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背景下“聲音課堂”中的應用策略研究

2022-06-11 14:22李曉曉
中國新通信 2022年8期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法互聯網+互聯網

摘要:在中職數字媒體專業的微電影制作課程上,筆者針對視聽教學內容不全、學生對聲音制作興趣不足等問題提出了“互聯網+”背景下“聲音課堂”中的應用策略來構建解決方案。筆者對“互聯網+體驗式教學法”的“聲音課堂”進行研究,利用互聯網平臺融合情境、互動、拓展三種體驗式教學法模擬廣播劇制作,開展項目啟動、團隊組建、項目實施、項目發布等四個步驟來呈現項目實施策略。項目實踐使視聽教學內容更全面,激發了學生對聲音制作的興趣,驅動他們更好地完成了“聲音課堂”的學習目標,并且提升了溝通、合作能力以及專業素養。

關鍵詞:“互聯網+”;“聲音課堂”;體驗式教學法;數字媒體專業;廣播劇制作

一、問題提出

美國著名導演喬治·盧卡斯曾說過:“聲音占電影體驗的50%”,足可見聲音在電影創作中的分量。在中職學校的數字媒體專業教學中,微電影制作課作為視聽教學的重點內容,是學生專業能力的綜合展示。然而,很多作品存在著畫面豐富但聲音制作粗糙的現象,這不僅使教師無法準確評估學生的技能掌握程度,而且阻礙了該課程的效果實施進程。

針對以上現象,筆者對某職業學校64位數字媒體專業的學生做了一次調查,其中61%的學生認為微電影畫面拍攝比聲音制作更重要;88%的學生在聲音制作中投入的時間很少,80%的學生不組織劇本圍讀,認為在臺詞表現、音樂和音效制作上過于簡單。筆者將學生問卷的調查數據和微電影制作的課程安排結合起來分析,總結問題如下:

(一)視聽教學內容不全,聲音實訓量不夠

畫面和聲音分別呈現了“視”、“聽”兩個維度,是電影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相輔相成,互相襯托。但在傳統視聽教學的微電影制作課堂上,教師只一味“灌輸”畫面拍攝的理論知識以及組織拍攝實訓,在聲音知識教學上投入很少,甚至因為課程周期限制而選擇不創設聲音實訓,以上視聽教學內容不全的問題導致了聲音實訓量不夠,又容易給學生營造出畫面拍攝比聲音制作更重要的印象。

(二)聲音制作興趣不足,聲音重視度不夠

中職學生思想活躍、可塑性強,他們往往認為畫面拍攝和表演更加有趣。與拍攝知識的掌握程度相比,學生對聲音制作的學習目標模糊、方法欠缺,因此會更重視拍攝而非聲音的制作。再者,鏡頭返工會導致學生大量壓縮聲音制作時間,最后臨時搜集聲音素材拼湊了事。結果出現聲音制作粗糙的情況:臺詞沒感情、音樂音效與情境不匹配、音頻雜音重甚至聲音缺失等,直接影響了該課程的教學質量。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就需要補充傳統視聽教學內容、讓學生明確聲音的重要性,激發他們對聲音制作的學習興趣和實現學習任務的有效性。筆者希望通過“互聯網+”背景下“聲音課堂”中的應用策略,在“聲音課堂”中實現互聯網與體驗式教學法創新融合,來完善視聽教學內容和驅動學生自主學習聲音知識從而提升專業素養。

二、核心概念

體驗式教學法是基于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能力,采取創設情境、構建互動、探究拓展來呈現教學內容,使學生親歷體驗而推動知識的形成和發展的教學方法[1]。在數字媒體專業的教學研究中,體驗式教學法能夠創設出個性化的學習情境來突破教學環境的局限,使學生進行知識性、技能性的體驗,從而啟發他們的探索性體驗[2]?!盎ヂ摼W+”背景下的“聲音課堂”是指以聲音元素即臺詞、音樂、音效等為教學內容,以互聯網為教學媒介而進行聲音知識教學活動的課堂。本文著力研究的是通過互聯網信息平臺創設個性化體驗式教學來激發學生對聲音知識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對聲音的感受力、想象力、表達力,并學會一定的聲音制作和使用方法,來幫助學生獲得更全面的視聽課程學習效果。

三、“互聯網+”背景下“聲音課堂”中的應用策略構建

筆者以學生價值體系和認知體系的發展形成出發點,通過 “互聯網+體驗式教學法” 來構建“互聯網+”背景下“聲音課堂”中的應用策略體系,大致分為情境、互動、拓展三個維度體驗,如圖1。

(一)情境式體驗

學生對聲音制作的興趣不足以及不重視,源于對聲音元素的不理解和學習目標的不明確。因此,我們以聲音元素中的臺詞、音樂、音效為切入點,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認知能力,通過“互聯網+”創設具有生活性、形象性以及內涵性的情境來增加課堂吸引力,得到學生審美上的認同感,促進他們主動參與情境體驗,最終完成“聲音課堂”知識點的學習。

1.借助臺詞情境,對臺詞情感進行體驗

學生通常短時間內很難準確把握角色臺詞情感。因此,教師會選取一些學生耳熟能詳的經典電影臺詞,比如《大話西游》、《阿甘正傳》、《獅子王》的臺詞,通過課堂直播邀請學生表演展示,這類臺詞的選取能讓學生快速地想象電影情節,主動投入到臺詞學習中去,以此激發學生感受角色情感的能力。

2.借助音樂旋律,對音樂氛圍進行體驗

基于中職生對音樂的理解以及賞析能力,教師通過互聯網搜集風格顯著的音樂旋律,比如電影《紅高粱》的主題曲《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姜文以“喊唱”形式塑造了性格張揚的人物形象,歌曲穿插說白透露著生活的狂放氣息,充分展示了陜北民間音樂的魅力。在音樂氛圍體驗中,學生以內心感受去詮釋音樂的含義,通過課堂極域電子軟件進行討論、互動及總結,體驗和學習通過旋律氛圍想象和構建情節畫面。

3.借助音效質感,對音效處理進行體驗

音效可以增強真情實感、提升畫面的可信度。比如教師選取《萬能鑰匙》的片段,讓學生體驗鑰匙入孔、開門、走路等聲音質感渲染的恐怖、緊張氛圍,意識到音效讓畫面變得真實可信,以及在影像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繼而他們發揮想象力,會借助門、桌椅、小物件等創造不同質感的音效,錄制并剪輯分享至班級群及音效資源庫網站,以達到音效處理體驗和網絡創作共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效制作和使用的方法。

(二)互動式體驗

教師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增加課堂趣味,就必須擺脫傳統的“滿灌式”教學,呈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良好景象,實現課堂教學的完整性。教師在課堂上巧設疑問,學生討論互動。

比如直播臺詞訓練時,教師選取了至尊寶的經典臺詞:“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放在我面前,我沒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時候我才后悔莫及……”,教師播放臺詞、布置自學任務,幫助學生掌握臺詞環境。為了提高學生參與度,教師提出相關互動式問題,如“至尊寶的這段臺詞在電影中出現了幾次?人物情緒有什么不同?”問題的驅動搭建了討論平臺,學生各抒己見更容易完成體驗。

(三)拓展式體驗

在傳統的微電影制作教學中,聲音制作的教學內容很少,學生受到教學環境的影響,難以充分展現個人創作能力和思維的發散。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在“互聯網+”的背景下立足于學生的興趣點,將學習任務延伸至課外,以達到補充視聽教學內容的目的。比如:教師要求學生錄制生活中的音效并作相應降噪處理,通過網絡分享互動,以此創造開放性的平臺來推動學生打破被動學習的局面,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互聯網+體驗式教學法”在實施中雖然有不同的方式,但他們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四、“互聯網+”背景下“聲音課堂”的項目實施策略

以筆者任教的高三數媒設計班為例,該班學生行為習慣較好,學習成績穩定,具備一定的聲音制作基礎。為了吸引學生全員參與,教師選擇課外拓展模擬喜馬拉雅平臺的廣播劇制作。該項目是“互聯網+體驗式教學法”策略的深入應用,它既直接應用了拓展式體驗教學,又有劇本圍讀的情境式體驗、團隊合作的互動式體驗穿插其中,同時較好地解決了在課程周期限制下視聽教學內容不全以及聲音實訓缺失的問題,具有很重要的實踐意義?;顒又?,教師以釘釘群為平臺,采取網絡直播劇本圍讀、線下剪輯素材以及網絡推廣成果的方式進行,模擬廣播劇制作的流程,包括項目啟動、團隊組建、項目實施、項目發布四個步驟。

(一)“劇組立項”——項目啟動

廣播劇制作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組織為輔,通過“互聯網+體驗式教學法”的策略讓學生獲得學習內容、分享學習成果。教師倡導積極向上的項目體驗,在劇組釘釘群中公示項目內容:主題為原創廣播劇《奮斗的青春最美麗》,五個階段中教師組織兩次劇本圍讀的直播,期間學生分工合作完成項目實施,達到完成“聲音課堂”的拓展任務、鞏固知識點的項目意圖。

(二)“主創簽約”——團隊組建

高三數媒設計班總共30位學生。教師充當策劃兼導演通過釘釘群發出招募通知,學生根據項目需求,結合自身能力評估,向教師提交崗位“簽約”申請。教師結合學生以往課堂表現和任務成果的評估認定,最后組建主創團隊:制作組10人,包括編劇、錄音師、剪輯師、美工和宣傳;配音組16人,包括主角、配角、報幕和旁白;其他小組為機動助理4人。

(三)“開工大吉”——項目實施

項目開工中,教師組織網絡直播劇本圍讀、線下指導臺詞錄制與后期剪輯,制作組、配音組以及其他小組在不影響圍讀劇本任務的前提下,可以同步進行互動交流:各小組建立網絡討論組,組長負責組織會議、記錄會議內容、反饋討論結果以及協調組員關系;小組之間定期交流反思、修改任務成果。教師掌控項目活動進度,核定階段成果,保證廣播劇的最終成型,如表1項目活動時間表。

(四)“路演宣發”———項目發布

項目發布主要有兩個渠道:路演和宣傳。路演發布主要是通過網絡公開課直播路演展示成果,學生針對廣播劇中的臺詞、音樂、音效的制作以及對項目活動中的自我表現進行評估分值,最終統計項目學習評價結果,從制作組、配音組以及其他小組中評選出優秀小組與個人。宣傳發布是將原創廣播劇發布到對應的分享網站,通過互聯網平臺宣傳、推廣及交流,以獲取更多的學習建議。

五、成果和成效

(一)教學內容更全面

針對只側重拍攝理論和拍攝實訓的傳統教學模式,“互聯網+”背景下“聲音課堂”的教學實施提供了較為有效的聲音教學內容和實訓操作項目,使視聽教學內容更加全面。策略應用讓視聽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教學活動更加高效,驅動學生更好更快地完成聲音知識的學習任務。項目實施讓學生更清晰地感受到了“互聯網+”下實踐的可操作性,不僅彌補了聲音實訓量的缺失而且提升了學生的溝通、合作能力以及專業素養。

(二)學習興趣更濃厚

教師在“互聯網+”背景下“聲音課堂”中通過情境、互動、拓展三種體驗式教學法讓學生得到了更豐富的課堂體驗,課堂上學生積極表現,互動氣氛輕松、歡快,使他們對聲音知識的學習熱情更加高漲。模擬廣播劇這種熱門實施項目的教學形式,讓學生通過互聯網積極分享素材資源,網絡互動更頻繁、學習興趣更濃厚。

(三)技能掌握更顯著

學生積極參與“聲音課堂”項目實踐,“互聯網+”背景下創作討論、交流反思,既展現了個人專業能力又增強了團隊溝通、合作的能力。針對學生的技能掌握情況,進行信息化問卷調查,結合任務成果核實比對得出數據,如圖2。

結果顯示,課堂不僅實現了全員圍讀劇本,而且在臺詞表現力、后期音頻質量較好、音樂匹配、音效匹配的完成度上分別有了36.7%、20.1%、21.9%及20.8%的顯著增長,由此可見,在實踐過程中學生親歷了聲音的不可替代性,在互聯網交互學習興趣的驅動下,較好地掌握了“聲音課堂”的學習內容,更加明確了聲音制作的要求和方法,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以往在聲音制作上粗制濫造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學習效果,提升了專業素養。

作者單位:李曉曉? ? 杭州市電子信息職業學校

參? 考? 文? 獻

[1]黃占寧. 體驗式教學的六種方法[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5):22.

[2]鐘正,陳衛東.基于VR技術的體驗式學習環境設計策略與案例實現[J].中國電化教育,2018(2):51-58.

猜你喜歡
體驗式教學法互聯網+互聯網
體驗式教學法在工商管理專業教學中的應用探究
護理實驗教學中體驗式教學法的應用效果分析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實施
以高品質對農節目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運用體驗式教學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