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中職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教育

2022-06-09 03:41李建軍
中學生學習報·教研周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教育方法人文素養

李建軍

摘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對技術應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人文素養的教育。中職語文課程的人文屬性決定了其在人文素養教育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筆者從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方式的創新以及課外活動的輔助作用三個方面對人文素養教育進行了一定的探索。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人文素養;教育方法

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對技術技能應用型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對人文素養教育提出更高要求。良好的人文素養有益于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不斷深入發展。但在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中,出現了重視技術技能訓練,而忽視綜合素質的培養,人文素養教育過低過少的問題。筆者結合語文課程教學實踐,對人文素養教育作了嘗試性的探索。

一、語文課的人文素養優勢

語文課作為中職教育的基礎性課程,它承擔著傳授人文知識、培養能力的任務,是人文素養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最佳途徑。

(一)“語文”具有天然的人文基因

語文從口頭語言來講,就是聽說讀寫運用,它負載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感情和行為方式,承傳著中華民族綿延不息的文化精神。從書面語言來講,就是語言文學、語言文字、語言文章、語言文化等,包含了不同的人文因子。因此,在語言運用中,人會自然受到民族文化與精神的熏陶,從而得到人文素養的提高。

(二)“語文課程”具有特有的人文屬性

語文課程標準規定了語文教材要注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有助于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愛國情感,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語文教材內容由文質兼美的課文組成,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和人文內容,多方面表現了自然之美、人生之美、思辯之美、語言之美。

(三)語文教學中具有美好的人文體驗

語文課的教學過程就是一種精神培植、文化感悟、個性成長、涵養素質的過程。語文老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傳遞的文化特質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人文熏陶。比如,老師通過生動的語言使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理解其所包含的思想認識、歷史文化和民族情感,從而感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老師通過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獨特的語文感受與審美發現,培養學生獨特的語文感悟能力及審美創新能力。

二、中職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培養的途徑和策略

(一)人文素養培養目標的確立。應根據課程標準,緊扣教材大綱和教學計劃,針對不同類型的教學內容突出不同的人文素養培育目標。

1、在古代文學作品閱讀中培養中華民族精神

我國古代的許多優秀文學作品中飽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對理想的追求、對父母的孝順,對愛情的忠貞,對祖國的熱愛,對民族的責任等等。這些文學作品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塑造起著關鍵作用,比如:李白的《將進酒》表現一種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王維的《山居秋暝》寄托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通過古代優秀文學作品的學習和欣賞,使學生在了解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一種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傳承共同的民族精神。

2、在現代經典散文閱讀中培養審美與創造能力

現代經典散文,具有語言優美凝練、富于詩意的特點。散文閱讀學習,可以培養學生欣賞美的能力,在審美的過程中增強感受力、創造力和想象力,懂得分辨崇高和卑鄙、高雅和粗俗;可以激發學生的美好豐富的幻想,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可以培養學生借助作者想象與聯想、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達真情實感,實現物我的統一,展現出更深遠的思想,領會更深的人生道理。

3、在人物傳記閱讀中培養健全的人格

人文教育是健全人格形成的主要方式,而語文教育又是人文教育的主要形式。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總是喜歡通過模仿他人的言行來構建自己的人格框架。名人大多是在人格上有較高修為的優秀人物,他們的人生經歷與優秀事跡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影響很大。比如: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為全人類幸福和解放作出職業選擇,體現出無所畏懼的大無畏精神以及為人類的高尚品格,對青少年的人格修為都是一個很好的啟示。

4、在職業模塊作品閱讀中培養正確職業觀

正確的職業觀也是人文素養的一部分。教材中的職業內容,對學生個人的專業成長和未來職業的發展都是益處多多的。比如:《列車上的偶然相遇》一文,講述了黑人父親西蒙·阿力克斯·哈利勤奮好學,為理想不放棄,最后取得成功的故事。這篇文章最主要的意義在于如何在困難面前懂得堅持、做好每件事;如何在紛繁的物質社會中學會做人處事。

(二)課內人文素養培養的方法

采取以學生自我體驗、激發個性為主的多樣性教學方法,給語文課堂注入新鮮的元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人文素養的培養服務。

1、采用啟發式的教學

在語文教學中采用啟發式教學,啟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生動地活潑地學習,易于人文精神的傳遞與內化。比如,在教授《致橡樹》時,除了從語言文字上來解讀作者對愛的獨特感悟外,還從作品的寫作發表時間入手引發學生對作品內涵的深入理解,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積極性,感受詩歌中所表達的愛情的真摯與美好,在無形中將人文素養教育融入到了語文教學之中。

2、采用輸出式的教學

在語文教學中采用輸出式教學的方式,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經過重組,用語言和文字的形式來表述自己的思想情感,構建自我知識體系,鞏固課堂所學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內容。筆者曾嘗試在課堂教學的前十分鐘安排學生進行演講。每次演講安排三位學生,每人演講限時三分鐘。一學期下來,學生漸漸敢于在公眾場合說話,自信心倍增,且能自如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讓我看到了語文教學真正的人文成效。

3、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表現作品之美

以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核心,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通過教與學的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以實現教學優化的理論和實踐。比如:在教授王維的《山居秋暝》時,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配上適合詩歌意境的樂曲,讓學生在音樂創設的情境中體會詩的意境。其次讓學生再將詩歌中所描繪的事物根據自己的理解用多媒體工具操作繪畫成一幅圖景,通過這樣的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相信學生對于這首詩歌中所飽含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學內涵會有切身的體會。

(三)課外人文素養培養的方式

組織開展含有人文素養課外教育活動,是人文素養培養的有益補充,有助于促進學生持續穩定的發展。

1、發揮文學社團作用

組建以學生自主管理的文學社團,通過開展辯論賽、演講、文學 經典品讀、參觀訪問等活動,開展第二課堂各類文學活動,幫助學生在生動有趣的實踐活動中將在課內獲得的知識與技能自然而然地內化成自己的經驗與能力,提高了包括語文能力在內的社會交往能力、組織能力,學會了尊 重他人、與人合作。

2、舉辦不同類型講座

通過采取“請進來”和“指導教師自身講”,定期舉辦各類主題講座來更多地挖掘人文資源,挖掘更多更深中華文化,領略中華文化的精髓,樹立一種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最終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結語: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是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是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筆者從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方法運用和第二課堂的教學輔助等方面進行了淺嘗輒止思考探索,但愿對國家需要的綜合素養全面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對學生成長成才有一定的幫助。

猜你喜歡
中職語文教學教育方法人文素養
淺論中職語文教學與生活的有效融合
高校人文素養教育勢在必行
小學體育教學中審美教育初探
淺談小學班主任工作
基于自我意識喚醒下醫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途徑研究
行為導向教學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如何打造中職高效的語文課堂
高校 《大學語文》 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
金工實習教育對工科院校創客教育影響分析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