》中“陰陽”的整理與分類
《內經》理論在《中醫內科學》教學中的運用
從河圖淺述人體的氣機升降理論
采采卷耳
明代醫家芮經墓志銘考釋
淺談“生病起于過用”與養生
談《靈樞本輸》針灸學術思想
腔內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治療腎結石42例臨床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