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例副腫瘤性周圍神經病臨床特征分析

2022-09-07 04:06潘佳麗楊曉艷魏芷樺劉洪波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河南鄭州450052
腫瘤基礎與臨床 2022年4期
關鍵詞:表型神經病抗體

劉 舉,潘佳麗,楊曉艷,魏芷樺,陳 敏,劉洪波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河南 鄭州 450052)

副腫瘤性神經綜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PNS)是一種惡性腫瘤相關的免疫介導的神經系統疾病[1]。經典PNS包括腦脊髓炎、邊緣性腦炎、亞急性小腦變性、感覺神經病、慢性腸梗阻、Lambert-Eaton肌無力綜合征等[2]。其中,感覺神經病為副腫瘤性周圍神經病(paraneoplas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PPN)最常見的類型[3]。PPN診斷需要合理排除感染、代謝、中毒、退行性、轉移性、醫源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他非副腫瘤性原因,而上述大多數疾病比PNS更為常見。最近的一項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約300例惡性腫瘤患者中才有1例出現PNS[4]。因而,在對PPN診斷過程中易出現一些漏診、誤診、過度診斷等情況,導致治療不當。此外,由于不斷發現新的PNS抗體以及不斷明確抗體腫瘤關聯程度,促使PNS診斷標準得以更新。本文基于2021年最新的PNS診斷標準,回顧性分析PPN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其臨床特征以指導臨床診療。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納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PPN患者。入組標準:1)符合2021年PNS診斷標準(表1)[2];2)以周圍神經病變為主要表現。排除標準:1)其他臨床表型PNS患者;2)感染、代謝、中毒等其他病因所致周圍神經病變;3)臨床資料記錄不完整者。2021年診斷標準基于PNS-Care評分系統,提出了3個診斷水平(確診、很可能和可能PNS),綜合考慮了高或中風險臨床表型、高或中風險抗體和惡性腫瘤3個層面[2]。

表1 PNS診斷標準

1.2 研究方法詳細記錄納入患者性別、發病年齡、臨床表現、PNS抗體、合并腫瘤、肌電圖、腦脊液、風濕免疫等檢查結果。

2 結果

2.1 診斷分層共納入14例PPN患者, 5例為高風險臨床表型(3分),9例為中風險表型(2分),均存在高風險抗體(3分),8例合并惡性腫瘤(4分)。因而,8例診斷為確診PNS(2例10分,6例9分),3例診斷為很可能的PNS(6分),3例診斷為可能的PNS(5分)。見表2。

2.2 一般情況男9例,女5例,發病年齡37~71(55.9±11.3)歲,發病至確診時間1~24(7.0±8.0)個月,病程4~76(41.4±20.8)個月。見表2。

2.3 主要臨床癥狀及表型5例為感覺神經病,9例為感覺運動神經病,均亞急性或慢性起病。9例表現為四肢麻木無力,3例表現為四肢麻木,2例表現為雙下肢麻木,5例出現軀干或肢體疼痛,2例出現言語不清、吞咽困難、聲音嘶啞等延髓麻痹癥狀,1例伴便秘、尿頻自主神經癥狀。見表2。

2.4 血清PNS抗體篩查5例抗Hu抗體陽性,1例抗Hu、GD1a及GM2抗體多重陽性,1例抗Hu、CV2(CRMP5)抗體雙陽性,1例抗Hu、SOX1抗體雙陽性,3例抗Amphiphsin抗體陽性,2例抗Yo(PCA1)陽性,1例抗CV2(CRMP5)陽性。見表2。

2.5 合并腫瘤情況活檢證實,病例1、2、3、4、7等5例于周圍神經病診治過程中發現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病例6因下腹部包塊查出SCLC并腹腔轉移,同時伴有肢體麻木無力,病例5于3 a前發現B淋巴母細胞淋巴瘤,2 a前行造血干細胞移植術;病例8于2 a前發現乳腺癌,并行手術治療。余6例中,5例隨訪時間27~71個月,未發現腫瘤,1例失訪。見表2。

表2 14例PPN患者的臨床特征

2.6 神經電生理學檢查情況肌電圖示:5例為感覺神經病變,9例為感覺運動神經病變;8例以軸突損害為主,6例以脫髓鞘病變為主。

2.7 實驗室檢查及腦脊液檢查情況腦脊液白細胞數為(4.3±4.6)×106個/L,蛋白量為(627.8±204.1)mg/L,病例8腦脊液OB陽性(Ⅱ型)。病例1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32.8 μg/L,抗核抗體(ANA)1:320;病例4 ANA 1:100;病例5 ANA 1:320,抗Ro52抗體強陽性,抗中性粒細胞細胞質抗體弱陽性;其余患者腫瘤標志物、結締組織病全套、免疫固定電泳、糖化血紅蛋白、甲狀腺功能等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

2.8 治療和預后8例明確合并腫瘤者:6例接受化療,1例免疫抑制治療,1例激素沖擊治療,其中病例1、2、3、4、6、7接受了化療,病例5給予免疫抑制治療,病例8給予激素沖擊治療,且均給予營養神經及對癥治療。經治療后,病例1、2分別于發病4 a和2 a后死于SCLC,病例3失訪,病例5經營養神經對癥治療及病例6經化療后肢體麻木無力癥狀明顯緩解,病例4經化療后癥狀無緩解,目前需推車才能行走,病例7肢體麻木無力加重,且出現了腦轉移。6例未明確合并腫瘤者:均給予營養神經及對癥支持治療,病例10失訪,病例11、12、13基本恢復正?;虬Y狀明顯緩解,病例9因球麻痹癥狀,營養不良,病情逐漸加重死亡,病例14肢體麻木無力癥狀無緩解,且出現小腦萎縮和癡呆表現。14例患者中,2例失訪,3例死亡,4例無緩解或加重,5例緩解。

3 討論

既往研究[4]表明,PNS發病率為0.89/10萬人年,有逐年上升趨勢,而PNS的患病率為4.37 / 10萬,其中8%的PNS患者為PPN,次于邊緣性腦炎(31%)、小腦變性(28%)和腦脊髓炎(20%)。本研究納入患者依據2021年最新的PNS診斷標準診斷[2]。2004年國際專家小組曾確定了一套PNS診斷標準,并廣泛應用于臨床和研究[5]。隨著PNS的研究進展,既往診斷標準部分已經過時,比如典型或不典型綜合征不合并腫瘤時特征性抗體陽性即可確診,而2021年診斷標準中確診PNS(評分≥8)包括同時存在高或中風險表型、高或中風險抗體以及惡性腫瘤[2]。新標準使PNS診斷更加確定,為臨床及基礎研究提供更為可靠資料。

本研究納入PPN患者男性居多,中老年占絕大多數,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PNS中位年齡為68(26~90)歲[4],兩者基本一致。也有文獻[6]報道抗Hu抗體陽性PNS患者中75%為男性。本研究中感覺神經病約占1/3,感覺運動神經病約占2/3,亞急性或慢性起病,可伴有顱神經和自主神經癥狀。感覺神經病為PNS經典副腫瘤綜合征或高風險表型,而感覺運動神經病類型為非經典綜合征或中風險表型[2, 5]。PPN以感覺神經病最為常見,是指由背根神經節感覺神經元受累引起的一種表型,可伴有運動癥狀[7]。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存在感覺神經損害,多數以軸突損害為主。感覺神經病的診斷(不管病因如何)也需遵循一定標準[8]。有研究[9-10]表明,感覺神經病肌電圖表現是感覺神經動作電位的嚴重和彌漫性改變、軸突損害為主或混合型軸突和脫髓鞘損害。此外,本研究中患者腦脊液常規基本正常,腦脊液蛋白量輕度增高,可呈現蛋白細胞分離現象,容易誤診為急性格林-巴利綜合癥或慢性炎癥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若療效不佳,需進行PNS抗體篩查。

本研究中抗Hu抗體陽性者最多,其次是抗Amphiphysin抗體、抗Yo抗體、抗CV2陽性。既往研究[6, 11-12]表明,感覺神經病最常見的是抗Hu抗體,其次是抗CV2和抗amphiphysin抗體??笻u抗體被稱為抗神經核抗體1型(ANNA-1),于1985年首次被描述,以2例患者的姓氏的首字母命名,2004年由Graus等[5]歸類為PNS特征性抗體??笻u抗體陽性者以SCLC患者居多(>85%)[6]。本研究中8例惡性腫瘤患者均抗Hu抗體陽性,6例患SCLC,1例患乳腺癌,1例患淋巴瘤??笻u抗體的致病機制目前仍不清楚,通常被認為不直接致病,T細胞介導的細胞免疫才是PNS致病機制[13]。

不同于抗Hu抗體,既往研究[9]表明抗CV2抗體可導致軸突和脫髓鞘混合型損害的感覺運動神經病,并且約50%抗CV2抗體陽性者可出現小腦性共濟失調等表現。與之一致,病例14除了感覺運動神經病之外,還伴有進展性小腦性共濟失調及認知功能減退。此外,有研究[14]報道,抗Yo抗體見于感覺神經病,抗Amphiphysin抗體可導致感覺運動神經病[15],然而,本研究結果顯示抗Yo、Amphiphysin抗體可導致感覺神經病或感覺運動神經病,需擴大樣本量總結??筧mphiphysin、Yo、 CV2抗體陽性者隨訪2 a以上均未發現腫瘤,需繼續隨訪。

此外,3例患者出現多重抗神經元抗體陽性。病例7血清抗Hu抗體陽性,同時抗GD1a、GM2抗體陽性,腦脊液蛋白輕度增高,病程4月,表現為雙下肢持續性麻木疼痛,存在SCLC,臨床表型為高風險臨床綜合征,綜合考慮為確診PNS。神經節苷脂抗體在PNS發病機制中的作用尚不明確,需進一步闡明[16]。另外,1例抗Hu、CV2抗體陽性,1例抗Hu、SOX1抗體陽性。既往研究[17-18]表明聯合檢測血清腫瘤標志物或非血清淀粉樣蛋白A聯合腫瘤標志物檢測能顯著提高肺癌輔助診斷的敏感性和陽性率,同樣,以上3例多重抗體陽性患者均合并惡性腫瘤(SCLC或乳腺癌),提示多種抗體并存對腫瘤的預警監測、早期發現意義重大,涉及的病理機制也更加復雜。

納入患者8例合并惡性腫瘤,以SCLC為主,其余6例隨訪2 a以上均未發現腫瘤。有研究[4]表明PNS最常見的原發性腫瘤是SCLC(17%)和乳腺癌(16%),其次是淋巴瘤(12%)。本研究結果提示PPN中合并SCLC比例較PNS要更高一些。PNS的癥狀通常出現在發現惡性腫瘤之前。惡性腫瘤是最新診斷標準確診PNS的必要條件,不合并惡性腫瘤者僅診斷為可能或很可能,非確診PPN有助于腫瘤早期診斷和治療,是降低死亡率和復發率的關鍵所在。

在治療方面,有研究[19]報道,感覺神經病的治療窗口期不超過2~3個月。一些研究[20]嘗試了免疫調節或免疫抑制劑治療,包括大劑量激素沖擊治療、血漿置換、環磷酰胺、利妥昔單抗等。其中一些研究表明輕微改善或穩定,但總體而言,無肯定結論,只提供Ⅳ類證據[21]。一項大樣本抗hu抗體陽性患者的回顧性研究[6]表明,腫瘤早期治療是唯一與神經功能穩定顯著相關的因素。此外,神經病理性疼痛等對癥治療不可忽視[22]。

總之,由于惡性腫瘤和周圍神經病變均比較常見,兩者可能在很多患者偶然并存,PNS抗體非PNS充分條件,在臨床實踐或科研中,需要采用更為嚴格的2021年PNS診斷標準。本研究中PPN患者表現為感覺神經病或感覺運動神經病,以抗Hu抗體陽性者和SCLC最多見,可采用免疫抑制劑治療,早期治療原發腫瘤,少數可緩解癥狀,但總體預后不佳。

猜你喜歡
表型神經病抗體
基于電子病歷的表型分析方法及應用綜述
免疫性因素對常見血型意外抗體產生的影響探討
基于衰老相關分泌表型理論探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衰弱發生機制
老年人防跌倒要當心周圍神經病
高通量植物表型平臺綜述
輸血前不規則抗體篩查的臨床意義探討
作物表型組學和高通量表型技術最新進展(2020.2.2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全國唯一人源化抗體小鼠 進入藥物開發應用階段
一種用于抗體快速分離的嗜硫納米粒子的制備及表征
越測越開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