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控量減負 創新增效

2022-05-30 19:08冀建利
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 2022年4期
關鍵詞:作業設計雙減政策

【摘 要】在“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深入領會“雙減”政策的內涵和要求,科學改進、優化傳統數學作業設計,達成減負增效的目標,將“雙減”政策貫徹落實到位,從而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對此,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重點分析了“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方法,以此實現控量減負,創新增效。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22)24-0124-03

對于課堂教學而言,作業是前置準備與后置延伸,高水準作業能夠對教學成果進行檢驗,實現高效教學[1]。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作業負擔重是小學數學教學的普遍現象?!半p減”政策明確指出,小學數學教師應堅持立德樹人的原則,結合新課程標準,精心設計作業,促使作業積極發揮作用,促使小學生實現全面發展[2]。

1? “雙減”背景下創新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必要性

1.1? 落實“雙減”政策的必然要求

“雙減”政策明確指出要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3]。學校要確保小學一、二年級不布置家庭書面作業,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教師應該清楚地知道,單純地減少學生做作業的時間是完全不夠的,也是缺乏科學性的?!半p減”政策要求教師對數學作業進行優化設計,改變以往機械式做題以及死記硬背的作業形式,不能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點而增加作業的“量”、忽視作業的“質”。教師要真正認識到作業的價值,創新作業設計,布置一些“量少質高”“以一當十”的作業,逐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

1.2? 符合小學生的發展需要

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目的在于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不同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興趣點有所不同,所以其需求也不一樣[4]。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考慮到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布置作業,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在積極完成作業的同時,掌握相關數學知識,真正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2? ?“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要點

2.1? 控制作業總量

“雙減”政策反復強調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對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真正意識到自己的職責,盡量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問題,走進其內心,了解其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耐心地幫助學生查找自身短板,嚴格控制作業量,保證學生能夠在校內完成大部分作業,放學后能有更多的時間培養自身的興趣愛好,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2.2? 篩選作業內容

為了發揮作業的作用,幫助學生奠定扎實的基礎,深刻理解與記憶所學知識點,小學數學教師設計作業時應認真篩選作業內容,基于學生前一段時間的學習成果,科學布置作業。同時,作業應具有較高的價值,能夠引導學生深度、高效學習。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的收獲進行重點關注,合理把控教學進度,提煉出重難點知識,科學指導學生自主探究與思考,使學生能夠深刻理解數學知識[5]。另外,基于學生的短板,教師要對作業的內容與形式進行合理調整,提高作業的針對性,在貫徹執行“雙減”政策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質量。

2.3? 創新作業形式

一般情況下,書面作業是教師普遍采取的一種作業形式,要求學生反復練習某一個知識點,但是該形式卻難以彰顯出作業的作用與價值,極易使學生出現逆反心理?!半p減”背景下,教師應立足于教學大綱,積極創新作業形式,提高作業的趣味性,且在設計作業時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借助實踐類、生活類作業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綜合素養。

3? ?“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

3.1? 傾聽學生的心聲,把握作業量

據調查得知,目前很多小學生的作業均存在超標的情況,放學休息實質上只是換了一個地方寫作業,不但禁錮了學生的思維,也嚴重影響了學生未來的發展[6]。因此,教師在布置小學數學作業時,應耐心地傾聽學生的心聲,了解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及各科作業量,布置適量的作業。如現在的學生需要學習的科目越來越多,且每一個學科均布置了課后作業,再加上很多家長為了使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為孩子報了很多培訓班。因此,學生的作業量非常大,而大多數任課教師卻完全不知情。所以,數學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先在課堂上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提前告知學生:“若你們弄懂了今天的知識,那么我便少布置一些作業?!边@樣便可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基于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設計題量與題型。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盡量設計綜合題型,爭取做到一道題考查多個知識點,以此減少學生的作業量。

3.2? 滲透文化,讓數學作業有高度

數學學科擁有較高的人文價值[7]。對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深入挖掘數學知識背后所包含的人文資源,巧妙地進行文化滲透,引導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切身體會數學獨特的文化和精神。

如教學完“圓柱與圓錐”后,筆者設計了如下作業:阿基米德是古希臘著名數學家,也是歷史上最杰出的數學家之一。他死后,按照他生前的遺愿,人們在他的墓碑上刻了一個“圓柱容球”的幾何圖形,這是為了表現圓柱容球定理是他重大的科學發現之一。如圖1所示,當圓柱容球時,球的直徑與圓柱的高、底面直徑相同,這時該球的體積則是圓柱體積的,球的表面積則是圓柱表面積的。請問:①如果圓柱底面半徑為4 cm,球的體積、表面積分別為多少?②如果圓柱底面半徑設定為r,那么球的體積與表面積分別為多少?③當圓柱容球時,球的表面積是否等于圓柱的側面積?④你還發現了什么結論?

該作業以“圓柱容球”經典集合模型為載體,從特殊到一般,從封閉到開放,不僅幫助學生鞏固了圓柱表面積、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還增強了學生的數學閱讀、數據運算及邏輯思維能力,科學指導學生深入探究經典數學問題,逐漸豐富其文化內涵。類似的作業還有欣賞中心對稱圖形、軸對稱圖形等,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數學獨特的魅力。

3.3? 走進生活,讓數學作業有溫度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教師設計密切聯系實際生活的作業,不但能夠讓作業更加豐富有趣,還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素養。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數學,善于借助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其數學應用能力的提升[8]。

如教學完“統計”這部分內容,教師可以設計如下作業:首先要求學生統計自己家中每個月的用水量以及主要用于什么地方;其次讓學生結合統計數據進行分析,為父母提交一份科學用水的建議書。借助這樣的作業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同時在調查統計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運用課本中的知識進行數據整理分析,這樣他們可以真正體會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與作用,也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節約用水的意識。

3.4? 合理分層,讓數學作業有梯度

基于“雙減”政策背景,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是教育教學的核心內容[9]。不同學生在學習同一個知識點時,由于已有基礎知識掌握程度不同,思維模式不同,所以感受認知也不一樣。若是按照傳統“一刀切”的方式布置作業,只會忽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學生的學習成績也會不甚理想。尤其是對于個別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難度層次較低的作業缺乏挑戰性;而對于個別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難度層次較高的作業又無從下手。為此,教師應堅持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設計具有層次性的作業。

如教學完“認識負數”這一內容后,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要求其掌握正負數的計算便可;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則應設計具有一定難度、開放性的問題:小明父母每個月工資各5000元,給爺爺奶奶生活費400元,媽媽買衣服300元,爸爸獎金500元,水電煤氣費用300元,購買食物300元,那么小明家每月結余多少錢?教師設計的作業不僅要調動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的參與熱情,確保其學有所獲,強化其思維能力,而且還要引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使其跟著教師的思路進行思考,確保其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強化學習能力。

3.5? 合作探究,讓數學作業有深度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培養小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也應當重視合作探究,以具體問題為媒介,讓小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從而提升學生的探究思維能力與合作意識。

如針對部分小學生洗手之后并未擰緊水龍頭的不良習慣,教師可以要求學生5人一組,通過實驗的方式大概測算沒有擰緊的水龍頭一天會浪費多少水,要求學生合作完成并記錄相關過程,最終形成實驗報告。這樣的作業能夠有效培養小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調動其探究積極性。另外,教師還可布置“校園內的測量”等合作活動,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促使其思維能力不斷提升,讓小學數學作業更有深度。

3.6? 學科融合,讓數學作業有廣度

對于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而言,必須要有機整合數學和其他各類課程,才能夠實現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才可以有效促進其數學素養的提升[10]。

如針對“圓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內容,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如下作業:古語云“圓出于方,方出于矩”“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圓,一中同長也”,請大家思考這三句話分別指出了圓的哪些特征,你能否結合語文知識說一說這三句話的內在含義。在設計小學數學作業的過程中融入不同學科的知識,可以充分凸顯數學的感性之美,也可以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的魅力,促進小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發展。對于課堂實踐教學活動來說,將不同學科知識進行融合滲透,可以讓課堂氛圍更加活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去享受學習、快樂學習。

3.7? 改進作業評價方式,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傳統的數學作業評價有“四多”:大多由教師給學生評價;大多只判斷正誤;大多注重“量化”;大多進行簡單的等級評價。這樣的評價無法發揮其教育功能。對此,教師應改變作業的評價方式,利用多種評價方式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改變以往作業多由教師給學生評價的方式,讓學生之間互評,讓學生在互評中鞏固知識、互相促進?;蚴墙處熃o出評價的標準,讓學生自己對照著進行評價,有利于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自我分析、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整。教師在評價作業時也不要只打個勾或叉,或是簡單地寫個“優、良”,可以寫上一些激勵性的評語,或是點出學生作業中的問題、提出可行性的建議等。這樣既能提升學生的自信心,也能讓學生反思自己學習中的問題,并在教師的點撥和指導中找到正確的方法,提升學習的效率。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應基于教材內容,設計多樣化的、同教材與學生相適應的作業,作業設計應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及創造性思維,促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掌握、復習、鞏固知識,使學生能夠學得快樂、做得開心。

【參考文獻】

[1]何能水.“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的“減”與“加”[J].新教師,2022(3).

[2]孫玉玲.“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3).

[3]王佳怡.創新作業模式 助力“雙減”啟航——淺談“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1+N作業設計探究[J].小學教學設計,2022(8).

[4]樊麗珍.“雙減”背景下高效化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研究[J].新課程,2022(13).

[5]朱玉芳.“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實踐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2(6).

[6]劉雪紅.基于“雙減”背景簡析小學數學作業布置與批改方法[J].小學生(上旬刊),2022(2).

[7]任喜相.“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與評價新思路[J].新課程,2022(1).

[8]李夢潔.雙減背景下基于“互聯網+”的小學數學作業優化設計[J].數據,2021(12).

[9]郭曉莉.“雙減”背景下前置作業的設計與實施——以

小學數學學科教學為例[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20).

[10]孔繁晶.控量減負,創新增效——“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21(8).

【作者簡介】

冀建利(1974~),男,漢族,陜西商洛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數學教學。

猜你喜歡
作業設計雙減政策
政策
政策
“雙減”出臺,校外培訓面臨巨震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行到莒縣開展“雙減”工作專項調研活動
持續推動“雙減”,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蘋果園實現化肥農藥“雙減”的路徑選擇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探討
新課標下高中化學作業設計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