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原理
——基于心理控制逆效應理論視角

2022-09-23 09:11
關鍵詞:社會公眾公共政策消極

潘 成 云

(揚州大學 商學院,江蘇 揚州 225127)

一、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命題的提出

(一)公共政策制定、實施和完善的實踐視角

實踐證明,公共政策制定、實施和完善的實踐過程中可能生產和傳播兩個方面的信息,并且相應地形成不同的公共政策社會心理效應。一方面是有利于建立和強化社會公眾對公共政策及其制定、實施和完善主體認同和信任的公共政策信息,我們稱之為“積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形成公共政策社會心理正效應;另一方面是導致社會公眾逐漸或突然放棄對公共政策及其制定、實施和完善主體認同和信任或認同和信任意愿的公共政策信息,我們稱之為“消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形成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對后者進一步研究還發現,公共政策制定、實施和完善的實踐過程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極少量和某一個方面的“消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的生產和傳播可能導致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現象發生,進而影響公共政策可持續性。

就我國而言,一些典型的公共政策制定、實施和完善的實踐案例,已經嚴重影響了社會心理健康狀況和公共政策可持續性。由此我們可以推論:極少量和某一個方面的“消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生產和傳播導致的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不僅影響了社會心理健康狀況,而且給公共政策可持續性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害,有時甚至影響社會穩定。這不僅增加公共政策成本,而且影響了我國公共政策制定、實施和完善主體在社會公眾中的地位、形象和合法性,甚至已經是困擾我國公共政策制定、實施和完善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之一。

因此,盡管“我國公共政策研究面臨許多艱巨而復雜任務”(1)陳振明、薛瀾:《中國公共管理理論研究的重點領域和主題》,《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3期,第140-152、206頁。,但是研究和掌握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的形成和發展規律,以便在公共政策制定、實施和完善的實踐過程中科學防范或修復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已經成為我國公共政策理論研究的一個現實而迫切的需要。

(二)公共政策理論研究深入發展的視角

公共政策過程是指公共政策問題構建、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與通過、公共政策內容的實施以及公共政策效果的評價。(2)陳慶云:《公共政策十大理論問題再思考》,《中國行政管理》1999年第12期,第34-36頁。從公共政策過程的角度來看,現有公共政策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公共政策制定研究,包括公共政策優化、影響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的程序性和合法性、公共政策的價值取向原則、公共政策決策方式和決策模式選擇、公共政策權威性和公正性研究等等。第二,公共政策執行研究,包括公共政策執行的特點探討、執行理念與原則、執行主體探討、影響公共政策有效執行的主要因素探討等等。第三,公共政策評估研究,包括評估本身的諸多問題、公共政策評估應遵守的原則、評估標準和評估主體等等。第四,公共政策和應用心理學結合研究,公共政策的心理學研究是近年西方應用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3)付建光:《“公共政策”若干問題研究(綜述)》,《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第125-126頁。

基于此,公共政策研究可以再劃分為兩個層次,即傳統公共政策理論研究和縱深公共政策理論研究,前者包括第一、二、三方面,后者指公共政策和心理學結合研究。公共政策研究未來重要發展方向之一是公共政策和應用心理學結合研究,其中,國內外公共政策與應用心理學相結合研究有三個特點:一是側重于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心理分析方法的應用;二是側重于特定公共政策個案制定的心理分析;三是這方面研究集中于歐美國家。有學者認為:“盡管心理分析對公共政策制定的影響越來越大,但真正能夠切實有效地為政策制定提供建議的有價值研究仍然數量不多,同時,這些方法論和研究成果的應用也僅限于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而更多的國家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仍然不多,政府在政策制定過程中也極少使用心理分析的方法?!?4)胡象明、陳萌:《簡論美國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心理分析》,《中國行政管理》2008年第7期,第57-61頁。因此,從現有公共政策研究成果出發,對于“我國公共政策制定、實施和完善實踐中出現的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現象背后的心理學原因和機制以及發展規律”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探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基于我國公共政策制定、實施和完善的實踐問題的解決和公共政策理論研究深入發展的共同需要,我們認為在公共政策與心理學相結合方面特別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是:公共政策制定、實施和完善的實踐過程中極少量和某一個方面“消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生產和傳播導致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的心理學原因和規律。

(三)心理控制逆效應理論視角

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形成的心理學原因和規律等一系列理論問題的研究依賴于應用心理學的研究發展。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Wegner等人提出被廣泛運用于其他相關學科的應用心理學理論——心理控制逆效應理論(也稱“逆加工理論”),為我們提供了研究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形成的心理學原因和規律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的應用心理學理論基礎。

根據Wegner心理控制逆效應理論,人的心理控制是由一個意識和一個非意識過程組成的動態系統,需要通過以下兩個過程協同工作,一個是意識過程,即操作過程(intentional operating process),功能是搜尋與期望心理狀態一致的心理內容,是一種“積極特征”的搜尋,特點是需要意識努力,在意識的控制下運行,需要消耗大量的心理資源;另一個是非意識過程,即監察過程(ironic monitoring process),功能是搜尋標志著獲取期望的心理狀態失敗的心理內容,是“消極特征”的搜尋,特點是無意識的、自動的、較少的心理資源消耗。兩個過程形成一個閉環動態系統,通過相互協作共同完成自我控制。當操作過程需要的心理資源由于某種原因被減弱時,操作過程就會被抑制(即“監察過程”獲得支配地位),與此同時,監察過程會產生一種心理狀態來配合控制失敗。 心理控制逆效應理論討論的是由一種心理狀態轉變為另一種心理狀態(即“操作過程”獲得支配地位轉變為“監察過程”獲得支配地位,或相反),這也是區別于其他心理現象的關鍵。心理控制逆效應理論還認為心理負荷作為心理控制逆效應發生的關鍵性條件之一,它在心理控制逆效應的產生過程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Wegner對引起心理控制逆效應的心理負荷的定義是:“能夠使操作過程正常運行所必須的心理資源或注意資源減少的負荷或壓力?!?5)D. M. Wegner, “Ironic Processes of Mental Control”, Psychological Review, vol.101, no.1 (1994), pp.34-52. 鄭猛、張力為:《競技運動中自我控制的逆效應》,《心理科學進展》2007年第1期,第174-178頁。心理控制逆效應理論原理可以用圖1表示。

根據心理控制逆效應理論,就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產生、形成和發展規律等有關問題,我們可以初步推論:第一,雖然心理控制逆效應理論反映的是個體心理控制過程規律,但是,個體心理是群體心理的基礎,個體心理理論完全可以用來解釋社會公眾(群體)心理問題,所以,心理控制逆效應理論可以解釋公共政策制定、實施和完善的實踐中公眾社會心理逆效應問題,即“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第二,從心理控制逆效應理論出發,可以推斷公共政策社會心理控制逆效應產生和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公共政策制定、實施和完善過程中生產和傳播的消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以及由此導致的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第三,少量和某一方面的消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所形成的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足以導致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的發生。根據這些推論,本文認為Wegner的心理控制逆效應理論不僅為公共政策制定、實施和完善實踐中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科學的應用心理學理論基礎,而且證明我們提出的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命題是科學可行的。

因此,本文嘗試運用“心理控制逆效應”解釋我國公共政策制定、實施和完善實踐中的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產生的心理學原因和規律,為構建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理論體系,拓展公共政策理論研究視域和心理控制逆效應的應用研究范圍,以及科學研究我國公共政策制定、實施和完善實踐中的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問題提供理論支撐。

二、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構念界定和形成原理

(一)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構念界定

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是根據公共政策制定、實施和完善的實踐提出的一個全新的公共政策命題,并且獲得心理控制逆效應理論的支持,所以,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研究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構念的科學界定。

根據心理控制逆效應理論和公共政策實踐典型案例,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是在公共政策制定、實施和完善過程中,因公共政策設計不夠科學完善,或制定、實施和完善主體某種不當行為,或兼而有之,生產和傳播了可能給社會公眾帶來現實利益危害或潛在利益危害風險的不同強度的消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導致社會公眾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的形成和積累,進而使得社會公眾逐漸或突然放棄對公共政策及其制定、實施和完善者的認同和信任或認同和信任意愿的一種社會心理效應狀態。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在公共政策實踐中表現為社會公眾逐漸或突然放棄對公共政策及其制定、實施和完善者的認同和信任或認同和信任意愿、公共政策不可持續性、公共政策目標難以實現,甚至是社會公眾的消極對抗或積極反抗,等等。

根據Wegner心理控制逆效應理論,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的形成和積累。由于心理負荷表現為“最大的瞬間心理努力和在一段時間內可進行的心理活動的量”(6)方俐洛:《心理負荷概念之概述》,《心理學動態》1988年第1期,第30-34頁。,它們引起的是三種不同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形成和積累模式,包括突然形成和積累模式、漸進形成和積累模式以及混合形成和積累模式。突然形成和積累模式是指公共政策制定、實施和完善過程中某種(些)主客觀原因突然生產和傳播的不符合社會公眾心理預期和需求并且可能給社會公眾帶來重大的直接或間接現實利益危害或潛在利益危害風險的消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導致社會公眾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突然大規模迅速產生、形成和發展的一種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形成和積累方式。漸進形成和積累模式是指公共政策制定、實施和完善過程中某種(些)主客觀原因突然或逐漸生產和傳播的不符合社會公眾心理預期和需求并且可能給社會公眾帶來較小的直接或間接現實利益危害或潛在利益危害風險的消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導致公眾社會心理負荷逐漸產生、形成和發展的一種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形成和積累方式?;旌闲纬珊头e累模式是指公共政策制定、實施和完善過程中某種(些)主客觀原因突然或逐漸或交替混合生產和傳播的不符合社會公眾心理預期和需求并且可能給社會公眾帶來的重大和較小的直接或間接現實利益危害或潛在利益危害風險的消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導致公眾社會心理負荷突然大規模迅速或逐漸產生、形成和發展的一種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形成和積累方式。

這三種社會心理負荷積累模式可能導致的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形式是不同的,即突變式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和漸變式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其中,心理負荷中“最大的瞬間心理努力”引起的是突變式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形成和積累模式,由此決定的公共政策心理控制逆效應被稱為“突變式公共政策社會心理控制逆效應”,這是指公共政策制定、實施和完善過程中某些突發現實或潛在危害性大的“消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生產和傳播,導致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快速積累引起的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而“在一段時間內可進行的心理活動的量”導致的是漸變式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形成和積累模式,由此決定的公共政策心理控制逆效應被稱為“漸變式公共政策社會心理控制逆效應”,這是指公共政策制定、實施和完善過程中某些逐漸性、微小性現實或潛在危害性小的“消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生產和傳播,導致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逐漸積累引起的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盎旌鲜焦舱呱鐣睦碡摵尚纬珊头e累模式”導致的也不外乎以上兩種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

這樣,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可以根據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形成和積累的狀況劃分為兩類:突發式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和漸變式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這種分類對于進一步認識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根據不同的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采取相應的防范和應對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二)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形成原理

根據心理控制逆效應原理,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的形成可能有兩條路徑:其一,由于各種原因,公共政策制定、實施和完善過程中,消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的生產和傳播始終占主導,導致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形成和積累,進而直接形成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其二,公共政策制定、實施和完善過程中積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的生產和傳播占主導,逐漸形成了公共政策社會心理正效應,但是,突然或逐漸生產和傳播的消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導致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逐漸或突然形成和積累,進而導致公共政策社會心理正效應逆轉成為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結合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有關概念和分類,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的兩種形成路徑可以分別用圖2和圖3表示。

三、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基本原理

根據心理控制逆效應理論和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形成原理,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是決定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的關鍵變量之一,因此,揭示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形成和發展的心理學機制和規律的關鍵在于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形成和積累規律的研究?;谶@樣的認識,以下主要對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及其衍生變量的構念、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形成和積累原理進行系統分析,初步證明本文提出的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基本原理的科學性,并且為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的實證研究提供基礎。

(一)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構念界定

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是根據心理控制逆效應理論并且結合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研究需要構建的一個全新構念,主要用來衡量公共政策制定、實施和完善過程中消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可能引起的社會公眾心理負荷狀況。盡管對于它的研究未見系統文獻,但是,構成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構念的基礎概念都已經在相關領域有比較科學的認識。心理負荷是一個成熟的心理學名詞,而且它與不同學科融合形成的不同心理負荷概念已經在不同學科中得到廣泛運用,例如,與社會學結合形成的“社會心理負荷”概念,已經是公共政策等相關研究中關注的社會現象之一。所以,依據心理控制逆效應等應用心理學理論中的“心理負荷”和社會心理學已有的“社會心理負荷”等概念提出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構念具有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構念的界定主要基于心理負荷的定義。盡管關于心理負荷的定義尚未有定論,但所有的研究都注意到心理負荷是與任務、能力、個性、生理變量緊密聯系的,亦與環境變量、社會變量密切相關。因此,根據心理負荷有關概念和心理負荷主觀測量技術的已有研究成果,結合社會公眾評價和執行公共政策心理控制活動過程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推論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構念的主要內容有:第一,社會公眾評價和執行公共政策心理控制活動過程中個體的(消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加工是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產生和形成的內在根源,此外,由于心理負荷亦與環境變量、社會變量緊密相聯,所以,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還可能來自于自然、社會、政治、經濟和法律等環境方面的外部誘因;(7)本文只研究社會公眾消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加工過程中產生的社會公眾社會心理負荷,忽略環境等其他外部誘因對公眾社會心理負荷的影響,這也是公眾社會心理負荷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第二,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主要包括“社會公眾情緒負荷”“社會公眾需求挫折負荷”和“社會公眾時間心理負荷”;第三,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形成和積累狀況主要取決于消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傳遞的公共政策及其制定、實施和完善主體行為實際可能給社會公眾帶來的現實利益危害和潛在利益危害風險、以及信息總體數量和傳播的媒介、方式、時間(機)和頻率等綜合信息強度狀況,其中公共政策及其制定、實施和完善主體行為實際可能給社會公眾帶來的現實利益危害和潛在利益危害風險具有決定作用,消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總體數量和傳播的媒介、方式、時間(機)和頻率等綜合信息強度狀況具有重要作用。

根據以上推論,我們可以初步定義: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是社會公眾評價或執行公共政策心理控制活動過程中,消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傳遞的公共政策本身及其制定、實施和完善者不當行為實際可能給社會公眾帶來的“現實利益危害或潛在利益危害風險”及其心理加工活動和環境共同作用、影響形成的“社會公眾情緒負荷”“ 社會公眾需求挫折負荷”和“社會公眾時間心理負荷”質和量的總和。

(二)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分類和計算模型

為了進一步認識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及其形成和積累或降低過程狀況,根據以上定義,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可以從動態和靜態兩個方面進行分類:一方面是某一特定時點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質和量的總和”狀況,稱為靜態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它可以為科學測量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積累或降低狀況和規律提供計量起點和基礎。另一方面是在某一時間段內社會公眾的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質和量的總和”變化狀況,稱為動態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它可以為科學測量單位時間范圍內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積累或降低狀況和規律提供計量依據。

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可以通過設計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指數模型計算特定時點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指數值。為此,我們設計了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指數模型和變化速率模型分別計算和判斷特定時點的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及其積累或降低狀況。

第一,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指數模型。根據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的內容,決定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的變量有“社會公眾情緒負荷”“ 社會公眾需求挫折負荷”和“社會公眾時間心理負荷”,我們以“三維立體測度理論與方法”(8)張勇剛、湯方梅:《一種新的企業信息化水平測度方法——三維立體企業信息化測度理論與方法研究》,《重慶工學院學報》2005年第12期,第42-45頁。為依據和基礎,根據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指數測量需要,進行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指數測度設計,獲得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指數模型:B=∑bi*∑bij*f(Aij),i=1,2,3。其中,B為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綜合指數,反映特定時間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現狀和水平,b1、b2、b3分別為外因潛變量“社會公眾情緒負荷”“ 社會公眾需求挫折負荷”和“社會公眾時間心理負荷”的權重,bij分別為外因潛變量“社會公眾情緒負荷”“社會公眾需求挫折負荷”和“社會公眾時間心理負荷”的各自觀測指標的權重,f(Aij)為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指數的具體測量指標。

第二,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變化速率模型。為了測量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的積累或降低狀況,分別用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積累速率和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降低速率進行描述,它們的計算模型如下:

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積累速率=(特定時點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初始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t(初始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增加到特定時點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的單位時間)

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降低速率=(初始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特定時點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t(初始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降低到特定時點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的單位時間)

這兩個模型的測量結果可以為準確判斷公共政策制定、實施和完善過程中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的積累和降低狀況提供直觀依據。

1. 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破壞度構念界定

根據圖3所示的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形成路徑,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通過破壞公共政策社會心理正效應而形成,所以,為了準確測量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對公共政策社會心理正效應的破壞狀況,我們在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基礎上提出了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破壞度構念。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破壞度是指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對公共政策可持續性、社會公眾對公共政策的認同和信任或認同和信任意愿、社會公眾對公共政策主體的認同和信任或認同和信任意愿破壞程度的總和。

2. 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形成和積累原理

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形成和積累原理是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研究的重要和基礎內容之一。根據心理負荷形成和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構念界定等上述有關內容,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形成和積累基本原理如圖4所示。

四、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結構模型和測量模型的建立

根據結構方程分析方法,首先必須建立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結構模型,重點是內因潛在變量和外因潛在變量的確定;然后是建立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測量模型,重點是內因潛在變量和每個外因潛在變量測量指標的確定;最后是根據內因潛在變量和每個外因潛在變量測量指標設計測量量表。

(一)內因潛在變量和外因潛在變量的確定

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定義表明,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是消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引起的一種社會心理效應,它的主要表現形式有“社會公眾情緒負荷”“社會公眾需求挫折負荷”和“社會公眾時間心理負荷”。據此,我們定義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是內因潛在變量,外因潛在變量是“社會公眾情緒負荷”“ 社會公眾需求挫折負荷”和“社會公眾時間心理負荷”。

(二)內因潛在變量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測量指標的確定

根據“極少量和某一個方面的消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的生產和傳播可能導致社會公眾逐漸或突然放棄對公共政策及其制定、實施和完善主體的認同和信任或認同和信任意愿,甚至反對公共政策及其制定、實施和完善主體,進而影響公共政策可持續性”這一基本推論,消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導致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形成和積累,進而破壞公共政策可持續性,這在公共政策實踐中具體表現為社會公眾對公共政策及其制定、實施和完善主體認同和信任的放棄或認同和信任意愿的逐漸或突然放棄。這樣,內因潛在變量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測量指標可以初步設定為社會公眾“對公共政策認同和信任的逐漸或突然放棄”“對公共政策認同和信任意愿的逐漸或突然放棄”“對公共政策制定、實施和完善主體認同和信任的逐漸或突然放棄”“對公共政策制定、實施和完善主體認同和信任意愿的逐漸或突然放棄”。

(三)外因潛在變量測量指標的確定

1.社會公眾情緒負荷測量指標的確定

社會公眾公共政策信息(包括消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和積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認知過程必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心理過程,社會公眾公共政策評價和執行心理控制活動過程必然包含情緒心理過程,并且影響社會公眾對公共政策及其制定、實施和完善主體的評價。情緒心理學研究證明,情緒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特定情緒編碼系統理論指出,積極情緒包括興趣、喜愛、幽默、認可和興奮,消極情緒包括憤怒、好斗、頤指氣使、輕蔑、反感、緊張、悲傷、哀怨、戒備。這些研究成果已經在社會公眾消費行為研究中得到應用,并為研究社會公眾情緒負荷測量問題提供了重要指導和基本依據。

根據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表現形式和其他相關研究成果,我們認為,公共政策制定、執行和完善實踐過程中生產和傳播的可能給社會公眾帶來現實利益危害或潛在利益危害風險或兼而有之的消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是導致社會公眾消極情緒產生的最重要原因。社會公眾的各種消極情緒是社會公眾情緒負荷的表現形式,消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決定的社會公眾情緒負荷可以用“憤怒、好斗、頤指氣使、輕蔑、反感、緊張、悲傷、哀怨、戒備”等消極情緒表現形式進行描述。因此,根據上述消極情緒表現形式測量社會公眾情緒負荷并且據此獲得有關測量指標是科學可行的。

根據消極情緒問題的有關論述,參考《情緒自我評定索引量表》《哥倫比亞M-D量表》《自我防御-生活風格索引量表》有關測項陳述句,并且結合社會公眾公共政策評價和執行心理控制活動過程實際情況,外因潛在變量“社會公眾情緒負荷”的測量指標初步設定為消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的生產和傳播使得社會公眾對公共政策及(或)其制定、實施和完善主體有種憤怒的情緒、對抗的情緒、輕蔑和冷漠的情緒、反感的情緒、怨恨的情緒、戒備的情緒,以及感到生活在緊張狀態和感到悲傷或失望。社會公眾可以感覺到這些情緒,而且可以用“自我報告法”(9)自我報告法是情緒測量的重要方法,參見姜媛、林崇德:《情緒測量的自我報告法述評》,《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第135-139頁。進行測量。

2. 社會公眾需求挫折負荷測量指標的確定

社會公眾需求是一個十分寬泛而復雜的概念,也有不同的理論,其中最著名的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公共政策及其制定、實施和完善者的行為應該滿足社會公眾五個方面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情感和歸屬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社會公眾需求挫折負荷就是指可能給社會公眾帶來的現實利益危害或潛在利益危害風險或兼而有之的一定強度的消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導致社會公眾“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情感和歸屬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的挫折,進而形成和積累的一種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因此,我們認為,運用觀測指標“生理需求挫折”“安全需求挫折”“尊重需求挫折”“情感和歸屬需求挫折”“自我實現需求挫折”狀況測量外因潛在變量社會公眾需求挫折負荷是科學可行的。由此,外因潛在變量社會公眾需求挫折負荷測量指標初步設定為消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的生產和傳播使得社會公眾感到有質量的物質生活得不到保障、安全需要得不到保障、尊重得不到保障,缺乏社會歸屬感,感到公民尊嚴、權利和自我價值難以實現。

3. 社會公眾時間心理負荷測量指標的確定

時間心理學認為,人有過去時間觀、現在時間觀和未來時間觀(包括超未來時間觀),這三種時間觀對人的行為產生不同的影響。據此,可能給社會公眾帶來的現實利益危害或潛在利益危害風險或兼而有之的消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的生產和傳播對于社會公眾不同時間心理狀況而言,可能帶來不同的時間心理壓力或負荷,即社會公眾時間心理負荷。

時間心理學家還設計了“津巴多時間觀念表”(ZTPI),這也為設計外因潛在變量社會公眾時間心理負荷的測量指標提供了基本依據。這樣,社會公眾時間心理負荷測量指標可以參考“津巴多時間觀念表”并且結合社會公眾公共政策評價和執行心理控制活動過程實際情況獲得,所以,外因潛在變量社會公眾時間心理負荷測量指標初步設定為消極特征公共政策信息的生產和傳播導致社會公眾時常想起過去的類似傷害、擔心隨時會發生不測傷害、非常擔心未來發生不測傷害。

(四)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結構模型和測量模型建構

根據上述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內因潛在變量和外因潛在變量及其測量指標設定,可以建構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結構模型和測量模型(圖5):

五、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綜上所述,本文完成了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基本框架的研究。然而,關于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深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公共政策社會心理逆效應測量量表的進一步優化和實證研究;第二,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負荷測量量表的開發設計和實證研究;第三,公共政策社會心理資源測量量表的開發和實證研究;第四,公共政策社會心理正效應測量量表的開發和實證研究;第五,公共政策社會心理效應理論體系的構建和進一步研究。期望本文能夠為這些問題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基礎和啟示。

猜你喜歡
社會公眾公共政策消極
論中國法院執行公共政策的價值邏輯
消極的后果
公共政策中社會排斥的產生根源及其防范對策
公共政策視域下精準施策問題探究
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價值實現及作用
數字化媒體時代影響性訴訟生成機制研究
社會公眾二孩生育影響因素研究綜述:2003—2015
試論社會公眾承擔低碳社會責任的領域和方式
社會公眾追究政府生態責任的角色定位
讓自己發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