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路徑探析

2022-07-07 13:41嚴云鶴郭天夢
青少年研究與實踐 2022年2期
關鍵詞:心理咨詢心理健康心理

嚴云鶴,郭天夢

(云南大學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

引 言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1]。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備受關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發,高校暫停一切線下教育活動,紛紛采取線上教學的方式。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返校時間的不確定性、升學就業壓力,以及學生和教師、同學之間缺少面對面互動交流的機會等問題,會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相關研究表明,長期的居家隔離生活會使大學生產生焦慮抑郁、心理壓力等負性情緒,嚴重時還會影響心理健康[2]。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為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做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開展情況。 2020年9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發布《探索抑郁癥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對公眾心理健康防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3]。2021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及早分類疏導各種壓力,針對學生在學習、生活、人際關系和自我意識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失衡問題,主動采取措施,避免因壓力無法緩解造成心理危機,增強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合力,做好心理健康測評工作,加強心理咨詢輔導服務[4]。

一、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概述

學校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中的一類,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1907年間美國推行的“家訪教師”項目。學者文軍認為,“學校社會工作”是運用社會工作的基本理論、原則和方法,致力于改善學校學習環境和條件,幫助有困難的學生提高適應學習和生活的能力,克服成長中的困難,實現個人社會化和學校教育的目標[5]。學校社會工作旨在從專業社會工作的價值觀與方法論出發,解決當前高校大學生所呈現的一系列新問題,以此彌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之處,并協調好學校、家庭與社會間的關系,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6]。綜合來看,社會工作的理念、方法等在學校場域中的運用,成為定義學校社會工作的基本要素。本文結合社會工作的一般含義,認為學校社會工作是在教育機構中,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知識、方法解決學生遇到的現實問題,發掘學生自身潛能,滿足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學習生活,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社會工作[7]。

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離不開對學校社會工作功能的準確把握。高潮、彭麗媛認為,學校社會工作主要有實現學生的人生發展指導、生活輔導、學業幫扶、心理疏導等功能[8]。根據學校社會工作的含義和特點,本文認為,學校社會工作的功能可以歸納為:滿足學生各類需求,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整合學校資源,創建健康的學校環境;改善親子關系,使家長與子女共同發展;緩解教師壓力,保證其身心健康。

整體而言,我國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仍處于起步階段。筆者利用“中國知網”進行檢索,截至2021年11月20日,篇名含有“學校社會工作”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文章共32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第一篇相關文獻是2006年吳志剛發表的《促進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學校社會工作研究》[9]。此后發表數量較為平穩,2013年起,發表數量開始上升;2014年的發表數量最多,共5篇;2014年以后有所下降;2017年后又開始回升。最新的一篇研究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是張曉琳和馬志強于2019年撰寫的《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一文[10]。受相關政策的出臺與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預計文獻發表數量還將有所上升。

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研究者主要從理念、目標等視角分析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優勢,并嘗試從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等方面提出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此外,有學者指出,新形勢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層出不窮,面對多元的心理需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長期以來遵循以往的慣例和模式,逐漸落后于大學生心理發展的新形勢[11],因此更需要學校社會工作的介入,以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已有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相關研究更多停留在理論層面,缺少實務支撐;對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咨詢”部分探討較多,對“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探討較少。學校社會工作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間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二者的嵌入性發展仍缺乏實務探索??梢?,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研究,還有待學者進一步關注與探索。

二、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一)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可行性

1.價值理念層面。學校社會工作作為社會工作在教育機構領域的分支,秉持社會工作價值理念,以社會工作理論為指導,尊重服務對象的主體性和多元性,堅持尊重、平等、接納、個別化、保密、案主自決等原則,關注服務對象與社會環境之間的調適,為服務對象提供專業服務。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復雜多樣,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在大學生群體中尤為常見。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特殊性,學校社會工作者更需要以尊重、平等、個別化、案主自決等原則處理一系列心理問題,相信每個人都有發展潛能,運用學生內在和外在的資源,達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目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幫助大學生完善個性人格,全面提高心理素質的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人,價值理念也是從人出發,基本的價值理念包括人本性、積極性、發展性和健康性,具體的價值理念包括關愛生命、倡導積極、促進發展、引導適應、主動預防和及時矯正[12]??梢?,學校社會工作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價值理念上不謀而合,都秉承“助人自助”的價值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從優勢視角看待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挖掘學生潛能,從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全面成長。

2.工作方法層面。學校社會工作的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等方法,關注學生及其所處環境的狀況,通過協調學校、家庭、社區的關系,為學生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挖掘學生所處環境中的資源,協調身心健康發展和社會環境之間的平衡,激發學生潛能,使學生擁有解決困難的能力。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運用專業的心理咨詢、心理輔導、心理治療等方法,關注學生內在的心理活動,通過治療性的手段,重點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梢?,學校社會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工作方法上都會采用一對一服務的方法,以學生為中心提供不同的服務。但是,學校社會工作側重于關注導致學生產生各種問題的環境,通過協調學校、家庭、社區等系統,為學生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側重于學生本身,尤為關注學生心理狀況,主張運用各種方法和技巧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有研究者指出,學校社會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咨詢的問題歸因和作用路徑不同,但其各自的學科特點決定了二者可相輔相成,合力發揮作用[13]。

(二)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1.大學生心理問題復雜多樣。處在大學階段的學生,生理趨于成熟,而心理相對不成熟,或者說是由心理素質所決定的“心理年齡”低于體現機體成熟程度的“生物學年齡”[14],因此缺乏處理大學階段各種心理矛盾和沖突的能力。研究發現,在大學階段,不同年級的大學生面臨的心理問題也是各不相同的。一般而言,大一新生從中學進入大學,心理問題主要為教學方法、生活作息、人際關系變化帶來的不適應;大二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為人際交往問題、學業壓力問題、異性交往問題等;大三學生的心理問題通常集中在情感問題方面;考研究生、選擇職業等引發的心理問題是大四學生的主題。在心理健康服務方面,部分高校由分管學生工作的老師和輔導員、考取心理咨詢證書的其他老師或校外的兼職老師負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于心理學知識和技術的缺乏,他們不能準確把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不能采用合適的方法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務。與之相比,社會工作者能夠準確把握不同年級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為大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和指導。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局限性。目前高校已經初步形成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但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存在著一定的局限,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心理咨詢和課外活動三個方面。

課堂教學方面,從內容上看,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涉及的范圍是較為全面的,這些內容基本涵蓋了大學發展階段個體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從預防、指導到矯正、治療的多方面知識與技能[15]。但是通過對我國部分高校的調查,筆者認為,由于大學生培養方案的設置和課程安排等原因,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內容在具體教授中往往只能停留在書面上,很難給學生帶來真正的觸動;從形式上看,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普遍采取大班教學的形式,老師講授知識為主,師生互動不足,使課堂缺乏活力。

心理咨詢方面,當前高校心理咨詢中心普遍采取“等待大學生求助”的形式,使部分大學生因環境的陌生性、文化的適應性等原因,在遇到心理健康問題時,更傾向于向同學朋友傾訴,而不會選擇到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尋求專業人員幫助。部分高校探索線上心理咨詢服務形式,然而由于宣傳工作不到位等原因,很少有學生了解線上心理咨詢服務的渠道。心理問題特別是精神障礙需要長期的陪伴,當前各高校心理咨詢中心普遍為短程咨詢,且心理咨詢人員時間安排經常會和學生的學習時間產生沖突,使心理咨詢人員難以為尋求幫助的大學生提供長期穩定的幫助,從而令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成效大打折扣。

課外活動方面,當前各高校課外活動數量少,且形式單一,往往以“心理講座”“主題班會”“素質拓展”為主,需要通過加分、獎品等方式來吸引學生參與,許多精彩的課外活動面臨“無人問津”的困境。社會工作者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專業優勢和操作技巧,能夠運用社會工作方法彌補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足,更好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徑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與學校社會工作共同合作,形成新模式。本文認為,應建立學校社會工作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合作機制,提供“預防—治療—發展”的整合性服務,具體見圖1。

圖1 學校社會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合性服務模式

(一)相互轉介服務對象

轉介是指服務對象需要服務提供者能力范圍以外的資源時,服務提供者可以將服務對象轉介到其他有能力的專業人員或者機構之中,以保障服務對象得到所需要的資源。學校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包括教育體系中的全體學生以及教職工、學生家長和校園環境,特別是社會適應困難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務對象主要是以學生為主體,同時兼顧教育體系中的其他人員。學校社會工作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務對象都是以學生為主體,前者關注的是學生適應問題,包括生理、心理、社會方面的適應,后者關注的是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在學校社會工作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務過程中,當服務對象的需求超出專業人員的能力或者服務范圍,或是服務對象提出特殊要求時,可以互相轉介服務對象。

(二)建立學校社會工作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務融合機制

1.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做好預防工作。課堂教學是大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識的主要渠道,也是大學生樹立正確自我意識的主要途徑。高校要將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工作落實到教育教學之中,開設心理健康必修課和選修課,或者在社會工作專業課程中融入心理健康元素,進一步探索網絡授課、素質拓展等各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形式。學校社會工作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發揮各自優勢,通力合作。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方面,學校社會工作者應與學校及學院領導、心理輔導老師、輔導員、授課老師緊密配合,利用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等方法,了解和評估高校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和需求,并將情況進行及時反饋,提出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改進意見或建議。如有必要,高校應邀請學校社會工作者、學校心理咨詢老師、校外的精神科醫生共同參與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的設置以及講授之中,提高課堂活力,形成有特色、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從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效果,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學習心理健康知識與技能,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

2.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干預、輔導服務水平。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各方面處在正常的狀態,能夠正確認識自己,自我控制力較好,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16]。當學生的心理健康處在異常狀態時,就需要進行相關診斷和治療。結合當前學校社會工作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情況,本文認為,治療是針對大學生出現生理、心理和社會環境之間不協調時,由學校社會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互合作,采取專業方法而進行的干預和輔導。由于二者優勢不同,在治療服務過程中側重點也會不同。根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內容及特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般集中在心理咨詢方面,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服務。心理咨詢中心可以對“問題學生”進行心理咨詢,采取“一對一”個別輔導,注重“診斷”學生心理層面詳細情況。學校社會工作關注學生的問題心理和問題行為,可以通過個案工作和小組工作的方式,干預學生的異常心理和行為問題。針對具有個性問題的學生,可以利用個案工作的方法,探究學生異常心理和行為產生的原因,針對具體原因,制訂相關服務計劃,實施輔導。針對具有共性問題的學生,可以采用小組工作方法,通過心理健康互助成長小組,發揮同輩支持的作用,互相溝通交流,讓學生在小組中發泄情緒、建立支持網絡,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居家隔離和線上教學使得大學生缺乏與他人進行社會互動的機會,負面情緒無法得到有效緩解,學校社會工作者和心理咨詢師可借助互聯網平臺,通過心理熱線、線上視頻等方式對學生進行相關線上服務,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疏導學生的負面情緒,幫助學生在疫情期間更好地學習生活。

3.利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推動學生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學生為本,注重學生主體性和能動性。為增強學生應對心理危機的能力,學校社會工作參與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傳之中,利用課外活動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學校社會工作者和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可以借助重大節日或者事件的機會,開展相關的主題活動,例如“國際社會工作日”“5·25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等。學校社會工作運用小組工作方法以及社區工作方法,鏈接家庭、高校以及社區資源,開展相關的大學生心理健康主題活動,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筆者曾利用“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日”的機會,與某高校大學生心理發展指導中心共同策劃開展過心理健康宣傳月歡樂嘉年華大型心理游園會,其中設置了“心理健康趣味問答”“突破自我”“廣場舞動團體體驗”“枕頭大戰”等主題游戲,取得較好的成效。通過該活動,幫助參加活動的大學生釋放壓力、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樹立自助互助求助的意識,拓展社會支持網絡。

總的來說,建立學校社會工作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合作機制,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預防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促進學生個體與環境的協調發展;通過線上、線下等途徑提升心理健康干預、輔導服務水平,做好學生心理問題的診斷、治療工作,從內在心理活動的干預促進學生個體良性發展。

(三)做好服務評估、跟進工作

社會工作評估又被稱為社會服務評估,是評估活動的一種,是針對社會工作或社會服務進行的評估。評估人員通過系統地搜集、整理、分析和比較項目的基本資料,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對社會服務項目的方案、過程和效果等方面進行對比、診斷和評價[17]。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時,評估是由服務提供方或者第三方評估機構,以科學的、系統的方法為基礎,對學生心理健康恢復情況以及生理和社會功能恢復狀況進行系統的評估,以此來檢驗服務成效,提高服務質量。在評估過程中,學校社會工作重點跟進服務對象的外部系統恢復情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點跟進學生的心理狀況,定期交流,形成綜合性的評估報告,最后雙方根據對學生身心健康狀況的評估結果確定服務的成效,決定是否需要提供進一步的服務。

跟進服務是社會工作者需要在服務結束后的一段時期內定期對服務對象進行回訪跟蹤,了解他們的情況和服務需要[18]。學校社會工作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有著各自的服務體系,在服務結束后,可以共同建立回訪機制。學校社會工作根據服務計劃跟進學生的外部系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跟進學生的心理恢復狀況。學校社會工作者在服務結束后定期進行回訪,根據工作記錄,提供追蹤服務。通過安排會談、電話訪問或者跟進學生的家庭成員、同學、輔導員、班主任、院系領導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恢復情況、當前需求以及是否遇到新的問題。

家庭、學校、社區是青少年接觸最多的環境,對于青少年心理成長有著或大或小的影響[19]。做好服務跟進和評估工作,離不開家庭、學校、社區的多方支持。學校社會工作者要發揮資源鏈接作用,主動與學生的家庭、學校、社區聯系,從學生的內外系統全面評估其生活環境、行為表現以及心理狀況,鏈接多方資源,搭建“家庭—學?!鐓^”多元互助平臺,做到優勢互補,信息共享,以便及時評估跟進學生身心健康恢復情況。

圖2 “家庭—學?!鐓^”支持網絡圖

四、結 語

心理健康是一項重要的健康指標。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從健康促進的源頭入手,強調個人健康責任,通過加強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養,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為,引導群眾形成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20]。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義重大。相比于小學生,中學生和大學生的社會性更強,他們時常走出校園,融入社會,因此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更需要我們的重視和關注。

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項全新的嘗試,它借鑒社會工作的理念與方法,發掘學生潛能,幫助學生克服心理問題,提高學習生活能力,實現個人發展。學校社會工作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互合作,各自發揮優勢,通過課堂教學、心理干預和輔導、課外活動三種方式,達到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預防和治療的效果,這對于大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猜你喜歡
心理咨詢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割韭菜”的心理咨詢行業亟待規范
心理小測試
心理感受
心理咨詢:架一座心靈的彩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