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益氣活血通絡法對突發性耳聾患者的影響

2022-07-11 07:58陳煉杰陳偉
中國醫藥科學 2022年12期
關鍵詞:血管內皮功能突發性耳聾血液流變學

陳煉杰 陳偉

[摘要]目的 觀察益氣活血通絡法對突發性耳聾的療效。方法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常德市第一中醫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100例突發性耳聾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50)和觀察組(n=50)。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益氣活血通絡方,均連續治療10d,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血脂指標、內皮素(ET)、可溶性血管細胞間黏附分子-1(sVCAM-1)以及臨床總有效率的變化。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7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血漿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纖維蛋白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血漿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纖維蛋白原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前兩組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ET、sVCAM-1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ET、sVCAM-1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益氣活血通絡法對突發性耳聾有理想療效,可明顯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血脂代謝及血管內皮功能。

[關鍵詞]突發性耳聾;益氣活血通絡法;血液流變學;血脂;血管內皮功能

[中圖分類號]R27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22)12-0005-05

突發性耳聾是耳鼻喉科常見的急性病癥之一,多數患者無明顯誘因,在幾分鐘或數小時突發感音神經性聽力下降,有少數患者3d內聽力下降超過20dB[1],此外患者常伴隨耳鳴、耳堵塞感、眩暈、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若治療不及時可導致患者聽力永久性喪失。營養神經、改善微循環、降纖等是目前臨床治療突發性耳聾的常規方法,其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情,但療效差強人意[2]。該病屬于祖國醫學“暴聾”范疇,風邪外犯、肝火上炎、肝陽上亢、氣虛血瘀是突發性耳聾的常見證型,通過查閱文獻[3]及臨床實踐發現“氣虛血瘀”是突發性耳聾發病率最高的證型,因此益氣活血通絡法應貫穿突發性耳聾的治療全過程。

目前多數學者認為,血液流變學紊亂及血脂代謝異常導致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受損是該病的主要發病原因[4-5],有學者提出改善血液循環,調節血脂代謝,修復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是治療突發性耳聾的關鍵?;诖?,本研究采用益氣活血通絡方對突發性耳聾進行治療,并檢測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血脂代謝及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的變化,旨在為臨床提供客觀數據支持,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常德市第一中醫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就診的100例突發性耳聾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例。觀察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22~65歲,平均(35.28±3.29)歲,病程2~13d,平均

(3.18±0.12)d;對照組男22例,女28例,年齡21~67歲,平均(34.98±3.02)歲,病程3~11d,平均(2.02±0.13)d。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審批號:29302-3)。

1.2診斷標準[6-7]

西醫診斷:符合2015年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頒布的《突發性耳聾診療指南》中的診斷標準,且所有患者均行純音聽閾檢查證實為突發性耳聾。中醫診斷:符合201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耳鼻喉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突發性耳聾的證候分型中的“氣滯血瘀”型。1.3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為單耳突聾;2年齡18~70歲;3首次發病。排除標準:1由于顱內占位等病因導致的耳聾者;2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3同時參加2個或以上臨床研究者;4凝血功能障礙者;5依從性差,不簽署知情同意書者。1.4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治療,包括甲鈷胺(杭州康恩貝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921,規格:0.5mg/片)營養神經,0.5mg/次,3次/d;氟桂利嗪

(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30003,規格:5mg/片)改善微循環,5mg/次,3次/d;巴曲酶

(北京托畢西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074,規格:5BU/支)降纖,首日將10BU加入至100ml0.9%NaCl中進行靜脈滴注,隔天靜脈滴注1次,第二次開始則5BU加入至100ml0.9%NaCl中進行靜脈滴注,連續治療10d。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益氣活血通絡方,具體組成如下:黃芪20g,赤芍12g,川芎9g,當歸尾12g,地龍9g,桃仁6g,紅花6g,青皮9g,白術15g,薏苡仁15g,山藥12g,丹參12g,甘草6g。煎至200ml藥液,100ml/次,2次/d,溫服,連續服用10d。

1.5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5.1療效判定標準[8]治愈:耳鳴、耳堵塞感、眩暈、惡心嘔吐等臨床癥狀消失,聽力完全恢復;顯效:偶有耳鳴、耳堵塞感、眩暈、惡心嘔吐等臨床表現,受損頻率聽力提高>30dB;有效:僅在嘈雜環境中間歇發作耳鳴、耳堵塞感、眩暈、惡心嘔吐等癥狀,15dB≤受損頻率聽力提高≤30dB;無效:耳鳴、耳堵塞感、眩暈、惡心嘔吐等臨床表現無改善甚至加重,受損頻率聽力提高<15dB。臨床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1.5.2血液流變學指標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狀態下肘靜脈血5ml,采用ZL-6000全自動血流變測試儀對全血血液流變學指標進行檢測,指標包括血漿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纖維蛋白原,操作過程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1.5.3血脂指標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狀態下肘靜脈血5ml,置于4°C環境中以5000r/min轉速離心10min,離心半徑10cm,吸取上清液置于EP管中備用。采用貝克曼庫爾特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血清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指標進行測定,操作過程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1.5.4內皮細胞功能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對血清內皮素(endothelin,ET)、可溶性血管細胞間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指標進行檢測,具體操作過程如下: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狀態下肘靜脈血5ml,置于4°C環境中以5000r/min轉速離心10min,離心半徑10cm,吸取上清液,將樣本加至反應孔中,37°C孵育60min隨后將反應液摒棄后加入新鮮稀釋的酶標抗體,37°C孵育60min,洗滌液洗滌3次后加入TMB底物溶液0.1ml進行反應30min后再加入2M硫酸終止反應后檢測OD值,將波長設置為492nm,操作過程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1.6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愈20例,顯效18例,有效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00%(48/50);對照組治愈12例,顯效15例,有效9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為72.00%(36/50);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281,P<0.05)。

2.2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變化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漿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纖維蛋白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血漿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纖維蛋白原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兩組患者血脂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兩組患者內皮細胞功能變化比較

治療前兩組ET、sVCAM-1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ET、sVCAM-1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內耳微循環障礙學說被認為是突發性耳聾的重要病因,迷路動脈是內耳的唯一供血動脈,其形態細小且不存在分支,當機體血液流變學紊亂時血液黏稠度明顯增加,血流障礙,影響內耳局部血液循環,由此導致內耳組織缺血、缺氧,此外,由于長期血脂代謝異常,引發內皮細胞受損,導致內耳感音功能下降,甚至喪失,由此導致突發性耳聾的發生發展[9]?;诖?,營養神經、消除內耳水腫、改善內耳微循環、改善血脂代謝及降低纖維蛋白原是治療突發性耳聾的主要手段,本研究對照組患者僅接受常規藥物治療,結果顯示其臨床總有效率為72.00%,仍有28.00%的患者處于治療無效狀態,總體結果差強人意。楊龍等[10]研究中對照組患者亦接受單純常規藥物治療,其臨床總有效率為70.08%,與本研究結果相似。

祖國醫學無突發性耳聾這一病名,根據其臨床表現屬于“卒聾”“暴聾”“厥聾”等范疇,根據患者的癥候將突發性耳聾分為風邪外犯、肝火上炎、肝陽上亢、氣虛血瘀證型。中醫認為該病與風邪、火邪、血瘀、痰濁及氣虛關系密切,其中氣虛血瘀是貫穿疾病始終的關鍵因素[11]。氣虛血瘀致全身清陽條達異常,無法上達于耳,耳脈絡失于濡養,則感音、納音之功受損,從而出現“卒聾”“暴聾”“厥聾”等。正如《諸病源候論》中記載:“然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有絡于耳者,其陰陽經氣有相并時。并則有臟器逆,名之曰厥,厥氣相搏,入于耳之脈,則令聾”。由此可見益氣活血通絡是治療突發性耳聾的關鍵。本研究以益氣活血通絡為治療原則,擬定中藥方對突發性耳聾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方中黃芪為君藥,有補益全身之氣的作用,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12],黃芪主要成分黃芪皂甙可明顯改善缺血組織的再灌注率,增加其血流量;赤芍、桃仁、紅花共為臣藥,共奏活血化瘀之功,上述3種中藥均有擴張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促進血管生成的作用[13];川芎、青皮為佐藥,可引藥上行,當歸可加強臣藥活血之功,現代藥理學證實當歸提取物可緩解炎癥狀態,擴張血管,從而實現改善內耳微循環的目的;地龍是通絡有情之品,白術、薏苡仁、山藥有顯著的健脾作用,可加強黃芪益氣之功,丹參可促進紅花、桃仁活血化瘀之功,現代藥理學研究[14]證實,丹參對血管有擴張作用,可改善局部微循環,增加組織血氧供應,從而提高局部組織的應激能力。本方補益氣血與活血化瘀之品共用,即可消散血分之瘀滯,又可解除氣分之郁結,補而不膩,活血而不傷血,實現祛瘀生新,耳脈得通,病癥得以消除?;颊哐獫{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紅細胞聚集指數、纖維蛋白原均較對照組明顯下降(P<0.05),提示益氣活血通絡方可明顯改善突發性耳聾機體的血液流變學,促進血液循環能力,由此改善內耳局部的血液供應;正如梁潤等[15]在其研究中發現加用活血化瘀中藥后突發性耳聾患者聽力、眩暈、耳鳴、耳悶改善,這說明活血化瘀通絡法對突發性耳聾有理想的臨床療效。

有研究顯示高脂血癥患者突發性耳聾的發病率提高1.62倍,血脂代謝紊亂可導致細胞間黏附力增強,破壞了血管紋的微結構,影響了外毛細胞的電能動性[16],由此導致耳蝸對噪聲的敏感度下降,影響了聽力,由此可見調節血脂代謝是治療突發性耳聾的重要手段。本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總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ET、sVCAM-1均較對照組下降(P<0.05),這說明益氣活血通絡方可明顯調節患者的血脂代謝,修復內皮細胞功能,增強耳蝸對噪聲敏感度,從而提高聽力。

綜上所述,益氣活血通絡法對突發性耳聾有理想療效,可明顯改善患者血流動力學、血脂代謝及血管內皮功能,建議臨床推廣應用。但是本研究僅對常德市第一中醫醫院患者進行治療觀察,樣本量較小,可能使結果產生一定的偏倚,下階段將擴大研究范圍,增加研究中心,旨在進行更高質量的RCT研究。

[參考文獻]

[1]劉佳麗,李洪濤.254例突發性耳聾預后的影響因素分析[J].陸軍軍醫大學學報,2022,44(4):385-389.

[2]潘佩培,朱麗娟.突發性聾的治療與健康教育[J].中國中西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22,30(1):69-72.

[3]鄒安影,何小玲.行氣活血通竅湯聯合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突發性耳聾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2022,29(2):261-263.

[4]王玉.突發性耳聾中醫辨證分型與血常規、血脂的相關性[D].哈爾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21:76.

[5]趙敏.新吾針刺法治療突發性耳聾的臨床療效及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D].合肥:安徽中醫藥大學,2020:48.

[6]余力生,楊仕明.突發性聾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5,50(6):443-447.

[7]耳脹、耳閉的診斷依據、證候分類、療效評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內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1-94)[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20(9):213.

[8]宋紅梅,徐芳,陳燕,等.深刺少陽經腧穴結合中藥對難治性突發性聾患者THI、PSQI評分的影響[J].四川中醫,2020,38(7):198-202.

[9]陳鵬,任金龍,王銀霞.微循環障礙危險因素與突發性耳聾的研究進展[J].河北醫藥,2022,44(4):608-613.

[10]楊龍,劉元獻,劉霞,等.通竅活血湯加減配合針灸治療突發性耳聾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科學,2021,11(1):101-103.

[11]劉源.突發性耳聾與中醫體質理論的相關性研究[D].昆明:云南中醫學院,2017:39.

[12]吳飛虎,朱丹華.通竅活血湯聯合腦蛋白水解物治療氣滯血瘀型突發性耳聾的臨床觀察[J].中成藥,2017,39(1):228-230.

[13]趙延祥.活血通竅湯治療氣滯血瘀型突發性耳聾的臨床療效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2:89.

[14]孫鵬.耳聾湯治療氣滯血瘀型突發性耳聾的臨床觀察[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21:45.

[15]梁潤,王英波,沈艷.通竅活血湯加減配合針灸治療突發性耳聾[J].中醫學報,2019,34(5):1101-1104.

[16]柴先奇,黃若葵,丁明虹,等.高脂血癥對突發性聾患者椎基底動脈血流動力學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18,8(20):235-237.

(收稿日期:2022-03-01)

猜你喜歡
血管內皮功能突發性耳聾血液流變學
高血壓患者血清肝細胞生長因子的表達及與血管內皮功能的關系
葛根素聯合利多卡因對突發性耳聾的治療效果觀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新活素對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
尼可地爾聯合曲美他嗪治療慢性穩定性心絞痛患者的臨床療效
阿托伐他汀輔助治療冠心病的療效及對血脂和血液流變學的意義
探究中西醫結合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療效觀察
尿激酶溶栓治療對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分析
養血清腦顆粒與尼莫地平聯合應用對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
不同溫度的造影劑粘度對CAG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影響臨床觀察
突發性耳聾120例療效與預后的影響因素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