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課堂教學的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研究

2022-05-30 19:58陳輝娟杜文雯
高考·下 2022年7期
關鍵詞:建構策略任務驅動教學法高中歷史

陳輝娟 杜文雯

摘 要: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讓學生在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學習的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教學實踐中通常表現為活動教學,有時被稱為動手與動腦相結合的“做中學”。在核心素養教學理論的指導下,這一教學方法被賦予了新的內容——核心素養是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品質,意味著必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素養才能體現出來,也只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素養才能夠不斷被提升。因此,任務驅動教學法成了進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策略。本文就高中歷史課堂中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展開研究,并以一五計劃等課程內容為例,提出了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具體建構策略。

關鍵詞:高中歷史;任務驅動教學法;指向問題;建構策略

課程標準改革前的教學目標一直都是以講授知識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為主,而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過度要求學生掌握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再加上教學內容繁多課時緊張,以至于課堂教學總是以“滿堂灌”“說教”,或者強調“重難點”為主,使得學生和社會對歷史課程產生誤解和偏見,認為歷史學習無非就是死記硬背而已,而任務驅動教學法無疑有助于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滿足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需求。

一、任務驅動教學法概述

(一)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由來

任務驅動教學法早在20世紀50年代在歐美發達國家出現,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被運用于教學實踐領域。國外學者甚至借助了教學五階段理論將任務驅動教學法直接運用在了英語學科教學中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美國高校里,任務驅動教學法也得到了普遍運用,如加州理工大學農學院就曾經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來開展本科課程教學和花卉種植專業??平逃?,以五六名學生為一組,開展實訓教學,效果顯著。由此,歐美發達國家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成功實踐也為國內職業教育運用提供了先例。

(二)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優勢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開創初期就借鑒了多元化的教學理論與成果,并將其運用在各學科的教學實踐中。在任務驅動教學法開展過程中,教師為主導角色,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師輔助教學下和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驅使下,以分小組方式開展探索學習,根據不同任務主題來達成學習目標。由此能夠看出,任務驅動教學法具有如下優勢:第一,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帶著任務主題來開展教學活動的,具有教學目的明確的特點,在學科教學及探索過程中有助于始終圍繞著一個任務開展教學活動;第二,任務驅動教學法能夠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教師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因此,更符合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第三,任務驅動教學法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任務的出現能夠促使學生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對學生的學習及實踐、創新能力的培育都大有裨益,更有助于學生培養科學的學習習慣[1]。

二、任務驅動教學法優化策略

(一)針對問題,師生共同準備

第一是教師的準備工作。首先,在開展教學之前,教師應當對任務驅動教學法有所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發揮任務驅動教學法的作用;其次,教師要充分對標課程教材,在任務的設置上始終圍繞著教學目標展開,只有這樣才能夠保障教學任務的達成;最后,教師要意識到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性,針對不同學生個體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設計出不同水平的教學任務,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第二是學生的準備工作。首先,提前預習課文,對文本教材知識和學習重難點有基本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提升學習效率;其次,學生對任務驅動教學法有所認識,根據該方法設置學習任務;最后,要配合好教師的工作,根據教師的引導,參與到任務學習中來,充分發揮學習主體性。

(二)圍繞目標,設計課堂教學任務

任務驅動教學法開展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達成既定的學習目標,因此,教師應當圍繞著教學目標來設計課堂教學任務,充分發揮好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具體來說,任務的設計要堅持如下三點原則:

第一,教學任務的設計,應當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以符合大部分學生的接受能力。在《從一五計劃看新中國經濟建設的起程》的課程任務設計前,教師應當意識到學生在初中階段就已經學習過相關主題的內容,因此,本課程任務的設計目的旨在強化高中生對課程的深度理解,更好地鞏固所學知識。首先,要圍繞著新課標的要求,明確教學目標,在《從一五計劃看新中國經濟建設的起程》中,教學目標主要有三個,即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2]。各個目標都非常具體,首先,知識能力目標在于讓學生通過課程學習能夠掌握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以及在一五計劃期間我國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其次,在任務的教學設計中,結合目標可以列舉一五計劃相關的數據、圖表以及視頻資料等,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一五計劃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國家致力于改變工業落后面貌的決心與信心,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最后,在過程與方法目標方面,可設置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工業及交通運輸業的史料搜集任務,通過史料搜集,學生能夠通過數據直觀地感受一五計劃期間的經濟建設成果,在任務完成過程中達成教學目標。

第二,教學任務的設計,應當堅持表達性原則。眾所周知,很多高級教學任務并非一兩節課堂就能夠完成,學生對于課堂教學任務的理解程度,教師往往不得而知,如在教學任務完成后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否被激發、對待歷史的認知是否有更為全面的改善,教師都是難以獲悉的?;诖?,高中歷史教學任務的設計理應兼顧課內與課外兩個方面。由此,美國學者愛納斯明確提出了表達性任務的概念,也就是說,任務要求學習者所參與的活動及情境都要有明確設置,而對于學生在任務能夠學習到什么不進行設置,因為學習成果是難以預測的。表達性任務重點在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如在《從一五計劃看新中國經濟建設的起程》一課中,主要任務在于通過課程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國家一五計劃的內容以及成果,培養學生對國家經濟建設的信心[3]。這時,教師可以設計觀影讀后感,并選擇幾篇優秀的文章進行演說,借此來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梢哉f,表達性任務教學目標成了教學目標的補充。但是,在任務設計過程中,教師不能夠過度依賴視頻,要學會根據課程教學內容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第三,教學任務的設計,應當堅持探究性原則。也可以簡單理解為探究性的任務設計,是對課程任務教學的一種探究式延伸。學生以某一個設定問題為突破點,在學習和實踐中解決各種問題的過程,在整個探究過程中,以知識點為基礎,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來實現整個探究任務驅動教學的流程。如在《從一五計劃看新中國經濟建設的起程》的學習中,教師可以設置探究性的任務,如為何國家會提出一五計劃,一五計劃的提前完成重要原因是什么?帶著這些任務展開課堂教學,學生的探索欲被激發,通過學習和課后資料的補充,學生能夠全面了解到一五計劃開展的特殊時代背景以及國人為了達成一五計劃拼搏向上的精神,由此能夠培育民族自信心,為新中國的建設成果而自豪[4]。

(三)聚焦課堂教學主題,創設任務情境

教學不僅僅是展示教師的思維及方法,更是為學生提供暴露個性思維過程和方法的學習情境與學習實踐,讓學生經歷學習探索的過程,在對結果的發現中實現知識的建構和思維能力的提升,成為“有意義的學習與保持”。因此,教師要用學生熟悉的素材,讓高中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與教師產生共鳴。同時,從時代話題和學生關注的類型中挑選素材,創設情境,更能接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更關注現實生活,使教師能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與學生進行互動。這就意味著歷史課堂教育更需要教師有效地引導和加強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發現自我。教師更多的則是傾聽、分享,以問題引導學生,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思考學習,通過主題情境的引領,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培養學生的能力。教育家心理學家贊可夫認為:“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兒童和教師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呼吸,如果不能造就這樣良好的教學氣氛,那么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能發揮其固有的作用?!币趯W生腦海中建構有核心素養的“歷史”,就不能只讓他們簡單粗暴地死記硬背歷史結論,必須讓他們主動經歷歷史的建構過程,新高考的考查方式也由原來的知識立意為主轉向能力和素養立意為主,逐漸淡化直接考查史實,更注重對學生能力的考查,因此,不讓學生陷入碎片化的歷史之知識的深坑不代表史實不重要,而是為了讓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更深刻,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5]。

《從一五計劃看新中國經濟建設的起程》中,從立德樹人,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立足學情,落實歷史學習思維能力的培養角度出發,確立本課的主題是從一五計劃看新中國經濟建設的起程。圍繞這一主題,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建設的具體成就以及對史料的研讀這兩個角度進行突破,具體設計兩個教學目標。1.通過對一五計劃特點的分析,充分認識到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緊迫性、必要性,樹立為中國繼續深化改革而奮斗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2.通過分析材料了解一五計劃的影響,理解經濟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所具有的開創性、奠基性意義,進一步感悟這一時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發奮圖強的精神面貌[6]。

(四)聚焦任務情境,驅動課堂教學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歷史學科教育要求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歷史學科素養直接影響了青少年的價值觀養成以及未來的價值取向。但是,新時代高中生有著極強的自主意識以及爭強好勝的欲望,他們反感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生硬的比喻、簡單的貼標簽和道德說教。因此,我們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要深入挖掘課堂素材,以最有代表性的史實為基礎,展開描述并解決問題,將問題與史料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的能力。同時,問題的設定要有指向性、啟發性和層級性,令學生能夠循序漸進,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新課標教材中,除了正文部分外,還配了很多精美的圖片,【歷史縱橫】【學思之窗】,包括課后的【學習延伸】補充了大量的文字信息,再加上豐富的影視資料,在教學中還可以補充史料,進行篩選,注意史料的真實性、趣味性、新穎性、鄉土性、現實性、直觀性。通過歷史地圖、歷史文物、歷史人物活動圖等直觀教具,以及幻燈、投影、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展現給學生,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更深刻地體察、感悟歷史。由于知識應用和產生方式的不同,高考評價體系中的情境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生活實踐情境”。這類情境與日常生活以及生產實踐密切相關,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產實踐中的問題的能力。第二類是“學習探索情境”。學生在解決這類情境中的問題時,必須啟動已有知識開展智力活動,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創新的思維方式[7]。教學過程基本以“學習探索情境”為主要展開方式。運用問題鏈的方式展開主題,學生圍繞這些問題抽絲剝繭地探尋問題的核心。教師需要創設高質量的情境材料,讓學生進行探究。

在《從一五計劃看新中國經濟建設的起程》中,進行如下任務設置,驅動課堂教學:

問題一:為什么要制定一五計劃?提問學生,概括一五計劃的背景。1953年元旦,《人民日報》的社論中出現這樣一段話:“工業化,這是我國人民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這是我國人民不再受帝國主義欺侮、不再過窮困生活的基本保證?!?/p>

學生經過思考后可得出以下答案:

1.基礎:近代民族工業發展不充分,經濟基礎薄弱。

2.前提:新中國成立,民族獨立。1952年,工農業生產超過歷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

3.國際局勢:兩極格局,資本主義國家敵視中國。

4.中國實行“一邊倒”政策,借鑒蘇聯的經濟建設模式。

結束語

綜上可以看出,立足于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實現教育教學管理的深度融合與整體提升,促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這是需要不斷探索的過程。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該摒棄守舊的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核心,嘗試和探討更加與時俱進的教學方法。以生為本,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遵循高中生的認知發展規律,要以問題解決的水平程度作為教學目標的核心內容,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環節和重要方式,課堂教學要逐漸向實踐教學轉變,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個人素養得到提升,這就是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價值之所在。

參考文獻

[1]徐藍.關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幾個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17,37(10):25-34.

[2]黃牧航,張慶海.中學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與評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9):181.

[3]張俊橋.“問題探究、任務驅動”的開放式自主課堂教學模式研究:以《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教學為例[J].教育現代化,2018,5(29):224-226.

[4]張昕.基于核心素養的“問題任務驅動”式翻轉課堂教學實踐:以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二“離子鍵”為例[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9(3):47-53.

[5]廖琳瑯,李化樹.鄉村中小學勞動教育實施的困境與路徑探析[J].教育觀察,2021,10(7):40-42,113.

[6]周瑾.以黨建工作高質量推動中學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探析[J].決策探索(中),2021(4):33-34.

[7]陸啟威.課題如何走進課堂?:“課題進課堂”路徑探析[J].江蘇教育研究,2022(14):9-12.

猜你喜歡
建構策略任務驅動教學法高中歷史
討論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小學體育高效課堂建構策略研究
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建構策略
拒絕“花哨”,重拾“得體”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軍械士官大?!皺C械基礎”課程中的具體實施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成人教育中的運用分析
項目教學法在建設項目LCM課程實訓中的創新應用
高中歷史學科高效課堂的構建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C 語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高中歷史的學習感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