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大城市低齡老人參與“為老服務”的路徑研究

2022-06-15 00:26白芳于
經濟研究導刊 2022年15期
關鍵詞:實踐路徑人口老齡化

白芳于

摘 要:我國老年人口旺盛的養老服務需求與緊張的供給缺口之間的矛盾日益增長,這是由高齡老年人口的增加導致養老服務需求快速擴張引起的,必須尋找和挖掘新的方式與資源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在國家積極老齡化理念的倡導下,以“低齡助高齡”為理念開展的“為老服務”行動具有現實意義。低齡老人是為老服務的重要資源,應該善用這一資源,挖掘低齡老人的潛能,利用低齡老人豐富的知識技術、工作經驗和履歷為其他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活化老齡化社會。

關鍵詞:低齡老人;“為老服務”;人口老齡化;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C913.6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15-0057-03

對于很多低齡老人而言,參與服務高齡老人是有利于自身和社會發展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豐富了自己的時間,即“積極老齡化”?!暗妄g助高齡”活動的實施,一方面使得老年人在參與為老的過程中獲得了成就感和自我滿足感,另一方面對緩解人口老齡化問題有益處。在為老服務的過程中,低齡老人不僅能夠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還有助于實現社會和諧,低齡老人也能設身處地地體會高齡老人的內心想法。從現實生活來看,提供志愿服務的低齡老人和享受志愿服務的高齡老人,由于地緣性和生活的穩定性,大多選擇生活在同一個地區同一個社區,或者是相對可以熟悉的互為對象,這樣服務對象和服務時間就具有了相對的穩定性,社區志愿者服務隊伍也能更加安全和穩定,更大程度上滿足子女和老人的需求。對于低齡老人來說,自身參與到高齡老人的服務之中,閑暇生活得以充實,減少了精神生活的空虛;不再過于依賴子女的照顧,使子女能夠更加專心地投入工作生活中,有利于整個家庭的和諧。

一、國內外城市為老服務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學者對為老服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第一種主要模式為“時間銀行”模式,它最初由美國提出,是指各個年齡段的志愿者通過參加養老服務可以積累時長,為自己以后享受志愿養老服務提供依據。我們以英國和美國兩國的時間銀行為例,在參與對象方面,新會員往往由老會員引入,并會經過銀行雇員的嚴格調查,這就為服務的質量和人員的安全提供了嚴格的保障。第二種為源自德國的“家庭重組”互助養老模式,這種模式中單身家庭和孤寡老人共同居住在政府和福利機構出資建造的福利公寓中,在照顧老人生活起居和改善精神生活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很多小孩子得到更好的照看,這對雙方來說是一種互利互惠的行為。

(二)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學者在借鑒國外為老服務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不同的理論視角探究出以下幾種不同的養老模式:第一,“醫養結合”模式,它是我國近幾年興起的一種新型養老模式,醫養結合模式的創新之處在于將現代醫療技術和養老服務有效融合,實現了廣大老年群體“有病治病、無病療養”的養老保障模式。第二,“混合”養老模式,顧名思義,是將居家社區養老或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相銜接。第三,“互助養老”模式,即通過老年人之間相互幫助的方式養老,目前互助養老模式大概有志愿型互助養老、單向救助式和市場型互助養老等模式。

“用老服務”強調在更大程度上整合和發動老年人自身的力量,將老年人的經驗和智慧更好地投入到養老服務中,更大程度上挖掘老年人的潛能,實現老年人之間的互幫互助。這樣的“以老服老”形式,不僅利于轉變老年人的養老觀念,還可緩解社會的養老壓力,符合世界積極老齡化的養老發展趨勢,而且符合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我國老年人力資源較為充足,有龐大的可利用開發的老年人口規模;且老年人之間的互助意愿也較為強烈,大部分老年人愿意成為互助養老服務的提供者和受惠者。

二、低齡老人參與“為老服務”地現實意義

特大城市低齡老人參與“為老服務”有賴于低齡老人、政府和社區治理主體的協同合作和有序互動?,F有研究較少涉及到轉變社會觀念與各治理主體的有序協作,弱化了低齡老人在為老服務中的實踐作用。特大城市為老服務的完善亟待以低齡老人參與“為老服務”為突破口,針對阻礙低齡老人有序參與為老服務的關鍵因素,探索有效的路徑和舉措。在大城市養老服務體系框架之下研究閑置在家的低齡老人參與“為老服務”情況,探究低齡老人參與“為老服務”的路徑和舉措,立足低齡老人和高齡老年人的需求和未來發展,為低齡老人參與為老服務,完善為老服務措施。本文提出的特大城市低齡老人參與“為老服務”的實踐路徑和改革方案,有助于推動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和老年志愿服務發展,形成穩定的參與機制,引導社會各參與主體有序互動,進而完善特大城市養老服務體系。

在特大城市老齡化嚴重和養老服務供給缺口的矛盾日益凸顯的情況下,老年志愿服務的發展存在政策制度、組織等方面的障礙。由于社會對老年志愿服務的認同普遍不高,大多數人把志愿行為與“學雷鋒,做好事”等同起來,對志愿服務的福利功能和社會價值的認識不高,所以就對老年志愿服務的發展有很大的思想認識障礙。在政策條例方面,有關老年志愿者服務的各種政策措施不能做到相互銜接,導致老年志愿服務政策、管理服務制度都呈現碎片化的狀態。我國社會組織的發展力量還較為弱小,在資源整合和協調方面,與要求的專業化老年志愿服務水平差距還很大,這就使得老年志愿服務在專業化水平上和養老服務的提供上顯現出缺少組織性、表面化的缺陷。

三、特大城市低齡老人參與“為老服務”的實踐路徑

特大城市中低齡老人參與為老服務機制的形成,需要各個主體共同發力。從政府角度來看,社會和社區要構建一個良好的服務環境,特別是宏觀層面的法律法規建設,要使低齡老人參與養老服務有法律依據、有政策可循。其次,完善的管理體系有助于規范整個老年服務團體,在人員招募和服務評價體系中,要建立規范化機制。最后,對老年服務者的培訓過程應該專業化,專業規范的培訓機制有助于提升整體的服務質量,激活低齡老人服務者的內在活力和動力。

(一)政府支持:營造良好的社會社區志愿服務環境

政府除了制定為老服務的相關政策法規之外,還要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低齡老人有效參與“為老服務”的社會認可度,這樣社區老年志愿服務者才能有活力和創造力,從而有助于為老服務的健康發展。

1.完善低齡老人參與“為老服務”的法律保障。我國現有的針對老年志愿者的法律法規都是分散在各個獨立的部門,目前為止,我國對于開展和完善志愿者工作還沒有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規章。完善的法律政策能夠保障老年志愿者更好參與服務,嚴格有序的老年服務社會保障機制能夠確保老年為老服務的有序進行。首先政府要出臺有關志愿服務活動的政策,為低齡老人參與“為老服務”提供法律支持,使志愿服務有法可依。在完善低齡老人進入養老服務之前,應該對志愿服務對象和志愿服務的權利和義務進行明確界定;對志愿服務對象和志愿服務組織之間的法律關系要明確清楚;志愿者的各項權利和義務以及應盡到的責任也要明確清楚。國外不乏完善的志愿服務機制,我們也可根據地區的具體情況進行借鑒,以完善我國志愿者服務政策,保障老年志愿服務的有效進行。

2.提升低齡老人參與“為老服務”的社會認可度?!胺e極老齡化”概念是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倡議,目的是讓老年群體也能對老齡化積極應對。低齡老人參與為老志愿服務活動既有效解決了社區中普遍存在的養老問題,更是低齡老人積極性提高的表現。在提升低齡老人參與“為老服務”的社會認可度方面,政府和社區相關部門可以設立老年志愿者服務站,進行服務場地和相關經費的支持。對于老年志愿精神的宣傳可以通過新媒體或者互聯網來進行,互聯網信息更新快,即時性和分享性強,可選擇優秀的低齡老人服務事跡,為宣傳老年志愿服務精神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和社會氛圍。

(二)建立健全低齡老人參與“為老服務”的管理體系

管理體系的完善和規范化的運作有利于老年志愿服務的開展,也能保障志愿服務的有序合規進行。

1.建全低齡老人參與“為老服務”志愿者招募體系。完備的招募計劃和規范的志愿者招募機制能夠從根本上吸引更多的低齡老人志愿者加入為老服務。規范化的招募過程是志愿者工作正常開展的前提,老年服務工作在任何環節都應該科學化和系統化。志愿工作要求方面,可以請專業人員制定相關工作條例,針對老年志愿者的特點,對其進行統一規范化的管理。結合街道和社區工作人員,有效宣傳志愿服務活動,更大程度上動員鼓勵閑置在家的低齡老人。將低齡老人參與“為老服務”的需求和高齡老人的需求結合起來,使得志愿服務更加具有創新性與靈活性,發揮低齡老人的優勢,踐行“積極老齡化”的要求。

2.規范低齡老人參與“為老服務”的評價體系。及時總結志愿者和志愿組織的有益經驗需要科學的評價反饋機制,這也有利于為老服務的更好開展,提升老年人為老服務的質量需要吸取為老服務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廣泛收集提供服務的低齡老人和享受服務的高齡老人對志愿服務的想法和建議,有助于改進低齡老人的服務方式??茖W的評價反饋機制有利于收集服務雙方的評價反饋信息,在總結每一次志愿服務活動,整合所有評價的基礎上進行完善,才能使為老服務活動更好地開展。

3.完善低齡老人參與“為老服務”的獎勵體系。在志愿服務過程中,有效的激勵措施會讓志愿者感受到組織的認同,更大程度增加低齡老人參與志愿服務的動力。老年志愿服務的動力來源是有效的獎勵機制,這也可以促進低齡老人為老服務的可持續性開展。精神層面的激勵,可以提高低齡老人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這可以通過構建獎勵和表彰平臺來激勵在服務過程中有突出表現和服務精神的低齡老人來實現。日本和美國等國家的時間銀行模式也可以供我們借鑒,以社區為平臺,將低齡老人服務高齡老人引入社區,記錄低齡老人志愿服務的時長,可作為低齡老人在以后養老階段享受相關服務的依據,這可以吸引更多低齡老人參與為老服務。

(三)專業培訓:提升低齡老人為老服務的專業化水平

專業化高水準的志愿服務可以提升為老服務的整體水平,更大程度上保障低齡老人參與為老服務的質量。在對低齡老人參與為老服務活動的培訓中,要加強為老服務負責人的領導帶頭能力和低齡老人之間的合作能力。

1.健全低齡老人參與為老服務的培訓機制。低齡老人提供的服務要更好地滿足高齡老人,這需要其更全面地掌握高齡老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首先,低齡老人應該掌握一些基本的照料技能,這通過專業人員的相關培訓可以做到。掌握基本技能不僅能更好地為高齡老人提供服務,這些基本技能也能幫助低齡老人更好地照顧自己,方便自身的生活。對于低齡老人來說,培訓組織中的志愿者除了需要為其提供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之外,也要幫助其在為老服務中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從而提升自身為老服務能力,激發的服務潛能。值得注意的是,低齡老人服務者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和服務技巧等基本常識必須要在培訓內容中有所涉及。低齡老人和高齡老人在服務過程中會出現的各種心理狀態和情緒等也應該體現在培訓過程中。

2.增強為老服務志愿者的合作能力。在志愿服務中,包括為老服務的每一個行動策劃和組織過程在內的各個步驟及其過程都需要參與者有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創造精神。這不僅是為了強化老人之間的交流,更重要的是為了加深成員之間的相互學習能力,低齡老人的相互了解和團隊合作的默契感也在這個過程中所產生。除了團隊合作精神和創造精神以外,為老服務團隊和社區或街道等部門的交流也至關重要,彼此的合作有利于兩者之間信息的分享和互通。為了使為老服務更加有效地開展,要不斷改善為老服務合作平臺和工作環境,以更好培養為老服務志愿者的合作能力。

結語

老齡化是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人口問題,是值得全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是各個國家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嚴峻挑戰。老齡化是一個寬泛的社會問題,需要從多個角度把握?,F如今,老年人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傳統養老模式由于老齡化進程的加速面臨挑戰,而對于低齡老年人如何更好地發揮自身價值,為社會帶來價值值得我們的關注。積極老齡化強調應把老年人視為社會的積極建設性力量,使老年人帶頭改善本身的情況,從而帶頭改善整個社會。低齡老人參與“為老服務”要求挖掘低齡老年人的潛能以更好地實現用老年人服務老年人,要發動老年人的自身力量,將老年人的經驗和技能運用到養老服務中去。政府和社會應該搭建各種平臺,同時充分整合利用社區資源,讓低齡老年人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在為老服務過程中發揮余熱,減輕社區和家庭的養老負擔,緩解全社會的養老壓力。

參考文獻:

[1] ?金華寶.“用老服務”:破解我國養老困境的一種新思路[J].中州學刊,2015,(11):78-83.

[2] ?吳香雪,楊宜勇.社區互助養老:功能定位、模式分類與機制推進[J].青海社會科學,2016,(6):104-111.

[3] ?錢寧.積極老齡化福利政策視角下的老年志愿服務[J].探索,2015,(5):135-139.

[4] ?劉妮娜.從互助養老到互助共同體:現代鄉村共同體建設的一種可行路徑[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2):109-117.

[5] ?楊振,潘思恩,張會君.社區低齡老年人對互助養老認知和參與動機的質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21,(1):88-90.

[6] ?竇影.社區治理視角下城市老年人鄰里互助養老“預階段”的發展路徑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83-87.

猜你喜歡
實踐路徑人口老齡化
中國人口老齡化:現狀、成因與應對
基于CiteSpace的近十年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可視化分析
技術創新視角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技術創新視角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品牌化開發路徑研究
以“大扶貧”理念開辟精準扶貧新路徑
黨的作風建設科學化的實踐路徑和保障機制研究
我國人口老齡化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淺析高校黨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路徑
老齡事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