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試卷命題的文化熱潮及備考方向

2022-08-08 02:30高冉
中學語文(學生版) 2022年7期
關鍵詞:語文學科課程標準核心素養

高冉

摘 要 “語言建構與運用,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思維發展與提升,崇尚求真創新”“審美鑒賞與創造,涵養高雅情趣”“文化傳承與理解,建立文化自信”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學科核心素養的界定與要求?!拔幕孕拧笔且庾R,更是考試評價選材的重要方向。本文挑選了2021年多地市“文化”類選材的考題進行舉例分析,研究各地中考語文命題在試題改革方面達成的共識,重視以多文本組合形式命題的趨勢,為新一年備考探尋方向。

關鍵詞 課程標準 語文學科 核心素養 中考備考

讓我們歷數一下近兩年引發普遍關注的文化熱點:2021年,“唐俑”舞蹈《唐宮夜宴》溫熱猶存;2022年央視春晚上,以《千里江山圖》為背景的舞蹈節目《只此青綠》,以《富春山居圖》為背景的創意音舞詩畫《憶江南》;2022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24節氣的倒計時短片等等。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是融入血脈的驕傲與自豪,這些文化類語言材料自然也是命題人熱衷的選材方向,可以說“文化”類考題在中考試卷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回顧2019年全國高考Ⅰ卷“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考題,因其選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題的三則材料,使用多篇文本合并的組材形式,該“文化”類閱讀試題得到當年的廣泛關注及好評,由此也開啟了全國范圍“多文本”命題選材的發展大趨勢。聚焦2021年全國各地中考試卷,針對“文化”類話題選材、設題已是屢見不鮮,其地域輻射之廣闊,命題形式之多樣,考查知識點之豐富,值得語文教育同仁反思與再借鑒。

文化熱走進各地中考,促進了中學生對文化的傳承與理解。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約150套中考試題,在不同位置引用或考查與文物展覽、博物館觀覽、革命軍事紀念館研學等主題相關的試題達35.6%以上。這股試卷上的文化熱潮,影響到學業評價的備考方向,著實引人矚目。

以2021年北京市中考試卷為例,該地試題在“基礎·運用”部分以“中軸線上多彩明珠”展示活動串起“正陽門”宣傳短片設計的系列任務,4道試題7個小題共計14分,在全卷占比9.33%。該部分試題模擬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情境,考查語文基礎知識、綜合性活動設計、語言運用能力等,實現了主題鮮明、以文化考語文的目標。全國范圍內像這樣考查的地市還有很多:天津市“走進博物館”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試題共5分;河南省“博物館研學活動”任務試題共9分;麗水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活動試題將基礎知識、古詩文默寫、現代文閱讀綜合考查,三個活動占分23分;紹興市的“紹興印象”考查基礎知識及古詩文閱讀能力共計34分等等。各地試卷從4.17%到21.33%的占比充分證明,檢測文化傳承與理解的學科核心素養,成為語文試題評價的主要內容,這使得各地試卷蘊含了濃濃的地方特色,在肯定地方文化并借試卷宣傳文化保護的同時,又洋溢出深深的文化自豪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最新標準已經頒布,“文化傳承與理解”與“建立文化自信”合成核心素養的第四條標題?!案惺苤腥A文化的博大精深,豐富文化積累,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關注和參與當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具有開闊的文化視野,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感和自信心”,是這一素養的課標解說與具體要求。所以,“文化熱”必然繼續走紅各地中考,文化的傳承與理解也會成為語文試卷實踐的土壤和根植沃土的碩果。

作為各地命題人思想意識的共識,文化熱潮與中考邂逅濺起文化自信的精神火花。

選材與考點花樣翻新,喚醒應考學生語言的建構與運用。試卷上的文化熱潮,具體到各地綜合性學習類試題中,從題干表述到語材選擇,都是對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核心素養的檢測與考核。按最新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解讀,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語感,了解祖國語言文字的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形成個體語言經驗;具有正確、規范運用語言文字的意識,發展在具體語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溝通的能力”。由此來看,各地為“文化宣傳”設計的系列試題,均為學生創設出語言情境,在試卷上喚醒學生個體的語言經驗,從而評價其運用語言文字梳理、整合、交流、溝通的能力。

此處摘選2021年天津市和河南省兩地“博物館研學”試題,看他們在選材與考點設計方面的匠心。天津市綜合性學習試題一次性提供了四則閱讀材料(柱狀圖及三則文字材料),閱讀量約300字。試題含兩個小題,第1題要求提取《2011~2020年中國博物館數量統計圖》的信息;第2小題指向第二至第四則材料,要求概括材料所述天津市三個博物館的創新展覽及文創活動。從試題選材來看,著重突出博物館豐富的展覽形式,開發文創產品的現實做法,向學生展現“文博”事業的發展理念與現狀。兩道小題考查了圖文轉換、概括提取信息的語言運用能力,是對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核心素養的有效評價。

河南省文博主題試題與天津相同的也是到博物館研學,題中所供閱讀材料(含示例)約350字,有一幅平面圖;不同的是共設3個小題,材料分布到各小題中輔助提問。第1小題要求仿照示例,根據所供材料,為擺放文物展品的“主題時空艙”命名并陳述理由;第2、3小題是解說平面圖的口語交際題和組合對聯記錄觀后感受題。三個小題代表三個研學活動,各活動獨立考查。

以上所舉兩地試題比較有代表性,從全國范圍來看,更多地市選擇像河南省這樣,在題干陳述活動情境和主題,各小題的任務、活動相對獨立,以系列任務考查不同考點。題間獨立,使得考點更為靈活,所以出現上述文化熱潮類試題在整卷占比逐漸增大的現象。最新課程標準將以學習任務群的形式落實各學段的目標,以上摘例或許就是未來“梳理與探究”學習任務的縮影。題干創設情境,任務活動連綴,各小題相對獨立,多考點并行考查,借以評價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核心素養。

作為各地命題內容與形式的共識,文化熱潮與中考邂逅,濺起選材設題的智慧火花。

情境化影響教學實施,引領評測雙方審美的鑒賞與創造。本文摘引的多地試題,常通過題干的陳述設置試題情境。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地市中考試卷形成了整卷式情境構成的風格,充分體現命題者審美的創造,也一定能引領考生對語言審美的鑒賞與再創造。如2021年廣西北部灣經濟特區中考的開卷“引言”這樣表述:“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本次考試圍繞中華傳統文化展開,試題包括三個板塊(積累·傳文化基因;精讀·品文化精髓;寫作·敘文化故事)?!比绱说拈_篇,使得整個語文測試都在文化審美的活動中進行,積累、閱讀與寫作板塊緊密銜接。相似地市還有2021年紹興市和麗水市的中考試卷,使考試變身為文化交流的旅行,這是語文學習與考試評價的獨特魅力。

考試評價的變化,既是教學理念的改變,更是推進教學改革走向深入的強勁動力。2021年全國各地中考試卷已經明顯出現以學習任務為導向,通過試題情境、試題內容,考查語文學習能力的命制趨勢。

作為新課程標準規劃的六個學習任務群之一,作為試卷上占幅最大的“閱讀與鑒賞”試題組成部分,作為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評價的主要陣地,現代文閱讀這一中考必考項已融匯到整卷或部分試題的學習情境中,進行審美體驗,達到評價語言鑒賞的目的。如2021年邵陽市中考試卷上,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與保護參與的“非連續文本閱讀”;武漢市現代文閱讀《重建是城市更新的靈魂》,關注城市改造中文化遺產保護留存的問題;河北省選文《偉大的學者段玉裁》,到《說文解字注》作者段玉裁的故鄉關注其紀念館建設,弘揚學者的治學精神和為人品格;還有廣西北部灣經濟特區試卷上選用兩篇有關聯性的現代文《中國古亭的歷史沿革》《路亭》,評述古代建筑文化的傳承與影響,等等。

以上所舉地市的閱讀試題,或以單篇文本出現,或以組合文本拼接,占分從7分到28分不等,但都取材文化議題,以文化的氛圍和情境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考評其“審美鑒賞與創造”的核心素養??v觀2021年多地中考試題的文化類考題,命題工作者均以自己的審美引領被評價學生的語言鑒賞,讓考生在閱讀答題的過程中涵養出高雅情趣。

作為各地命題人異地同心的努力,文化熱潮與中考邂逅,濺起鑒賞創造的審美火花。

備考季再掀文化浪潮,重視訓練過程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應對改革中各地的中招考試,想取得優異成績,真正靠的是學生平時培養的思維能力。備考過程中,應注重通過語言運用與試題訓練,達到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的逐步發展;提升考生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進而發展成思維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到考場應對新型試題變化時,一定能更有底氣、更有信心。

如何通過練習試題提升思維能力?我們舉2021年中考現代文閱讀中探究性試題的例子。2022年虎年春晚上,四川德陽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青銅大面具登場亮相。其實早在2021年6月23日,考古文保專家將面具提取出坑的時刻起,三星堆就與語文考試評價緊密關聯起來了。2021年四川成都市與廣東省兩地的現代文閱讀試題就不約而同地選定“三星堆”文博主題。兩地的試題數量和分值設定相當,并且都在3個小題的最后一題里設置探究性試題,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考查要求較高。

成都市閱讀段的第3題問道:“如果要將這兩篇文章(《“超五星”的三星堆》《考古熱下的冷思考》)編入有關“三星堆”的圖書,它們適合一起放人下面哪一章節?請做出選擇并簡述理由?!睂W生首先要讀懂兩段文本的內容,再綜合起來到該題備選項(A.詩意三星堆;B.魅力三星堆;C.故事三星堆里)中做出最合適的判定,然后簡述文段內容與標題間的聯系,才能言之成理。

廣東省第3小題,不僅有閱讀知識靈活運用的要求,更有對思維順序的考查。該題創設情境并提問道:“某地發現了一個宋窯遺址,其中部分珍稀瓷器已經破碎。如何運用數字技術讓這些瓷器完整地呈現在大眾面前?請結合上述材料簡要回答?!蓖瓿纱祟},考生先要閱讀四則文本材料的約1284字;然后選定第三則材料,了解“三星堆博物館的青銅神樹”“湖南省博物館的古琴‘飛泉’” 兩件文物數字化采集與修復的知識;還要找到第四則材料“三星堆遺址發掘出的青銅尊,為其量身定制的3D打印‘防護服’”的例子。這些內容不在一段文本內,對學生勾連整合閱讀的要求很高。讀懂這些知識后,才能綜合設計試題中“讓已破碎的宋窯瓷器,呈現在大眾面前”的情境問題。

這些例題綜合了閱讀與實踐運用能力的考查,代表當下試題命制的改革方向,已跨越傳統語文試題對“記憶、理解、完成簡單任務應用”的低階思維考查,而改變為向“分析、綜合、評價和創造”等高階思維、高階能力的測評。適應試題變化,提升思維能力是備考季日常訓練的關鍵。

作為新課標與統編教材的踐行者,文化熱潮與中考邂逅,濺起培養思維的認知火花。

閱讀量增加,閱讀文本更多更為復雜,在試題創設的情境中要求學生運用高階思維完成考試評價,是透過多地中考文化類試題看到的試題變化走向。應對中考,要求義務教育階段畢業學生具備“語言建構與運用,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思維發展與提升,崇尚求真創新”“審美鑒賞與創造,涵養高雅情趣”“文化傳承與理解,建立文化自信”的學科核心素養。廣大語文教育同仁們,跨越萬水千山,在中考試題中達成高度共知、共識,這也是統編教材使用以后,新課程標準頒布以后的同心同德。從文化熱潮中的試題現象分析共性,希望這一點點閃亮的小火花,隨新一年中考測評再燃起文化自信的燎原希望,把語文教學改革推向縱深,讓語文任務化學習落地生根,讓語文情境化教學與評價產生更好的效果。

〔本文系河南省中小學多文本閱讀實踐研究專項重點課題“初中學段多文本閱讀日常教學與試題檢測等多種評價方式及效果的研究”(立項編號:dwbyd21010202)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聯:河南開封市基礎教育教研室]

猜你喜歡
語文學科課程標準核心素養
落實《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實踐反思
立足《課程標準》優化一輪復習
穩中求進,不斷替身
——依托《課程標準》的二輪復習策略
開發幼師語文校本教材的原則探析
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課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