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全媒體時代都市報差異化競爭的生存法則

2022-06-25 11:39蒲建國
新聞研究導刊 2022年6期
關鍵詞:都市報差異化全媒體

摘要:在全媒體的現實語境下,“短平快”的海量網絡資訊和生活娛樂類短視頻一統傳媒江湖,各行各業的APP客戶端和微信公眾號打破傳統媒體的話語主導權,信息被分流,受眾被分化。特別是都市報因不具備黨報屬性,生存處境更為尷尬,普遍出現發行數量銳減、廣告營收下滑的現象。那么,都市報在全民“指尖閱讀”的新時代,該如何立足自身特點、發揮所長,與新媒體進行差異化競爭,放大紙媒的競爭優勢,擴大自身的生存空間?文章以“中國地方都市類報紙最具品牌價值十強”之一的達州晚報為例,從做好新聞、做火熱線、做大副刊、做強周刊四個方面,對都市報改進版面內容和服務方式,走“內容+服務+商務”的路子,提高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等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全媒體;都市報;差異化;競爭;生存法則

中圖分類號:G21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6-0096-03

發軔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都市報,以華西都市報的創刊為標志,曾經創造了中國報業史上“黃金十年”的輝煌。從2012年前后開始,由于受到互聯網技術條件下新媒體業態的沖擊,都市報遭遇斷崖式下滑,不少都市報已經黯然休刊???。

面對全媒體時代不斷迭代更新的技術挑戰和資本運作下的平臺優勢,都市報受眾分化流失,造血功能弱化,生存環境惡化。那么,夾縫中的都市報該如何在信息泛濫的“指尖時代”進行差異化競爭?筆者認為,通過做好新聞招人、做火熱線黏人、做大副刊留人、做強周刊幫人,走“內容+服務+商務”的路子能夠揚長避短,增加新聞看點,增強受眾黏性,實現經營收益,維持媒體正常運轉。

一、專注采編做好新聞招人

(一)具有受眾意識和平民視角

主流媒體往往承擔著傳播國家聲音和塑造國家形象的功能。由于其必不可少的政治性、導向性和嚴肅性,加之其話語表達的規范性、統一性,受眾對其極易產生嚴肅、僵化、死板等刻板印象,在多樣化信息生產時代,很大程度上削減了媒體本身的傳播效果[1]。

作為特殊的意識形態產品,新聞報道是一種“戴著鐐銬跳舞”的藝術。都市報主打城市新聞、關注市民生活、報道百姓故事,自身特性決定了它需要具有受眾意識和平民視角,以小切口報道新聞事實,通過小故事折射大時代、小變化呈現大主題、小落點彰顯接近性。

傳播是以受眾接收新聞為終點[2]。在平時的新聞實踐中,達州晚報牢牢把握上述標準和要求,將稿件是否有情、有趣、有用作為選稿用稿的鐵律。比如時政新聞向來中規中矩、缺乏落點,特別是領導活動和會議新聞程式化明顯、含金量低。該報站在受眾的立場,根據稿件是否具備容易引起關注的興趣點,選取老百姓關心關注的政策、資訊、熱點、難點、盲點,有的放矢對稿件進行采寫和改編,突出親民性與服務性,讓老百姓讀有所知、看有所用,而不僅僅作為政治、宣傳需要盲目上稿。具體做法就是抓取其中最鮮活、最實用的“干貨”,將湮沒于套話、官話、大話中的政策信息予以提煉報道,最大限度實現新聞的接近性和可讀性。

(二)深度報道彰顯傳統紙媒優勢

深度報道內容厚重,是區別于網絡快餐信息的新聞類別,也是全媒體時代報紙“內容為王”的優勢所在。深度報道立足宏觀社會層面,著眼事物整體,把對事實的單一側面描述轉變為多側面的描述,加以立體化、多層次的剖析,多側面、多角度地挖掘事實的真相,探尋揭示事件的本質。深度報道充斥著理性思辨的色彩[3]。

近年來,達州晚報辟出一個深度報道版面,刊登了大量的調查性、分析性、解釋性報道。這些報道既有單篇報道形式,也有組合報道、系列報道、連續報道、追蹤報道等形式,內容豐富,故事性和現場感強,達到了“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不靠時效而靠深度取勝的效果。

例如,2022年1月,達州晚報策劃了《落地生根——達州三峽移民生活實錄》系列報道。2022年是重慶市開州區700多位三峽移民遷居達州20年的重大歷史節點,達州晚報派出多路記者,采訪六個移民聚居點,先后六次用整版篇幅和圖文并茂的形式,故事化、全景式報道他們20年來在第二故鄉的生產生活、黨政關懷、鄰里和睦、感恩情懷等,讓這個淡出記憶的群體穿越變幻的時空重回人們視野,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稿件被多家媒體轉載。

二、關注民生做火熱線黏人

(一)做好民生新聞增進親近感

民生新聞是“人民的生計”,它具有平民的視角和民本的取向。道路交通、社會保障、勞動就業、醫療衛生、食品安全、市場消費、教育環境、環保問題等,關系著千家萬戶的生產生活和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是一座新聞富礦。

過去,達州晚報和全國很多地方的都市報一樣,一味偏重光怪陸離的社會新聞,隨著新媒體的崛起,拼搶瑣碎離奇的社會新聞已非報紙所長,而很多民生新聞黨報不能報、自媒體無法做,這恰恰給都市報留下了深挖民生新聞的空間。近年來,達州晚報在報道內容上加大了民生新聞的分量,以小見大,抓住百姓身邊事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地方中心工作的結合點,以平民的視角、平民的語言,報道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城市建設、生態環保以及百姓生活中的煩心事、新鮮事、喜樂事、感人事,增強報紙與老百姓的親近感和代入感。

達州因處于四川盆地邊緣,山巒起伏,溝谷縱橫,城市建設欠賬較多。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大規模建設城市周邊環城道路,新建眾多橋梁、隧道和公園。達州晚報常年開設《重點項目進行時》欄目,適時關注工程進展,甚至動用航拍手段,呈現交通暢通、家園美化、宜居宜業的城市變遷過程,贏得了讀者的稱贊。

(二)熱線電話收集輿論監督話題

新聞輿論監督是傳統媒體的利器,是為民服務的有效手段,是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有力武器,是媒體戰斗力的表現,也是媒體擴大影響的有效途徑[4]。過去,都市報都開設了熱線欄目甚至版面,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基層認知的差異,熱線中的輿論監督越來越難,不少都市報的相關欄目和版面已沒了蹤影。

輿論監督是媒體的一項重要職責,環境污染、社會秩序、民主法制、公平正義、民生民利等問題,老百姓關注度高,都市報應該以觀察員、提醒者的角色,積極地、善意地、實事求是地發現問題、反映問題,自覺擔負起“宣傳黨的主張、弘揚社會正氣、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搞好輿論監督”的社會責任。

達州晚報堅持問題導向,講究監督藝術,找準著力點,把握時度效,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情收集和輿論監督路子。2018年,達州晚報有感于自媒體咄咄逼人的態勢,認為傳統紙媒不能與自媒體同質化競爭,搶稿件時效、拼新聞數量已不現實,于是調整辦報思路,將過去每天一個版的《市民熱線》擴展為兩個版的《我幫你·民生熱線》,由專人值守熱線電話,兩名記者專職采訪,更好地實現熱線的服務功能。

熱線內容分咨詢類、投訴類、調查類。咨詢類主要針對相對簡單的問題,通過記者采訪相關部門,為群眾答疑解惑。比如《九價宮頸疫苗怎么預約?》《公租房能否繼承?》《斌郎街道石觀村有無征地計劃?》《新生兒醫??ㄔ谀睦镛k理?》等等投訴類和調查類(偏重于深度)則屬于輿論監督范疇,群眾的煩心事通過記者的采訪和與相關部門的對接溝通,達到解決問題、澄清是非、化解民怨的目的。比如《落花堵塞河道好煩人!長竿網兜捕魚好羞人!》《業主反映通川農貿超市管理混亂》《借20萬元安裝人工耳蝸 醫保卻不能報銷?》《奇怪!繳氣費必須繳垃圾處理費?》等等。這些貼近群眾、維護民利、充滿情懷與溫度的內容,拉近了報紙與受眾的距離,解決答復了大量的問題,樹好了報紙親民的形象,因而收到了媒體影響力擴大、受眾黏性增強的效果。

三、文化擔當做大副刊留人

(一)差異化呈現避免媒體同質

自媒體的出現,將人們拽入娛樂、低俗的社交休閑文化圈,邊緣化了價值至上的主流文化,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因此發生了深刻變革。受眾追求快餐化、碎片化、娛樂化、庸俗化的淺閱讀,一部智能手機,儼然成了文化的載體和生活的全部。很多嚴肅的話題、理性的思考,都被冠以娛樂的、快捷的、碎片化的方式嘻哈呈現、無厘頭登場。

在與自媒體的共生與角逐過程中,達州晚報意識到,顛覆傳統、失我所長不是紙媒的出路與方向。一味消費海量資訊和社交文化、休閑文化會出現審美疲勞,而人們對價值、精神、人文、內涵等主流文化的需求會顯得稀缺珍貴。新聞同質化時代,副刊是報刊、網絡異質化的重要體現,當新聞成為易碎品,副刊卻以其思想深度、文化高度和差異化呈現,成為耐用品和收藏品。

(二)副刊本土化形成地域特色

達州晚報強化副刊的地位,致力于提供讀者閱讀的園地、作者創作的陣地。通過開設專欄專版、提高文化品位、培育文藝人才,繁榮本土文藝事業,激發讀者閱讀興趣。

2018年5月,達州晚報將以前兩個純文學副刊版大刀闊斧改版為大副刊,強化副刊的價值引領、文化擔當和地域特色,注重新聞性、文藝性、生活性、地域性,深度挖掘本土歷史文化、人文地理、傳統村落、手工技藝、風土人情等。常年設置《巴山夜雨》 《文化》《記錄》《生活》《悅讀》《藝術》《城事》《連載》《晚霞》《早茶》《行吟》《視覺》《書評》《閑彈》《閃小說》《風土志》等版面。不定期推出《萌芽》版面,讓報紙走進校園。同時根據作者個人經歷、寫作興趣和作品風格,精心策劃了“德立散打”“賓賓有理”“方言與識字”“朱老漢擺龍門陣”“美橋說食話”“鄧哥夜話”等固定專欄,讓身邊人寫身邊事。這些舉措,使副刊的可讀性大大增強、受眾面不斷擴大,達到了“新聞招客,副刊留客”的效果。

比如“德立散打”專欄,其作者是一個超市收銀大媽,她將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以“散打”的形式娓娓道來,內容不拘,形式活潑,風趣幽默,很是接地氣?!百e賓有理”的作者是一個醫院內科主任,她將醫護工作中的人與事用隨筆的形式進行速寫、開掘,頗富生活味道和人生哲理?!懊罉蛘f食話”的作者是一個“左手柴米油鹽,右手風花雪月”的80后女子,擅長廚藝且文筆清新細膩,其作品將美食烹飪與歷史文化內涵巧妙結合,讓人耳目一新。還有“鄧哥夜話”,作者是一名群眾熟悉的交警,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其文章多是馬路上信手拈來的故事,讀來十分親切。

四、貼心服務做強周刊幫人

(一)生存壓力倒逼都市報創辦周刊

目前主流媒體大多屬于差額撥款事業單位,辦報、發行、經營是支撐傳統報業正常運作的“三駕馬車”。近十年來,受自媒體對傳播市場的蠶食以及由此導致的受眾分流的影響,傳統紙媒紛紛出現發行量銳減、營收下滑的局面,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

媒體不但具有政治屬性,還具備商品屬性。改革開放以來,媒體由單純的宣傳單位轉變為集宣傳、公共服務、產業發展“三位一體”的新主體。報業“黃金十年”,海量的商業廣告讓媒體單位無須過多操心生存與發展的問題,然而時過境遷,各行各業的微信公眾號和資本控制的自媒體平臺,嚴重削弱了傳統紙媒的廣告承載能力。

都市報要想更好地履行宣傳功能、公共職能和有效提升輿論引導力及媒介影響力,便不能再羞于談論新聞的產品屬性和經濟屬性。正如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所說,“當傳媒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時,它作為產業的重要性也就越來越重”。在完成了媒體的政治、宣傳功能后,紙媒必須重視其經營工作,只有具備了充足的財力,才能保障媒體正常運轉、推進媒體深度融合。而要實現廣告經營的預期目標,創辦市場化程度高、服務性強的周刊不失為一條可行之路。

(二)五大周刊挑起經營工作大梁

從2018年5月起,達州晚報重構報紙版面,周二至周五,每天辟出兩個版,分別設置《房產家居》《醫療健康?》《財富資訊》《時尚休閑周刊》;2022年3月,又將原屬日報的教育周刊調整到晚報周一出刊,每期八個版。

這些周刊實行采編、經營合一,在家是編輯,出門是記者兼廣告業務員。周刊工作人員深度融入所在行業、單位,一方面采寫相關新聞資訊,協助對方搞好外宣工作。另一方面,做實做好服務工作,通過有針對性的策劃,每個周刊每年至少適時開展兩個大型經營創收活動。比如近年就開展了“達州秋季房交會”“最美物業人評選活動”“達州老舊小區換新顏系列報道”“達州省級百強中心鎮入庫候選鎮系列報道”“大美醫者·大愛醫院評選活動”“七夕相親節活動”“達州市十大經濟人物評選活動”“達州市先進人物公益推選活動”等活動。同時,還與一些經營性單位聯辦欄目、版面,既服務了群眾,又推廣了他們的品牌,還為報社創造了收益。

統計顯示,上述周刊每年的營收超過晚報廣告收入的70%。在商業廣告日趨萎縮的形勢下,這些活動挑起了晚報經營工作的大梁,維系了報紙的正常出版發行。

五、結語

新媒體的出現,盡管給都市報的傳播、生存、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但是只要我們充分把握紙媒信息嚴謹、話語權威、風格親民和作為文化載體的特點,用差異化避免同質化競爭,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走“內容+服務+商務”的路子,做好時政新聞和深度報道,關注民生民利,強化輿論監督,扛起文化大旗,深耕行業、市場,就能夠解決都市報受眾流失和生存艱難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余思喬.融媒體時代主流媒體的“出圈”與“破際”:以央視新聞為例[J].今傳媒,2021(1):44-46.

[2] 劉建明.宣傳輿論學大辭典[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3:189.

[3] 劉冰.新聞報道寫作:理論、方法與技術[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11:233-234.

[4] 劉弘,汪斌洋.在輿論監督中強化黨媒為民服務的手段:以《荊門晚報》為例[J].中國地市報人,2021(5):49.

作者簡介?蒲建國,本科在讀,編輯,達州日報社編委,達州晚報副總編輯,研究方向:都市報與副刊。

猜你喜歡
都市報差異化全媒體
大型企業集團差異化管控模式探索與研究
縣域農村配電網規劃建設現狀典型性分析
計算機基礎課程差異化教學研究
中外電視廣告差異化表達方式
淺析電視民生新聞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全媒體環境下主持人競爭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體路徑”
喻華峰:《南方都市報》總經理二審改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