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斐勒布》中分析快樂和至善的關系

2022-05-19 14:20曾肖
今古文創 2022年18期
關鍵詞:理智快樂

【摘要】《斐勒布》是柏拉圖非常重要的一篇對話,本文通過對此對話,對文本梳理來窺析柏拉圖對于快樂與至善關系的看法,柏拉圖對話中通過“一和多”的關系與“四類存在”的方法來分析快樂和至善的關系,最終蘇格拉底把“快樂”置為追求“至善”的第五梯隊,并追求理智與快樂混合的生活。

【關鍵詞】斐勒布;快樂;至善;理智

【中圖分類號】B82?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18-005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8.016

自2019年以來,大家經常在新聞媒體上看到一些西方國家會有拒絕戴口罩及拒絕城市封閉的游行及一系列行為,在互聯網上引發國內網友不解,而西方何以有因追求當下的“快樂”與所謂“自由”而放下“理智”的文化,從哲學角度,可以追溯到古希臘西方文化起源的時期,其中柏拉圖的《斐勒布》中以“快樂”為核心展開的對話,為后來的快樂論者提供了理論依據。

快樂是否是人類追求至善所途徑的最重要的一條,柏拉圖早已給了人們答案?!鹅忱詹肌吩诎乩瓐D的對話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文德爾班認為《斐勒布》是柏拉圖對善之理念的形而上學思考的巔峰,柏拉圖對“快樂”的觀點在不同的對話中展現了不同的角度。其中在《第七封信》和《高爾吉亞篇》中把快樂比作野獸縱肆,跟欲望和享樂并列。

而在《斐勒布》中系統地梳理了快樂,把快樂進行了分類,對虛假的快樂進行了論證,對快樂和理智的混合性生活的肯定,最終體現了快樂是到達至善的途徑之一且只排在第五位。本文將通過文本梳理的方式來展現柏拉圖對于“快樂”與“至善”關系的理解。

一、通過“一和多”的關系分析快樂和至善的關系

快樂可以分為不同的快樂,不同的人亦有不同的快樂,其中不乏對立的存在,可以將快樂分為不同的種類,正如有各種不同的善,就像顏色一樣。黑色和白色其實是相對的,甚至相反的,但是它都同時屬于顏色這個“一”。類比聲音的知識,不同的節奏節拍它可以分為很多,即,人們將發現原本單一的相既是一,又是無限的多。然而不應該用“多”中某幾個的對立來否定“一”本身,這本身就有以偏概全的錯誤?!岸唷钡臄盗渴菬o限的,除非你列出了這無數個“多”,才能作為“一”本身。因而不能因為某些快樂是惡的,以此來證明快樂是惡而非善的。因而也不能以簡單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來理解其關系;而斐奇諾在《至善與快樂——柏拉圖〈斐勒布〉義梳》中,將這里的“一”與“多”理解為“種和屬”,則完全涉及為有生滅的具體事物;如果將其理解為實體與屬性的關系,那么就不符合其對“一”的兩種分類,即能與自身同一的不朽的“一”還有一種“不相等的‘一’”。由此可以看出,通過人為將快樂劃分為“多”,是無法達到“一”的本身,來判斷快樂比理智更接近至善這個原本的論點。

如若拆分“快樂”不可行,那么試試將“至善”拆分成“多”,關于對其的要求:首先,善的比例和份額必須是圓滿并且完美的;其次,善是充分而且足夠的;第三,一切認識善的事物都會主動去追求善,除了善以外的東西,不會去想任何別的東西。

為了驗證快樂和理智誰更接近善,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把他們分別按以上條件進行了檢視和判斷。如果快樂的生活,不摻雜理智,讓理智的生活不摻雜快樂,如果兩者當中有一個是善的,那么他將不需要其他任何的事物進行補充,反正他們兩者如果需要另外一個,那么它對其而言就一定不會是真實無誤的善。這里他把記憶用來作為理智的出征軍,最后得出快樂需摻和理智的生活比任何單獨的一方都更接近善。但是結論依舊是軟弱無力的,只因之前說過,拆分成“多”的“一”,沒有了中間無限的數量作為支撐,結局都是搖搖欲墜的。因此,雖然用“一和多”的關系沒有能夠準確分析出快樂和至善的關系,但是可以得出兩者無法通過簡單的等同的結論,且快樂只是實現至善的條件之一。

二、通過“四類存在”分析快樂和至善的關系

所謂“四類存在”,指的是宇宙中的一切存在物都可劃入“有限”“無限”、有限與無限的“混合”以及混合的“原因”這四類之中。以“較冷與較熱”與“較多和較少”作為例子展現“無限”——即沒有設定重點或讓完滿發生,則作為無始無終的存在;而“有限”則為與數字或計量相關的事物。有限與無限的“混合”就是和有限一起從尺度中產生的存在,而第四類就是其原因。

可以先嘗試將快樂與理智生活混合起來,然后分別通過“四類存在”進行分類,以判斷兩者與追求至善的生活之關系。顯而易見的,快樂與理智的混合,其作為一種混合物,自然直接被劃分到了混合類,是由所有受限制的無限之物組成,而并非由兩種事物組成。其次,關于快樂,由于斐勒布認為快樂是多多益善的,因而屬于那“更多或更少”的種類,所以歸為無限類。理智屬于原因類,正如身體是被靈魂所控制,控制者就是原因。按照《理想國》(439d-e)中的說法,人的靈魂由三個部分組成:理性、欲望和血氣。心智應該屬于靈魂的理性部分,因而心智更應該作為原因。在《理想國》中對快樂地解釋是對匱乏的補給,正如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克倫理學》1173B7-12當中所提到的,他們說痛苦是一種天生的匱乏,而快樂是一種新的補給,但這些是身體的感受,如果快樂是一種天然的補給,那么補給發生并產生快樂的場所,就是身體,但通常人們不會這么想,因此補給本身不是快樂,但補給一旦發生人就會感覺快樂。他們這種快樂劃分于屬身體的。屬于靈魂的快樂是完全在記憶中產生的,因為是記憶引導人們追求渴望之物,正如口渴意并非是飲水的欲望而是通過飲水獲得補足的欲望,這種沖動是和身體的自身體驗相反的屬于靈魂的。在這種時刻,人會同時體驗快樂和痛苦。因而,這些快樂和痛苦是部分真實、部分虛假的。由此可以得出,可以通過快樂來達到至善,但不是所有的快樂,而是某種快樂與理智的混合物。

三、通過快樂的虛假性與純粹性分析快樂和至善的關系

快樂所在的時態,只會是在過去或者現在,它可以作為一種對過去的回憶和對現在的感受,這里更多的會把其看作一種情緒。情緒便有高低真假之分,正如快樂和痛苦能各自變大變小,它會有一個程度的區分。要將虛假的快樂成為可能就需要將邪惡納入對意見和快樂的討論。以視覺誤差為例,當記憶和感覺同時發生的時候,涉及記憶和感覺的經驗,就仿佛是靈魂中的言語。也就是說這種感覺如果身邊還有其他人,就會把此話用言語的內容再說一遍,那么這樣所謂意見的事物就變成了言說,結果就會是形成錯誤的意見及言語。并以此把它擴展到了圖像。當一個人從視覺和其他感覺抽取出意見和言說,并以某種方式在自己心中發現那些曾經形成意見和言說的事物的圖像時,這種圖像便是錯誤的。

“虛假的快樂”即:1.快樂本身的虛假性。為了讓虛假的快樂更具有可信度,蘇格拉底從快樂的主體之虛假性進行了分析,繼續說到了正直、虔誠、純粹的好人和十惡不赦的人的快樂對比,提出壞人為虛假的快樂歡喜,而好人卻因真實的快樂喜悅,認為人類的靈魂中存在著虛假的快樂,這是對真實快樂的模仿,會導致更可笑的結果,痛苦也與此類似。2.快樂對象的虛假性。有時候快樂的對象并不是現有之物或者過去之物,而經常是那些永不會發生的事物。3.有至少一種快樂就是虛假的,便能證明快樂整體的虛假性。如此看來快樂是不純粹的,畢竟在第二小節中以“四類存在”進行分類,快樂本就是一種混合物。如果要加以區分,那么不痛苦不等于享受快樂。因為人們在承認自己快樂的時候是相信這種時候自己是在享受快樂,而不是簡單的不痛苦。不痛苦和享受快樂二者在本質上是兩回事,即從痛苦中脫離出來的狀態本身就可以稱為快樂。但是這樣就出現了一個誤區,以至于把快樂當作是對痛苦的逃離。正如如果要了解堅硬之物的本質,那么大家需要去心無旁騖的關注最堅硬的事物,而非硬度微不足道的事物,大家想要討論快樂的話,就要去發掘最大最強烈的快樂。

純粹的快樂其到底是來自于何處,靈魂還是肉體?假設其來自肉體,人們會得出健康的人比病痛的人更快樂的結論。如果需要判斷快樂的程度,那人們需要著眼于前后對比的差值。例如讓飽受病痛折磨的人感到滿足,會比讓健康的人感到滿足,獲得更大的快樂。因此在節制的生活中比在放蕩的生活中能夠看到更大的快樂,那么最大的快樂和最大的痛苦顯然會發生在屬惡的靈與肉那里,而不是發生在美德那里。既然如此,讓人們來從疾病中的快樂來尋找所謂最大快樂中的一部分。比如說通過抓撓來止住瘙癢所產生的快樂,這種快樂是一種混合物,即在瘙癢中沒有完全止住,是那種癢并快樂著的感覺。接下來人們會發現靈與肉的痛苦與快樂混在一起,他們的混合物有時被稱為快樂,有時被稱為痛苦。如若是痛苦大于快樂的混合,當身體發炎通過摩擦解決不了問題,炎癥擴散到皮膚表層,由于自身狀態持續發生改變,以至于整個人昏頭昏腦并感到無可名狀的快樂,在此過程中,這個人會忽而快樂忽而痛苦。當混合物中快樂占優勢時,痛苦會暗中作祟,讓人瘙癢難忍,這里按著那些不節制不動腦筋的人一直追求的那種快樂,并被誤認為是最大的快樂。以上是他對身體尋常感受相關的快樂。

還有一種僅由靈魂構成的共同復合體,里面包含了憤怒,恐懼,渴望,愛欲,好勝,羨嫉等等。但是里面的快樂都是混雜著痛苦的??梢酝ㄟ^舉例來向人們展示這種混合物——比如說無知,對于無知來說,這種狀態是稱之為愚昧,這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有一種狀態,盡管在一般意義上可以稱之為邪惡,但是德爾菲神廟的箴言卻完全相反:“認識你自己屬于徹頭徹尾的邪惡”,當認識自己的裁判是自己時,如在統計自己財產的時候,偶爾人們會認為自己比實際更富有,其中便會出現所謂不公正,即虛假。還有一些人會認為他們自己擁有更高的美德,盡管實際上并非如此。這些種種做法其實都屬于惡。由此就可以類比出快樂和痛苦是一種奇異的混合體,人們的快樂中摻雜著痛苦,而笑是一種快樂的表現,兩者在這樣的時刻同時發生。正如,無論人們是在悲劇或是喜劇中痛苦總是和快樂摻雜在一起的。因而蘇格拉底證明了,無論是沒有靈魂的身體,還是沒有身體的靈魂,抑或是靈魂和身體加在一起,都充滿了與痛苦摻雜在一起的快樂。

在了解了混合的快樂之后,人們要繼續去尋找未曾混合的快樂。對話中蘇格拉底認為真正的快樂是一切微小,在獲得無痛的滿足時傳達出的可以感受的快樂。這種真正的快樂被蘇格拉底分成了兩類:首先是一種自在自為先天的美,其次是對這種先天之物的感官。后者是包含學習的快樂的,學習的快樂并沒有混合痛苦,但是它只屬于極少數的人,大多數人與之無緣。人們需要對極致的快樂進行一個選擇,極致的快樂是一種純粹的快樂呢,還是最大的快樂?以白顏色為例,對話中蘇格拉底認為白色是最美的,因為它是最純粹而非范圍最大且數量最多的。哪怕只是小小的纖維的快樂,只要他不沾染痛苦是純粹的快樂,那么它終究會比在數量上和范圍上占優勢的快樂,更為快樂。但沒必要把純粹的快樂從快樂當中分離出來,正如能力有一部分是來自于天賦,有一部分來自培養及教育。對于事物的純粹性是否有必要作為判斷的標準,能否去問一個知識是否比另外一種知識更為純粹正如一種快樂比另一種快樂更為純粹一樣?這讓大家發現在回答是什么的問題上有兩種算數和兩種度量,以及同一類別下不同的兩種技藝,雖然每種技藝只有一個名字,但都會具有二元性。正如純粹的快樂和混合的快樂只是快樂的一體兩面,并不能區分誰優誰劣,單獨看,純粹的快樂或者是混合的快樂,都不能單擰出來代表快樂。真正的至善,那便是一種確定,純粹,真實以及所謂的完全純潔或者所有與之緊密相關的事物,他們總是處在同一個狀態,也不與其他物混合的。除此之外,其他任何事物都是次等、繼發的。只有心智和理性,是恰如其分地應用于真實無誤的存在物的理智與反省時,能夠達到最大的精確度。無論面向任何生靈,至善的本質都會以完全的方式來呈現,絕無另外的可能,它不需要任何其他的事物擁有絕對的完滿。然而人們不會僅僅因為擁有不摻雜理性的快樂,或者不摻雜快樂的理性當中而獲得滿足。無論快樂還是理性他們,各自都不是完美的,也不是人人都向往,更絕對不會是至善。因此大家不能在不曾混合的生活當中去尋找至善,而要在混合的生活當中去尋找。因而可以說快樂跟理性的混合是更能接近至善。

大家不需要那些最大并且最強烈的快樂,而是應該選擇那些能跟理性和知識共處一室的快樂,那些和健康節制在一起的快樂,是美德忠實的隨從的快樂。當然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就是需要與真實進行混合,只有這一點才決定著他是不是真實的存在,不然就算他可以生成,那么也不會是存在。

由此可見,大家并不能憑借一種理念就去尋覓善的蹤跡,在柏拉圖的對話中,蘇格拉底認為人們實際上還可以通過三樣東西來把握它,即美、勻稱和真理。因為需要將這三者合在一起,那么這個字作為“一”的至善,就是一個混合物。關于對至善的追求,蘇格拉底進行了一個排序。排在第一位的是尺度,整齊,有度,恰當。排在第二位的是勻稱與美,完美和充足,排在第三的是心智和理性。排在第四位的是屬于靈魂的事物及知識技藝和正確意見的表達。而快樂則被放在第五名的位置上。由于理智和快樂都不是自足,二者至少都不是善自身。

參考文獻:

[1]包利民.生命與邏各斯——希臘倫理思想史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2]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出版社,2002.

[3]柏拉圖.柏拉圖全集[M].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柏拉圖.《菲麗布》譯注[M].張波波譯注.北京:華夏出版社,2013.

[5]柏拉圖.柏拉圖四書[M].劉小楓編譯.北京:三聯書店,2015.

[6]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廖申白譯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7]斐奇諾.至善與快樂——柏拉圖《斐勒布》義梳[M].趙精兵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8]汪力.“快樂在德性倫理學中的位置——論《尼各馬可倫理學》對《斐利布》的繼承與闡發”[J].哲學分析,2013,4(04).

[9]吳廣瑞.論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快樂觀的回應[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13,(01).

[10]吳廣瑞.如何追求幸?!獙Α鹅忱计贩椒ㄕ摰难芯亢蛯鞓氛摰膶嵸|性分析[D].浙江大學,2011.

[11]袁偉業.《斐勒布》中的形而上學與倫理學[D].中山大學,2016.

作者簡介:

曾肖,女,重慶人,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哲學專業在讀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西方哲學。

猜你喜歡
理智快樂
失眠
失眠
在同一語境下定義“二元對立概念”
理智與情感
走進“快樂”大本營
古往今來之紫砂收藏
愉快教學讓音樂課堂輕松快樂
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方法論
基于快樂教學的投擲課教學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