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卦九五爻辭中“誡”字新詮
——以“網開一面”故事文本考釋為基礎

2022-10-09 12:01瑩,王
福建技術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文獻

林 瑩,王 晨

(1.福建江夏學院宣傳部,福建福州 350108;2.清華大學a.人文學院;b.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北京 100089)

一、《比》卦“網開一面”故事考辨與文本詮釋

商湯“網開三面”記載侈矣,今日為人所熟知的成語“網開一面”即由此而來[1],相關故事的改寫又散存于諸文獻中。今擇其重要者,區分4種類型。

1.諸侯聞之而贊嘆,文獻出處有《史記·殷本紀》《金樓子·興王》;2.天下、諸侯及前朝之民聞之既贊嘆且歸附,文獻出處有《呂氏春秋·異用》、馬王堆帛書《繆和》《淮南子·人間訓》《說苑·尊賢》《大戴禮記·保傅》;3.士民聞之而親上,文獻出處有《新書·諭誠》;4.改作較多,文獻出處有《新書·禮》。

討論完商湯“網開一面”故事,再來看《比》卦九五爻辭“王用三驅,失前禽”及《象》傳“舍逆取順”,雖然學界在具體部分有分歧,但主要為以下三種意見。

第一種是王弼認為《象》傳之“逆”為逆來,“順”為順取。逆來趨己者舍之,背去逆走者射之。九五愛于來而惡于去,所以常失前禽。這里的“前”值得重視,王注隱晦,大體是指失“前來”(孔穎達補充曰:“獨比所應則所比為失?!?之禽也??追f達繼承王《注》,補充曰:“顯比之道,與己相應者則親之,與己不相應者則疏之?!盵2]38孔注在很大程度上強調的是王者不濫用弘闊之道,而是親疏有別。此外,王弼補充了先儒關于“三驅之禮”的討論,先儒普遍以“三驅之禮”為“三度驅禽而射之”,褚氏之儒則以為是三面著人驅禽,左、右、后皆有驅者。

其二則是鄭《注》與程《傳》的看法,鄭《注》曰:“王因天下顯,習兵于搜狩焉。驅禽而射之,三則已發軍禮也。失前禽者,謂禽在前來者,不逆而射之,傍去又不射,唯背走者,順而射之。不中亦已,是皆所以失之,用兵之法亦如之。降者不殺,奔者不禁,皆敵不殺,以仁恩養威之道?!盵3]鄭《注》釋“前”為“前來”,“順”為“順向背己者”,兼有“順便”之義。鄭《注》比附用兵之法,迂闊難從,然其以之彰顯仁德,不以捕殺為目的的精神內核為程《傳》所繼承。盡管無論是前、順逆還是狩獵模式上程氏均有不同于鄭氏者,我們依然將二者合觀。程《傳》認為三面當為左、右、前,從此三面驅之。前開一路而失“前去”之禽,示好生之德也。仔細玩味程《傳》,會出現一個令人困惑的矛盾點,既然失去的是“前去”之禽,則以王、孔之說觀之,這必然屬于背己之不用命者,對此,程《傳》又論及:“只取其不用命者,不出而反入者也?!盵4]51由此可知,“前去”逃命者為用命,“前來”反入者為不用命。在《象》傳“舍逆取順”的解釋中更是補充道:“禮取不用命者,乃是舍順取逆也。順命而去者皆免矣?!侗取芬韵虮扯?,謂去者為逆,來者為順也。故所失者前去之禽也,言來者撫之,去者不追也?!盵4]66程氏區分《比》卦與禮書之義,然以程說觀之,王者三驅完全是在顯示仁德,來去均無所獵取了。值得注意的是,程頤指出這則爻辭應當與《禮》書及成湯祝網合觀,示天子不合圍之義。

第三種是其他說法,如馬融以“一曰乾豆,二曰貴賓,三曰君庖”解“三驅”等,均與本爻關系不大,茲不贅述[5]。

分析完以上三種討論,筆者在解釋上傾向于第一種說法,在部分的義理發揮上采納第二種說法的合理內核。我們認為,從史料辨證的角度看,與《比》卦“王用三驅,失前禽”雖在敘事模式上有共性,但在故事細節上存在著相當的差異。然后人牽合二者,將湯去三網之場景納入到《比》卦田獵之事中,以其事觀之,二者方枘圓鑿;以其義觀之,二者若合符契。

二、《比》卦九五爻辭的故訓與新說

對“網開一面”故事予以考辨及文本詮釋后,回歸到《比》卦爻辭的討論上來??傆[本爻的故訓新說,解釋難點主要在“誡”字上。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階級史論在學界的流行,“邑人”的身份與階級屬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討論[6]。與今傳本用字不同,虞翻所據底本作“戒”[7]。虞氏勾連《師》《比》,以《師》解《比》,以六五坤虛無君而處下爻之中的“邑人”樂比之解“不戒吉”,李道平則明確為“故不待告戒而自比之”[8]。朱駿聲從之,言:“使師二上居五中,故不誡告也?!盵9]廖名春先生以“戒”為本字,言“顯示親比,天子田獵時三面驅圍,前方的禽獸走失,圍獵的邑人不加守戒,吉利。這是天子顯示好生之德以親比團結人”[10]。然而用“守誡”之“戒”來解釋這則爻辭,似略有不合。此外,廖先生對“邑人”的解讀也值得商榷,“邑人”一詞被先生具體為“圍獵的邑人”,這無形之中改變了《周易》古經文本本身提供的信息,將泛指變成了特指。

此外,帛書《繆和》作“邑不戒”,如果帛書《繆和》不誤,不屬于脫文,則“邑人”與“邑”的關系,究竟是簡單的脫文還是有所區別就值得探討了,更為妥當的做法是寫作“邑人/邑”,這里姑且作“邑人”,后仿此。王弼《注》解“邑人不誡”為“邑人無虞,故不誡也”,顯然以“警誡”視之??追f達直用其義,未有新解[2]。孫星衍從王、孔說,補充了(王)用中正,討伐有常故民無虞之義[11]。董業鐸先生則從象數角度對俞說予以補充論證,其言“坎為加憂,而互艮為止,錯兌為悅,憂止而悅,故曰‘不誡’。眾皆其比,都是朋友,無須戒備警惕,孟子所謂‘與民偕樂’之義。后世人君,出則警蹕,戒備森嚴,大違圣意?!盵12]程頤對本爻爻義有過精彩的概括,其言:“先王以四時之畋,不可廢也,故推其仁心,為三驅之禮,乃《禮》所謂天子不合圍也。成湯祝網,是其義也”。然程氏解“邑人不誡,吉”為“誡,期約也。待物之一,不期誡于居邑,如是則吉也”[4]51。金景芳、呂紹綱先生從程氏及曹元弼說,以“不誡”為“不相誡約”,“王者不因為邑人近則丁寧告誡而使來親己”[13]。細審是說,不僅前后之“誡”的理解未能做到一致,翻譯更為晦澀迂曲,不可從。檢《故訓匯纂》,程說無據。顯然,程《傳》在“誡”之訓詁上存在著無法落實的缺陷,生造一“期約”“期誡”義,不可信從。朱熹《本義》以九五爻為陽爻,示君居尊位以攝眾陰爻。言“天子不合圍,開一面之網,來者不拒,去者不追……蓋雖私屬,亦喻上意,不相警備以求必得也”[14]。朱子每每于程《傳》取義,這里遵從古注,顯然是意識到程氏訓詁之非也。俞樾《群經平議》從虞氏本,以“誡”當讀為“駭”。尚秉和先生糅合朱子之說與俞說,然不采納俞氏具體的訓詁,言不誡者,“謂王師寬大,所至之邑,百姓仍安居樂業,人人親附,不驚誡也”[15]55。值得注意的是,尚氏在溝通《象》傳的時候認為“上使中者,言五所遺師徒,合乎中道,故無過舉,得不誡也”[15]56。筆者認為尚氏的翻譯做不到字字落實,且爻辭與《象》傳的“誡”義無法保持一致性的理解,不可從。這也啟發我們應該注意尋找新的解釋理路,溝通爻辭與《象》傳,具體的討論詳見下文。

三、“誡”字新詮與《比》卦九五爻辭解詁

結合第一節對《比》卦“網開一面”所涉故事及同文文獻做過的梳理工作可知,在以上諸說外,有兩條新的解釋理路值得學界重視,即“諸侯來朝歸附”與“下親其上”,筆者認為應該以故事的整體框架為基礎,從這兩個視角尋找解決的突破口。

一個是黃凡先生以“不”當讀為“丕”,大也?!吨芤住分械摹安弧?,如《小畜》卦九五爻辭“有孚攣如,富以其鄰”。阜陽本有異文作“有復(孚)攣如,不富以其鄰”。侯乃峰先生以為阜陽本“不”涉《泰》卦六四爻辭而衍,除衍文說外,“不”可以為無實義發語詞,或讀為“丕”亦可也,大也。白于藍先生系統總結過相關語料,不贅[16]。黃氏的意見值得重視,然黃先生將“邑”解釋為“周國”,“不誡”解釋為“丕誡”,大加勸阻,言周國人大加勸阻(王),則顛倒情實,難以為據[17]。

從“網開一面”的故事可知,王行仁政而天下之民歸焉,即“諸侯來朝歸附”。按照這種思路,“邑人不戒”當讀為“邑人不/丕戒(屆—至)”?!对娊洝ど添灐ち易妗罚骸耙嘤泻透?,既戒既平?!泵秱鳌穬H訓“至”也,未言依據為何[18]493。馬瑞辰認為毛《傳》之由乃借“屆”而來,然馬氏以為《詩》承“和羹”而言,當訓為“備”,和羹必具備五味也[19]。程俊英言:“戒,通屆,至?!盵20]

與“誡”及“屆”可以聯系的有《詩經·小雅·采菽》,其曰:“載驂載駟,君子所屆?!编崱豆{》云:“屆,極也?!盵18]333《晏子春秋》引之載:“且《詩》曰:‘載驂載駟,君子所誡’,夫駕八,固非制也。今又重此,其為非制也,不滋甚乎!”吳則虞《集釋》載孫星衍《晏子春秋音義》曰“《小雅·采菽》之詩,‘誡’作‘屆’,《箋》:‘極也?!矗寒攺拇??!墩f文》:‘誡,敕也?!盵21]26王念孫則在“君子所誡”條批駁《晏子春秋》引文之非是,乃俗音所亂,當以《毛詩》本用字為是。王氏從兩個層面予以了批駁:在音韻層面,王氏指出“屆”與“誡”本不可通假,乃俗音所亂,本當作“屆”;從另一個層面即無論是詩義、諸侯之禮還是宋王應麟《詩考》所載異文的角度看,《晏子春秋》引詩之異文均不可從也[22]。蘇輿《晏子春秋校注本》同意王念孫說,并指出“馬瑞辰釋《詩》引此,遂據以為假借字,殆不然歟!”

王說可從。從音韻上看,“誡”為見母職部,“屆”為見母質部。雖然聲母相同,然韻部存在著一定的距離。雖然《楚辭》中有職、質合韻的現象,然而它們分屬甲乙兩類韻,這種跨類的通假并不多見,應該更加謹慎地對待這一類古注。

從文義辨析上看,吳氏指出,鄭玄所論《詩》義與晏子因愛嬖“重駕”取《詩》旨以勸諫景公的目的不合[21]28。王氏不取鄭《箋》“法制之極”說明矣。雖然王氏沒有進一步的申說,但是涵詠《詩》義,可以體會到晏子引《詩》,更多的是側重強調車馬之制為君子的代表,班次有度,不可逾矩。而《晏子春秋》之所以有此異文,也很有可能是本來不誤,后之傳抄者或者刊刻者感覺《詩》意與晏子的引用之以論證的目的之間的關系過于隱晦,且不明世移音變,以與“屆”音近之“誡”為是,取“誡”之“警敕”義溝通二者,言車馬之制當為君子所深警敕者也。當然,王氏的討論也存在著一定的瑕疵,其“三馬(驂)四馬(駟)當誡,則諸侯但可駕兩馬矣”之類的反駁,是拘執文意的立論,雖可申說其意,未可言體貼致誤之由也。

結合故訓新說及這一理解思路可知,這些說法或有增字解經的毛病,或有缺失禮義的誤讀,或有顛倒情實等諸多問題,均難以令人信服。因此需要尋找其他的解決思路,即“下親其上”。

在系統回顧學界的探索史后可以發現,在傳世與出土文獻的用字均無明顯的差異,異文與故訓新說也不能對理解爻辭有所啟發的時候,應該從訛字的可能出發去重新觀照這個問題。筆者認為“邑人不誡”中“誡”為同形訛混字,當為“試”字[23]70?!侗取坟跃盼遑侈o當為“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試,吉?!逼渫暾问疆敒椤帮@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試(王),吉?!痹谶@里承前省略了主語“王”。

這樣訛混的現象有著傳世文獻作支撐,現迻錄于下并作具體的分析。

《楚辭·天問》載:

何試上自予?忠名彌彰。

洪興祖《補注》曰:

屈原言我何敢嘗試君上,自干忠直之名,以顯彰后世乎?誠以同姓之故,中心懇惻,義不能已也。試,一作誡。[24]

《韓非子·揚權〈搉〉》[25]載:

下匿其私,用試其上;上操度量,以割其下。故度量之立,主之寶也;黨與之具,臣之寶也。臣之所不弒其君者,黨與不具也。

謝希深《注》曰:

下既有羨之心,常匿私以試其上,故上必當操度量以割制其下也。[26]

《說苑·奉使》載:

端以此誡寡人乎?國可伐也。[27]

除“試”與“誡”相混外,有“式”與“戒”相混例,如:《尚書·康誥》“自作不典,式爾”[2]202,《潛夫論·述赦》引“式”作“戒”。彭鐸先生言:“‘戒’當作‘式’”[28],未言理據。程水金先生指出:“‘戒’當為‘式’,乃形近而偽”[29],這是很正確的意見。

按:除去清華簡《說命》“弋(試)亓(其)上”當為“臣民懷挾偽詐以試探、蒙蔽君主”外[23]70,傳世文獻中用“試”字來表示在下者懷奸宄之心以試探在上者之義,其深層義即是挾叛亂之心而有所圖謀也。

此外,相關文例也可以作為旁證,如《郭店楚簡·唐虞之道》簡9載:

除去文獻與字形的證據,從義理角度看,反觀《象》傳的解釋(“顯比之吉,位中正也;舍逆取順,失前禽也;邑人不誡,上使中也”[15]56),傳統的說法如朱熹,黃、張二氏“屬下邑人也不相警備,這是君上使下屬保持中道”,顯誤。因此,溝通《象》傳的合理途徑只有可能將“誡”替換為形近易混的“試”字才能做到。值得注意的是,程《傳》雖然在“誡”之訓詁上存在著無法落實的缺陷,生造一“期約”“期誡”義,然其無論是對九五爻辭還是對相應之《象》傳的理解,都是準確的。程《傳》解《象》曰:

顯比所以吉者,以其所居之位得正中也,處正中之地,乃由正中之道也。比以不偏為善,故云正中。凡言正中者,其處正得中也,《比》與《隨》是也。言中正者,得正與中也,《訟》與《需》是也。[4]51-52

與程《傳》可以合觀者,如《文子·精誠》載:

老子曰:人主之思,神不馳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懷其仁誠之心,甘雨以時,五谷蕃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月省時考,終歲獻貢,養民以公,威厲不誡,法省不煩,教化如神,法寬刑緩,囹圄空虛,天下一俗,莫懷奸心,此圣人之思也。[33]

按:馮勝君先生指出此“誡”當為“試”字之誤?!痘茨献印ぶ餍g訓》也有“養民以公”[34]的討論,概括來說就是以公道養民則百姓沐浴教化,民風淳樸敦厚而不懷叛心,牢獄空置而刑罰不興。

與上文所述“試”字合觀可知,以公心養民、使民,則民風淳樸;反之,則民有覬覦、叛亂之心。此所謂公者,即《象》傳所謂“正中”者也,《象》傳以爻位蘊含的義理補足了“邑人不誡”背后的德義。與“顯比”合觀,不偏不黨,光明正大,寬宏包容(孔穎達謂之“弘闊之道”[2]38)的“顯比”是概言之,具體而微地以仁愛、寬宏之德示民、以公心養民的“王用三驅,失前禽”是析言之。其結果當然是邑人不試探了。緣由即是《象》傳解釋的“上使中也”?!断蟆穫魈幹形?,由或用中道的思想,學界很自然可以與“允執厥中”,“中庸”之道及清華簡《保訓》的“持中”等問題聯系起來。筆者認為《象》傳所言的“上使中也”應該注意與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限于本文主題,茲不贅述。

驅禽以示仁,顯仁以化民?!渡袝酚醒?,“一人有慶,兆民(或本作“萬民”)賴之”,誠哉斯言!

猜你喜歡
文獻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A brief analysis of building waterproof materials
Carriage to eternity: image of death in Dickinson and Donne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Hand Hook Lace in Fashion Design
A Narrative Study on The Bellarosa Connection
The Use of Futures and Forward in Risk Reduction,Speculation and Arbitrag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An analysis of media coverages of Diaoyu islands dispute from American media and Korean media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