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媒體時代高職院校學生網絡集群行為的風險管控研究

2022-07-08 03:36劉晶
陜西教育·高教版 2022年7期
關鍵詞:自媒體時代風險管控高職院校

[摘 ?要]自媒體的迅速發展,使得高職院校學生網絡集群行為呈現行為主體對自媒體高度依賴、網絡議題復雜多變、集群行為“門檻”不斷降低等新特點。網絡集群行為中學生表現出盲從、沉默和逐利等特點,深究其背后原因發現存在著尋求行為參照、偏離孤立恐懼及想獲取社會支持等心理動機。針對當前高職院校存在的應對機制僵化、組織管理缺位等問題,文章提出加強網絡陣地建設、密切關注行為主體并完善制度規約,確保有效規避及應對網絡集群行為。

[關鍵詞]自媒體時代 ?高職院校 ?網絡集群行為 ?風險管控

課題:本文系2020年陜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項目《高職院校突發事件中大學生網絡“圍觀”集群行為的社會心理分析和輿情引導策略》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0Z062)。

引 ?言

5G網絡和智能移動終端的普及,標志著我國逐步進入全民自媒體時代。2020年網絡調研數據顯示,我國現有網民9.04億,手機網民占比達到了99.3%。自媒體平臺已然成為個體獲取信息、表達言論和觀點的主要載體。自媒體行業的迅速發展,真正跨越了地域和計算機終端的限制,使得信息的及時互動或暫時延宕得以實現,大眾傳播及人際傳播變得更加便捷。但與此同時,自媒體的匿名性、交互性和開放性,也使得網絡輿論、網絡集群行為愈發嚴重。網絡集群行為是指大量網民轉發、評論某一熱點敏感問題,形成網絡聚集和網絡輿情,宣泄負面情緒、反映利益關切的集體行為。研究顯示,網絡集群行為中個體受群體意見、關鍵人物的影響,其理性責任逐漸衰弱,從而易表現出更多的攻擊意識和過激行為,其所引發的網絡安全已經成為關系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

當代大學生是伴隨著互聯網發展逐漸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時代環境造就了大學生多樣化的網絡思維和個性化的“訴求渴望”,以自媒體平臺為代表的網絡社群趨向領域細分,恰好迎合了這一需求,加之平臺“基于用戶喜好”的開發原則,使得“主體需求與載體包容”的共生共融狀態越發緊密。自媒體平臺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娛樂的主要載體,而大學生群體也成為發起、推動網絡輿論和網絡集群行為的主要力量。近年來,高職院校招生規模逐步擴大,受學生性格張揚、自媒體環境寬松和學校管理制度缺失等的影響,高職院校網絡集群行為呈現上升趨勢,且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和問題,嚴重者甚至引發了群體性事件,給學校的穩定安全帶來了嚴峻挑戰。因此,分析研判自媒體時代高職院校學生網絡集群行為的特點、規律及管控策略,對于構建高校網絡安全空間、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自媒體時代高職院校學生網絡集群行為的特征分析

大學生是網絡世界的主力軍。調研數據表明,20—29歲網民及學生網民分別占網民總數的21.5%和26.9%。較本科院校而言,高職院校學生在思維方式、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更加明顯,“訴求渴望”更加多元化,個性也更加張揚。高職院校學生主體價值偏好的多樣化與自媒體生態內容體系的多元化呈現“超級匹配”,行為主體與自媒體呈現高度的黏性,網絡議題趨于復雜多變,網絡集群行為的“門檻”不斷變低。

1.行為主體與自媒體呈現高度黏性

第一,行為主體的基數不斷增加。自媒體以“最大程度地吸引用戶”為出發點,其生態內容體系種類繁多、定位精準,契合了學生的個性化“訴求渴望”,這種“完美對接”的“滿足感”,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投入到以自媒體為代表的網絡社群中。伴隨著用戶數量的急劇增加,自媒體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使其成為網絡集群行為的易發地,而學生則成為網絡集群行為中的活躍用戶群體。

第二,行為主體的網絡依賴性越發嚴重。調研顯示,高職院校學生每天至少使用3種自媒體軟件,日均上網時間達到6小時以上,70.3%的學生更傾向于在虛擬空間互動交流、表述觀點、尋求幫助、宣泄情緒等。由此可見,自媒體已經深度融入高職院校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日?!笆褂昧晳T”正在逐漸轉變為“網絡依賴”,“網癮”或“網絡依賴癥”等現象越發頻繁,這表明網絡虛擬空間成為學生交流、傾述、號召乃至行動的主要陣地,使得網絡集群行為的發生概率和規模明顯提高。

第三,行為主體的行動意愿逐漸提高。大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強烈,樂于探尋真相,敢于質疑權威,但其理性思維尚未成熟,多從感性的視角看待、評判各類社會現象和問題,極易出現感性蒙蔽理性、道聽途說埋沒客觀事實的現象。因此,大學生往往主動參與、積極推動網絡輿論的走向,但又無法準確無誤地做出客觀而理性的判斷,從而陷入“盲目跟風”的境地,被動地將網絡話題變為網絡集群行為。由于行為主體間在價值觀念、興趣愛好和行為態度等方面具有趨同性,極易產生群體價值共鳴,形成強烈的“被認同感”,導致他們更加堅定地參與和推動網絡集群行為。

2.網絡議題趨于復雜多變

第一,網絡議題內容趨于多樣性。自媒體為不同群體及個體提供了一個“增權賦能”的場所,任何主體都可以將感興趣的議題發至平臺,這導致其中充斥著紛繁復雜的網絡議題。網絡議題內容的多樣性、碎片化,再加之自媒體平臺信息傳播的即時性等特點,使得議題引發的“網絡燃爆”現象變得更加容易和不可控制。這種形勢下,網絡集群行為的誘發、走向愈發突然和分散,導致此行為更加難以防范,后果也更加嚴重。

第二,網絡議題傳播迅速,走向多變。自媒體的線性傳播模式,使得網絡議題“即時發布、快速傳播”所帶來的“蝴蝶效應”越發明顯。尤其是許多議題發布者出于“吸引眼球”的目的,標題和觀點往往設定較為浮夸、獨特,以期能達到“直擊用戶心靈”的效果。此類經過加工的議題,在自媒體即時傳播的影響下,往往一經發布,便引起全網關注,隨之而來的便是由此引發的網絡輿情和網絡集群行為。此外,自媒體平臺的用戶群體較為復雜,官方、“大V”、公眾及部分利益驅使的投機者等共同參與網絡議題的交流和討論。然而,相較其他用戶群體,大學生在網絡社群中多處于“盲目跟風”狀態,加之他們敢于質疑權威的特點,往往理性觀念被他人的“代入感”所影響。所以,在多種“觀點”影響下,大學生群體的加入可能使得網絡議題逐漸偏離客觀事實和正向導向,出現“不可控”的狀態。

3.網絡集群行為的“門檻”不斷變低

第一,網絡集群行為的生存空間不斷拓展。從微博、微信到抖音、快手,再到個性化的Soul、樹洞等,種類繁多的自媒體軟件營造了若干個虛擬網絡空間,在滿足了大學生網民多樣化精神需求的同時,也使得網絡社群在空間上不斷得到延展,客觀上也為傳統意義上的網絡集群行為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間,網絡集群行為的產生區域、來源議題和發生風險也因此而不斷增加。

第二,學生參與網絡集群行為的經濟成本逐漸變低。網絡空間為大學生參與集群行為提供了“自由、寬松”的場域條件,而自媒體平臺的產生則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情況。相較傳統媒介,自媒體軟件多采用免費或低收費的形式保持運營,客戶只需下載相應的軟件即可使用,且并無較多限制和審查措施,這對于并無穩定經濟來源、個性多樣化的大學生而言,具有較高的吸引力。大學生參與網絡討論、發表網絡議題變得更加“簡單、容易”,客觀上使其參與網絡集群行為的成本更低。

第三,網絡集群行為的形成機制更加“順暢”。自媒體的更新迭代,使得信息傳播、反饋更加便捷,為學生提供了匿名、平等、迅捷的發聲機會,迎合了大學生網絡發聲的實際需求。即時點贊、回復、轉發等功能的出現,往往僅需要手指“輕輕一點”,便可參與到網絡議題討論。網絡的匿名性特征則降低了參與者的道德和法律責任,這種沉浸式體驗、不受限制的發聲機會更易形成不恰當的“群體聲音”和“群體訴求”,從而引發嚴重的后果。2021年,某主播在網絡直播中訴說情感問題,部分網民非但不進行勸解,反而在直播室內起哄,致使主播喝農藥自殺,這便是網絡匿名性危害的一個深刻寫照。

網絡集群行為中學生的行為表現及心理動機

1.學生的網絡集群行為表現

自媒體的快速發展進一步釋放了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結構性壓力。議題內容的豐富多彩、參與形式的多樣快捷,使得移動網絡空間中學生的參與感、體驗感明顯增強。這種形勢下,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呈現“不穩定、不可控”的狀態。按照參與主體在網絡議題討論中的行為模式,可以將其分為三類:一是盲從者。當前網絡輿論熱點議題大多帶有明顯的主觀傾向,嚴重者甚至歪曲客觀事實,高職院校學生作為熱點問題的積極關注者,其理性思維尚處于不成熟階段,極易受到此類“先入為主”觀點的影響,加之部分議題可能存在“感同身受”的影響,造成多數參與網絡集群的學生表現出“瘋狂點贊、高度參與、持續追蹤”的盲從狀態。二是沉默者。群體思維的產生是網絡集群行為發展的重要表現形式。群體思維形成過程中,個體會受到環境、群體的壓力,從而改變原有觀點和態度,以確保群體思維的一致性,而其中少部分理性的學生,為避免受到指責或被孤立,往往保持沉默。三是逐利者。個別學生出于獵奇心理、博取關注、追求利益或“無知無畏”等原因,主動制造網絡議題,博取粉絲“流量”,以期能達到收獲“名”和“利”的目的。

2.學生參與網絡集群行為的心理動機分析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個體在不同程度上有著尋求參照、價值認同的情感需求。網絡集群行為作為一種網絡社會行為,參與者的行為模式蘊含著明確的心理動機。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看,個體有著生理、安全、社會需要、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從網絡集群行為的特征來看,大學生的心理動機至少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尋求行為參照。網絡熱點議題形成初期,相關情景信息較為模糊,加之學生判斷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因而很難客觀、準確地進行評價和討論。這種情形下,個體往往會自發地尋求參照,以此作為自身行動的依據和標準。潛意識中,“多數選擇”往往被認為是正確的、可靠的。學生參與、評判相關事件時,往往會尋求參照系統,這時多數網民意見成為了最佳選擇,從而使得集群效應越來越大。二是偏離孤立恐懼。網絡集群行為中,偏離群體的個體往往遭到抵觸或排斥,并且這種壓力會使得孤立者要么保持沉默,要么改變態度。在一系列的網絡集群行為中,多數個體的行為和態度都順應了“群體意見”,當少部分個體表現出質疑或不同意見時,除遭受群體排擠外,還面臨著言語攻擊和責罵,嚴重者甚至被“人肉搜索”,這種情況往往迫使擁有不同意見的個體“保持沉默”。三是獲取社會支持。社會支持是實現價值認同的主要因素,學生參與網絡議題時,期望獲得群體的認同和支持,這一因素促使著個體順應群體意志,以得到群體成員的認可,特別是其在現實生活中缺乏尊重和愛的情況下,這一特征會更加明顯。

高職院校學生網絡集群行為的應對現狀

根據影響性質的不同,網絡集群行為效應可以分為正面和負面兩類,行為應對主要針對負面效應而言。當前,高職院校多通過輿情引導和“訴求滿足”等降低網絡集群行為的負面效應,但應對問題的方式仍以行政管控為主。這種傳統的應對策略盡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面對自媒體時代網絡信息的迅速傳播和學生日益多樣化的“訴求渴望”存在著明顯的“短板”。一方面,高職院校學生網絡集群行為的應對主體仍是學生管理部門和一線輔導員,多采用“發現—上報—指示—執行—反饋”的單線聯系機制,在處置網絡集群行為時,存在著應對被動、滯后等問題,負面效應一經觸發便難以控制。究其原因,一是宣傳、網絡監管、后勤服務等部門尚未納入聯動風險管控體系,且缺乏明確的權責分工。二是網絡集群行為風險管控的要點仍集中于“事中控制”,“事前預防、事后分析”的控制策略并未得到落實。三是高?;鶎狱h團組織的思想引領作用并未得到凸顯,使得應對網絡集群行為時“漏洞百出”。另一方面,高職院校網絡集群行為的應對方式仍是“行政式、強制式、執行式”的,應對主體的能動性和政策的執行力度明顯不足,極易導致“政策失效、學生逆反”等問題產生。實踐證明,應對機制不當可能會激化網絡沖突,使得網絡集群行為的規模和負面效應進一步擴大,甚至演變為校園群體事件。

自媒體時代高職院校學生網絡集群行為的風險控制策略

1.主動占領網絡陣地,牢牢把握網絡空間話語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去占領。當前,以自媒體為代表的網絡空間,已然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娛樂的主陣地,作為育人主體的高職院校,管好用好網絡空間已經成為立德樹人的重要工具。一是要拓展陣地范圍,豐富載體形式。高職院校要結合當代大學生的喜好選擇,主動占領微信、微博、抖音等學生使用較廣泛的網絡平臺,以多樣化的選擇體系,滿足學生個性化的“情感訴求”,緩解、消除因矛盾、隔閡等引起的結構性壓力,降低網絡集群行為的威脅和風險。二是要立足實際、實情,講好學校和學生“故事”。高職院校要立足國情、社情、校情和學情,構建滿足大學生精神需求、具有正確導向和價值指引的特色化內容體系,以差異化服務滿足多樣化需求,營造風清氣正的高校網絡環境。三是要借助技術手段做好監測引導。高職院校要借力“輿情日報”等平臺,分析、研判學生關注的熱點議題,做好網絡內容風險的提前預警和有效規避,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重構學生的關注熱點和討論話題,減少網絡議題演變為網絡集群行為的可能性。

2.密切關注行為主體,持續加強網絡安全教育

學生是網絡空間的主體,也是調控、抑制網絡集群行為的出發點和著力點。首先,要密切關注學生的網絡社會心態,了解其潛在的心理需求,分析、預測其網絡行為的變化特征,從而構建完備的預防機制和監管措施,從根源上減少網絡集群行為的發生概率。其次,要著重強化學生對網絡信息的正確認識和有關議題理性評判方面的教育,矯正學生群體中存在的社會性認知偏差,全面把握網絡意見的風險點,及時化解網絡群體中的不良情緒和傾向;同時,也要加強學生的網絡安全責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觀,理性看待、明辨是否、謹慎行動。最后,要積極培育新時代青年的“意見領袖”。學生網絡集群行為中,“意見領袖”的引導作用至關重要。一方面,高職院校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培育自己的“意見領袖”,樹立榜樣典型,充分發揮其在引領學生思想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強對學生群體中自發產生的“意見領袖”的培育,以發揮正面引導作用,消除網絡集群行為中的導向偏差,預防由此產生的群體盲動行為。

3.建立健全監管機制,形成明確的制度規約

無序的網絡集群行為需要科學、規范的制度約束和健全、系統的管理機制。一是要建立全過程的網絡集群行為管理程序。事前,通過調研學生網絡使用情況、網絡行為及態度等內容,建立網情預警數據庫,實施重點關注和監控;事中,建立高效的議題研判機制,分析、評估網絡言論的走向,以便及時決策;事后,分析、梳理相關案例,優化應急管理體系,完善網絡事件案例庫。二是要建立完善的應急處置體系,特別是對于突發性的網絡集群行為,要快速調查、及時評估、準確回應,迅速把握事件處置的先導權、主動權,有效控制網絡集群行為的風險。三是要建立上下聯動、協調有序的管理機制。橫向上,網絡監管部門、學生管理部門和后勤服務部門等多部門聯動,從技術上監測網絡輿論和行為的動向,從管理上查找網絡行為的根源,并及時予以回應,從服務上滿足學生的合理訴求,消除結構性壓力,共同使網絡集群行為消散、平息??v向上,建立學?!獙W生處—二級學院—班級—宿舍的五級信息溝通網絡,每班設置輿情信息管理專員,確保學校各級管理層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以快速發現輿情動態,及時上報和處置。

參考文獻:

[1]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0-04-28).http://www.cac.gov.cn/2020-04/28/c_1589535470378587.htm.

[2]倪建均.青年學生參與網絡集群行為的社會心理機制和風險管控[J].當代青年研究,2018(5):80-86.

[3]田曉錕.網絡文化對大學生集群行為的影響[J].教育評論,2016(5):91-94.

[4]王大綱.當代高職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調查與分析[J].職大學報,2021(5):91-94.

[5]林燚寧,黃小釗,張俊青.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學生教育管理的特點、困境及出路[J].教育與職業,2021(20):62-65.

[6]任姣.高職院校學生網絡話語的生成、表征及其啟示[J].現代職業教育,2021(47):142-143.

[7]謝銘懿.從受眾需求談新聞娛樂化傾向——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11):45-47.

(劉晶: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猜你喜歡
自媒體時代風險管控高職院校
自媒體時代的公安微博和公安微信發展研究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風險考量與管控
淺談集中監控開關實傳試驗的“三步控制法”
自媒體時代下廣播的發展現狀
自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編輯模式分析與創新
自媒體時代電臺編輯角色的定位及其轉變分析
房地產開發企業內部控制的認識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韓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