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力于審美鑒賞能力培養的高中音樂教學實踐研究

2022-07-18 10:02林歡
高考·下 2022年3期
關鍵詞:高中音樂教學策略

摘 要:審美教育是現代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要求教師在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的基礎上發展其審美鑒賞素養,使學生感知音樂之美并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在美的熏陶下生成創造美的能力。音樂是一類兼具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獨特藝術,可以用于表達思想、抒發情感,也隱含著深厚的人文意蘊,對高中生審美能力的發展有著積極作用。本文從筆者實際教學經驗出發,探討了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策略,旨在充分發揮音樂學科陶冶情操、啟迪智慧的作用。

關鍵詞:高中音樂;審美鑒賞能力;教學策略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將審美體驗貫穿音樂教學的始終,同步提升學生的音樂水平與文化修養,啟發學生感受生活中的音樂美。音樂核心素養由音樂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三大維度構成,其中審美鑒賞與感知這一素養要求學生在音樂體驗過程中把握其情感內涵,科學分析其聽覺特性與表現形式,不斷提升自身音樂表現能力。音樂課程在開展審美教育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教師應以審美鑒賞能力培養為導向,優化調整音樂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音樂審美體驗,使其感受到生活中的真善美,在認識美與理解美的過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高中音樂教學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積極意義

(一)彰顯美育功能,提升審美情趣

新課標明確指出,音樂教學是高中學校實施審美教育的主要途徑,對學生思想情操與人格心靈的發展都有積極作用。鑒于此,高中音樂教學應堅持“以美育人”的理念,致力于學生審美鑒賞能力培養,展現優秀音樂作品的文化內涵,引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新時期高中教育不再是單一的“智力教育”,而是以核心素養培育為目標的綜合性教育。由于高中生的審美感知能力與鑒賞能力尚處于發展期,教師應結合音樂核心素養培育要求展開音樂教學設計。高中音樂課程與審美教育的結合能夠獲得“1+1>2”的教學效果,全面優化學生對音樂作品的體驗、感悟及評價,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審美價值觀念[1]。

(二)強調音樂實踐,開發創造潛能

綜合性是音樂課程的一大特征,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課程,音樂包含了文學、戲劇、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蘊含了豐富的審美元素,能夠給學生帶來多元化的審美體驗。實踐活動是深化學生對音樂藝術形式與文化內涵感知的重要方式,對學生創造潛能的挖掘作用顯著。在音樂課程中,實踐性體現在教學的各個方面,如歌曲聆聽、演唱、表演等。實踐活動為學生創造了更優質的音樂體驗,能夠幫助其獲得更多音樂知識與技能,教師應在其中巧妙融入美育元素,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與藝術表現能力。學生的社會性發展離不開創造潛能的發揮,而音樂本身即為一類具有創造性的藝術形式,在音樂的情境氛圍中,學生能夠充分調動自身的聯想與想象能力,將聽覺藝術與感官藝術巧妙結合,逐步形成創造美的能力。

(三)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

音樂具有鮮明的多樣化特征,能夠體現更多元的文化內涵。民族音樂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學習民族音樂,我們能夠了解不同民族的愿望與心聲,感受到偉大的民族精神,更好地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高中音樂課程中設置了不同民族、地域的音樂作品,在教學此類作品時,教師應有機結合審美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學生從文化層面對民族音樂進行審美鑒賞,從藝術特征、審美特點、社會價值等多方面認知民族音樂文化。這不僅能引導學生理解尊重各類音樂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理解能力,還能使學生把握民族音樂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培育其家國情懷[2]。

二、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審美導向

(一)音樂的形式美與內容美

為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教師在授課時應選取具有音樂美感且藝術性強的經典作品,帶領學生深入思考作品中耐人尋味的精神內涵。一個好的音樂作品,其音樂形式與音樂內容必然是和諧統一的。形式美是音樂作品展現出來的最直接的一種美感。比如,當我們欣賞歌曲時,最先感受到的一定是它的音響形式,如旋律、伴奏等。而音樂形式的審美標準是十分嚴格的,這是因為音樂形式在音樂作品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音樂的形式美是其內容美的前提條件,如果將音樂形式比作音樂的骨骼,那么音樂內容則可看作是音樂的靈魂。音樂內容具體指蘊含在音樂形式中的精神、思想及情感,聽眾在欣賞歌曲時,先是感受到它的音響形式,再細細體味作曲家的創作精神,或是根據自身審美鑒賞水平以及實時感受獲得對音樂作品的體驗。音樂的形式與內容是相互作用、相互凸顯的,比如,當音樂作品想要表達歡樂的內容時,通常會使用短促跳躍的音符,使聽眾感到輕松愉悅;當音樂作品想要表達悲傷的內容,通常會使用緩慢的下行音調,使聽眾轉為灰暗、悲傷的狀態,這便是音樂的形式與內容相互配合所呈現的效果。

(二)學生的審美心理因素

高中生音樂審美心理的形成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文化習俗、社會歷史、民族特色、自我認知等,同時也離不開自身的審美感知力和對美的需求。教師應借助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感知力,通過長期、豐富的音樂審美活動,結合心理引導,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心理狀態。具體而言,教師應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吸引學生參與到音樂鑒賞活動中,并為學生詳細介紹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藝術特色和情感內涵,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藝術想象,融入作品所營造的音樂情境,身臨其境地進行音樂審美鑒賞[3]。例如,當學校組織合唱比賽時,教師可選取鏗鏘有力、節奏鮮明的愛國曲目,激發學生對祖國發展歷程的藝術化想象,指導學生以輪唱、齊唱等形式再現歌曲所描繪的畫面及傳達的情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此外,教師還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音樂學習氛圍,定期組織學生就某一音樂作品進行鑒賞討論,讓學生在活動前根據教師所選取的作品及相關任務自行查找資料,通過整理分析資料,結合自身審美水平形成對音樂作品的認知。在課堂中與教師及同學相互探討交流,這樣能夠將音樂鑒賞變為學生的自發行為,使其在主動參與中提升自身審美鑒賞能力。

三、基于審美鑒賞能力培養的高中音樂教學實踐策略

(一)提升學生審美感知能力

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聆聽音樂是感知、鑒賞音樂的前提條件,教師應善于利用聆聽引導學生感知音樂要素,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例如,在教授民族音樂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不同民族音樂的特征性節奏或旋律音調,再讓學生分別聆聽能夠代表民族音樂文化的曲目,在了解其文化知識及表現形式的基礎上,增強對民族音樂的審美感知。傳統音樂課堂中,由于部分教師對于聆聽不夠重視,缺乏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及音樂想法碰撞的意識,使得高中音樂教學走入了誤區,教師對此應及時糾正錯誤認知,切實提高學生聆聽的有效性。例如,在指導學生進行二聲部合唱時,教師可讓學生仔細聆聽合唱時的和聲,感受合唱的藝術魅力。通過有效聆聽,學生會對音樂作品做出正確的心理反應,獲得良好的審美感知體驗,不斷提升自身審美感知能力。

學生對音樂的鑒賞是建立在感知之上的,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感知音樂韻律,賞析音樂節奏、音樂結構、音樂內涵等。對于音樂的感知需要從音樂的基本要素出發,學生應掌握基礎的樂理知識,把握音樂審美的一般規律。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感知音的高低、長短、音色、強弱等,從音準、音色、節奏等基本要素提高樂感;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感知音樂的結構形式,包括預期的速度變化、調式調性等,把握樂器使用對聲音層次的影響;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感知音樂作品中的情感內涵,結合聽覺感受與心理活動把握音樂作品中的情緒與思想,形成情感上的共鳴。

(二)培養學生審美想象能力

音樂是一類具有抽象性特征的聆聽藝術,這也意味著對音樂作品的解讀并沒有一個固定、標準的答案,由于聽眾生活體驗、審美水平以及審美觀念的不同,其對于音樂作品的審美感知也會有所差別。教師要注重學生審美想象力的培養,引導其形成對音樂作品的獨特感知,領會音樂之美。例如,在帶領學生欣賞《渴望春天》這一鋼琴曲之前,教師可以運用生動有趣的教學語言活躍課堂氛圍,鼓勵學生想象春天的場景,并將自己腦海中的春天表達出來。接著,教師便可讓學生反復欣賞《渴望春天》這一樂曲,融入作品所構建的春意盎然的情境中,由此完成對音樂藝術之美的探索[4]。

又如,《江南春色》這一曲描繪了春回大地、萬物爭春的江南春景,體現了人們對江南美景的向往與熱愛之情。為使學生感受到音樂作品的意境及情感,教師可先從音樂手法與特色出發,帶領學生找出本曲中所運用的加花變奏、節奏對比等手法,體會歡快活潑的音樂風格以及優美動聽的旋律,融入美好春天的意境之中,把握本曲中的濃厚地方音樂特色?!督洗荷愤@一樂曲具有鮮明的描述性特點,為學生發揮想象力創造了足夠的空間,教師可啟發學生調動生活經驗進行審美鑒賞,發揮想象理解作品所呈現出的意境。在音樂鑒賞活動中,對學生審美想象力的培養能夠使其保持積極活躍的思考狀態,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審美認知,并敢于表達自身觀點。需要注意的是,音樂想象具有自由性而非隨意性,想象這一行為仍然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比如,我們在想象時不能脫離音樂作品原有的形象范疇,教師要指導學生在主客觀統一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想象。

(三)優化學生的審美鑒賞體驗

審美體驗是音樂鑒賞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也是體現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必然途徑。為吸引學生參與到審美活動中,優化其審美體驗,教師應適當引入一些趣味性的實踐活動,如音樂游戲、音樂創編等,使學生能夠主動地探索音樂,感受音樂之美。例如,在教學“鼓樂鏗鏘”相關內容時,教師可讓學生以合作形式創編能夠展現不同情緒狀態的節奏片段;在欣賞《中花六板》這一江南絲竹樂作品時,教師可為學生詳細講解“放慢加花”的創作手法,當學生形成基本認知后,教師可讓學生應用該創作手法創編旋律;在教學“柏遼茲”一課的《幻想交響曲》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反復聆聽主題音樂,為學生布置“創編三拍子圓舞曲風格的舞步及舞蹈動作”這一課后作業[5]。

在教學古琴曲時,首先,教師應為學生普及古琴的音樂文化并講述相關故事,增進學生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認知。其次,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生動展現古琴這一傳統樂器的形制構造,并為學生播放古琴的獨特音色,呈現古琴不同的演奏方式,帶領學生欣賞古琴名曲,分析其中的音樂內涵。最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的音樂活動。比如,為古琴曲選取合適的詩詞,由學生上臺朗誦,或者帶領學生學習琴歌,使其掌握琴歌特有的演唱方法等。通過加強學生的音樂審美體驗,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知將會更加清晰,并在這些富有新意的音樂活動中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提升音樂審美鑒賞能力。

(四)引導學生積累音樂作品

豐富的音樂作品及音樂知識儲備是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發展的基礎,教師應在音樂鑒賞教學中有意識地加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記憶。比如,通過反復聆聽所學音樂作品延長記憶時間,或是背唱重要的歌曲,完成音樂作品的積累。此外,教師也可以將音樂鑒賞時間延伸至課下,讓學生收集與所學內容相關的音樂作品,既能深化學生對所學音樂作品的認識,又能豐富學生的音樂儲備。

例如,在講授“西方音樂”相關內容時,考慮到課題大多以音樂家的名字命名,如“貝多芬”“舒伯特”“肖邦”等,教師在帶領學生鑒賞音樂作品時不應局限于教材內容,還應適當引入這些音樂家的其他作品,作為對教材內容的補充,使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相關音樂家的創作風格。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音樂學習的積極性,確保學生在課堂中能夠認真地反復聆聽、記憶音樂作品,并在課下做好收集、整理工作,自主聆聽、賞析音樂家的其他作品,學生的音樂審美鑒賞能力將能獲得顯著提升。

結束語

綜上所述,音樂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其在審美教育中的優勢,音樂鑒賞教學與美育的有機結合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鑒賞能力,并凸顯音樂學科的文化性,優化學生的文化理解力與人文素養。審美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由于高中音樂學科受重視程度不足,一些教師在開展音樂鑒賞教學時走入了誤區,并沒有積極融合美育培養學生發現美、感知美、創造美的能力。為充分展現音樂的形式美與內容美,使高中生形成良好的音樂審美心理,教師應從審美感知、審美想象、審美體驗、作品積累等方面對學生審美鑒賞能力進行綜合性提升,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參考文獻

[1]陳育燕.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音樂課程多維融合教學觀建構[J].當代教育與文化,2021,13(4):61-66.

[2]楊禮強.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樂感及鑒賞能力的培養策略[J].戲劇之家,2021(19):180-181.

[3]羅青.高中音樂鑒賞課的教與學[J].大眾文藝,2021(12):194-195,198.

[4]陳春蘭.高中音樂新課程改革模塊教學實踐探究[J].戲劇之家,2021(8):106-107.

[5]劉小花.高中音樂鑒賞之聽力的訓練與培養策略[J].黃河之聲,2020(22):96-97.

作者簡介:林歡(1981— ),女,漢族,福建浦城人,福建省浦城縣第二中學,中學一級,本科。研究方向:高中音樂教學。

猜你喜歡
高中音樂教學策略
高中化學反應原理學習難點及教學策略研究
識字寫字結合教學策略探析
初中數學絕對值概念教學策略
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三項教學策略
基于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作文教學策略
關于提高小學生識字實效的教學策略
基于多元音樂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樂教學模式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