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研究

2022-05-30 19:08王俊雯
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 2022年4期
關鍵詞:學習習慣教學策略小學數學

【摘 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新時代教師需要深入探索的重要課題,良好的學習習慣能為學生后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各方面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此階段的習慣養成尤為重要。為在此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需要改善現階段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如課堂氛圍相對枯燥、教學理念尚未更新等,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其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習慣;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22)24-0130-03

在提倡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新時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為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F階段,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了一定的方法,希望能夠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未取得預期成效。

1? ?良好學習習慣的內涵

1.1? 較強的學習動力

學習動力是驅動學生投入學習的前提,由內在動力與外在動力兩部分構成。其中內在動力源于學生內心對知識的向往與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而外在動力則往往源自教師或家長的引導。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引導學生學習基礎知識外,也不能忽視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此使其發自內心地熱愛數學。為實現此目的,教師需要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引導學生意識到數學并非僅存在于書本中,同時也廣泛存在于生活中,具備較強的實用性,在此理念下,學生的學習動力也會得到有效增強。在具備學習動力后,學生會更加樂于探究數學知識,以此形成良性循環,提升數學綜合能力。

1.2? 良好的學習能力

在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中,學習能力是由不同能力構成的,如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等,學生在學習數學時需要逐步樹立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這樣才能為數學學習注入活力,提升自身數學綜合能力,在實際生活中更好地應用所學數學知識。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引導學生形成數感,并鍛煉其運算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各方面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具備處理數學信息的能力與知識遷移能力,從而融會貫通,形成獨特的數學意識,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

1.3? 良好的學習毅力

學習毅力指的是在學習過程中的持久力,也是學習意志與學習品質的重要表現之一[1]。小學時期也是培養學生學習毅力的重要時期,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毅力能夠使其終身受益。學習毅力主要包括學習的明確性、堅韌性與自制性。學生要在學習過程中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并自覺按照學習目標進行學習,即使遇到困難也不放棄。在終身學習理念下,學習毅力更是成為了每個學生的必備品質,學習毅力在學生的整個人生中都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2?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相關策略

2.1? 滲透生活元素,激發學習動力

小學數學知識相對抽象,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有效聯系,使學生意識到數學的趣味性與實用性,從而對數學學習產生一定的興趣,調動自身的學習動力。因此,滲透生活元素,使之真正起到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作用極為重要。

如在“長度單位”的教學中,教師首先需要設計課堂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需要包含“比一比”等內容,使學生了解100厘米與1米一樣長,同時掌握選擇適宜長度單位的方法。在此基礎上,還要使學生熟練掌握厘米與米之間的換算關系。與此同時,教師也需要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并能夠完成課后實踐作業,使數學知識真正在實際生活中得到有效應用。在此章節的教學中,教師可由簡單的比較開始導入課堂,如比較鉛筆與鉛筆盒的長度、桌椅的高度等,并在比較中估算1厘米的大致長度,在比較過后,教師可組織學生用直尺測量黑板的長度。在測量過后,可繼續組織學生將50厘米的旗桿進行拼接,計算接好的旗桿長度,并得出厘米與米的換算關系,從而達成教學目標中的技能目標。在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可安排課后實踐作業,讓學生估測一下家里所使用的家具長度與高度,再使用測量工具量出實際長度與高度,以此實現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的目標。

2.2? 創設課堂情境,提升學習能力

在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如可以采用創設課堂情境等方法。情境教學法是近年來被廣泛應用的新型教學方法,運用此方法能夠讓學生對知識形成的過程有更具體的認知。在創設課堂情境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使情境所發揮的價值最大化,并分析學生所處年齡段的心理特征,使創設的課堂情境與學生實際更為契合。小學數學知識相對抽象,而將枯燥且抽象的知識融入具體情境中,學生能夠對知識有更為具象化的認識,從而更有效地吸收知識,提升課堂教學

效率[2]。

如在“認識千克”的教學中,教師即可采取創設課堂情境的方法,不僅能將抽象的重量單位具體化,也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情境時,教師可準備不同的水果與蔬菜或其他生活常見物品,還需要準備彈簧秤。導入教學內容時,教師可先帶領學生認識各類稱量工具,通過多媒體展示電子秤與磅秤、天平、臺秤、彈簧秤等測量重量的工具,在學生對工具有所認識的基礎上,教師即可創設相關情境,并在此過程中引入重量單位的概念。如提出“秤是可以測量重量的,大家都知道哪些重量單位”這一問題,由此引入重量單位的概念。學生對重量單位有一定認知后,教師即可引導其使用彈簧秤測量生活中常見物品的重量,并對各類物品的重量形成一定的認知。在學生掌握測量方法后,教師可創設菜市場的情境,為學生設置“稱一千克蔬菜或水果”的任務,使其在“交易”的過程中對千克這一重量單位有更為精準的認識。

2.3? 注意個體差異,培養學習毅力

培養學生學習毅力的前提,是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教師在此環節中應當引導學生樹立樂學善學的意識。教師需要注意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為不同的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在自己能力范圍內達成教師所制定的學習目標,從而獲得成就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毅力[3]。

2.3.1? 設計分層作業

在傳統作業設計中,囿于學生的個體差異,處于兩極分化狀態下的學生往往對數學作業缺乏應有的參與度。但采用分層作業的形式,能有效避免此問題。在分層作業的實施過程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有所收獲,有效避免了傳統作業模式下學生參與度不高的問題,使每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完成作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如教師可設計一道“自選套餐”的應用問題:中百超市一件襯衫售價是100元,一條長褲的價錢是這件襯衫的150%,一條長褲的價錢又是一雙皮鞋的5/6,一條圍巾的價錢是一雙皮鞋的2/3。接下來可讓學生自行選擇購買套餐,A:買一條長褲需要多少錢?B:買一雙皮鞋需要多少錢?C:買一條圍巾需要多少錢?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也可鼓勵其自行添加條件再計算,如“買一條圍巾和一條長褲總共需要多少錢”等。

2.3.2? 提升課堂參與度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部分教師僅關注成績相對理想的學生,而缺乏對成績相對不理想的學生的關注,使得大部分課堂教學時僅為成績相對理想的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在此情況下,除成績相對較好的學生外,大部分學生在發覺教師對自己的關注較少后,對教學內容也難以提起興趣,從而使課堂教學效率難以提高。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當注重全體學生,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課堂教學中積極互動,以此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教學中有所收獲。

如在上文的“菜市場”情境中,學生收到了去市場稱一千克蔬菜或水果的任務。在分組稱量時,部分性格相對內向的學生可能存在未積極參與的情況。對此,教師需要對其多加關注,引導其獨立進行一次測量,并正確記錄測量結果,然后與其他學生進行核算。參與測量工作并得到教師的指導后,學生會意識到教師對自身的關注,從而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在獲得教師的關注后,學生的探索興趣和專注度都會相應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也會隨之提高。

2.4? 轉變師生角色,促進自主學習

“以教人者教己,在勞力上勞心?!苯處熍c學生在學習上應該是合作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應得到充分彰顯,教師則要發揮自己的指引作用,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以“線與角中線的平行與相交關系”的教學為例,師生之間應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具體教學片段如下。

一是通過游戲導入學習平行與相交。

師:各位同學,現在我們來做個游戲,大家把小木棒拿起來,用兩根小木棒隨便擺一個圖案,然后同學之間互相觀察,相互討論,看看彼此擺放位置有什么不同?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如果分類的話,能分成幾種呢?

二是通過實際生活例子發現平行與相交。

教師展示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如跑道、秋千、五線譜、電線等,同時提問:請同學們思考并討論它們的相似和不同之處,看看各有什么特點?能分成幾類?教學過程中,學生自主交流,相互討論、追問、糾正。

2.5? 不拘泥于形式,合理選擇學習內容

在師生的合作學習過程中,應杜絕空洞熱鬧、無實效的形式,要注重思考、學習的實效性,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實踐中螺旋式上升。

以“租船”一節的教學為例,具體教學片段如下。

一是情境導入環節可以采用開門見山的方式。

師:今天老師帶同學們一起去公園劃船好不好。老師帶上同學們和同學們的好朋友,一共有60個人……

二是在知識講解環節,教師先講解基礎數學知識,此時不進行分組討論,因為本節課重點不是知識講解。

三是在解決問題環節,教師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

師:同學們請看這邊,公園里有兩種船只,一種是小船,一種是大船,大船限乘6人,每條大船30元;小船限乘4人,每條小船24元。而我們一共有60個人,大家覺得都租大船怎么樣?花費多少錢?(此時可采用分組學習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集體討論、逐步引導的學習方式)

師:都租小船怎么樣?花費多少錢?(相似問題,放手給學生獨立解決)

師追問:同學們覺得應該怎樣租船才能用最少的錢,并且讓所有人都坐上船呢?(關鍵問題,應組織小組討論、自主學習)

綜上所述,教師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過程中應當積極發揮引導作用,探索更具實效性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策略,以此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逐步引導學生提升學習能力,形成學習動力。在學生各方面能力都得到相應提升后,良好的學習習慣也自然能夠形成。

【參考文獻】

[1]曹敏莉.培養良好學習習慣,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成效[J].試題與研究,2022(2).

[2]李吉.讓“質疑”成為一種習慣——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1(24).

[3]閆莉.數學學習習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培養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34).

【作者簡介】

王俊雯(1993~),女,漢族,江蘇蘇州人,本科,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猜你喜歡
學習習慣教學策略小學數學
低年級寫話教學策略
談以生為本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寫話教學策略初探
淺談復習課的有效教學策略
論中職生怎樣培養良好的學習英語的習慣
農村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探析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培養數學意識發展思維能力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