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度效應”對中國英語學習者與格轉換影響的語料庫分析

2022-08-29 08:31閆長紅
英語知識 2022年3期
關鍵詞:格構構式語料庫

閆長紅

(1.西安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陜西 西安;2.陜西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陜西 漢中)

1.引言

英語與格構式存在雙賓構式(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簡稱DOC)和介賓構式(prepositional dative construction,簡稱 DAT)兩種形式。一些動詞可同時用于這兩種形式,即可以實現與格轉換(dative alternation);而一些動詞只能用于雙賓構式或介賓構式,不能在兩者之間自由轉換。例如:(1)a. Mike gave John a pen. b. Mike gave a pen to John. 其中(1a)叫作雙賓構式,(1b)叫作介賓構式。以上構式由一個施事(Mike),一個動詞,一個受事(a pen)和一個與事(John)構成。Give可以同時用于兩種形式,即能夠在雙賓構式和介賓構式之間轉換,這一現象就是英語與格轉換。與格轉換研究對心理語言學、計算機科學、語言教育和英語文學等都有很大啟示(Bresnan等,2004)。就語言教育而言,與格轉換是研究二語句法習得以及推斷語言可學性的典范構式(Krifka,2003),也是二語學習者的一大困難。二語學習者通常難以確定哪些動詞可以同時用于兩種與格構式中,也難以確定如果一個動詞可以同時用于這兩種構式,到底該選擇哪個構式(Lee等,2016)。

此類問題在中國英語學習者中也普遍存在。有研究者發現,中國英語學習者對狹域與格動詞轉換規則不敏感,不能掌握狹域與格動詞的轉換(馬俊周,2012);他們在習得雙賓結構或與格結構時往往出現過渡泛化,把不能用于雙賓句的動詞用于雙賓句(方少華 常輝,2017),或把不能用于介賓句的動詞用于介賓句(許琪,2012),因而出現一些錯誤表達,如*His suggested me some advice.*He told a piece of good news to me.等。以上研究者認為此類錯誤是受輸入頻率和漢語母語遷移影響的結果。鑒于中國英語學習者與格轉換普遍存在困難,研究該課題有重要價值。本文選取give作為代表來研究與格轉換,因為give是與格轉換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動詞,并且give雙賓構式和give介賓構式意義差別不大(Goldberg,1995)。本研究主要探究長度效應是否影響中國英語學習者give與格構式的使用。

2.文獻綜述

2.1 長度效應

“長度效應”又叫“重效應”,是指在可選擇的情況下,當句子中較“長/重”的語言成分出現在較“短/輕”的成分后面時,這一結構更容易理解(Wasow,1997)。英語與格構式存在長度效應現象,前人研究已經揭示了論元長度在選擇英語與格構式時的重要性: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當與事長度大于受事長度時,多用介賓構式;當受事長度大于與事長度時,多用雙賓構式(Thompson,1990;Wasow,2002)。這一現象體現了尾重(end weight)原則。Hawkins(1995,2004)的研究表明,尾重原則可用認知加工難易度來解釋,它和語言組織的認知原則緊密聯系。語言組織依據“直接成分盡早確定”(或“最小域”)原則(Early Immediate Constituents,or Minimize Domains)。根據這一原則,對于賓語在動詞后的語言,如果第一賓語較短,則其加工域也短,這種組合方式容易受到說話者和語法的偏愛。尾重原則通過長度效應體現。因此,當一個動詞后面有兩個長度不同的論元或修飾成分時,通常情況下較“短”的成分排在第一位,較“長”的成分排在第二位,體現了長度效應對句法結構的影響。以上研究表明,句法加工在句法結構的形成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這能給語言的使用和習得帶來一定啟示。

2.2 中國英語學習者與格轉換研究回顧

目前針對中國英語學習者與格轉換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1)語義類別對與格轉化的影響。趙芙蓉(2011)進行了基于CLEC和Brown語料庫的研究,發現中國學生雙賓結構的使用與英語本族語者有相似之處,但還存在一定差距。中國學生在表達“顯性給予義”和“隱性給予義”時多用雙賓結構,而在表達“潛在給予義”時多用與格結構。(2)動詞類別對與格轉化的影響。張麗葳(2011)通過判斷任務,探究了我國高中生對不同類型的給予動詞句子的接受度。發現含有隱性給予動詞的句子接受度最高,含有空給予動詞的句子接受度最低,含有顯性給予動詞的句子接受度居中。另外,被試對與格結構的接受度大于雙賓結構。馬炳軍等(2016)基于對英漢語雙及物動詞的分類,通過組句任務,考察了中國學生對英語雙賓結構及其格轉化結構的習得。發現他們對核心雙賓結構及其格轉化結構的習得更好,習得結果受到母語遷移、語言輸入和學習者英語水平的影響。(3)基于單個動詞的研究。Qi Xu(2013)進行了CLEC和ICE-GB語料庫對比研究,發現中國學生和英語本族語者都主要把tell用于雙賓結構,而很少用于介賓結構。(4)動詞頻率對與格轉化的影響。許琪(2012)探究了相對頻率對中國英語學習者習得與格構式的影響,發現頻率在句法習得過程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并非唯一的決定因素。(5)多個因素對與格轉化的影響。姜琳(2009)進行了基于圖片描述任務的研究,發現高水平英語學習者更多地使用與格轉化結構,學習者對與格轉化結構的使用存在結構啟動和語義啟動現象,即句法和語義同時影響著中國學生對英語雙賓結構的使用。楊江鋒(2013)考察了中國英語學習者與格構式的使用偏好以及對轉換制約因素的遵循。結果顯示中國英語學習者偏好使用雙賓構式,動詞類型以及受事和與事的名詞類型屬性、定指性類型、生命度及信息已知程度都影響著與格轉換。韓百敬、薛芬(2014)考察了語義、頻率和遷移三大因素對中國英語學習者習得與格轉換狹域規則的影響,發現三者共同促進了習得過程。馬俊周、陳曉湘(2018)考察了中國英語學習者對與格轉換狹域規則的習得情況,以及一語語義特征和學習者二語水平對習得過程的影響。結果表明二語學習者很難掌握與格動詞轉換的狹域規則。祁晶、王華(2020)探究了輸入頻率和語義對中國英語學習者與格習得的影響,發現兩者都影響著中國英語學習者與格習得。

上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國英語學習者與格轉換的特點,但它們未從長度效應出發對中國英語學習者與格構式的使用進行考察。如前所述,長度效應在與格構式選擇中起著重要作用,所以進行與格轉換研究時應當考慮到這一因素。本研究擬通過語料庫對比分析,從長度效應這一新的視角入手,探究長度效應對中國英語學習者give與格構式轉換的影響。旨在揭示中國英語學習者與格轉換特征,并探索一條能提高中國英語學習者與格構式使用正確性的途徑。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問題

此前已有研究表明,長度效應在英語與格構式的選擇中起著重要作用(Thompson,1990;Wasow,2002),然而這一效應能否用于二語習得,目前尚無相關探究。另一方面,目前中國英語學習者與格轉換的研究雖涉及諸多方面,但缺乏長度效應視角的考察,也未提出有效的與格構式習得策略。為了彌補以上差距,本研究利用WECCL和COCA語料庫,探究中國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本族語者對give與格構式的習得情況。主要回答以下問題:

(1)中國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本族語者give與格構式的使用型式是怎樣的?有何異同?

(2)這些使用型式是否體現了長度效應?

(3)能否利用長度效應指導中國英語學習者give與格構式的學習?

問題(1)旨在探究中國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本族語者give與格構式使用的句法特征,這為考察是否存在長度效應提供了分析依據。長度效應的核心特征就是“短在前,長在后”,這一特征是通過句法形式來體現的。英語雙賓構式和介賓構式句法形式分別為“give NPNP”和“give NP[to NP]”,歸納出這兩個構式中的NP、NP,并比較兩者長短,就可以考察長度效應是否存在。但目前尚無相關研究,所以借助該問題來探究。另外,語料庫數據也能顯示中國英語學習者和本族語者對兩種構式的使用偏好,通過對比可以探究兩者的使用特征及異同。

問題(2)既是問題(1)的延伸,又為問題(3)做了鋪墊。盡管Thompson(1990)和Wasow(2002)等的研究表明長度效應是影響與格轉換的重要因素,但該結論缺乏語料庫數據支撐,其可推廣性還有待驗證。另一方面,中國英語學習者give與格構式的使用是否存在長度效應,目前尚無人考察。如果存在,表明其對該構式的掌握較好;不存在,則需要教學指導。

問題(3)旨在探索問題(2)的研究結果對二語習得的啟示。目前有研究表明中國英語學習者與格轉換存在一定困難,但尚未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也有研究表明,影響與格轉換的主要因素有意義、信息結構、論元指稱突顯度以及論元長度(Haspelmath,2015)。以上因素當中,一些對于學習者來說相對難以甄別,一些仍處于爭論之中(Bresnan等,2004;Bresnan & Nikitina,2009;Haspelmath,2015),論元長度卻相對容易識別,便于學習者利用,應該能給二語習得帶來更多啟示。

3.2 語料收集

本研究語料均來源于COCA和WECCL語料庫。COCA(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即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由美國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的Mark Davies教授開發。目前詞匯超過10億,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英語平衡語料庫,涵蓋SPOKEN,FICTION,MAGAZINE,NEWSPAPER,ACADMIC,TV& MOVIES SUBTITLES,BLOGS,OTHER WEB PAGES八大類型。WECCL即中國學生英語筆語語料庫,是文秋芳教授主持創建的中國學生英語口筆語語料庫中的筆語部分,容量為100萬詞。語料主要來自國內9所不同層次的高校英語專業的1-4年級學生,包含若干不同題目的英語作文,文體為議論文及少量的記敘文和說明文,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本文應用語料庫分析軟件AntConc打開WECCL,在concordance功能下,在search term中輸入give進行檢索,得到1862行結果。然后在檢索結果中每10行提取一行含有give雙賓構式或give介賓構式的句子。

打開COCA,在字符串查詢區(WORD(S))內輸入give,選擇DISPLAY一欄的LIST選項,然后點擊SEARCH(搜索)功能,得到總頻數462416。然后在語境共現行中每100行提取一行含有give雙賓構式或give介賓構式的句子。

從以上兩庫中各提取200句作為研究樣本。提取過程嚴格遵照與格構式的定義,剔除不適當的例句。

4. 結果和分析

4.1 中國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本族語者gi ve與格構式的使用比例和頻率對比

表1展示了中國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本族語者使用give雙賓構式和介賓構式的比例和頻率。

表1 兩個語料庫中give雙賓構式和介賓構式的比例及頻率

表1展示了兩個語料庫中give雙賓構式和介賓構式的比例及頻率。在COCA的200例樣本語料中,give雙賓構式共有165例,占比83%;give介賓構式共有35例,占比17%。在WECCL的200例樣本語料中,give雙賓構式共有168例,占比84%;give介賓構式共有32例,占比16%??梢姛o論在COCA還是在WECCL中,give雙賓構式的使用頻率遠高于give介賓構式(83%>17%,84%>16%)。這表明英語中give用于雙賓構式是一個普遍現象,中國英語學習者偏向于使用give雙賓構式,這與楊江鋒(2013)和Gu(2010)的研究結果一致。另外,兩個構式在兩個語料庫的使用頻率極為接近(83% vs. 84%和17% vs. 16%),表明中國英語學習者對give與格構式的轉換有一定了解,他們對這兩個構式的使用接近于英語本族語者。

4.2 兩個語料庫中不同長度論元的比例和頻率

表2展示了中國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本族語者所使用的give雙賓構式和give介賓構式中,不同長度論元的比例和頻率。

表2 兩個語料庫中give與格構式中不同長度論元的比例和頻率

以上對論元長度的測量基于Arnold等(2000)的研究。根據該研究,重度是依據與格構式中受事和與事兩個論元成分的長度測算的,而長度的計算又是按照這兩個論元中詞匯數量的多少而定的。但是某些情況下,盡管兩個論元所含單詞數相同,它們的總音節數差異巨大,此時長度要根據音節長度而不是詞匯數量來計算。例如以下句子中give you examples,give you something,give us music,give me trouble...,盡管兩個論元單詞數相同(同為1),但you/us/me的音節數顯然小于examples/something/music/trouble的音節數,所以與事長度小于受事長度。

表2展示了兩個語料庫中give與格構式中不同長度論元的比例和頻率。在COCA中,156例give雙賓構式和27例give介賓構式都顯示出長度效應,占比分別為94.5%和77.1%。亦即在所有200個樣本中,有183個顯示出長度效應,占比為94%??梢婇L度效應極大地影響著句子的句法形態:當與事長度小于受事長度時多用give雙賓構式;當受事長度小于與事長度時多用give介賓構式。上表還顯示,盡管兩類構式中都存在著長度效應,但和give介賓構式相比,give雙賓構式中長度效應體現得更為強烈。這意味著長度效應可以更好地用來指導give雙賓構式的使用。另外,當受事和與事長度相等時,更傾向于使用give雙賓構式。

WECCL中的統計結果和COCA有相近之處,但也存在著巨大差異。在WECCL中,164例give雙賓構式顯示出長度效應,占比為97.6%。這一結果和COCA中give雙賓構式的長度效應占比(94.5%)接近。但give介賓構式中,僅有28.1%的樣本顯示出長度效應,這一結果遠遠低于COCA中give介賓構式長度效應的占比(77.1%)。上述結果表明,中國英語學習者對give雙賓構式的掌握較好,接近英語本族語者的使用習慣。但是對give介賓構式的使用存在很大問題,違反了長度效應,應該給予必要的學習指導。

4.3 兩個語料庫中give雙賓構式的代詞性和名詞性與事論元之比例和頻率

表3展示了中國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本族語者所使用的give雙賓構式中,代詞性(PP)和名詞性(NP)與事論元的比例和頻率。

表3 兩個語料庫中give雙賓構式的代詞性和名詞性與事論元之比例和頻率

表3顯示,在COCA的165例樣本中,代詞性與事論元為122例,占比73.9%,名詞性與事論元僅為43例,占比26.1%。在WECCL的168例樣本中,代詞性與事論元為114例,占比67.9%,名詞性與事論元僅為54例,占比32.1%??梢姶~性與事論元的比例遠高于名詞性與事論元。代詞短語通常比名詞短語長度短,所以放在前面,體現了長度效應。

基于以上數據分析,可以回答本文提出的三個問題。

(1)中國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本族語者give與格構式的使用型式是怎樣的?有何異同?

以上數據表明,中國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本族語者對give與格轉換的使用都體現出明顯的長度效應,并且使用型式具有高度相似性。兩個語料庫中give均主要用于雙賓構式中,并且比例極為相近(83%,84%);兩個語料庫的give雙賓構式中,大多數與事論元的長度都小于受事論元的長度,并且比例極為相近(94.5%,97.6%),顯示出極強的長度效應;兩個語料庫的give雙賓構式中,代詞性與事論元比例遠高于名詞性與事論元,并且兩者比例極為接近(64.8%,62.9%)。但是兩個語料庫中give介賓構式的使用差異較大。在COCA中大多數與事論元長度大于受事論元長度(77.4%),顯示出極強的長度效應;而在WECCL中,大多數與事論元長度小于受事論元長度(65.6%),并未遵循長度效應,表明中國英語學習者對該構式掌握得不夠好。

(2)這些型式是否體現了長度效應?

以上型式顯示了極強的長度效應。如表2所示,94.5%的give雙賓構式和77.1%的give介賓構式都顯示出長度效應,總比例達到91.5%,這意味著長度效應在與格構式轉換中起著決定性作用。也就是說,當與事長度小于受事長度時,傾向于使用give雙賓構式;當受事長度小于與事長度時,傾向于使用give介賓構式。另外,相比于give介賓構式,give雙賓構式受到長度效應的影響更大。表3也體現了長度效應:代詞性與事論元比例遠高于名詞性與事論元。代詞短語通常比名詞短語長度短,因此放在前面。

(3)能否利用長度效應指導中國英語學習者give與格構式的學習?

以上研究結果表明,可以利用長度效應來指導中國英語學習者give與格構式的學習。自然語言是習慣性表達,學習一門語言就是學習使用語言的習慣(Tomasello等,1993)。因此學習英語,就要盡量遵循英語本族語者的語言使用習慣,在構式的使用上和本族語者保持一致。英語本族語者通常把give用于雙賓構式;無論give雙賓構式還是give介賓構式都顯示出強烈的長度效應,即較短論元通常置于較長論元之前;當與事論元較短時常用雙賓構式,當受事論元較短時常用介賓構式。學習者遵循以上使用型式,語言輸出就能更符合英語本族語者的用法。因此長度效應有助于提高中國學習者與格構式使用的準確性。

5. 討論

以上研究結果可利用基于使用的語言習得理論(usage-based model)進行解釋?;谑褂玫恼Z言習得理論認為,語言是大量構式的集合,構式是語言的基本單位(張克定,2022),是形式和意義之間的配對體,學習語言就是學習構式(Goldberg,2006)。人的語言能力是從語言使用經驗中提升的(Bybee,2010;Tomasello,2003)。語言習得從本質上說是輸入驅動的,對語言的實際使用經驗極為敏感(Diessel,2013;Ellis 2006;Wulff,2013)。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習者需要對語言的分布特征進行分析,并借助圖式化和類比能力從語言范例中概括出構式圖式和原型(Tomasello,2003;Ellis等,2016:23)。頻率在語言習得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本研究中give與格構式使用型式的考察結果說明了以下問題。

5.1 輸入頻率影響語言習得

英語中give主要用于雙賓構式(Bresnan & Nikitina,2009;Gries & Stefanowitsch,2004),也就是說英語本族語者通常把give用于雙賓構式。這意味著學習者所接觸的語言輸入中,give雙賓構式的頻率高于give介賓構式。這種高頻率分布必然會影響學習者。因為人們對某事物的接觸越多,對其記憶越深刻(Ellis等,2016)。學習者頻繁接觸到give雙賓構式,就容易記住它。另外,語言使用者對輸入頻率非常敏感,他們在語言加工過程中能夠記錄下語言型式的頻率(Bybee,2006,2010;Ellis,2002;Tomasello,2003)以及這些型式的某些特征。因此當學習者頻繁接觸到英語give雙賓構式時,會下意識地記下其出現頻率以及不同長度論元的位置,也能注意到大多數情況下與事論元為代詞短語。隨著輸入的增加和積累,學習者最終能夠總結出give通常用于雙賓構式,其中與事論元長度通常大于受事論元長度。中國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本族語者對give介賓構式使用的差異也和頻率有關。在英語中give介賓構式的使用頻率遠遠低于give雙賓構式。這意味著在語言輸入中,學習者所接觸到的give介賓構式遠少于give雙賓構式,這使得他們很難記錄下give介賓構式的使用特征。因此,盡管英語本族語者在使用give介賓構式時,通常把較短的論元(受事)放在較長的論元(與事)之前(77.1%),中國英語學習者并未能遵循這一表達習慣,而是通常把較長的論元(受事)放在較短的論元(與事)之前(65.6%)。

中國英語學習者對give雙賓構式的使用頻率遠高于give介賓構式,還可以從語言產出的角度來分析。每當學習者要表達“給某人某物”或“把某物給某人”時,會想到相應的表達式“give NPNP(Give DOC)”或“giveNP[to NP](Give DAT)”,這兩種表達式分別是give雙賓構式和give介賓構式的構式圖式。學習者是如何學會構式圖式的?根據基于使用理論,語言學習基于具體的語言范例(item-based learning)。學習語言涉及從用法中斷定語言的結構,從語言范例中概括出概念圖式和原型(Ellis等,2016:23)。隨著學習者認知能力的提高和語言輸入的增加,他們能夠在各個語言范例之間做出概括。這一過程展示了構式涌現的典型路徑——從套語(formula)到低域模式(low-scope pattern)再到構式(construction)(Ellis,2002)。在學習與格構式的過程中,學習者會接觸到大量范例,如give you examples,give us music,give students a sense of ownership,give me trouble ....其中you,students,us,me和 examples,a sense of ownership,music,trouble分別是“give NPNP”中NP和NP槽位上的填充項,這些不同填充項的數量就是構式“give NPNP”的類符頻率。Give雙賓構式的類符頻率很高,這種高類符頻率能確保該構式圖式被經常使用,其中的語言項目也能得到更多的分析,因而更有助于抽取出圖式(Ellis,2012)。比如,學習者多次接觸到give me a book,give me a pen,give me an apple,give me a hand...,就能夠抽取出圖式give me X;多次接觸到give me a book,give her a book,give them a book,give the boy a book...,就能夠抽取出圖式give X a book。隨著輸入的增加,最終概括出give雙賓構式的圖式“give NPNP”,其中兩個槽位NP,NP分別代表與事和受事。Give介賓構式的學習同樣如此。學習者通過大量接觸give介賓構式范例,如give it to you,give a gift to my friend,give a book to the students...,能從中概括出構式圖式“giveNP[to NP]”,也會知道其中NP是受事,NP是與事。這種對抽象構式的抽取,反映了英語學習中圖式化和類比的心理過程。也就是說,通過大量模仿某一反復出現的語言項目,來建立相對抽象地表達某一功能的槽位,進而形成基于具體范例的圖式(Tomasello,2003:297-298)。

可見,由于受語言輸入頻率的影響,中國英語學習者對give與格構式的使用和英語本族語者高度相似,不僅多用于雙賓構式,而且體現出明顯的長度效應。而give介賓構式在輸入中頻率較低,學習者對其接觸較少,因而未能熟練掌握,對該構式的使用也在很多情況下違反了長度效應。

5.2 give構式中普遍存在長度效應

以上研究也表明give構式中普遍存在長度效應。例如從表2可知,在COCA中,94.5%的give雙賓構式和77.1%的give介賓構式都顯示出長度效應。亦即在所有200個樣本中,有91.5%顯示出長度效應。在WECCL中,97.6%的give雙賓構式顯示出長度效應,這和COCA中相關數據94.5%很接近。從表3可知,在165例COCA語料樣本中,代詞性與事論元占73.9%,名詞性與事論元僅占26.1%。在168例WECCL語料樣本中,代詞性與事論元占比67.8%,名詞性與事論元占比僅為32.1%??梢姛o論在COCA還是WECCL中,give構式的與事論元大多由代詞短語充當。代詞短語通常比名詞短語長度短,放在前面體現了長度效應。

5.3 可以利用長度效應指導give與格構式習得

本研究結果表明,長度效應可以用于指導中國英語學習者give與格構式的學習。一方面如前文所示,長度效應在give構式中普遍存在。如表2中,91.5%的give雙賓構式和77.1%的give介賓構式都顯示出長度效應,總比例達到94%,這意味這長度效應在與格構式轉換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根據長度效應來選擇句式簡便快捷,學習者容易掌握。簡言之,give與格構式當中論元長度和句式的選擇相關。當與事論元(R)長度小于受事論元(T)長度時,通常用give雙賓構式;當受事論元(T)長度小于與事論元(R)長度時,則通常用give介賓構式。論元長度依據論元中詞匯數量的多少來定,極為簡單。

6. 結論

本研究借助語料庫,探究了長度效應對中國英語學習者give與格轉換的影響。結果表明,中國英語學習者對give雙賓構式的使用體現出明顯的長度效應,但是對give介賓構式的使用卻違背了長度效應。本研究能給語言教學帶來一定的啟示。在與格構式教學中,一方面要給學生講解長度效應知識,使其學會觀察、分析語言輸入中的長度效應,并能根據長度效應來組織自己的語言產出;另一方面要增加give介賓構式的輸入量,這有助于學習者形成正確的give介賓構式圖式,從而較好地掌握這一構式。本研究僅考察了與格構式中原型動詞give長度效應的體現,研究結論能否運用于其他與格構式還有待驗證。未來可選擇更多的轉換與格動詞進一步探究。

猜你喜歡
格構構式語料庫
平行語料庫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語料庫翻譯文體學》評介
淺談工程邊坡治理的應用
構式理論與韓國語“?”句式教學
預應力錨索格構技術在邊坡滑坡治理中的應用
構式語法對二語教學的啟示
漢語口語常用構式哈譯研究
語篇元功能的語料庫支撐范式介入
“就/才”進程—評價構式的認知修辭分析
雙肢格構柱鋼支撐在大跨度洞室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