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活動中建構,在想象中提升

2022-05-30 10:18王巖
小學教學研究·教研版 2022年11期
關鍵詞:空間觀念思維活動

王巖

【摘 要】“長方體的認識”一課的內容隸屬于圖形與幾何領域,這一領域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兒童天生活潑好動,在教學中,設計順應學生天性的數學活動,對于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尤其是空間觀念的建立和自主探究能力的養成有很大的推動作用。開展數學活動,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效率。

【關鍵詞】活動 空間觀念 思維

一、背景分析

“圖形與幾何”領域是小學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價值是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是一個包括觀察、想象、比較、綜合、抽象分析以及推理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僅著眼于學生的知識技能水平,還應致力于采用合理的培養策略,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想象、推理的活動中切實發展空間觀念。

(一)教學內容分析

“長方體的認識”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內容,它既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也是深入研究立體圖形的開始,只有在教學中,把清晰的“長方體”要素及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儲存在學生的頭腦中,才有可能為學習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打下扎實的基礎。如在長方體的變化中,讓學生充分感知長方體一組棱的長短決定長方體的大小,長方體一組棱的變化會引起面的大小和體的大小的變化,可以為之后的“體積”教學埋下伏筆。由此可以看出,本節內容在學生的幾何知識結構中,是將靜止的二維空間縱深為能“立起來”的三維空間的一次重要轉化,是學生后續學習長方體的表面積、體積和圓柱、圓錐等立體圖形的認識基礎。對本節內容的理解與探究效果,將直接影響學生幾何知識網絡的構建。

通過對比北京版、人教版、北師大版三個版本的教學內容,筆者發現教材中都設計了動手操作的內容,鼓勵學生通過“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剪一剪”“做一做”等活動來探索圖形的特征。

在多樣的活動中,“做一做”活動更加突出?!白鲆蛔觥被顒又饕眯“?、硬紙板制作長方體,或者用土豆切出一個長方體。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在選擇材料時就要思考長方體的要素及其之間的關系,在制作過程中不斷調整、感悟,同時體驗從三維到二維再到三維的空間轉換,從而發展了自身的空間觀念。

(二)學生情況分析

長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圖形,通過認識長方體,學生形成了初步的空間觀念,這也是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圖形的基礎。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認識二維平面圖形的經驗,但從二維到三維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飛躍。那么,學生能否直觀辨認長方體?學生更愿意選擇參與什么活動來建構長方體?帶著這些疑問,筆者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訪談”的課前前測。

1.下列圖形中,哪些是長方體或正方體

目的:

(1)檢驗學生對立體圖形的認識是否由實物過渡到抽象的圖形。

(2)檢驗學生是否能區分長方體和長方形。

(3)為下一個問題——“長方體特征的認識”提供支撐。

在對我校五年級291名學生的測試中,有9人認為圖形④是長方體,還有7人認為圖形⑦也是長方體。這兩項約占總人數的5.5%??傮w來說,多數學生能夠正確判斷出長方體,說明他們對長方體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只有少數學生不能區分面與體,還有個別學生沒有建立對長方體關鍵特征的認識,對長方體的外在形狀沒有感知。

2.長方體上有什么?它有什么特點?

目的:檢驗學生對長方體特征的認識且能否在整體中找到它的各部分要素,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各要素的特征。

調研結果如表1。

結合數據及范希爾理論的五個思維水平進行分析,可以看出,五年級學生對長方體已有較為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直觀感知,對長方體的明顯特征有一定的了解。但多數學生對長方體特征的認識是碎片式的,只有極少數學生能夠完整地說出長方體的特征。大多數學生會探究面、棱、頂點各自的特征,但對這三者的特征把握往往也是片面的、孤立的,不能從整體中分解出要素,對各部分要素特征缺乏感知。

針對這種情況,如何幫助學生完成對長方體特征的認知呢?什么樣的活動更有利于學生認識特征,而且學生又比較感興趣呢?

筆者設計了五種活動:

①用小棒搭長方體框架。

②用紙板圍成長方體。

③利用土豆削出長方體。

④直接觀察長方體。

⑤對比觀察長方體、圓柱、圓錐及其他立體圖形。

學生選擇操作順序,結果見表2。

通過學生活動及訪談可以看出:

①學生最感興趣的學具是小棒拼搭。(好操作)

②搭小棒和用紙板擺長方體對認識特征最有幫助。(12個學生中有11個認為小棒拼搭和用紙板擺長方體對認識特征最有幫助)

③通過幾種操作,學生都能完整地說出長方體的所有特征。

根據上述前測內容,我們可以看出:

①學生能夠通過操作活動自己發現特征,課堂上應讓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感悟、理解長方體的特征。

②搭小棒和用紙板擺長方體對學生認識特征幫助作用最大,因為這兩項活動直接指向了長方體的三個基本要素——面、棱、頂點。

(三)筆者的思考

根據以上前測及分析,筆者在教學設計上著力體現“做中學”的思想,由“數”到“搭”再到“想”,讓學生在操作中明晰長方體的基本特征,在想象中提升思維水平和發展空間觀念。具體設計如下:

首先,把握學生起點,在原有認知基礎上展開教學。從生活原型入手,利用幾何實物,通過觀察、比較、摸、想象等活動喚醒學生頭腦中對長方體的認識,為后續研究長方體特征做好鋪墊。

其次,自主選擇材料,在操作體驗中認識特征。提供學具材料,讓學生在小組合作過程中選擇材料搭建長方體框架或利用紙板圍成長方體,在“做”中不斷地質疑、反思、交流。這一環節將特征認識與操作活動緊密結合,學生在操作中再現長方體的表象,理解長方體的基本特征,同時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和動手操作的能力。這里突出學生“做”的活動,通過“做中學”,學生的體驗和理解會更深刻。

最后,操作與想象活動融合,在想象中拓展空間觀念。通過制作長方體,學生想象棱與棱、體與面、體與體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強化對長方體特征的認識。此外,安排多層次的想象活動,由棱想象面、由面想象體,感悟實物與立體圖形之間的轉換、立體圖與平面圖之間的轉化,不斷地在立體與平面之間展開變化與聯想。這里突出學生“想”的活動,拓展其空間觀念與想象能力。

二、活動設計

1.活動目標

在選擇小棒的規格及數量的思考過程中建構長方體,在搭建長方體過程中發現長方體各要素之間的關系,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2.活動情境

如果要用一些小棒搭建一個長方體框架,需要怎樣選擇材料?

3.核心問題

哪些小棒可以搭建成一個長方體?

4.活動方式

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合作。

5.活動時間

獨立思考3分鐘,小組合作10分鐘,交流分享15分鐘。

6.學習單

(1)結合材料領取單(見表3),先獨立思考制作一個長方體需要領取材料的規格及數量。

(2)在搭建長方體的過程中,我們發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活動實錄

師:我們今天采用小棒搭建長方體的方式研究長方體的特征,請你先結合老師給的這些材料,自己獨立思考——你要制作的那個長方體需要什么材料?需要的數量是多少?想好了再和同學討論。

生獨立思考后小組討論。

師參與傾聽小組討論。

1組討論:咱們先要制作一個長方形的“底座”,這就需要2種小棒,各2根,然后在這個長方形的4個角上立起相同的4根小棒,再做一個和底座相同的長方形當“蓋”,這樣就需要3種小棒,每種4根。連起來的地方在“蓋”和“底座”長方形的4個角上,所以需要8個連接器。我想,制作完成后的成品,就像一個香皂盒。

2組討論:咱們做一個像牙膏盒那樣的長方體吧。要做這樣的長方體,需要用8根最短的小棒做出2個小正方形,放在兩邊,然后用4根最長的小棒,放在兩個小正方形的中間,最后需要8個連接器把它們連接起來。

3組討論:咱們分工做,一定做得快,你們2人做長方體左面的長方形,2人做長方體右面的長方形,我們用小棒把你們做的面連起來就行了,快行動吧!

……

生按照討論結果領取材料并制作長方體。

師:下面請大家交流一下你們是如何選材料的,在制作中有什么發現?

生1:我們選擇的是15厘米的小棒4根,10厘米的4根,7厘米的4根,還有8個連接器,最終制作出一個長方體。我們發現這個長方體一共有12條邊(學生用手指著長方體的棱,任意數1、2、3……),有8個連接器。

師:誰能有序地數一數這12條邊?

生2:我先數左邊4根小棒,再數右邊4根小棒,最后數中間4根小棒,一共12條。

生3:我先數上面4根小棒,再數下面4根小棒,最后再數連接上下面的4根小棒,一共12條。

生4:我和他們的方法不一樣,我是數長度相等的小棒(學生指著長方體的棱),這4根小棒長度相等,這4根小棒長度也相等,還有這4根小棒也相等,一共是12根小棒。

師:你們數得真好,沒有重復,也沒有遺漏,通過數,大家發現制作一個長方體需要12根小棒,這些小棒,在長方體上叫“棱”(教師相機板書“棱——12條”),這些連接器在長方體上叫“頂點”(教師相機板書“頂點——8個”)。

師:除了這些,你們在制作的過程中,還有什么發現?

生5:我們制作完后,看出這個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的面組成的。

師:你能有序地數一數嗎?

生5: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一共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

生6:我們制作成的長方體不是這樣的,有2個面是正方形。

師:你們是怎樣選的材料?

生6:我們選的是15厘米的小棒4根,5厘米的小棒8根,還有8個連接器,我們用8根5厘米的小棒制作出2個正方形,然后用15厘米的小棒把這兩個正方形連起來(邊說邊舉了起來,指給大家看)。

師:看來長方體在特殊情況下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板書“面——6個,長方體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師:還有什么發現嗎?

生7:有的面的大小一樣。如上面和下面一樣大,左面和右面一樣大,前面和后面一樣大。

師:上面和下面、左面和右面、前面和后面都是相對的,我們可以說它們是相對的面。那么你是怎么判斷它們一樣大的?

生8:一看就感覺一樣大。

師:僅靠“看”來判斷,沒有說服力。

生8:我們在制作的時候,每個相對的面的長和寬都是用的長度相同的小棒,所以相對的面是完全相同的。

師:大家看,盡管兩組同學做出的長方體形態各異,但我們發現無論什么樣的長方體都有12條棱、6個面,相對的兩個面完全相同。

師:剛才老師發現有的小組沒有搭建成長方體,你們找到原因了嗎?

生9:我們開始想到了分工完成,只顧著兩邊制作出長方體,然后把中間連起來,但忽略了相對的兩個面的大小相同,所以在制作的時候,兩邊的長方形大小不同,就無法搭成長方體。

師:通過搭建,你們對長方體有了怎樣的認識?

生10:我們認識到長方體相對的兩個面完全相同,所以在選擇小棒的時候要考慮長度。

師:怎樣選擇長度?

生10:通過剛才同學們所說的,每組要選擇4根相等的小棒。

……

四、評價反思

通過本次活動,學生在動腦、動手的活動中體驗搭建長方體,在辨析中認識長方體的基本特征,在想象中提升思維水平和發展空間觀念。本次活動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數學活動真正成為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積累的成長搖籃??v觀本次活動,有如下特點:

(一)智慧操作,且思且動

數學活動,不僅是操作活動,更是思維活動的教學。在學生制作長方體的過程中著力引導學生想象:操作前想,需要什么材料,要多少;看著材料想,準備怎么做;做好后想,用了什么材料,怎么做的。尤其是在動手制作長方體的過程中,學生不只是憑直觀經驗利用材料制作長方體,而是在制作過程中,更加關注長方體的特征及要素之間的關系。很多同學在學習單上寫道:制作一個長方體需要12根小棒,這些小棒可以分為3組,每組4根同樣長,利用3組面可以圍成一個長方體,相對的面的大小完全相同……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在且思且動的操作活動中,更好地內化了活動經驗,其思維在實物、幾何體之間不斷轉換,這既是對長方體的認識的知識經驗積累,又是智慧操作的經驗積累。

(二)立足差異,對比提升

由于各小組選擇的小棒規格和數量不同,致使有的小組搭成了像香皂盒那樣的長方體框架,有的小組搭成了像牙膏盒那樣的長方體框架,有的卻無法搭成。教師抓住生成,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及時點撥,厘清“成”與“不成”的原因。在此活動中,促使學生辨清不同長方體框架的“棱”和“面”,使學生抓住長方體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展開討論。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透過差異,快速高效地看出真相與本質,使活動經驗再一次得到提升與發展。

猜你喜歡
空間觀念思維活動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六小”活動
思維跳跳糖
“活動隨手拍”
思維跳跳糖
行動不便者,也要多活動
三八節,省婦聯推出十大系列活動
小學生空間觀念培養微探
發展低年級學生空間觀念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