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方法

2022-05-30 10:48林慶源
高考·下 2022年7期
關鍵詞:高中語文核心素養教育

林慶源

摘 要:核心素養與學生的能力有著密切聯系,已被納入教學目標,只有學生形成了核心素養,才可以更好地成長與發展。因此,教師就需要采用合適的方法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本文主要從原則方法、閱讀教學、生活情境、人文素養四個方面入手,闡述了新課標背景下開展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方法。

關鍵詞:高中語文;核心素養;教育

隨著時代的發展,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應時而生,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還可以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有效培養,對學生的各項能力進行提升。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進行綜合考慮,確保教學活動是學生所喜歡的,是學生愿意參與的,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在自覺與不自覺地參與教與學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如何開展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成了教師需要重視的問題。

一、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方法的原則概述

(一)滲透語言建構思維

語文具有工具性特點,所以,語言建構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素養之一。比如,學生需要掌握文字特征、溝通技巧,并靈活運用其表達自身想法、意識。想要幫助學生形成語言建構思維,教師就需在教學活動中利用多樣化的閱讀資料,為學生提供自主理解、語言建構及實踐創新的機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獨特體驗、感悟,不斷積累語感。同時,教師需將引導作用發揮出來,將已知的語文材料與所要學習的內容聯系起來,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1]。例如,在教學《紅燭》一課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引入聞一多創作的其他作品,使學生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感知聞一多的文章的特點,感受聞一多的愛國主義情懷。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組建互助小組,共同探討,給學生提供更多語言建構的機會,使其形成語言建構能力。此外,教師還可根據作品內容進行情境創設,使學生在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表達,使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及書面表達能力得到提升,獲得獨特體驗。

(二)語文思維意識

語文思維可以使學生感悟文章情感、理解文章內容,形成審美能力。在進行語文思維培養的過程,教師需給予學生引導,使其結合生活經驗進行思考。例如,在教學議論文時,教師應充分發揮引導性,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思考如下問題:每一段落的大意是什么?每一段落滲透了怎樣的情感?全文滲透了怎樣的觀點?為什么?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獲得不同的學習體驗,并在潛移默化中掌握對不同事物及文學形象的理解方法。同時,學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形成良好的語言思維能力。

(三)審美鑒賞及創造能力

文章中蘊含著美,使學生感悟美、體驗美是教學目標之一。引導學生感悟美、體驗美,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及創造能力,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奠定良好基礎。所以,在高中語文核心素養教育中,教師需將其重視起來[2]。通過翻閱高中語文教材,可以發現,文體包括但不限于雜文、書評、散文、優秀小說,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根據這些文體的特點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對語言藝術韻律特征進行深入了解,使學生獲得獨特體驗、感悟,掌握事物真諦、人生真理。例如,在教學《紅燭》一課時,教師可利用文章中的一些優美詞句,引導學生進行分析、交流、溝通,使其感知詞句的使用之妙,感知作者在文章中采用的獨特寫作方法,并因此感受美、體驗美。同時,教師可給予學生一定時間與空間,要求學生進行仿寫,形成創造能力。

(四)文化傳承價值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形成了較多精神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值得我們傳承與發揚。所以,文化傳承價值成為核心素養的內容之一。在進行高中語文教材的編寫時,教材編寫者考慮到了文化傳承,滲透了較多民族文化、地區文化的內容。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對相關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并采用適合手段開展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真正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形成核心素養。例如,在教學《論語》時,教師便可根據相關內容,滲透文化知識,使學生感受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語言文字的特征,并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責任意識、創新意識,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當作己任。

二、開展趣味性閱讀教學,實現對高中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上述的一些核心素養可在閱讀教學中完成培養,所以在高中語文核心素養教育中,教師可將閱讀教學當作抓手。比如,教師須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選擇與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相符的,學生容易接受的文本資源。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需創設多種可感可知的情境,使學生在情境感知的過程中加深對文章知識的理解,形成核心素養。教師需將多樣化手段利用起來,增加閱讀教學的趣味性。同時,教師需將引導作用發揮出來,以任務或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探究,使高中語文核心素養教育落到實處[3]。

例如,在教學《荷塘月色》時,教師便可開展趣味性閱讀教學。這篇文章出自散文作家朱自清之手,其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對自己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復雜心情滲透于文章之中。而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利用高超的描寫手法,繪制了一幅絕妙的荷塘月色圖,也有利于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能力,完善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能力。所以,教師可借助這篇文章開展對高中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上課伊始,教師可給予學生一定時間與空間,使其自由閱讀文本。在自由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對文本進行簡單了解。即講述了作者夏日睡不著,到荷塘附近看到美景的故事。之后,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你們知道這篇文章創作于什么時期嗎?”由于學生學過歷史,且課文標注處標注了文章的寫作時間,所以學生可快速回答這一問題。之后,教師可以將有關于作者的資料、文章的創作背景呈現到學生面前,使學生基于此進行思考,感知文章的思想情感,體會文章中滲透的愛國主義情懷。由于作者采用了較多的修辭手法,所以文章極具美感,在閱讀文本時,學生會感受美。教師先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及創造能力進行培養。也就是說,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如下問題:“你們最喜歡文章中的哪句話?為什么?它使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鑒于學生是獨立的個體,所以,在閱讀過程中會獲得不同的感受、體驗,會說出不同句子、原因。而這正是學生感受美的一個過程。在學生陳述后,教師可給予其表揚,并安排如下任務:嘗試運用所學知識進行仿寫練習,拓展訓練。以“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為例,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呈現,并引導學生回憶剛剛分析過的寫作手法:比喻、排比等。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仿寫。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審美能力及創造能力可得到有效培養。由此可見,采用趣味性閱讀教學方法,可使核心素養培養落到實處,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更好地成長與發展。在采用趣味性閱讀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需注意教學資源的選擇,需采用適合的手段進行引導,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效果。

三、創設生活情境,實現對高中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語文知識與生活有著密切聯系,而情境創設可拉近學生與知識的距離,使其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獲得獨特體驗。同時,學生可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成為主體,利用所學知識進行思考、探究。創設生活化情境可實現對高中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可使學生感知思考價值,更好地成長與發展[4]。在此方面,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利用情境進行課堂導入。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初始階段,其可對學生的興趣、積極性形成直接影響。而生活化的情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將生活化的情境應用于課堂導入環節。例如,在教學《荷塘月色》時,教師便可將這一方式利用起來。首先,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一張夜晚荷塘的景色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是否在夜晚到過池塘旁,看到過哪些景色。由于學生的能力有限,所以在闡述這一事件時僅是對自己看到的事物進行闡述,欠缺一定美感。此時,教師告知學生一位文學大家曾寫過有關于這些內容的文章,便可順勢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為其主動積極地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提出一些問題,使學生有目的地閱讀。如,文章中描寫的景物有哪些?作者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出這篇文章的?文章中的不寧靜體現在哪里?在問題及情境的引導下,可實現課堂導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同時,學生的核心素養可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由此可見,利用情境教學法進行課堂導入,可使學生獲得獨特的學習體驗,可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

(二)利用情境,進行分層教育。分層教育可以實現因材施教,使學生的學習需求得到滿足,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高。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利用情境創設法進行分層教育。例如,教學《荷塘月色》一文時,教師可分層設置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引導,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獲得獨特體驗,形成良好能力。針對學困生,教師可提出如下問題:這篇文章講述了怎樣的內容?這篇文章創作于什么年代?作者僅是描述了自己看到的景色嗎?針對中等生,教師可提出如下問題:文章創作于什么樣的環境下?作者在文章中滲透了怎樣的情感?文章中哪些句子寫得比較好?它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文章的藝術特色是什么?針對學優生,教師可提出如下問題:在文章中作者滲透了怎樣的觀點?你是如何看出的?作者對舊社會有怎樣的看法?身處于當時的背景下,作者是否想上前線,貢獻自己的力量?他去前線了嗎?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也就是說,通過生活化情境的創設,拉近了學生與知識的距離,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主觀能動性逐漸凸顯,核心素養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良好的學習能力進一步形成。

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實現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培養

語文具有人文性特征,所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目標。而在長時間的實踐中發現,想要達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的目的,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式,以閱讀、習作的方式使學生感知文章內容,使學生獲得學習的體驗、感悟,并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同時,教師還可在教學活動中滲透一些文獻資料、時政內容,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為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提供保障[5]。

例如,在教學《故都的秋》時,教師便可根據這篇文章滲透了作者的思鄉之情、講述了家鄉的特色的特點開展辯論活動,使學生感知文章中滲透的思想情感,并對家鄉的歷史文化進行了解。具體而言,教學一開始,教師可先對文章內容進行梳理,在學生對相關知識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師可引入“情系考古40載,文化傳承守初心”的報道,并使學生站在相應角度上對文章進行分析,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滲透了怎樣的文化。之后,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的家鄉有怎樣的特色文化?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可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利用多樣化的手段進行資料收集,并以小組討論的方式總結家鄉文化。如此一來,學生對文章內容有了整體把握,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促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又如,在教學《論語》時,教師可將孝道文化引入,使學生明白“孝”是一種思想境界,不僅包括孝順父母,還包括效忠國家。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可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形成愛國主義情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得獨特的學習體驗及感悟,進一步提高其人文素養,而且可以形成文化傳承的意識及觀念。由此可見,對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培養,有助于豐富教學資源、拓展教學內容,可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獨特情感,幫助學生在加深對知識理解的同時,接受到人文教育,形成人文素養,使高中語文教學的實效性得到提升。

結束語

綜上所述,開展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的有效路徑,是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基礎。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創新自身教學理念,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開展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比如,教師可開展趣味性閱讀教學,在增加教學活動的趣味性的同時,推動學生的學習與發展,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教師可創設生活化情境,在拉近學生與知識的距離的同時,使學生感知思考價值;教師可對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培養,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下,學生知識與能力素養可以同時得到提升,教學活動的實效性也可得到增強。

參考文獻

[1]孫璐璽.論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路徑[J].中學語文,2021(36):95-96.

[2]李玉德.核心素養培養背景下高中語文信息化教學探究[J].新課程研究,2021(35):39-40.

[3]王金奇.基于高中語文核心素養背景下的教學分析[J].新課程,2021(49):20-21.

[4]魯衛東.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探究[J].新課程,2021(49):64-65.

[5]楊晗沛.緊扣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更精準[J].安徽教育科研,2021(33):24-25.

猜你喜歡
高中語文核心素養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談高中語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作為“核心素養”的傾聽
“1+1”微群閱讀
向著“人”的方向邁進
核心素養:語文深度課改的靶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