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在學習環境下初中英語教學設計創新探析

2022-07-16 11:49何愛玲
紅豆教育 2022年2期
關鍵詞:泛在學習教學設計

何愛玲

【摘要】英語教學中學生的課堂學習與泛在學習是一種交叉關系。英語備課階段,應該考慮這一關系,實施一定的設計策略。設計以培養語言能力的教學目標、對接信息技術的教學手段、依托語言情境的教學對話、促進學生自學的學習方法和以基于起點水平的教學過程,能夠促成課堂學習對接泛在學習,方便學生在課堂學習與泛在學習之間的自由切換,從而促進學生利用信息技術主動學習。將導學框架理論借鑒并運用到英語教學,則能夠保證上述教學設計策略能夠更好落實。

【關鍵詞】泛在學習;教學設計;備課策略

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教學過程,由于時間短、地點固定、教學內容少等局限性,制約了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的提升。突破時間和地域限制成為提升教學質量的途徑之一。隨著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新媒體技術發展,集多元化、智能化和個性化于一體的泛在學習出現了。學生可以利用教育信息化技術,實現隨時隨地的學習,打破了傳統教育的時間與空間限制,豐富了教學內容,能夠滿足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使開放、自由、個性化的外語學習成為可能。然而,泛在學習不是與課堂學習并行的兩種學習類型,它們應該是一種交叉關系:泛在學習可以滲透到課堂教學中,恰當的課堂教學也能夠促進泛在學習。面向泛在學習環境課堂教學指導方法,首先體現在備課階段的教學設計上。教學設計既要有利于學生從泛在學習狀態進入課堂學習,以課外促課內,又要有利于學生從課堂學習狀態,順利切換到泛在學習狀態,以課內促課外。從而,幫助學生實現任何時候在任何地方都有能力學習英語。

一、設計培養語言能力的教學目標

為適應學生泛在學習發展,課堂教學在設置英語教學目標時,應以培養學生英語能力為主,并根據此目標設計課程內容。例如,在七年級下冊“How do you get to school?”這一單元的教學中,要有明確的知識目標以及語言能力目標,再以此為基礎確定教學策略。如,知識目標為:1)Students can use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to ask one's transportation. and they can use“take the /a …,get/go to…by…”to express the transportation.2)Students can remember and use the words about transport.3)Students can change “take the/a…to…”into”get/go to…by…”語言能力目標為:Students can use the skill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Especially th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

英語是一門語言類學科,所以最重要的是應用,是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傳統課堂教學往往忽視了這一部分,學生只是背單詞、語法,在英語寫作中也只是套用背誦的句型。因此,適應泛在學習的教學目標,應該有利于為學生營造說英語的學習氛圍與環境,培養學生語言能力。

為在課堂更好操作,可以將導學框架理論研制的“約課單”運用到英語教學中來。到底通過哪些訓練培養學生語言能力?可以將其整合成有結構的內容體系,編制成“約課單”。約課單傳給每一名教師,發給每一名學生、每一名家長,還可張貼在教室的墻上,學生的書房里。學習任務完成沒?完成了多少?看看約課單就知道。一張約課單,匯聚教師的指導,家長的提醒,學生的努力,還有其他相關主體的參與。學生獲得了這眾多的學習支持,提升語言能力自然更順利。

二、設計對接信息技術的教學手段

泛在學習建立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礎之上。課堂教學中,對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應用,無疑會促進學生在課外嘗試使用信息化手段來學習,從而促進泛在學習發展。針對英語知識中學生較難理解的內容,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展示直觀化的圖片和視頻講解,幫助學生逐步掌握每一個知識點。

同樣以“How do you get to school?”這一單元為例,可以將新詞匯制作成思維導圖,用圖片的形式展示出來,幫助學生學習新詞匯,為課程內容的學習打好基礎。在學習“Crossing the river to school.”這一則短文的講解中,可以加入視頻,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內容。利用網絡技術與信息技術,除了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出學習興趣之外,還可以實現線下課堂教學與線上教學相結合,可以將重難點知識上傳至學習平臺讓學生反復性的觀看與理解,這些,無疑為學生對接泛在學習做足了功課。

對接信息技術的教學手段落地課堂,還需要配合導學框架理論提出的“提取知識”規則落實。信息技術所提供的教學手段,不僅是教師教的手段,也是學生學的手段。學生利用信息技術,任何時候在任何地方學習英語的任何知識都有可能。倡導“有知必取”,就是要讓學生更加充分利用這個信息技術,將課堂拓展到課外。

三、設計依托語言情境的教學對話

英語知識的學習不只是掌握英語運用的方式,還能夠應用英語進行交流、寫作。由于英語語言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語篇結構、句式組合、詞組搭配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點,因此,英語教師應考慮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創建良好的語境,幫助學生理解。

以“Can you come to my party?”這一單元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置聚會情境,指導學生將課本中的聚會對話表演出來或者自行設計對話練習。此外,由于聚會這一概念在中國并不是非常流行,教師還可以借此引入相關的西方文化,讓學生在理解了西方文化的基礎上,更好的學習課文內容。本單元的閱讀是邀請信息類,對此可以引入相關知識,讓學生明確派對的舉行以及對其他人員的邀請應如何進行。在設置派對情境之后,讓學生自由交流,在此氛圍下,學生的表達欲望能夠被很好地激活,實現對于學生聽說能力的鍛煉。而且在具體的活動中,學生也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在英語交流中的問題,體會說英語的重要性。這種利用語言情境進行指導的教學,非常有利于在生活場景中的重現,能夠讓學生看到學習對于生活的意義。這樣,課堂中的語言情境與生活場景實現互相轉化,學生進行課堂學習之后,更有可能自覺學習,聯系生活需要學習,進而步入泛在學習狀態。

導學框架理論提出“對話”是教學流程的必然環節。具體包括請教、聽講、查閱等對話形式,每種形式在英語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設計中也必須考慮到。教學中的對話不是被動應答,而是主動發言。只有做到了這點,學生動起來了,尤其是起點水平低的學生動起來了,學生主動與他人對話、與書本對話,與自己對話,設計的課堂語言情境就會發揮出很好的訓練作用。

四、設計促進學生自學的教學模式

英語教學與語文教學模式相一致,同時語言類學習需要通過閱讀教學培養學生語感、掌握新詞匯與新語法,從而提升語言運用能力。在泛在學習環境下,教師應著眼于將閱讀教學突破課堂教學的限制,引導學生任何時刻都可開展英語閱讀。由于課室之外的閱讀脫離了教師的引導,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傳授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當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掌握了自學方法以后,才能在課下閱讀時高效地閱讀及理解閱讀內容、掌握新詞匯及如何運用。

泛在學習環境下的課堂閱讀教學,應該有體現自學為主的模式,讓學生熟悉、掌握這種模式。研究中,形成了“三步”閱讀模式:第一步,粗略閱讀。學生在閱讀一篇文章時,可從開端處進行粗略性閱讀,忽略新詞匯與新語法,完成閱讀后能夠大致理解文章表達的內容,形成表層理解;第二步,理解新詞匯與新語法。此閱讀過程并不是深入性的理解過程,而是逐句閱讀搜集新詞匯與新語法并記錄,并根據教師的講解理解,或利用網絡搜索相關知識幫助理解。第三步,深層次閱讀。完成新詞匯與新語法學習后,學生再次從頭至尾地閱讀文章,需要逐字逐句閱讀。并在深層次閱讀中深刻記憶新詞匯與新語法的應用,實現學習質量與效率提升的目標。這樣的閱讀教學方式有利于遷移,能夠促使教學課外使用網絡信息技術進行自學。

針對不同的自學內容,可以考慮將導學框架提出的“思行九式”運用起來。例如,可以利用“談詞語”的方式,讓學生把一節課要學習的英語單詞集中起來,聯系課堂內容,談談這些詞語在課堂中是如何使用的,達到鞏固所學的知識,比單獨記憶單詞效果好得多;再如,可以利用“講角度”的方式,讓學生從基本信息、重要線索、關鍵問題等不同角度復述課文內容,及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培養了語言表達能力,是自學的好方法。

五、設計基于起點水平的教學評價

在泛在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無障礙地獲取知識的學習過程,不受時間與地點的限制,能夠幫助自己解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提升學習能力。雖然學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獲取知識的學習,但是由于學生學習能力具有差異化、選擇學習資源時沒有目標性,導致學生學習時會浪費大量的時間,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設計并實施體現學生起點水平的教學評價,讓起點水平不同的學生通過課堂訓練都能夠獲得從成功。

通過教學設計,教師先將學生進行劃分,根據起點水平劃分為卓越、良好、一般三個層次。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準備不同的學習資源。比如,針對起點水平一般的學生,課堂教學提供的學習資源主要應包括三部分:一是基礎知識學習,二是例子展現,三是實踐內容?;A知識中表現為詞匯的拼寫、發音、含義、可應用于何種語境中,簡單的語法知識,教學表現形式應以趣味性為主;例子展現,教師在搜集相關例子時,應站在學生興趣愛好的角度,提供語言運用內容;實踐內容也要學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并且有明確的要求,不要提供開放性太大的內容。這樣的課堂教學,有利于起點一般的學生打好基礎,為泛在學習奠定基礎。而對于層次較高的學生來說,課堂可以設計更多開放性問題,這一類問題無法好到明確的答案,重在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還可促進學生泛在學習,不斷思考得出新答案。

導學框架理論將教學最后環節設計為“述得”。即每個學生將自己在課堂的習得的知識呈現出來,以一定的字數表達,作為學習成果進行肯定。英語教學設計中,也可以借鑒運用。不管學生起點水平如何,只要完成了一定的學習任務,取得了一定的以完成字數為形式的學習成果,就予以肯定。進步一點肯定一點,成功一次肯定一次,必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信心。有了這樣的預設,定然可以讓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多美好體驗。

泛在學習以突破時間與地域的限制和而隨時隨地學習知識的優勢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泛在學習環境下教師在教學目標確立,教學手段與方式選擇以及教學評價預設上,必須注意與泛在學習的對接與融合。這樣,才能保證學生有能力在課堂學習狀態與泛在學習狀態之間自由切換,運用信息化平臺靈活學習和應用英語語言。

參考文獻:

[1]蔡嬌嬌.網絡新媒體技術支持下的高校英語泛在學習現狀及對策研究[J].對外經貿,2021(12):113-116.

[2]林靜.初中英語課例探索研究與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9(8):54.

[3]孟宇,陳堅林.信息化時代外語學習方式動態演進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9(04):34-40.

[4]謝雨彤.泛在學習環境下英語自主學習成效的影響因素分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04):95-96.

[5]楊軍,蔡慧.導學框架理論建構與實踐[J].教育,2020,12(12):22-23.

基金項目:本文為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一般資助課題“泛在學習環境下中學生英語課堂學習指導方法創新研究”(課題批準號:XJK17BZXX046)階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歡
泛在學習教學設計
基于微信公眾號的區域歷史文化泛在學習內容設計研究
泛在學習環境下的大學英語互動反饋教學模式研究
泛在學習資源的類型與應用研究
泛在學習中學習評價網絡效用模型的構建與實踐
《電氣工程畢業設計》 課程的教學設計
高中數學一元二次含參不等式的解法探討
“仿真物理實驗室” 在微課制作中的應用
翻轉課堂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及改善建議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案例教學的幾點思考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