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經濟背景下南通市農業科技創新路徑探討

2022-05-22 17:02侯怡葉惠娟徐孫權
南方農業·上旬 2022年4期
關鍵詞:區域經濟

侯怡 葉惠娟 徐孫權

摘 要 在社會經濟不斷演變的過程中,我國經濟逐漸形成一種以地理為基礎,以歷史、政治、經濟和宗教等因素為主題的區域經濟發展形勢。江蘇省南通市因地理位置突出,且具有氣候條件、土質、河流等因素的優勢,使得該地區的農業經濟十分發達。南通市應當起好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帶頭作用,積極發展科技農業和智慧型農業,通過科技的方式解決現階段我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實現以科技推動農業農產品發展,帶動區域經濟建設的目的。

關鍵詞 區域經濟;農業科技創新;路徑;江蘇省南通市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7.014

區域經濟體系下農業科技創新是農業綜合開發的一個旁支,是國家為發展農業、保護農業、改善農業資源、提升農業利用狀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優化農業結構及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發展戰略。同時,從我國農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中可以看出,信息化農業、自動化農業和智慧農業必將是我國農業未來發展的目標,現階段正是將科學技術與信息資源融入農業建設的初級階段,需要地方城市充分了解自身的發展情況和地域特色,不斷實踐不斷創新,爭取早日打造出適合自身農業發展的科技創新型農業體系,以增加農戶收入、帶動區域經濟的長遠發展。

1 ?南通市農業發展的特征與優勢

1.1 ?地域概況

為更好探究區域經濟快速發展下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態勢,本文以江蘇省南通市的區域經濟體系為基礎,重點對該區域經濟體系下的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戰略路徑進行研究。江蘇省南通市地處長江下游東部沿海地段,東接黃海,南接長江,素有江海門戶之稱。全市屬于亞熱帶溫濕季風氣候,近5年全年平均氣溫處于14.8~15.3 ℃,年均降雨量在1 100~1 200 mm,年降雨分布均勻且日照充足,農業地區江河湖海相互貫通灌排方便,因此南通市地區十分適宜農業的發展。另外,因南通市的地理位置使得該地區生產的農產品具有集約化、高產出和多元化特點,因此對該地區農業進行科技化創新是多方面因素共同的迫切需求。

1.2 ?農作優勢

南通市是全國人口與土地矛盾較為突出的地區,同時也是經濟與環境排名靠前的城市。截至2020年11月,南通市常住人口約為773萬人,農業用地約為78萬hm2,人均耕地面積僅有1.52畝左右(1畝=667 m2)。南通市經濟區的東部沿海部分屬于旱作地區,西部與江河為鄰屬于稻作區,同時因該地區的水源條件還發展出各種種類的作物群,其中以漁業為主的產業鏈最為發達,2020年產值達到約803億元。在優質稻米、弱筋小麥、雙低油菜及高品棉等大宗型作物方面,以及蠶繭、蠶豆和花木等特色作物方面均屬于區域經濟的優勢產區,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引導下,該地區農業正朝著特糧、特菜、特經及特果等信息化種植轉變,通過現代科技實現精耕細作與間套復種等規?;N植,實現提高農業復種指數與耕地產出率的目的。在非農耕產業中南通市區域經濟下的蠶繭生產也位居全省的領先地位,2020年全年南通市區域經濟下蠶繭產量約為5.34萬t,占比全省區域經濟的43.45%。在多元化農業的推動下南通市畜禽養殖業也出現集約化的發展態勢,2020年當年南通市區域經濟下的牧業總產值就已經超出農業總產值的1/4。據當地相關部門統計,截至2020年底,南通市區域經濟的畜禽養殖業的發展有所下降,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為34 273 t、禽蛋產量31 120 t,增長41.5%;牛奶總產量2 635 t,下降32.6%;水產品56 133 t,增長15.9%。年末生豬存欄15.70萬頭,增長46.7%;生豬出欄21.05萬頭,下降12.3%[1]。雖然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部分農產品出現產量的下降,但是下降的幅度不高。從宏觀角度上來看,人們的消費方向只是轉向受疫情影響較低的農產品當中,并未拉低農業產業的總體經濟發展,這一點可以從南通市2020年的政府信息公開中的第二產業增加值數據中看出。除此之外,該區域經濟帶的海岸帶附近還有充足的林業資源,其中野生植物資源就有48種之多,用于栽培經濟與藥用的植物有100多種[2]。由此可得出,該地區的農業體系具有較高的抗風險沖擊能力,可以進行對農業科技化的創新改革,更好地發揮當地農業經濟的特色。

1.3 ?地位優勢

南通區域經濟帶處于沿江經濟發展軸和沿海經濟發展軸的交匯點,具有接通我國內陸和國外經濟的作用,使得該區域的沿海沿江地段具有豐富的漁業資源、風力資源及水資源,南通市海岸線全長433 km,其中有227 km為江岸線、206 km為海岸線,分別占江蘇省的28.1%和21.3%。海岸帶面積約為13 243 km2,其中包括潮上帶約2萬hm2、潮間帶約18.13萬hm2及潮下帶面積約26.67萬hm2,在南通市的長江入??谔庍€存有永隆沙和興隆沙2個島嶼,其落潮后的面積約有30.31 km2,這使得該地方經濟帶具有廣闊的科技創新空間。附近海域中共有近海魚類約130多種,其中有多獲性魚類75種、地方優勢魚類7~8種,雖然長江流域的一些天然魚類優勢已經衰落,但是人工養殖培育的魚類產品在未來會更具優勢。另外,南通區域經濟帶與上海區域經濟帶隔江相望,南通的經濟發展會受到上海經濟的影響而變得更加緊密,在蘇通大橋建成之后原本幾個小時的路程縮短到一個小時之內,將使南通融入到上海地區經濟帶的產業圈與核心圈當中,充分發揮地位優勢提升市場經濟。

結合上述分析,南通市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方向應當結合實際情況,利用農業特色、地理位置和經濟位置的優勢進行特色創新[2]。

2 ?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對農業科技創新的需求分析

2.1 ?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業科技創新的需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農業農村農民的“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對此實現農業科技的創新,扎實穩步地推進新農村的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業科技創新的需求。農業科技創新戰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期下,黨中央對我國城鄉關系即將面臨的新問題和新情況給出的指導方針,是觀察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問題和解決城鄉統籌發展問題而做出的重大戰略舉措。以農業創新為抓手,開展鄉村振興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客觀需求,是現代農業發展積極適應新階段的迫切需要,同時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維護地區經濟平衡的必然選擇。引用現代科技技術引領農村農業建設,以全面提高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力和生產力,是我國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支柱?,F階段的農業不僅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而且還是一種具有獨特經濟功能與社會形態的一種體現。因近幾年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戰略一直集中在農產品的質量與安全方面,而忽視對農業生產勞動技術的改造,在面對技術和資金等眾多因素下導致我國農業生產技術普遍落后,在未來的發展當中農村人口將會越來越少,在農業生產技術的制約下我國農業將會面臨巨大的調整,這會嚴重影響鄉村振興政策的不斷落實與我國農業經濟的未來發展。通過近年來我國人口流動現狀看出,隨著城鎮化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青少年都已走出農村為未來的努力目標而奮斗,再加上環境問題和土地銳減問題的影響,農村農業的未來發展已成為當前我國鄉村振興戰略落實的主要瓶頸。因此,在鄉村振興的區域經濟建設視角下,農業科技創新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方法。

2.2 ?產業質量提升對農業科技創新的需求

從現階段我國農村農業產量現狀出發可以看出,當前我國農業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農產品的增產問題,而是農產品品質低下、大規模農產品品種單一、農副產品加工轉化率低下和產業鏈較短且分支較少等問題,只有解決上述問題,我國農業農產品的產量、質量和數量才會不斷攀升。經相關科研院所的統計預算,我國價值為1元的農產品在經過加工處理后銷售到美國、日本市場可分別增至3.72元、2.20元,雖然有一部分運費和關稅的影響,但是與我國本地市場中的1.18元相比差距太大,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對初級農產品進行加工后,其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值大多維持在(2.0~3.8)∶1以上,而我國2019年初級農產品加工后其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值才達到1.43∶1,而一些珍貴的農產品能夠達到7.13∶1。從某種意義上講,導致上述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初級農業農產品的產量過剩,而經過高級加工的農副產品產量較少導致的。因此,提高我國農村農業經濟應當轉變傳統農業發展的思想,將未來的發展目標放置在農業技術轉型上,通過現代技術的手段實現以最低農業生產者創造最高基礎農產品的目的,讓更多農村農民能夠投入到生產更為便捷回報更高的農副產品生產當中,實現農村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南通區域經濟帶下的如皋市為例,如皋市共有行政村17個,農業生產占地總面積達到7 380 hm2,具有2019年的農田調查結果顯示,如皋市下的水稻、小麥、玉米、大豆、花生和油菜等作物的經濟效益一直處于較低狀態,上述農作物每667 m2一茬的凈收益分別僅為450.5元、338.4元、327.9元、671元、366.9元和425.5元,而當地的桑園、花卉及特殊蔬菜等作物的經濟效益較高,平均凈收益都能夠達到2 000元以上。因此,要想通過增加基礎農作物產量的實現農民增收,僅靠傳統的種植技術是遠遠不夠的,在區域經濟體系下農業要加對科技創新的發展力度,以科技的方式擴寬高效作物的產業化種植,從而延長農業農產品的價值鏈,真正實現農業經濟的高速發展。

2.3 ?生態環境保護對農業科技創新的需求

近年來我國一直追求農業生產的產量而過度使用化肥農業等化學試劑,雖然上述化學試劑的使用能夠保障農產品的質量與產量,但是長期使用化學試劑會影響農產品種植區域的土地環境。以自然生長的野生蘑菇為例,在化肥和農藥未真正全面投入使用之前,雨后農村的房前屋后會長出很多可食用的菌類,但是現階段的農村已經很難見到能夠食用的野生蘑菇。除此之外,因技術問題導致現階段市面上售賣的秸稈焚燒設備皆不能高效地消化大量的農作物秸稈,而且現階段市面上售賣的秸稈焚燒設備售價普遍較高,使得農戶寧可冒著罰款的風險也要就地焚燒,進而嚴重影響當地的城市空氣質量,危害大氣生態和人體健康。因此,現階段農業急需科學技術的幫助以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整改。據相關專家學者的實地調研后發現,江蘇省南通下的某個縣級城市出現過農業非點源污染排放超標的現象,其中以化肥污染、生活污染、糞便污染和魚塘污染問題最為嚴重,污染范圍分別為2.314萬m2、2.242萬m2、1.747萬m2、1.743萬m3,在未出臺相關政策和相關科技手段之前上述四種污染是制約該市農業與環境發展的主要原因。從該角度可以看出農業未來的發展需要科技的不斷支持,以技術手段的方式解決農業污染問題,從而平衡農業產業下政府與農戶之間的關系,推動環保型農業的發展。

3 ?區域經濟快速發展進程中農業科技創新的路徑

3.1 ?以特色鄉村建設為方向進行農業科技的創新

以農業多元化發展振興農村經濟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一條落實策略,同時也是農業科技創新的發展重點。南通市區域經濟帶下的農業科技創新應當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為首要任務,將科技創新的發展方向放置在現代農業、農機裝備、種植技術及農產品精深加工等領域當中,為我國農業的科技轉型提供技術支撐。在現代農業技術轉型方面,科技創新應當以農產品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為目標,設立重大突破性農產品育種攻關計劃以加強農作物種苗的各項性能,實現強優勢的雜交種快速培育及豐富生物科技研究的目的。另外,以科技手段創建一批智慧型農業實驗點,通過各項技術的實踐應用探究技術的可行性,若創新技術仍不成熟則可以繼續實驗完善,若創新技術成熟則可以在當地廣泛應用不斷擴大覆蓋面積,從而為全國的農村農業提供技術創新技術理念,帶動區域性農業經濟的發展。

3.2 ?以農業信息化為方向進行農業科技的創新

從現階段我國科技水平角度出發,目前我國信息通信領域的技術與其他國家相比有明顯的優勢,因此我國區域經濟下的農業科技創新應當以信息通信技術入手,對現階段我國農業生產技術進行智能化創新。南通市區域經濟帶下的農業科技創新應當抓住自身的地理優勢,憑借周邊技術開發區的輻射影響而推動農業科技的創新。例如在農業生產中融入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及人工智能算法等技術實現對農業生產的高效管控,同時通過上述技術還可以實現對農副產品產業鏈的監管,從生產、包裝、管理、運輸及售后等方面實現數據的及時收集,便于農戶實現通過客戶端的方式建立農業數據云、農業物聯網及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等,從而推動城鄉一體化的建設進程,以科技創新的方式加深農業與城市間的融合態勢[3]。

3.3 ?以脫貧攻堅為方向進行農業科技的創新

在區域經濟體系下共同富強是該體系的一個目標,從各區域經濟體系的現狀中能夠看出,地區經濟的貧富差距體現在農村與城市之間,因此實現地區經濟下所有體系形態共同富裕是農業科技創新的又一發展路徑。從農業科技創新助力農業經濟發展的精準識別角度出發,改變傳統農業的生產勞動方式可以增加農戶對未來農業發展的信心,調查結果顯示,現階段87%的80后青少年表示不會在從事農業生產方面的勞動,上一輩的老農民表示現在的生產方式太過于勞累,不愿意讓下一代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對各區域經濟下的農村進行調查后發現,有半數的農戶認為只要擁有更高生產設備和生產技術現階段的農產品還可以實現更大規模的增收[4]。由此可以看出積極對農業科技進行創新,實現現代科技與農業生產設備的高效融合,是實現脫貧攻堅的重要措施。

3.4 ?以綠色保護為方向進行農業科技的創新

綠色保護是保障我國農業發展的根本規范,通過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式不斷解決現階段我國農業發展下出現的各種污染問題,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真正融入到農業生產當中,探索以科技為基礎的綠色生產技術,堅持以綠色、循環和綜合治理等理念為創新的方向,積極利用現有科學技術開展以優化農業生產為方向的綠色科技,解決農戶生產中常見糞便處理、秸稈處理及農藥處理等問題,實現以農藥科技創新維護農業綠色發展的目的。

4 ?結語

綜上所述,區域經濟下農業科技創新戰略是解決我國農村未來發展中“三農”問題的重要戰略。江蘇省南通市屬于我國產業與經濟發展的上層城市,具有較高的地理優勢和環境優勢,該地區應當起好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帶頭作用,積極發展科技農業和智慧型農業,通過科技的方式解決現階段我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實現以科技推動農業農產品發展,帶動區域經濟建設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 南通市海門區統計局.2020年南通市海門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JB/OL].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1964504,2021-03-30.

[2] ? 楊美英.區域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的農業科技創新戰略研究——以江蘇省南通市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1(1):143-145.

[3] ? 鄭康,鄭月波.農業科技創新型人才激勵機制構建研究[J].農業經濟,2019(3):113-114.

[4] ? 孫茜.農業科技創新動力機制影響因素及創新分析[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8(10):12-13.

(責任編輯:丁志祥)

收稿日期:2021-12-09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研究課題“鄉村振興背景下江蘇省農業企業科技創新影響因素及路徑研究”(2021SJA2171)。

作者簡介:侯怡(1990—),女,江蘇靖江人,碩士,講師,從事農業經濟管理、電子商務及網絡營銷的教學與研究。E-mail:929654728@qq.com。

猜你喜歡
區域經濟
區域經濟視角下高職商務英語專業崗位勝任力培養研究
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產學研用合作模式實踐研究
基于物流經濟的區域經濟增長研究
實踐探索商務英語專業有效服務區域經濟能力的提升
中國社會信任基礎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區人口流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治理分析
遼寧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遼寧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策略分析
湖南省高職教育對接與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