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語-e(e muet)結尾詞的重音模式

2022-08-29 08:31李俊凱
英語知識 2022年3期
關鍵詞:莫拉重音元音

路 晨 李俊凱

(1.陜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陜西 西安;2.天津大學外國語學院,天津)

1.引言

在法語韻律研究中,詞重音模式一直是研究的重點問題之一。在詞重音研究問題方面,-e尾和詞重音的關聯是學界討論的一個重要主題。這是因為-e尾是法語中的一個“潛在”元音。根據不同的語音環境,-e尾可以產生不同的語音表現。如何解釋不同語音表現則直接影響到詞重音規則的確立。

在非線性研究階段中,討論主要集中在法語韻律結構上。代表性著作可見Selkirk(1978), Anderson(1982)以及Charette(2006)。Selkirk(1978)認為法語中含央元音音節(即含-e尾音節)和前音節會組成一個左中心結構(sw)音步,-e尾所對應的央元音由于是弱成分而被刪除,重音在音步中的左音節上。如圖1所示:

圖1 vite/'vit/的重音模式(Selkirk,1978)

Anderson(1982)認為-e所對應的央元音是“空韻核”(empty nucleus),即結構位置存在,但是并未有對應的音段實體,所以該音節被刪除,前一音節獲得重音。在刪除的過程中伴隨著音節的重新劃分,含央元音音節的節首被劃入到前一音節的節尾。如圖2所示:Charette(2006)的觀點與Selkirk(1978)相反,認為法語中的音步為右中心結構(ws),如圖3a所示。同時,他還接受了Anderson(1982)觀點中的“詞尾央元音無對應音段實體”的概念。當-e尾對應的央元音時,前一音節形成減損音步并承擔重音,而-e尾因無對應音段實體不承擔重音,如圖3b所示。

圖2 Anderson(1982)音節重組示意

圖3 Charette(2006)雙音節音步和減損音步

從-e尾的定位和-e尾詞的重音模式來評價該階段研究貢獻,我們認為首先是回答了-e尾為什么不承擔重音。即-e尾是韻律結構中的“從屬”位置,而該位置決定了其“沒有音段實體”“易于被刪除”“不能承載重音”等特征。

而在-e尾詞的重音模式上,該階段雖然延續了更早期研究的觀點,認為法語詞重音位置在最后一個音節,含央元音音節除外。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該階段研究已經開始認為詞尾央元音具有“結構上的位置”。這也就是說,部分-e尾詞重音在倒數第二音節。那么,如何解釋“法語重音在最后一個音節”和“部分-e尾詞重音在倒數第二音節”之間的矛盾呢?既往研究并沒有回答這個問題。的e是音段實體。

我們認為韻律結構和語音現實之間的不匹配,未能解決“最后音節重音”和“倒數第二音節重音”之間的矛盾源自既往研究中的兩個問題:語音現實的部分描述、共時-歷時切分的研究方法。

第一,在語音現實上,既往韻律結構只是基于“-e=央元音”這一語音事實,而央元音的感知基于位于-e前的輔音特征,如圖4所示:在上述輔音限制條件中,-e才會呈現央元音的語音形式。換言之,既往研究只關注了以上四類輔音位于-e前時的語音現實。而對于例如齒齦擦音/s/與-e的搭配卻并沒有關注。從與-e尾搭配的音段特征角度上來講,只有輔音被關注,而元音與-e尾搭配后的-e尾的語音表現以及地位卻并沒有涉及。

圖4 與-e尾搭配的輔音特征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相關研究中并未考慮到歷時音變對詞重音模式可能產生的影響?!皹藴史ㄕZ”被當作一種“共時的、孤立的語言”看待,法語的重音是一種共時超音段特征,并且和語言的歷時演變聯系較少。

針對以上問題,本文認為法語詞重音模式的重新分析首先需要基于語音事實,-e尾不只是僅有央元音一種語音表現,其他的語音表現、產生不同語音表現的詞尾音節結構應該被考慮在內。其次,歷時音變、語言共時系統和歷時系統之間的聯系也應該納入法語詞重音的分析中去。

因此,本文分析將會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討論“輔音+e”結構中-e尾表現為央元音的詞重音位置,第二部分討論“輔音+e”結構中-e尾表現為零形式的詞重音位置,第三部分討論“元音+e”結構中-e尾表現為零形式的詞重音模式,第四部分討論非-e尾詞的重音模式,用以驗證以上分析中的結論。在第五部分中,本文將會論述文章觀點與既往觀點的區別。

在分析方法的選擇上,優選分析法將會是本文的主要分析方法。在理據的選擇上,共時語音事實、歷時語音演變是本文理據的兩個基礎。詞的拼寫法將會是本文鏈接共時、歷時語言系統的主要依據。

2. 央元音-e尾詞的重音位置分析

圖5 央元音-e尾詞的重音位置

根據音節的莫拉理論(Hyman,1985;Hayes,1989),輕音節具有一個莫拉,重音節具有兩個莫拉。我們可以發現重音在V結構的輕音節上(注:μ,音節重量單位莫拉),而如果考慮到該音節劃分是以共時語音表現為依據,那么,承載重音的音節結構有進一步討論的空間。一種假設性的解釋是“重音節承擔重音,音節重組和音段丟失使得音節重量發生變化”。

1)一個音段的丟失或弱化引起另一個音段的補償性延長。

2)節首丟失不會引起其他音段補償性延長。

3)只有莫拉音段的丟失才會引起補償性延長。

4)補償性延長的實質是莫拉數量的恒定。

根據描述,補償性延長理論在法語中的應用可歸納為三個限制條件:第一,輸入/輸出項符合法語單詞基本音節結構;第二,輸出項相比輸入項失去莫拉音段;第三,輸出項和輸入項莫拉數量相同。它們之間的等級排列應該是:

基本音節結構限制>>丟失莫拉音段限制>>莫拉數量恒定限制候選項違反三個限制條件中的任何一條都是嚴重違反。

Yip(2002)對不同補償位置做出了限制,該限制條件的內容為:補償性延長的位置應該和丟失音段的音節保持聯系,補償位置和丟失位置之間相隔音段越多,該限制條件違反的次數越多(local-μ,本文將其翻譯為“補償距離限制”)。例如,在(1)a中沒有莫拉音段丟,那么,該限制就沒有被違反。(1)b中發生了莫拉音段的丟失,補償于相鄰的元音音段,那么,該限制被違反一次。(1)c中補償的音段和丟失的音段之間相隔兩個音段,所以,該限制被違反三次。違反該限制次數最少的為最優選。

(1) a:/likanμ ta/→/likanμ ta/ 無違反

b:/likanμta/→/likaμ μ ta/ 單次違反

c:/likanμta/→/liμ μkata/ 三次違反

在加入此限制條件后重新進行限制條件排序。補償距離限制的優先級相較前三個限制條件較低,違反該條件不會觸發嚴重違反。

基本音節結構限制>>丟失莫拉音段限制>>莫拉數量恒定限制>>補償距離限制

表1 /petit/→/p'ti/優選分析表

通過新的限制條件可以發現:在候選項中,相對于候選項b違反了三次補償距離限制,候選項a只違反了一次,因此,該選項成了最優選。觀察該選項可以發現,重音在最后一個重音節上。

陽性形式petit是陰性形式petite的構型基礎,前者通過-e尾的添加形成了后者。在后者的語音表現和拼寫法的對比中可以發現:音段和拼寫呈現出一一對應的關系,即沒有任何音段丟失。因此,陰性形式的重音位置與陽性形式未丟失音段前的重音位置一樣,二者均是在最后一個重音節,如圖6所示。-e尾的加入并沒有影響到重音位置的改變,重音還是在最后一個重音節上。

圖6 petit和petite的構型過程

音節結構變化、重量變化的原因是-e尾具有獨立的音段表現,當-e尾不再具有對應音段表現時,承載重音的音節重量則需要在下一節分析中討論。

3. 零形式-e尾詞的重音位置分析(一)

零形式-e尾一方面使得陰性形式的重音在重音節上,如prise/'priz/的重音在VC上,而另一方面,去掉-e尾的該詞陽性形式pris/'pri/中,重音和音節重量之間的關系就需要進一步解釋。一種假設性的解釋是“陽性形式中承載重音的V結構輕音節為V:結構重音節”。

該假設可以通過以下優選分析表證明:

表2 /pris/→/'pri/優選分析表

在該分析表中,輸入項為未丟失-s音段的/pris/,輸出項為被觀察到的語音表現/'pri/。候選項b因為嚴重違反了莫拉數量恒定限制被淘汰,而輸出項a沒有違反任何條件而成為最優選。觀察b項可以發現,其中的元音/i/被延長為長元音,所以,陽性形式中承載重音的V結構輕音節為V:結構重音節,重音在最后一個重音節上。

陽性形式的分析中,我們觀察到/pris/詞尾音段的丟失。而陰性形式prise/'priz/也存在有音段-e的丟失。不同于陽性形式,陰性形式丟失的音段是詞綴語素-e。針對分屬詞干、詞綴層級的補償現象,Kiparsky(2011)增加了限制條件stratal-OT(在下文中,本文將該限制翻譯為“層級限制”),指出不同層級的音段丟失后首先補償于本層級的其他音段。例如,詞干中的音段丟失后,詞干內的其他音段被補償,如果跨層補償于詞綴,那么就被視為嚴重違反。

在加入此限制條件后重新進行限制條件排序。層級限制的優先級相較莫拉數量恒定、補償距離限制更為重要,違反該條件會觸發嚴重違反。因此,重新排序如下:

基本音節結構限制>>丟失莫拉音段限制>>層級限制>>莫拉數量恒定限制>>補償距離限制

根據以上限制條件,陰性形式prise的音節結構分析如下。

表3 /prise/→/'priz/優選分析表

在該分析中,輸入項為未有任何音段丟失的/prise/,輸出項為-e音段的丟失后的/'priz/。在候選項中,b雖然違反了輸入項和輸出項莫拉恒定的限制條件,但因層級限制高于莫拉數量恒定限制,所以,并不影響該候選項成為最優選。而c選項則是因為嚴重違反了基本音節結構,即法語不允許節尾長輔音而被淘汰。而a選項則是嚴重違反了層級限制被淘汰,即詞綴音段-e丟失,詞干音段/i/被補償。優選結果表明:丟失-e尾并沒有影響到詞重音位置的變化,重音還是在最后一個重音節VC上,表層音節重量回歸至實際音節重量。

音節重量的回歸的原因是-e尾呈現為零形式、不具有音段表現,它的加入使得原有不再發音的輔音節尾重新發音。零形式-e尾不僅在“輔音+e尾”結構中出現,在“元音+e尾”的結構中同樣出現。在下一節分析中,我們將針對該類型詞的重音位置以及-e尾的作用展開討論。

4. 零形式-e尾詞的重音位置分析(二)

在上文“輔音+e尾”結構中,-e尾表現為零形式。在“元音+e尾”結構中,-e尾同樣表現為零形式。不同于“輔音+e尾”結構,陰性和陽性形式可以通過-e尾的增減實現語音表現的區分。在“元音+e尾”結構中,-e尾的增減只反映在拼寫法上,語音表現上二者并無區別。例如,amie/a'mi/(朋友,陰性名詞)和ami/a'mi/(朋友,陽性名詞)。

重音位置因陽性和陰性語音表現相同而一致,二者重音均在V結構的輕音節/i/上。一種假設性的解釋是“V結構的輕音節為V:結構的重音節”,且該觀點可以通過歷史材料證明。

通過對古代法語材料的梳理,可以觀察到(2)中的連續變化:在10世紀法語到現代法語的發展過程中,節尾輔音-c丟失(Anglade,1931: 18)。

(2) ami(現代法語)<amic(十世紀法語)<amicus(古典拉丁語)

在現代印歐子語言梳理中,-c音段丟失現象再次得到確認。如(3)所示,在標準法語中,ami的形容詞形式amical/ami'kal/還保留有-c音段。在意大利語、西班牙語以及普羅旺斯語中-c音段也同樣存在。

(3) a:ami(c) /ami/ 朋友 Noun

b:amical /amikal/ 友好的 Adj

由于-c音段是莫拉音段,所以,丟失音段后的形式可以通過下列優選分析表分析得出:在該表中,輸入項為/amik/,模擬未丟失音段前的語音表現,輸出項為/a'mi/,模擬丟失-c音段后的語音表現。在兩個候選項中,b選項三次違反補償距離限制,而a選項因只違反一次是最優選。優選結果表明:-c音段丟失會引起元音/i/的補償性延長。因此,陽性形式ami中承載重音的音節結構應該是V:結構的重音節,重音在最后一個重音節之上。

表4 /amik/→/a'mi/優選分析表

陰性形式不同于陽性形式,其中存在-e, -c-兩個音段的丟失。-c音段丟失反映在拼寫法上,而-e音段丟失反映在語音表現上。但是,由于-e為詞綴,它的丟失不會補償于詞干音段之上,因此,在下列優選分析中只列出-c-丟失后的補償情況。

表5 /amike/→/amie/優選分析表

在該表中,候選項c丟失的音段在詞干層,而補償的位置在詞綴層,因此,該選項嚴重違反了層級限制被淘汰。候選項d則是違反了法語的基本音節結構被淘汰,即無長輔音。候選項a三次違反了補償距離限制,而b違反了一次該限制條件,所以,選項b是最優選。分析結果表明:在陰性形式中,承載重音的音節結構同樣也是V:結構的重音節,重音在最后一個重音節上。-e尾添加和刪除沒有影響到重音音節的音節結構、音節重量以及重音位置。

對于-e尾詞的重音位置分析使我們用“重音在最后一個重音節”一條規則來解釋-e尾詞的重音位置。而該規則的適用范圍需要進一步驗證。

5. 結論驗證——對于非-e尾詞的重音位置分析

為了驗證上文結論,在本節內容中,我們將借由非-e尾詞來驗證。在例詞的選擇上,因法語詞重音位置固定且位于詞右界音節,所以,非-e尾詞只按照以下詞尾特征被分為四類。

第二類特征詞的重音位置需要考慮到補償性延長引起的音節重量變化,因為,詞尾輔音不發音等同于莫拉音段的丟失。例如,paris/pa'i/,-s音段丟失后,/i/被補償性延長。重音位置在最后一個重音節V:上。

該類詞涉及到法語歷時音變中二合元音化以及單元音化現象。由于不少詞源的歷時材料仍在討論中,本文只選擇有準確歷史材料支持的例詞來展示一種可能的解釋方式。

(4) feus(十三世紀)>feu(十五世紀:未單音化)>feu(十七世紀: 單音化)>feu(現代法語)

觀察該音變軌跡可發現,15世紀法語已經丟失了節尾輔音音段。所以,我們可以優選分析得出最優輸出項。

表6 /feus/→/feu/優選分析表(13世紀-15世紀)

在該表中,相對于選項a違反了兩次補償距離限制,選項b因為只違反一次該規則而成為了最優選。此時的重音位置還是在最后一個重音節V:上。

6. “重音在最后一個音節”與“重音在最后一個重音節”的區別

不同于傳統觀點所認為的“法語詞重音在最后一個音節,含央元音音節除外”,本文認為“法語詞重音在最后一個重音節”。后者是對前者于語音層、音系層、形態-音系層的進一步發展。

在語音層面,“最后一個音節”基于語音表層的音節劃分方式。該劃分方式是以共時音感為依據,以音段為唯一標準進行判斷。而“最后一個重音節”不僅基于共時音感和音段特征,還考慮到歷史語音現實、方言語音現實以及未被感知到的語音特征,如標準法語詞尾元音長度,瑞士地區法語等。

在音系層面,“最后一個音節”不僅包括重音節,還包括輕音節。其所反映的是現代法語單莫拉和雙莫拉結構共存的音系特征。而“最后一個重音節”不僅反映了古代法語音系特征,還反映了古代法語至現代法語發展過程中由雙莫拉至單莫拉結構的發展趨勢。

概括來看,從“最后一個音節”到“最后一個重音節”,詞重音位置描述的變化反映的是語言整體發展過程中不同個體發展的參差不齊,正如Bloomfield(1935:328)所說“每個詞都有自己的歷史(Every word has its own history)”,本文認為不僅每一個詞有每一個詞的歷史,不同詞之間的發展路徑也有區別。

7. 結論

本文以-e尾詞的不同語音表現為切入點,在莫拉音系學理論框架下以及現代法語、古代法語材料的支持下,運用優選分析法對法語-e尾詞的重音模式進行了分析。本文研究結果表明:法語詞重音在最后一個重音節上。輕、重音節的區分不應只依靠表層語音形式,更應該結合語言歷史材料以及歷時音變材料。

猜你喜歡
莫拉重音元音
阿基與烏龜之重音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組合的拼讀規則
單詞重音
重音在“文學作品朗讀”中的運用
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組合的拼讀規則
淺談語句重音的把握
Playing with “ar”
他富起來之后……:記維吾爾族“老關工”克力木·依莫拉
小學生時代·大嘴英語(2006年9期)2006-10-06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