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對知識進行編輯加工時應重視的問題與原則

2022-10-03 01:00趙愛清
新聞研究導刊 2022年14期
關鍵詞:版權知識新媒體

摘要:新媒體已經成為人們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渠道,通過新媒體傳播的知識大多需要進行二次編輯加工,其作品具有明顯的碎片化以及二次加工的特征,不同類型的作品創新程度不同,著作權的歸屬也不同。目前新媒體傳播中關于版權糾紛和價值導向偏頗的問題日益引起重視。文章通過對新媒體知識內容的分析,根據創新程度的不同,將新媒體知識加工分成三種類型,進而提出新媒體編輯必須遵循精準性、創新性和正向引導的原則,力爭實現內容的創新與價值增值,同時還要掌握解決現實難題的必要的法律知識與技巧。最后針對目前比較常見的“斷章取義”“標題黨”、版權糾紛問題提出解決的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知識;二次加工;版權;創新;原則

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4-0090-03

①本文所研究的知識是指通過圖書、期刊、報紙等傳統媒體或新媒體公開出版發布的知識性信息,是人類在實踐中認識客觀世界(包括人類自身)的成果,包括事實、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實踐中獲得的技能,其判斷標準在于實用性。不包括以純娛樂為目的的藝術類內容和信息。

一、問題的提出

互聯網改變了人們閱讀和學習的方式,借助互聯網、移動終端和數字技術等手段,新媒體日益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重要渠道。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2020年有76.7%的成年國民進行過手機閱讀[1]。新媒體在信息傳播方面具有快速、生動與覆蓋面廣的優勢,并直接促成了知識付費行業高速發展,如喜馬拉雅、得到和樊登讀書等成功的案例不斷涌現。隨著新媒體傳播的快速發展,除了一些知名的新媒體傳播平臺(如抖音、今日頭條)外,主流媒體和傳統出版傳媒機構也紛紛開啟新媒體運營,走上了媒體融合的道路。

當知識①以不同的形式在新媒體渠道傳播時,一般都需要對原創內容和素材進行編輯、演繹甚至二次創作,將知識內容轉化為適合新媒體傳播的作品。因此,基于原著或者同一項研究成果可能衍生出多種形式的作品,以滿足不同的媒介風格與不同受眾群體的需求,這些作品對知識進行二次編輯加工的創新程度表現出極大的差異,新媒體作品與原作品之間的著作權關系也不盡相同,很容易出現侵權現象和知識產權糾紛。中國裁判文書網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6月11日,以“著作權”“網絡傳播”“復制權”“合理使用”等為關鍵詞,共查詢到生效文書2436份。另外,由于新媒體傳播的主體分散化,其權威性和嚴肅性無法與傳統媒體相比,某些作品為了獲得流量而傳播低俗、庸俗或價值導向偏頗的內容。如何準確識別創新與侵權的邊界,如何正確對知識進行二次編輯加工,是新媒體傳播中編輯和制作人員無法回避的問題。

二、新媒體傳播中對知識進行二次加工的類型

根據筆者對現實的調查與分析,目前新媒體傳播渠道對知識的二次加工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其創新程度以及著作權歸屬方式也不同。

(一)復制轉變形式類作品

這一類作品的編輯工作相對簡單,其主要目的是轉變知識內容的表現形式,是將知識從傳統媒體轉換到新媒體的必經之路。常見的是將圖書、期刊、報紙的內容轉變為適合新媒體傳播閱讀的形式,以圖文配樂、有聲書或者視頻的方式在新媒體平臺提供給讀者,例如將某小說轉變為有聲書的方式上傳到平臺。此類編輯加工對原作品內容主要是復制轉變表達方式,也包括必要的精簡和結構上的重新組合,以適應讀者碎片化閱讀的需求。此類新媒體作品以原著為基礎和依托,在內容上沒有明顯的創新和增量信息。因此應獲得原著作權人的授權,并支付相應的報酬。

(二)演繹類作品

目前,新媒體平臺上大量的圖書解讀類節目屬于在原作品基礎上進行的二次加工和演繹,“其內容既包括原作品作者的基本表達,又包含演繹作者的獨創性表達”[2]。此類工作帶有改編和創意的元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引導讀者和消費者,滿足人們對知識精華的快捷習得與領會。樊登讀書就憑借對書籍的閱讀力、詮釋力、再創造力及演說能力,借助媒介技術提供解決社會大眾閱讀問題的新渠道。其吸引讀者的關鍵因素包括“講書人”的能力、被選中的書籍蘊含的功能性內容以及呈現書籍精華的多樣形式[3]。此外,將某一專門領域的知識(如醫學健康類)加工為通俗的科普類作品也屬于演繹類。顯而易見,這種類型的編輯加工運用了現代網絡和新媒體技術,以原作內容和知識為基礎,加入了新的元素,并融合了編輯加工者自己的技術和觀點,具有一定的創新性。新媒體編輯在此過程中的勞動是綜合性的,包括選題策劃、收集和篩選知識信息、對知識解讀重構改變闡釋方式等。在文案創作過程中須厘清對原始知識的引用和創新的邊界,規范引用行為,做到“合理使用”,避免產生侵權問題。

(三)創新類作品

基于那些已經進入公共領域不再受知識產權保護的作品,如歷史典籍與名著,根據研究者提供的文案內容編輯新媒體作品,其核心價值包含了創作者的智力成果,類似于原創作品。例如《蔣勛說紅樓夢》《蒙曼品最美唐詩》等,這些作品是作者自身研究成果的新媒體展現,也是知識價值增值程度最大的勞動,屬于知識再生產。此類作品的內容創作者擁有著作權,在此過程中,新媒體編輯人員的主要角色任務是選題策劃,政治和價值導向把關審核,為創作者提供技術服務,并為作者提供修改完善的意見和建議。新媒體平臺根據合同或協議擁有新媒體作品的獨家傳播權和收益權,因此,事前簽訂完備的合同是避免此類作品產生著作權糾紛的關鍵。

三、新媒體編輯工作中須遵循的原則

新媒體編輯在對傳播內容進行二次加工與審核時,至少要遵循三條原則。

(一)精準性原則

首先,在內容的選擇和策劃上要精準滿足目標受眾的需求,突出特色?!霸谛旅襟w環境下,社會主流文化日益分裂為無數的文化碎片,市場分化為無數個不同的細分領域,產品的種類和數量得到極大豐富”[4]。新媒體編輯根據受眾使用媒介的過程,即羅森格倫提出的“問題”(problem)—“解決”(solution)—“動機”(motive)的邏輯[4],在確定的目標領域找準客戶的需求,在內容的選擇和加工環節找準需求者的“痛點”,從問題入手直擊痛點,再提供明確的解決方案,引導讀者進行深度閱讀與互動。

其次,精準轉換原素材知識的精髓。對內容進行二次加工時做到精準轉換,使核心內容和精髓保持不變,在此基礎上進行必要的延伸與拓展,這就要求新媒體編輯除了擁有新媒體技能外,還要有較高的文化和學術素養以及超強的文案寫作能力。

(二)創新性原則

信息爆炸使人們的專注力成為稀缺資源,那些能夠吸引人們產生興趣和投入精力的內容,必然是具有鮮明特色和創新性的。傳統媒體中知識產品的價值可以通過媒體的權威——嚴格篩選和媒體品牌來“貼標簽”賦能,如發表在國際知名刊物上的論文容易被人們默認為是高價值的。而作為新興領域,新媒體作品的受歡迎程度更多地由消費者的關注度和偏好決定,因此,創意以及內容形式的創新性就是競爭力的硬核。具體來說,新媒體編輯在對知識進行二次加工時,運用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改變知識的表達方式使其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這種勞動凝結了編輯制作人員的智慧和創意。對原作品內容進行新的闡釋和演繹,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性的增值勞動。毫無疑問,創新性是持續吸引受眾及提高影響力的基石,也是有效規避著作權糾紛的法寶。

(三)正向引導原則

編輯工作必須以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法律規則為準繩,才能使作品獲得更多讀者的青睞,并擁有持久的生命力。無論是知識的生產還是傳播,目的都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服務,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務。只有堅持正向引導原則下生產的作品,才能實現知識的持續和有效傳播。編輯人員在對新媒體傳播內容進行選擇、審核與加工時,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傳播具有正能量和對社會、對人民有益的、健康的內容?!昂霌P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5]。新媒體編輯應杜絕為博眼球吸引流量和漲粉而產生的低俗創意。

四、實踐中須重視的問題與技巧

新媒體編輯在處理知識信息時,既要堅持原則追求高質量的內容,又要吸引受眾的關注滿足用戶需求,在實際工作中常常面對一些矛盾需要平衡,需要不斷探索運用科學合理的技巧和方法解決困難。以下就目前突出的幾個問題進行分析。

(一)碎片化傳播的高度濃縮應避免斷章取義

知識信息在新媒體平臺上傳播的突出特點是碎片化,這種趨勢是為了適應人們閱讀方式的碎片化。例如,普通用戶在抖音平臺上可以發布的視頻為15秒,最長也不過5分鐘;有些講書節目在幾個小時內將一本書的精華內容和主要觀點梳理出來。對學術期刊來說,這種碎片化的傳播更需要對內容進行高度濃縮,打造適合多種媒體傳播的多元產品系列[6]。無論是哪種新媒體表現形式,都需要高水平的內容文案作支撐。因此,在對基礎內容進行二次編輯加工時,既要進行高度的概括濃縮,又要避免斷章取義甚至對原作的曲解,處理不好這一矛盾,就容易偏離精準性原則。為解決這個難題,編輯制作人員必須對原作內容及相關領域的知識非常熟悉且充分理解,并具備高超的文案寫作能力。在實際工作中,新媒體編輯除了事先認真閱讀原素材的內容、查閱相關領域的資料外,還可以邀請原著作者或者相關專家學者參與知識的二次加工,通過編輯與作者之間充分的溝通合作,實現對內容的精確濃縮,并力爭創新增值。

(二)既要激發讀者的興趣,又要避免淪為“標題黨”

對新媒體產品而言,用戶能否“入場”閱讀,標題起得好不好尤為重要[7]。一個好的標題能夠第一時間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和興趣點,繼而吸引其點擊和深入閱讀。然而網絡傳播中層出不窮的“標題黨”現象泛濫,有些標題與內容完全不相干,甚至會產生負面影響,這既會誤導讀者,浪費讀者的精力,也違背了精準性和正向引導原則?;诖?,編輯人員需要在標題的修辭上兼顧新穎和嚴謹之間的平衡。一方面,在確立標題時要考慮新媒體傳播的特點和受眾的心理,利用創意和別出心裁的方法,激發讀者的好奇心、興趣點和互動欲望。另一方面,要保證標題與內容存在邏輯上的關聯性??梢葬槍Σ煌膬热莺湍繕耸鼙娺M行區別化處理:如果是將專業性的學術內容轉換為新媒體形式,則仍然以嚴謹為首要標準,標題中突出內容的創新之處和價值,不必過分追求標題的新奇效果;如果是科普性質的改編作品或者大眾文化類作品,則考慮運用一些技巧,采用新穎有趣的標題。例如,制造懸念或者利用強烈的對比沖擊激發讀者的好奇心,借用某些熱詞、巧用數字排比等句式修辭,或者利用標題的矛盾和熱點話題激發讀者的互動表達欲望,但必須避免“文不對題”的問題。

(三)力爭創新的同時避免版權糾紛

新媒體作品內容的來源通常是傳統媒體的作品,此外還需要運用一些輔助性的素材,如圖片、視頻、音樂等。如果直接采用,則會面臨侵權問題;若用于盈利,還會面臨訴訟賠償的風險。因此,新媒體編輯必須具備相關法律知識,在編輯加工過程中能夠明確識別出哪些行為屬于侵權,哪些行為屬于合理使用,從而規避侵權風險。一方面,從工作流程來看,首先,要做到規范引用,減少直接復制原著內容的比例,遵循“合理使用”中的“少量”標準。其次,充分利用無須授權的資源,包括處于公有領域的作品、開放存取資源以及不適用版權法保護的內容,使用這些資源無須為版權問題擔憂[8]。最后,最大限度進行深度的、獨立的解讀和詮釋,增加新的信息,并進行內容創新。另一方面,從外部監管治理環境來看,隨著國家對新媒體平臺的治理監管日益完善,將進一步明確新媒體節目內容的規范,如果網絡服務提供者明知或應知用戶提供的新媒體類作品侵權,則應與用戶共同承擔侵權責任。因此,新媒體編輯還要充分了解第三方平臺的發布門檻和限制條款。

五、結語

新媒體對社會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知識通過新媒體進行網絡化和數字化傳播必將更加廣泛,國家對新媒體的治理規范也將越來越全面。新媒體編輯在內容上審核和把關的責任重大,同時肩負著創新的任務。因此,文章提出的精準性、創新性和正向引導原則,是保障新媒體知識內容質量的基礎。在對知識進行二次加工編輯的過程中,新媒體編輯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技能,包括政治方向和價值判斷、知識儲備、法律、新媒體技術、用戶維護服務能力等,并針對實踐中出現的各種難題和矛盾,運用靈活的方式加以解決。

參考文獻:

[1] 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權威發布[EB/OL].澎湃新聞客戶端,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369739?ivk_ sa=1024320u,2021-04-24.

[2] 吳瑤,張亞莉.有聲書版權的主體認定與權責鏈關系[J].青年記者,2021(12):80-83.

[3] 洪芯儀.從“樊登讀書”APP看書籍解讀對社群化學習的影響[J].文化產業,2022(2):4-6.

[4] 高貴武,連哲.試論新媒體環境下電視“長尾”市場的開發[J].國際新聞界,2013(2):40-48.

[5] 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EB/OL].新華社,http://www.gov.cn/xinwen/2022-04/24/content_5686923.htm,2022-04-22.

[6] 趙愛清.媒體融合時代學術期刊傳播力的評價與提升路徑[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22(2):70-77.

[7] 陳玲.新媒體爆款產品標題的主要類型與風格特征[J].傳媒,2022(4):67-69.

[8] 江津.出版業應對新型版權侵權行為的策略研究[J].傳播與版權,2019(3):183-185.

作者簡介 趙愛清,博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編輯出版與傳播學。

猜你喜歡
版權知識新媒體
習題變一變 思維現一現
是“知識”,還是“知識權力”追求?
微信傳播與版權法定許可制度的適用與建構
新聞作品權利歸屬與行使中的利益平衡
新聞版權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與重構
愛與知識的力量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對農廣播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