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大學生友善價值觀探析

2022-05-30 01:54高晴
關鍵詞:友善質性研究扎根理論

摘? 要:研究通過對15名大學生被試進行個案的深度訪談和對質性材料的分析性歸納,對當代大學生友善價值觀進行了探討。通過運用扎根理論的一般流程對文本進行三級編碼,最終形成關于友善的內涵、結構和當代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特征的核心編碼。研究發現,當代大學生的友善價值觀呈現出認知上的深層次性,情感上的高需求性,行為上的奉獻性等特點?;谫|性結果的分析,研究為有針對性地進行當代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的培育提供實證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友善;價值觀;質性研究;扎根理論

一、問題的提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同世界的關系也在發生歷史性變化”。當今中國,面臨著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以及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挑戰,亟需凝神聚氣,凝聚廣大共識,共同應對當前的形勢變化,以及面臨的危機與挑戰。而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的變革,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變化,集體意識逐漸淡化,個體意識日趨凸顯,利益沖突和矛盾激化日趨明顯,社會上的不和諧和不友好的現象時有發生。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友善價值觀是當前社會改革發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構建人際和諧以及社會和諧的重要紐帶。為集聚廣大中華兒女的力量,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構筑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氣概,亟待培育和踐行友善價值觀。

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是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中流砥柱,其價值發展取向尤為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鼻嗄甑膬r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當代大學生基本以“00后”為主體,他們在成長中受到多元文化和價值沖擊,普遍崇尚自由和個性,表現出競爭意識強,自主性強,見多識廣,但抗挫能力差,功利性強,追求物質和享樂,過度肯定自我等特點。倡導友善價值觀,對促進大學生個人成長,以及人際和社會的和諧發展,為中國社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著黨的十八大將“友善”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以來,掀起了國內學術界對于友善價值觀的研究熱潮。21世紀以來我國學術界對“友善”的研究成果包括“友善”的內涵、倫理價值、缺失原因及表現、培育途徑以及“友善”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等方面[1]。盡管關于友善價值觀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目前關于友善價值觀的定義和內涵的界定卻并未形成統一,多數研究僅限于理論層面的探討,缺乏實證研究的支持。對于當代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的研究相對零散,不夠深入,主要集中于價值觀的培育方面,但未能深入把握當代大學生群體的獨特性?;谝延醒芯康木窒?,筆者試圖用實證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討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的內涵、結構和特點,為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的培育提供實證參考。

二、研究方法與過程

(一)研究方法

質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為研究工具,將研究置于自然情境之中,采用多種方法,如訪談、觀察、實物分析等進行資料收集,采取歸納而非演繹的研究方法對社會現實進行整體性探究,以期從原始資料中總結形成結論和結論,并通過與研究對象的實際互動, 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2]?!霸碚摗保╣rounded theory)由格拉斯(Glaser)和斯特勞斯(Strauss)于1967年提出,是質性研究的一種重要研究方式,其主要研究方式是從經驗資料的基礎上建立理論。研究者在研究開始之初一般沒有理論假設,而是從實際觀察入手,基于原始資料進行歸納總結和經驗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論階段[3]。本研究中將主要運用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不帶預設地基于經驗資料的收集,對當代大學生的友善價值觀的內涵、結構和特征進行探索及理論建構。

(二)研究過程

本次研究的資料收集分為非干擾性資料和訪談資料兩部分。非干擾性資料為筆者在選修課堂收集的關于“當代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的課程作業,共65份?;趯Ψ歉蓴_性資料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研究者擬定訪談提綱,制定具體的研究計劃。訪談分為預訪談和正式訪談,預訪談的對象為高校大學生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各5人。正式訪談對象為中國南部地區高校大學生共15人。其中女生10名,男生5名,年級分布在大學一至四年級。全部為1995后出生的大學生。研究取樣遵循質性研究的“非概率性抽樣”原則,在取樣的過程中,根據“目的性抽樣”原則,抽取那些能夠為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對象。根據Lincoln和Guba1985年提出的理念,用于目的性抽樣訪談的樣本數量應該大于12個。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一共抽取了15個訪談樣本,符合質性訪談研究中的樣本數目要求。

根據扎根理論的原則,研究者需在資料收集、整理和編碼、分類、命名和理論建模之間不斷穿梭迭代并且進行總結梳理,如圖1所示[4]。 研究采用Nvivo11 Plus質性分析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在分析過程中,先將原始資料編碼成自由節點進行開放式編碼;之后再將自由節點歸類到樹狀節點進行關聯式編碼,并進行范疇劃分;通過反復查詢和編碼,搜尋與比較,發展出更成熟的概念,從而建立概念框架,進行核心式編碼階段。

1.預訪談

圍繞友善價值觀的主題,基于所查閱的文獻和前期收集的非干擾性資料分析,研究者首先設計了訪談提綱,并通過對5名在校大學生和5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進行預訪談,試圖理出有價值的信息,并為進一步完善訪談提綱,進行正式訪談而做好準備。在設置訪談提綱的過程中,所列內容盡量為開放式的,使受訪者能夠有余地選擇談話方向和內容。

2.正式研究

研究者通過預訪談所收集的信息和反饋意見,重新調整完善訪談提綱,并對15名大學生進行正式訪談。通過提前預約的方式與受訪者約定訪談時間和地點,每個學生訪談時間為30至60分鐘不等。訪談問題主要為開放式的提問,涉及友善價值觀的定義、內涵以及當代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的特征等。

在訪談結束后立即整理訪談資料。采用扎根理論的分析方法,將錄音等資料以文本形式導入Nvivo 11 Plus,根據逐步抽象的程度對資料進行逐級編碼、分類,最后形成三級編碼:

一級編碼---開放式編碼。研究者對訪談內容基于原始資料的關鍵詞進行基礎編碼。在這一輪分析編碼的過程中,盡量懸置個人偏見,不帶任何理論框架,采取完全開放的態度,對原始資料進行編碼,最終形成176個初級編碼,包括:友好、善良、溫暖、親和、禮貌、親切、溫柔、性情溫和、尊重別人、換位思考、平等待人、推己及人、大度、包容、不斤斤計較、委婉、不傷人面子、關注別人、看見需要、值得信賴、相信生活、真誠、不虛偽、積極樂觀、有能量、關心別人、主動幫助、助人為樂、助人行為……

二級編碼---關聯式編碼。從原始資料的176個編碼中,發現建立概念類屬之間的聯系,最終分析出6個范疇,分別包括:善良、友好、助人行為、尊重包容、關心理解、真誠信任。如禮貌友好、溫暖親切和心態平和等編碼歸為友好的范疇;而品性善良、心懷善意、善待人和事等編碼歸為善良的范疇……關于當代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的關聯式編碼具體見表1。

三級編碼---核心式編碼。研究者通過選擇型分析法來確定原始資料的核心類別,探討已有類別之間的聯系,尋找可能導向核心類別的線索。最終形成一個核心編碼:友善的內涵、結構和當代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的特征。

3.結果檢驗

本研究采用原始資料檢驗和專家評價法等來對結果進行檢驗,得到的一致性信度較好。

三、研究分析

“友善”作為古今中外人們所追尋的美德,一直以來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并且隨著歷史變化而不斷發展。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友善有其獨特的內涵和定義?;谠L談資料,研究者對友善的內涵、結構和當代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的特征進行分析探討。

(一)友善的內涵解讀

善良是友善的內在核心。善是友善的根本,只有心存善意,才能對他者產生善心,進而產生善良的行動之舉。如果沒有內心的善意作為根基,那么友善就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心存善念,則將與人為善;心生惡念,則必然與人交惡?;趯υL談資料的編碼分析,善良涵蓋品性善良、心懷善意、與人為善等不同層面。友善的人通常心性善良,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品質?!坝焉凭褪切男陨屏?,跟一個人想要什么人設是無關的,是發自內心的那種善良”(W-6,訪談資料編碼,字母代表受訪者姓氏的第一個字母,數字代表訪談序號。下同)如果說品性是內在的,天生的,類似于心理學上的氣質,有先天而來的成分,而“心懷善意”則是一種選擇和取舍?!坝焉频娜丝傄砸活w善意的,溫柔的心去對待別人,愿意以最大的善意去看待別人,去看待這個世界”(Z-15),“即使別人背叛了他,或者在生活中經歷了巨大的挫折,但他還是愿意去相信生活很美好的一面,還是愿意看到人性中最善良的那一個”(T-12)。友善的人,即使面臨生活的苦難與磨練,也不輕易喪失信念或者心懷怨念,而是以最大的善意選擇與世界和解。善良體現在具體現實層面,則是一種與人為善的處世原則?!皯岩活w善良的心、成為善良的人是友善的前提。把善心傳遞給他人的過程就是‘友善”(14-Y)。而這種善,不僅包括對待家人或者親友,也包括對待周邊的任何人甚至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始終抱著一以貫之的善意,并且這種善意還可以拓展到自然萬物?!吧拼H人以和諧家庭關系,善待朋友以凝結牢固的友誼,善待他人以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善待他國以求得和平發展的國際秩序,善待自然以形成和諧的自然生態”(10-H)。

友好是友善的態度表現。友善表現在外在層面,是態度上的友好親切、心態平和。禮貌友好是友善外在表現的第一層次。在待人接物的過程中,友善的人能夠秉持禮貌友好的態度,待人溫和,給人溫暖親切舒適的感覺。訪談中“溫暖溫柔”是出現頻次較高的詞,有9位受訪者12次不同程度地提到了溫暖或者溫柔?!坝焉频娜丝偰軒Ыo人一種很溫暖的一種感覺”(Y-14);“不管是在說話還是心靈上,都有著最大的溫柔,你能從他身上感覺那種很溫柔的善意”(W-6)。心態平和,理性溫和則是友善的更深層次表現?!坝焉频娜硕季哂幸欢ㄏ嗤奶匦?,比如待人溫和、與人相處時給人以自在的感覺,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面對不同的情況與問題都能平靜地接受、妥善地處理?!保╓-2)。訪談中,受訪者認為友善的人通常更加能夠克制自己的情緒,能夠在遇到問題時保持理性的思考,態度平和,不因情緒過于激動而出言冒犯或者做出粗魯的行為。由訪談可知,在當代大學生的心中,友善表現在外主要為態度上的禮貌友好、溫暖親切,以及情緒上的理性平和。

助人行為是友善的行動體現。如果心懷善意、態度友好是友善的內在基礎和外在表現,那么助人行為則是友善在具體行動層面的體現。友好的態度,善意的內心只有在產生真正的助人行為之時,友善才實現了其社會價值,產生了真正的現實意義。助人行為是友善的深層次行為體現?!坝焉圃诂F實中可以表現為不同層面:與人為善;成人之美;助人為樂”(C-7)。友善的人通常具有樂于助人的品質,能夠從善如流地發自內心去幫助別人,“他會主動向他人提供幫助,并且不求回報,不管是身邊的人也好,或者是陌生的人”(Z-1)。真誠的善意和助人行為往往能夠獲得更加積極的反饋,因此友善者常常能夠收獲更多的快樂和幸福,“心中真情實感地對他人友善,內心會更加寬闊包容,會容易接納不同的聲音,會容易看見事物好的一面,收獲更多的快樂和幸福,是一種人生智慧”(W-2),行動上的給予與付出能夠收獲內心的充實與豐盈,因此,助人者自助,助人行為終將收獲積極的回饋,成為進一步助人行為產生的動力。

總體而言,友善究其內涵包含內在的善意、態度的友好和助人的行動。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友善,其根源根植于善,因為對善的美德的熱愛和追求而形成人際的和睦友好,關愛互助,基于善意之心而產生友善之行,因善行傳遞又進一步促成更多善意產生,如此往復,最終形成構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根基。

(二)友善的結構探索

尊重包容是根本基礎。與人為善的核心基礎首先是尊重和包容?!坝焉啤眰鬟f的是一種尊重平等寬容的愛,讓人們能以善意的眼光看待彼此的差異,平等地看待他人,更加包容友愛?!坝焉频娜藭降鹊貙Υ苓吽械娜?,他通常會尊重別人,也會更容易獲得別人的尊重”(H-10)。因彼此尊重而能夠相互包容,消融差異,消弭隔閡。訪談中有受訪者多次提到包容或類似詞匯,譬如寬容大度、寬以待人、不斤斤計較等?!坝焉票憩F為寬以待人、心態平和、不斤斤計較,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也是個人的性格”(L-13),“友善包含著寬容的成分在里邊,讓你能夠更加理性地對待一些事情,更加包容”(W-6)。友善代表了一種心態與氣度,在人與人的相處中不要苛求于人,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人,在面對矛盾和沖突時,不會固執己見,咄咄逼人,而是能夠尊重他人,耐心傾聽,“以和為貴”“不傷人面子”?!坝焉七€涉及我們中國人所講的面子問題,一般友善的人不會傷人面子,他可能會用比較委婉的方式來指出別人一些缺點,而不會很直接地說出來”(M-11)?!坝焉频娜吮容^不會傷人自尊,總是用比較柔和的方式去表達,他能夠尊重他人的意見,耐心傾聽后,再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樣,他人也能夠有臺階下……就算最后沒有效果,我們也可寬容相待,保持好良好的人際關系”(W-2)。我國儒家文化提倡以和為貴,以退為進,以柔克剛,當代大學生在成長中受到傳統文化和社會家庭環境的影響,認為不傷面子、不損尊嚴也是與人為善的一種表現方式,認為“有時候委婉其實也是一種善”(W-2)。

關心理解是情感訴求。友善之人常常能夠關注到別人的需求,推己及人,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懂得關心和照顧他人?!八偸欠浅I平馊艘?,經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考慮別人的需要,能夠去理解,并且包容”(H-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會將別人的想法和角度放在一個比較重要的位置,然后推己及人,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想問題”(C-7)。訪談發現當代大學生對于友善的理解體現出更多情感需求,渴望關注,獲得理解與支持。尋求理解是當代大學生中十分重要的情感訴求。訪談中有10位受訪者認為友善的人更加能夠發現別人的需求,感受到他人的情緒變化,并且更容易幫助別人?!斑@個人他如果真正地友善,他是能夠關注到別人的需要”(Z-15)?!捌鋵嵰膊恍枰龊芏?,就一句話也好,即使那句話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也很好,就感覺比較溫暖,有一種自己被別人看見,被別人關心了的感覺”,“一個人被看見,是他最需要的”(Z-1)。因為理解而心存善意,對他人保持關心關注,對弱者充滿同情和關愛,因為理解,所以更加能夠換位思考,懂得替別人著想,體貼照顧,“總是能夠替別人著想,很會照顧別人”(M-11),“熱心公益,關心有需要的人,對弱勢群體充滿關愛”(T-12)。理解即善意,是當代大學生情感上高需求的體現。

真誠信任是內在品質。真誠是當代大學生認為友善之人應該具有的內在品質。缺乏真誠,所表現出來的善意可能是曲意逢迎,阿諛奉承,或虛與委蛇,究其實質只能稱作偽善?!拔矣X得友善在某個方面就體現為多一點真誠,少一點套路。真誠就是在小的方面表現友善的一種行為”(L-3),“友善的人的特點關鍵就是真誠,不虛偽,就是始終保持著一顆真誠待人、真誠待事的心”(T-12)。在真誠的基礎上,有受訪者認為友善的人更愿意信任別人,也更容易獲得別人的信任,“性格友善的人比較容易親近你,信任你,一般來說不會對你有過多的曲解”(L-5),“他對人充滿著信任,對生活保持著信心”(T-12),“友善的人因為真誠,也更加容易獲得大家的信任與支持,大家都愿意去相信他”(Y-14)??梢?,友善的人真誠、不虛偽,更加容易信任別人,也更加能夠獲得別人的信任與支持。

此外在訪談中,有受訪者表示友善的人在心態上也會更加積極,充滿正能量。在遇到問題時,友善的人能夠更加積極地選擇看問題的角度,“友善的人通常是比較積極樂觀的人”(L-3),“這種積極并不是說性格,而是看待這個世界的一種態度,以一種什么樣的心態來看待這個世界”(Z-15)。友善除積極樂觀的態度外,還需要一定能量或者能力為基礎作為支撐?!坝焉凭蛻撌怯幸环N能量,然后也愿意去幫助別人”(Z-15)。不過,雖然多數受訪者表示友善的人更加積極,充滿正能量,但也有受訪者認為“即使內心抑郁,不茍言辭,他的心也可以是友善的”,只是他的善意深藏內心,比較難以被發現和關注。而多數友善的人,通常給人感覺更加樂觀開朗,積極,給人一種溫暖,如沐春風的感覺。

基于訪談分析,研究者認為友善包含善良、友好、助人行為、尊重包容、關心理解、真誠信任等方面。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友善是基于善意之心,在彼此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互助關心、理解包容、真誠信任及落到實處的助人行為。使用Nvivo軟件繪制的友善結構圖如下(見圖2)。

(三)當代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的特征

認知上的層次性。友善價值觀表現在認知層面上,是心懷善意,認可與人為善,善待他人的基本觀念。訪談發現當代大學生普遍認可“與人為善,善莫大焉”的處事原則,同時這種善的概念并不局限,而是表現出豐富的內涵與見解。作為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友善可以拓展到個體、社會、國家等不同層面,體現為與己為善、與人為善、與自然萬物為善的不同層次。就個體而言,友善讓人和睦相處,令人身心愉悅;就社會而言,友善使社會和諧,氛圍積極向上;而在國家層面,友善能夠實現國與國之間的平等尊重、睦鄰友好、和平發展?!拔艺J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基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友善為前提的,只有真正的睦鄰友好,互相尊重對方領土和主權,才能真正地做到平等對話,做到同呼吸,共命運,真正構建命運共同體”(L-5)。與己為善,能夠悅納自己,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從而更能擁有形成友善品質的初心和情懷;與人為善,從而構建友好的人際交往氛圍,形成良善向上的社會風氣;與自然萬物為善,從而珍惜生命萬物,不殘暴殺戮,不隨意污染破壞,尊重自然規律,從而構建良好的生態平衡。訪談發現,青年一代的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棟梁、民族的希望,他們擁有開闊的視野,和強大的社會責任感,對于友善價值觀的認識并不局限,而是能夠從社會、國家、人類命運不同的層面對友善進行深化理解和探索。

情感上的高需求。情感上的“理解支持”,是當代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的情感基礎。訪談發現,大部分大學生高度肯定友善的人帶給人的溫暖親切舒適的感覺,以及他身上充滿的正能量和積極樂觀向上的態度。當代大學生理解的友善中體現出較高的情感訴求,譬如認為友善的人更加愿意傾聽,會主動關心關注別人,感受到別人的情緒,看見別人的需要,并且恰當地回應別人的需求,設身處地,推己及人地替別人著想,給人以善解人意的感覺。尋求“理解”和“關注”是當代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的情感核心。訪談中有受訪者表示“一個人被看見,是他最需要的”(Z-1)。即使在過程中不能獲得實質性的幫助,但只要感覺到被關注,被看見,哪怕只是言語上的安慰,也覺得很溫暖,“比如說你做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她就會注意到你,然后給予你一些肯定。你能從他身上感受到這種溫柔的善意”(W-6)。相比之下,當代大學生比較不能接受上一輩人那種“我這是為你好”的善意,認為這是一種“以愛的名義實施的情感‘綁架”(L-5)。由此可見,情感訴求是以95后以及00后為主體的當代大學生友善價值觀明顯的特點。作為以獨生子女為主體的一代,他們在成長中缺少陪伴,更容易感到孤獨,雖然表面看上去思想成熟,充滿反叛精神,但內心深處有著強烈的情感需求,渴望被看見,被理解。他們更渴望以“同理心”為基礎的一種友好和善意。他們認為擁有“同理心”的人能夠換位思考,擁有一種將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并且能夠理解或感受他人在其框架內所經歷的事物的能力,基于這種理解尊重,才能夠實現共情的善意。而基于理解和共情的善意正是當代大學生所渴望和追求的。

行為上的奉獻性。訪談發現,當代大學生普遍認可助人為樂的行動,在他們認可以為有必要和意義的事情上,大多數大學生體現出愿意付出,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特點。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友善的付出并不是付出終有回報的對等付出,他們更追尋助人行為的意義,當他們認為自己的付出是有意義的,能夠幫助到別人的時候,友善的行動本身便能夠產生一種心理上的獲得感和滿足感,從而進一步促進助人行為,如“能夠幫助別人的話,自己也會有一種快樂的感覺,然后就會更想去幫助別人”(L-9),“你可能沒有想說付出了要收獲什么,但是你偶爾收獲一個微笑,會覺得很溫暖很開心。我覺得這種友善的感覺就很好”(C-7)。正是因為這種情感上的獲得感和滿足感,讓更多的當代大學生愿意堅持保持友善,助人自助。同時,當代大學生也體現出強烈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譬如多數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曾擔任過志愿者,在國家和社會有需要的時候,他們愿意為理想和信仰而追逐付出等。在當代大學生的群體中,友善體現著一種愿意為理想而付出的奉獻精神。

四、結語

友善是中西方先哲共同追求的重要道德品質。盡管在古代“友”和“善”兩個字常常分開來使用,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卻一直蘊含著“友善”的理念。如儒家思想中的“仁者愛人”,“仁”是儒家文化中貫穿始終的核心思想?!睹献印す珜O丑上》中說:“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逼湟馑际?,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同別人一道行善??梢娪焉剖亲怨乓詠砦覀兇寺杉旱臏蕜t。而在西方哲學思想中,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尼克馬可倫理學》中便專門闡釋了友愛觀,認為“友愛是維系城邦的精神紐帶,甚至比正義更加重要”。他將友愛分為三種:即有用的友愛、快樂的友愛和善的友愛。只有善的友愛才是最好的友愛,才有資格被視為友愛本身[5]。這種善的友愛,是一種美好的德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友善”??v觀古今中外,友善是維系人際聯系的橋梁,是促進社會和諧的紐帶,是人類歷史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美德。

基于對質性研究結果的分析,研究者發現友善價值觀是根植于當代大學生心目中被廣泛認可的價值觀。研究印證了不少學者所提出的關于友善價值觀的論述和特點。如學者黃顯中提出友善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實施的具體義務,包括善意待人、和氣待人、誠實待人、寬厚待人、平等待人的思想[6],在本研究所探討當代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的結構中不無體現,如友好、善良、尊重、包容、真誠、信任等;而李建華則指出,“友善”的含義在于能夠以尊重和寬容之心對待其他的社會成員,其中“尊重”是友善的第一要義,寬容是另一含義[7],在本研究中,友善價值觀也涵蓋了以尊重和包容為基礎的基本特征;黃明理曾指出友善價值觀具有知行統一性的特征,既是寬容、尊重和禮讓等情感方面表現出來的友善,也是具有行動傾向的趨向性。而與人為善的實際行動也蘊含著一定的善良情感,如果不包含善良情感的知行分離的“友善”實際上是偽善[8]。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了一致性印證。當代大學生的友善價值觀,既體現了知行統一性的特征,也體現了追求“真善”的原則性。

當代大學生的友善價值觀也體現其獨特的群體特征。作為當代大學生,其視野寬闊,見解獨到,對于友善的理解有其深層次性,認為可以將善拓展到個人、社會、國家和自然等不同層面。不僅應該要與人為善之外,也要善待周邊的事物,善待自然。這充分體現了當代大學生胸懷遠大,不僅關注自身,也關注人類命運,關注與自然萬物的和諧共存。此外,當代大學生的友善價值觀突出表現以情感為基礎、自愿付出、不求回報的特點。其中尋求以“理解”“關注”等“同理心”元素為基礎的情感特征是其主要特征。這與當代大學生渴望理解,尋求關注和支持的心理特征是分不開的。當他們能夠獲得理解時,可產生和獲得實質性幫助一般的獲得感。訪談中還發現當代大學生并不是像大眾所理解的90后或者00后自我任性,相反他們遵循自己的內心,敢于承擔,勇挑重任。如在2020年初發生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戰役中就產生了不少95后或者00后的大學生志愿者,他們主動作為,積極投身戰疫,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自己的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他們“不懼風雨、勇挑重任”,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在付出的過程中他們并不過多追求物質和現實的回報,因為付出過程中能夠給人以幫助的感覺讓他們覺得自身很有價值,因而產生一種獲得感和滿足感,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綜上所述,在對當代大學生進行友善價值觀培育的過程中,要充分把握其認知和心理特征,利用多途徑培育其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培養能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勇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唐明燕,王磊.“友善”價值觀研究的熱點與發展趨勢——21世紀以來“友善”價值觀研究綜述[J].道德與文明,2015(05):107-111.

[2]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2.

[3]陳向明.扎根理論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9(04):58-63.

[4]吳繼霞,黃希庭.誠信結構初探[J].心理學報,2012(03):354-368.

[5](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廖申白,譯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232-233.

[6]黃顯中.論友善[J].倫理學研究,2004(04):32-37.

[7]李建華.友善何以成為一種核心價值觀[J].倫理學研究,2013(02):1-3.

[8]黃明理.友善之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論析[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5):29-36.

作者簡介:高晴,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生處助教。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科研項目“大學生友善價值觀的影響因素及培育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1QN23)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友善質性研究扎根理論
以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準則引導高校教師師德建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友善”核心價值觀
關于高職學生自我規劃與管理能力的質性研究
友善:《圣經》中的永恒主題之一
基于扎根理論的會展場館觀眾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
社會心理安全氛圍在工作場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怎樣踐行“友善”價值觀
消費者在線生成廣告行為阻礙因素及作用路徑研究
大學生網上訂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沙盤游戲療法提升醫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質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