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動互聯時代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優化策略

2022-05-22 22:06趙彥盈
南方農業·上旬 2022年4期
關鍵詞:鄉村文化公共文化服務移動互聯網

趙彥盈

摘 要 目前,我國鄉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在供給數量、效能、參與主體等方面仍存在問題。移動互聯技術在提高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效率、完善文化服務網絡、促進供給主體多元化和資源整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將移動互聯技術引入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應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一體化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強調多主體溝通,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拓寬需求反饋渠道,提升鄉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關鍵詞 移動互聯網;鄉村文化;公共文化服務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7.051

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向鄉村地區延伸,擴大鄉村文化惠民工程覆蓋面,改善鄉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質量。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貫徹落實,以“農家書屋”“鄉村文化站”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惠農活動基本覆蓋鄉村地區,鄉村地區的公共文化供給水平得到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得到極大的豐富,但也存在供給文化內容單一、供給主體單一、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利用率不高等問題。以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給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數字化發展帶來了機遇,將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流程再造,提高服務效能,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管理思維和模式的深刻變革[1]?;ヂ摼W的使用與普及對農民的生活方式、認知觀念、文化需求等帶來重大改變,可探索將互聯網技術應用于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措施和方式,發揮移動互聯網的技術優勢,打破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時空壁壘,促進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可及性和均等化發展,促進鄉村文化的繁榮[2]。

1 我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存在的問題

1.1 供給不豐富

目前,受到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東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現實制約,我國公共文化服務總體上存在城鄉供給不平衡、布局不合理的問題。近年來,國家開展了一系列以“農家書屋”“鄉村文化站”為代表的文化惠民工程,財政投入巨大,但仍有部分地區的鄉村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基礎設施配置不齊全,存在設備無法正常使用的問題。在農村地區,農民對于文化惠民工程中的農家書屋、電影下鄉等公共文化服務使用率不高,主要是因為內容比較單一,供給不豐富,農民更為喜聞樂見的還是廣場舞等文化娛樂活動。目前,國家在鄉村地區統一配置的文化惠民工程大多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層級式供給,缺乏對村民實際文化需求的了解,尚未搭建村民文化需求矩陣,嚴重制約了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的豐富與拓展。

1.2 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效能低

我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主要方式是政府部門統一規劃,根據行政層級逐級配置。對村民實際文化需求缺乏了解,不能滿足村民多樣化和差異化的文化需求,導致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總量不足、質量不高,鄉村文化服務設施存在大量閑置的問題。此外,我國鄉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仍以政府為主體,缺乏社會力量等多元主體參與[3]。而各級政府部門往往注重以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為主的硬指標,忽視了公共文化管理系統和設備運維方面的軟指標,導致很多設施不能正常運行,村民滿意度不高。同時,由于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者和村民之間尚未建立起順暢的溝通渠道和機制,使得村民的公共文化資源需求難以得到反饋,造成文化供給與需求不匹配,導致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效率低下。

1.3 村民文化需求未充分激活

總體上,鄉村地區文化生活不夠豐富,村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不高,村民喜歡的文化活動多是以廣場舞為主的娛樂性活動,缺乏參加鄉村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主要原因包括:1)受經濟發展水平、村民受教育程度、知識結構和互聯網技術等方面的限制,鄉村文化氛圍還有待培養;2)由于缺乏對村民文化需求的了解,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不符合村民的實際文化需求,造成公共文化服務無法滿足村民需求,進一步降低了村民對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3)由于缺乏宣傳渠道,信息閉塞,導致部分村民對當地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缺乏了解,進而影響了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效率和質量。

1.4 社會力量參與不足

多元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已被廣泛接受,但在實際建設中,仍然存在政府單一供給、供給主體不清等問題。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過程中,政府應轉變職能,從直接參與者變為領導者,政府部門應集中于公共文化供給相關法規、政策、制度的制定及資金投入的統籌等方面,真正做到政府放權,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政府部門應著重履行服務職能,通過政府采購和政府補償的方式,讓各種營利性組織、非營利性組織等多種具有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的社會力量參與到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中,增加鄉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的多樣性。

2 移動互聯技術應用于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性

我國農村地區范圍廣,基礎設施落后,缺乏專業的文化人才,且城鄉之間存在文化共享壁壘,流動性差,鄉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與農民日益豐富的文化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另外,我國農村地區空間范圍大,農村地區人口分布范圍廣,公共文化實現全覆蓋難度大。因此,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創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方式,可擴大鄉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覆蓋面,提高鄉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的可及性,實現城鄉之間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

2.1 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效率

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給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帶來重大變革,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將“互聯網+”技術賦能到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有以下3個方面的作用。1)將大量文化資源整合到互聯網平臺,縮了城鄉之間公共文化服務的差距,促進鄉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可及性。2)對大量的實體文化資源進行電子化處理,從而實現公共文化資源的大范圍覆蓋和遠距離傳播,不但克服空間限制,還降低了供給成本,有效提高文化資源供給的效率和地理可及性。3)對村民多樣化、個性化的文化需求數據進行收集、監測和動態分析,通過信息化的平臺實現供需雙方的實時互動,向村民提高豐富多樣的公共文化服務,提高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效率。

2.2 完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通過應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打造數字化的“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服務平臺,將各級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文化資源整合到統一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為村民提供集成化的文化服務,使村民能夠通過各種移動智能終端設備獲取海量的文化資源,激發村民參與的積極性,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ヂ摼W技術的普及和廣泛覆蓋,使得具有統一標準的互聯互通的數字化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能夠有效解決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問題,縮小了城鄉之間公共文化服務的差距,促進了城鄉之間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4]。

2.3 促進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多元化

“互聯網+公共文化”的供給模式是整合了各種資源和信息的數字化、互動性的集成數字信息平臺,由各級政府部門、盈利組織及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組成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之間相互合作、積極參與、承擔相應的任務和責任,將集成性的文化資源信息發布到該平臺,促進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供給。村民也可以通過移動智能終端設備,將自身的文化需求發布到該平臺,拓寬文化需求的表達渠道,增強村民的主體性地位,提高村民參與的積極性,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和村民對于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

2.4 增強供給資源的整合,縮小服務差距

“互聯網+”技術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應用,可以破解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碎片化的問題,實現人力、物力和財力等資源的整合,形成統一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此外,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能打破部門之間的壁壘,提高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調效率,縮短對村民文化需求的響應時間,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效能?;ヂ摼W技術的應用整合了海量優秀的文化資源,不但豐富了鄉村文化供給的內容,還減少了政府部門的財政投入,通過投放網絡文化資源,能夠有效解決我國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均衡的問題。

3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優化策略

3.1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增加財政投入

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在社會各個領域引起深刻變革,“互聯網+公共文化”也將帶來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領域的深刻變革。移動互聯網應用于公共文化是系統化的復雜工程,涉及諸多主體,因此需要政府部門發揮主導作用。

1)鄉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是一項長期工程,政府部門要制定并出臺具體的發展規劃,各級部門以此為依據,結合地方實際情況,制定符合地方實際的行動方案。2)政府部門要增加財政投入,將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工程納入專項財政預算,籌集專項資金,進一步優化和創新財政預算體系,通過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對村民的文化需求進行分析,構建以村民文化需求為中心的公共文化財政預算體制。3)政府部門要發揮主體作用,積極組織政府部門內部及從事相關研究的智庫機構構建公共文化服務評價指標體系,及時對鄉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進行動態評估,做好監管和考核工作,保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順利運行。

3.2 建立一體化公共文化服務平臺

互聯網技術已融入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互聯網+公共文化”概念的出現,創新了公共文化服務理念和模式,為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精準化供給提供了技術支撐和保障。

互聯網技術的開源性促進各供給主體能同時參與一體化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的構建。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主體可以嘗試將信息資源、文化活動和文化服務等內容進行資源整合,進行統一管理,將海量的文化資源集成到統一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使鄉村居民也能享受到數字化文化資源,促進文化資源的共享,促進鄉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的可及性。此外,在構建一體化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過程中,政府部門要發揮主體作用,積極組織社會團體等多方主體參與,進而在資金、人才和技術等方面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證一體化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的正常運行。

3.3 加強多主體溝通合作,提高資源供給能力

數字化文化資源是“互聯網+”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主要形式,但目前文化惠民工程中提供的文化資源多是實物形式,未經過數字化的處理。在互聯網技術賦能基礎上,應將海量優秀的公共文化資源數字化,使村民通過移動設備就能便捷地獲取公共文化服務。此外,要加強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各部門之間的合作,完善跨部門、跨機構的協同創新機制,建立文化需求信息資源共享機制,推動跨部門信息系統間的有效銜接,促進信息的流動,對各部門提供的文化資源和文化基礎設施進行有效整合[5]。此外,通過政府購買、市場委托、合作共建等方式,積極鼓勵文化企業、互聯網企業、非營利性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數字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整合各個主體在資金、技術、推廣渠道等方面的優勢,為鄉村地區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文化,促進鄉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供給。

3.4 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雖然文化惠民工程使鄉村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大多集中于基礎設施等硬件設備的投入與建設,專業人才存在數量少、知識結構落后等問題,且政府部門缺乏對人才的管理和監督,加劇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人力不足現狀?;ヂ摼W融入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對公共服務供給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培養一支具備信息化素養的專業人才隊伍。1)政府部門要出臺一系列的政策吸引專業人才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事業中,逐步擴充人才隊伍。2)政府部門要完善人才薪資待遇和考核制度,激發人才隊伍的工作熱情,提高人員的專業水平。3)政府部門要加大對人才的業務培訓力度,采用線下集中培訓和線上培訓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數字文化培訓工作,從而適應移動互聯時代的要求,提高從業人員的信息技術水平和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3.5 拓寬需求反饋渠道,優化公共文化服務決策機制

通過完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的數據管理功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建設公共文化服務數據的采集系統,基于村民的線上瀏覽信息,對海量的數據進行采集、存儲和動態分析,精準識別村民的文化需求,實時監測公眾文化需求和意見,并及時對村民意見作出反饋。為公眾表達文化需求、獲取服務、互動溝通、反饋意見和評價績效提供溝通渠道,將互聯網技術應用于公共文化服務的流程創新和機制創新,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的多樣化、個性化及服務層次的立體化。拓寬村民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渠道,鞏固村民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主體地位,促進供需主體之間的溝通交流,提高公共文化供給的精準性和可預見性,優化公共文化服務決策機制和服務水平。

4 結語

黨的十九大決議和近年來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文化事業的發展,隨著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的實施,鄉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和效能得到了顯著提升。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村民的文化需求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移動互聯網應用于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將對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產生深刻影響。要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完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決策機制和信息溝通渠道,減少政策執行的偏差,促進多主體參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進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的相關配套政策落實,促進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可及性和城鄉之間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提高鄉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效能,促進鄉村地區公共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實現鄉村文化振興。

參考文獻:

[1] ? 康之國.“互聯網+”時代社區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創新研究[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9,21(6):60-67.

[2] ? 曾鳴.互聯網使用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滿意度[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7(4):84-94.

[3] ? 陳波,丁程.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供給側改革動力機制和路徑選擇:基于“互聯網+”視角的分析[J].江漢論壇,2017(10):28-33.

[4] ? 何繼新,李原樂.“互聯網+”背景下城市社區公共服務精準化供給探析[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8):64-68.

[5] ? 譚俊超.“互聯網+”環境下公共數字文化一站式服務建設探究[J].四川戲劇,2019(3):170-173.

(責任編輯:張春雨 ?丁志祥)

猜你喜歡
鄉村文化公共文化服務移動互聯網
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法理分析與法律構建
被人情綁架的鄉村酒席——記憶鄉村文化
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路徑選擇的重慶市長壽區實踐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評價指標的國際經驗與啟示
智能手機在大學生移動學習中的應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鍵智能報警系統設計與實現 
搞好公共文化服務,推動藝術普及
打造內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大數據環境下基于移動客戶端的傳統媒體轉型思路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