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對策

2022-06-29 19:32張虎強
旅游縱覽 2022年6期
關鍵詞:生態旅游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發展

張虎強

摘 要:本文從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和可持續發展問題概述、發展現狀、有效對策3個方面進行簡要敘述,提出注重開發環節的保護,合理規劃內部功能;完善法律法規和管理機制;堅持生態旅游管理的基本原則等實現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的策略,以期為相關人士提供參考。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一、生態旅游管理和可持續發展概述

生態旅游管理是以生態學思想為指導,對自然風景區或其他風景區的生態旅游線路實行以生態系統保護為目標的管理決策過程??沙掷m發展則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1]??沙掷m發展和生態旅游管理相適應,是自然保護區旅游業發展的指導準則。

二、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現狀

在當今社會發展過程中,伴隨著物質生活的充足富裕,追求更高層次精神享受已經成為主流趨勢。把生態旅游作為休閑娛樂、康養出行的目標首選,早已成為人們的社會共識,可推動旅游業快速穩定發展。

然而,蓬勃發展的旅游業也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在各類自然保護區的旅游觀光活動,由于人流車流大量進入對保護地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人為干擾破壞,因此發展旅游經濟與自然資源保護之間產生了矛盾。為了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同時促進旅游業發展,相關部門實行了一系列態旅游管理政策。雖然在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發展過程中,制定了生態旅游管理規范,但是由于各種現實原因,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仍有較大的改善空間。

三、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和可持續發展中的常見問題

(一)管理環節混亂

現階段,管理環節混亂是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和可持續發展中的常見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自然保護區的發展,不僅造成經濟方面的損失,還對環境造成較大破壞。一方面,各地政府主導下的管理部門為了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缺乏長遠發展眼光,盲目進行開發,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作業,破壞了自然保護區的原始性、自然性、協調性和整體性,忽視了自然保護區蘊含的巨大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另一方面,管理人員和規范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部分管理人員缺乏可持續發展意識,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忽視了對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的管理,再加上管理規范的缺失,管理人員缺乏開展管理工作的依據,進一步制約了自然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

(二)科學性欠缺

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涉及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及可持續發展3個環節,所以要想實現三者的融合就需要一定的科學手段。但是在現階段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三者的融合還缺乏科學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落實。一方面,自然保護區結構較為復雜,具有比較完整的生態系統,相關環境的設計是為了適應動植物的生長需要[2]。當下旅游業重經濟輕生態,部分地區甚至沒有在進行充分調研評估的基礎上就進行盲目作業建設,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自然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需要相關人員兼顧旅游業發展的同時保障當地的環境,但是現階段自然保護區在旅游業的開發環節卻忽視了對游客行為的限制,出現了如盲目喂養動物、隨意觸碰植被等行為,嚴重影響了自然保護區的環境。

(三)相關制度欠缺

在現階段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自然保護區和旅游業的發展極為迅速,而自然保護區作為環境優美、生態種類豐富的環境,就成為現階段旅游業開展的重要場所。然而,由于針對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的管理發展起步較晚,再加上現階段自然保護區的類型各不相同,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針對其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尚未建立健全,就導致現階段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較為混亂,各地標準不一,嚴重影響了二者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想促進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借助制度的約束力,實現對管理人員和游客等行為的規范。

四、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一)注重開發環節的保護,合理規劃內部功能

自然保護區的旅游業開發環節,需要在保證自身環境不受影響的基礎上充分考慮二者協調發展。一方面,相關人員需要具備較強的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在規劃的過程中結合自然保護區的實際地形,盡量在不影響其原本地貌的前提下進行旅游業的規劃。另外,也要盡量避免高強度的開發,如大規模的森林砍伐和開挖土方工程動等,禁止大拆大建旅游配套實施。另一方面,規劃環節要科學區劃景區功能區,各功能區配置要求合理、適用、滿足游憩活動之需,然后進行合理開發。例如,根據游客興趣劃分為兒童區、服務區及自然區,根據動植物生長習性和分布區域劃分各種動物區等。保護核心區禁止各種資源的開發活動、游人和車進入,盡量保證其原始自然性[3]。同時,生態旅游項目開發應該與旅游行業市場做好密切銜接,通過前期調研的方式了解人們對生態旅游的看法和個性化需求,在開發建設過程中始終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提高旅游項目內容的可接受度。為了降低對自然保護區環境的影響,還應在項目開發的全過程中實施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了解不同開發行為對周圍水環境、大氣環境和土壤環境的影響,以便在開發工作中嚴格遵循相關技術要求和標準,降低人類活動對原有生態系統的干擾。

(二)完善和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與管理機制

要在規劃前針對自然保護區的地形氣候、地質水文、動植物資源進行詳細的實際調查,緊密結合現實環境狀況與旅游需求特點進行規劃。規劃過程不能千篇一律,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地制宜進行管理規范的確定。立法工作是法治化管理的基礎與前提,應明確《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基本內容,掌握在過往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原因,在對其進行優化時保持客觀性原則,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提高法律法規的可行性,防止在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產業發展中出現形式化問題。無論是在生態旅游項目開發中,還是在游客管理中,都應該遵循法律法規的基本要求。55CBD4C4-FD6B-478B-8ED3-3F259211B5BE

管理體制建設也是實現自然保護區可持續性發展的關鍵,應以長效機制建設為重點,充分考慮自然保護區內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方向和特點,提高管理工作實效性,創造更多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統一管理模式下,應做好分工,提高各個部門與人員之間的合作能力,解決傳統工作中的多頭管理和重復建設問題,為生態旅游行業的轉型升級創造良好的環境。另外,還要增進農業部門、環保部門、水利部門和林業部門等各個職能部門之間的交流溝通,確保主管機構運行順暢,加快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與溝通,及時針對生態旅游發展的問題實施評估,避免出現信息孤島的情況,在共享機制下提高主管機構的運行效率。

(三)堅持生態旅游管理的基本原則

現階段的自然保護區建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旅游,需要相關人員遵循生態旅游管理的基本原則。首先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原則,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促進二者和諧發展,樹立人與自然的和諧觀,形成生態環境和旅游經濟雙向持續發展的新格局。在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產業發展中,應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解決傳統模式下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真正為游客提供舒適的旅游環境,同時強化對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的保護力度,落實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要求。明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指示,在生態旅游模式開發中全面了解游客的實際需求,做好市場調查與分析工作,將生態理念融入到整個旅游項目的開發中,解決粗放式發展模式帶來的問題。其次是經濟主導與生態基礎相結合的原則,要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對原有的生態環境造成進行保護,二者同等重要,要相互協調,形成經濟主導與生態基礎有機結合的良性管理體制。再次是堅持生態安全性原則,旅游業的規劃應該在原有的生態基礎上,保證其再生能力[4]。了解本地區旅游產業發展現狀和經濟發展水平,在生態旅游管理中真正做到生態保護為先,同時要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增強自然保護區的長效發展動力。要認識到生態保護和經濟建設之間的協同及影響關系,做好動態平衡工作,共同構建特色化的生態旅游體系。認識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性,實現子系統之間的密切協調,從長遠角度出發重新評估生態旅游的發展目標和方向,增強自然保護區旅游產業的競爭力。

(四)提升管理人員生態保護意識,加大管理機構的管理力度

生態旅游是一種新的概念,部分管理人員對其的認知程度不高,導致自然保護區在未來發展中遇到較大的阻力。為此,應積極開展專業化培訓,幫助管理人員全面了解生態旅游的內涵,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轉變管理理念和方法,真正增強本地區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活力。積極在內部開展宣傳教育工作,利用微信、微博和短視頻平臺等,使管理人員了解國家相關政策方針,掌握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擺脫傳統模式的限制,明確中長期和短期建設、管理目標,提高管理人員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聘請相關專家舉辦講座,幫助管理人員解決實踐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與困惑,使其更加系統化地學習旅游學、生態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等領域的知識與技能,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旅游管理人才隊伍。傳統管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時期生態旅游行業的發展特點,因此應以先進技術的融合應用為重點,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與質量。引入先進的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技術和云計算技術等,構建全新的信息化管理平臺,方便各個部門之間的密切交流與溝通,達到實時化管控的目的,防止在開發建設和實際運營過程中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在旅游人員的管理工作中,可以借助先進的監控系統實現遠程化管理,有效減少不文明行為,保障自然保護區的環境質量。增進與生態學、旅游學領域相關專家的交流互動,吸引更多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結合自然保護區的特色資源和旅游產業布局特點等,構建全新的生態旅游體系。

(五)規范游客行為,合理控制游客量

隨著居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對于旅游的需求也在增長,在游客人數不斷提升的趨勢下,應規范游客行為,防止在旅游過程中出現破壞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行為。在進入旅游區域前,應通過知識問答比賽和科普活動等,幫助游客掌握更多旅游安全知識和生態保護知識,并為游客提供相應的獎勵,提高游客參與的積極性。自然保護區內生態輔助設施的建設,也可以強化對游客的引導,包括信息中心和生態展覽館等,有利于游客在沉浸式的體驗中掌握更多的生態知識,在體現旅游項目特色的同時,提升游客的生態保護意識。

在旅游旺季,游客數量較多,為了降低對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的影響,應該采取合理的分流措施,做好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效平衡,避免追求眼前經濟利益而忽視生態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5]。要針對預約情況,控制不同時間段進入自然保護區的游客數量,尤其是在野生動物的繁殖期,應盡可能避免游客活動對其造成的影響。還要制定自然保護區游客管理條例,明確游客的活動范圍,由管理人員講解旅游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六)構建協同機制

社區管理模式與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模式的有效融合,可以提高管理工作的實際成效,最大程度解決管理盲目問題,拓展管理工作的范圍和深度,促進自然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在協同機制構建中,應充分發揮當地居民的作用,提高其參與熱情,尤其是要在項目規劃方案的編制和決策過程中,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意見和建議,避免損害居民利益。在經營管理中,也可以充分發揮社區管理的作用,在協同管理中強化監督效果,防止出現違法違規行為。注重對社區居民的理論培訓和技能培訓,提高整體管理水平,在開發、經營和管理工作中提高保護力度。同時,還應構建完善的利益分配機制,提高居民在生態旅游管理中的參與主動性,避免利益分配不均而引發矛盾問題。

五、結語

自然保護區憑借優美的環境成為旅游業的發展重點。但是在實際的規劃環節,由于制度法律、人員意識等方面的欠缺,對生態保護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影響了持續發展遠景目標的實現。這就需要相關部門結合實際需要,通過合理規劃、完善法律及遵循基本原則等手段,在保護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實現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和可持續的雙重發展。

參考文獻

[1] 鄭艷芳.廣西木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管理現狀及可持續發展探討[J].綠色科技,2019(1):217-218.

[2] 楊風英,宋伯為,王汝清,等.山西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156-159.

[3] 潘金瓶,吳承照.基于生態旅游的保護地社區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以馬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C]//2012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IFLA)亞太區會議暨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2年會論文集(上冊)/上海:2012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IFLA)亞太區會議暨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2年會,2012.

[4] 付仕倫,謝寶元,焦麗艷.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以黑龍江烏伊嶺自然保護區為例[J].管理觀察,2008(7):21-23.

[5] 沈慶仲,蘇海萍,胡天祥,等.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發展與管理對策研究[J].林業調查規劃,2021(2):123-127.55CBD4C4-FD6B-478B-8ED3-3F259211B5BE

猜你喜歡
生態旅游自然保護區可持續發展
生態旅游之利弊
生態旅游的不同類型
生態旅游
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自然保護區刻不容緩
中小家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
全球資源治理中的中國角色與愿景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淺淡黃崗梁自然保護區的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
我國生態旅游的開發與建設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