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學教學中基于最近發展區的障礙教學法實踐

2022-05-29 19:43姜寧玲
數學教學通訊·小學版 2022年4期
關鍵詞:最近發展區小學數學

[摘? 要] 障礙教學法是以“障礙”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可以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觸發學生去探求突破障礙的方式方法,達到下一個發展區自然生成。文章通過闡述基于最近發展區的障礙教學法的執行和實施過程,探討這一教學法的可行性和實效性,以構建良好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 障礙教學法;最近發展區;小學數學

維果茨基推崇“最近發展區理論”,要求教學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樣才能激起探究欲望,讓學生有效超越最近發展區,從而優化教學效果。因此,教學時應明確學生的現有發展區,并在此基礎上有意識地制造矛盾,設計適切的“障礙”,讓學習變得富有挑戰性,從而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觸發學生去探求突破障礙的方式方法,達到下一個發展區自然生成?;谶@樣的認識,本文結合多個課例,闡述基于最近發展區的障礙教學法是如何得以執行并實現的。

一、懸念障礙,引發探究興趣

懸念就是指教師從小學生好奇心強等特征出發,創造一種科學的或進行一種創新的學習,引起學生產生各種疑問,使探究活動一觸即發。懸念障礙的核心就是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誘導學生創造性地思考。因此,教學中可以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擬出創意性問題來設計“懸念障礙”,誘發其探究興趣,使其主動投入揭開謎底的教學活動中。

案例1? 3的倍數特征

師:同學們,今天給你們一個機會來考一考老師,看你們是不是能難倒老師。

師:你們任說一個數,我可以立刻判斷它是否為3的倍數。(學生躍躍欲試,各個絞盡腦汁地拋出數字,而且有的數字大到只能使用計算器進行驗證,教師都能準確而快速地進行判斷。學生一個個都對教師既崇拜又好奇)

師:其實老師能這樣準確地加以判斷,完全是因為已經掌握了3的倍數特征,那么它究竟有何特征呢?你們可以先猜一猜。(就這樣,火熱的辯論展開了)

生1:我覺得個位上是3、6、9時,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

生2:我反對,13、16、19都滿足你說的條件,但它們并不是3的倍數。

生3:我認為十位滿足3的倍數就行。

生4:我不贊同,隨便舉例,260就不是??!

生5:我覺得應該和各個數位都有關聯,但是如何關聯就不清楚了。

……

就這樣,教師判斷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水平來精設懸念,將學生帶入充滿困惑之境,讓學生產生迫切想要研究問題的沖動,這是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發展區的關鍵所在。

二、疑問障礙,誘發積極思維

學貴有疑,疑可以衍生心理上的困惑,只有撥動思維之弦,才能有所收獲。當學生對知識產生疑問并盼望可以迅速解決時,容易產生一種心理期待,這就是“疑”。因此,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使學生時常面臨疑問,讓學生體驗這樣的一種從質疑到釋疑的升華,為問題的突破創造條件,從而順利抵達下一個發展區水平。

案例2? 認識厘米

師:大家看,老師手里有一根毛線,你能利用你手中的直尺量出它的長度嗎?你覺得應該怎么量?(此問題的拋出,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探討空間,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討論的氛圍中)

生1:這個很簡單啊,當然從尺子的頂端開始量??!

師:是嗎?這樣量正確嗎?你們試著量一量呢?(學生一邊操作一邊交流,很快發現生1度量方法上的錯誤)

生2:尺的頂端是沒有刻度的,那前面一點的長度是無法計入的,肯定是量不出準確長度的。

師:那如何才能量出準確長度呢?

生3:應該從刻度0開始量。

師:非常好,那就請你們量一量各自手中物品的長度。(學生開始著手測量,并很快有了答案,并掌握了量法)

師:大家看,老師手上的這把尺子斷了,刻度0已經沒有了,該如何量呢?(學生的思維浪花又一次被撥動,新的學習需求再次產生)

生4:我從刻度4開始量起,這根毛線可以量到刻度10,一共6厘米。

生5:我是從刻度6開始量起的,這根毛線量到了刻度12,也是6厘米。

師:看來,在沒有起始刻度時,我們可以從任意一個刻度開始……

可見,學習過程并非簡單的模仿或被動的記憶,需要學生自身在行為與心理上產生積極的、能動的內在需求。本例中,教師連續拋出問題,激發學生持久的興趣和不竭的探究動力,讓學生走入思維的大觀園,使其有疑、有思、有論、有辯,通過已有的知識經驗去構想、去創造,以獲得測量的方法,體驗測量帶給人的創造性的快樂。

三、任務障礙,驅動主動探究

新課程理念倡導以生為本,以任務為載體,以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為宗旨,讓學生輕松愉悅地融入學習互動中。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的特點,基于其最近發展區設計出一些驅動式的任務障礙,驅動學生主動探究。

案例3? 長方形的面積計算

師:我們一起來求以下幾個長方形的面積,并說一說你是如何求出的。

生1:可以將這個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紙片鋪在長方形上,直至擺滿,用了幾個小正方形就是幾平方厘米。

師:如此短時間內就給出解決策略,真是愛動腦筋的學生,那就讓我們試一試吧?。▽W生躍躍欲試,進行操作,很快完成了第一個長方形面積的計算,進而繼續探索下一個長方形的面積計算)

生2:小正方形不夠用了。(很快,學生發現這一方法的弊端)

生3:測量這個長是5厘米,寬是4厘米的長方形,12個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不夠鋪。

師:那該怎么辦呢?有沒有其他辦法呢?大家再想一想。

生4:我覺得可以先將這12個鋪滿,并做好標記,再移動這些小正方形,將其鋪到未鋪的位置,直至鋪滿。

生5:我認為只需要8個小正方形就能完成。如圖1,這個大長方形每一排要擺5個小正方形,剛好擺了4排,因此一共需要20個,得出面積為20平方厘米。

師:你們真是善于思考的學生。那還可以用更少的小正方形嗎?(這一任務的拋出給學生的數學思考又增添了些許活力)

生6:這一次我用了6個小正方形,5個用于量長,1個用于量寬。(圖2)

生7:我用得更少,只用了5個小正方形,4個量寬,1個量長。(圖3)

生8:我的方法應該是用得最少的。只要1個小正方形就能完成,先用它去量長,需要量5次,再用它去量寬,需要量4次,所以可以完成任務。(圖4)

師:哇,真是太厲害了,掌聲是不是應該響起來……(掌聲如雷貫耳,顯然,生8的奇思妙想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以上案例中,對學生學習思維的開啟當屬比較成功。教學中,教師拋出學習任務,引發學生從已有經驗出發用擺小正方形的操作形式,通過擺的過程,學生知道面積計算的“源”,并學會了“思”。進一步地,教師加大任務的難度,激勵學生不斷思考,實現“更少的小正方形”到“一個小正方形”的突破。此任務障礙法是讓學生創新思維的開啟建立在最近發展區的水平上,通過一個又一個任務的驅動,迫使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這樣的過程,明顯可以感覺到學生思維的突破和學習能力的提升,這樣的動力自然可以激勵他們拾級而上,突破下一個發展區水平。

總之,一種教學法的應用需要經歷反反復復的實踐與思考,在實踐中前行,在反思中完善。筆者以障礙教學法為載體,基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進行了一個階段的教學嘗試,驚喜地發現學生的求知欲和挑戰欲逐步生成,思維也有了很好的發展。筆者認為這種教學法是有益的,進而提出來與廣大讀者分享。

作者簡介:姜寧玲(1998—),本科學歷,中小學二級教師,從事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工作。

猜你喜歡
最近發展區小學數學
結合一堂考核課試論經典小說的品鑒與賞析
靠近“最近發展區”,增強教學有效性
基于“最近發展區”的班級內分層教學研究
論促進幼兒“最近發展區”的路徑選擇
淺析高中數學課堂的提問策略
數學錯題的自主管理與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數學教學中的滲透研究
農村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探析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