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減”背景下基于使用者需求的小學建筑改造設計策略研究
——以太原市新建路小學為例

2022-10-25 03:41太原理工大學建筑學院
建筑與文化 2022年10期
關鍵詞:教學樓專用雙減

文/秦 晴 太原理工大學建筑學院 助 教

徐 強 太原理工大學建筑學院 副教授

引言

近期以來,“雙減”成為了教育乃至社會領域的熱點話題,國家提出要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政策實施后,小學生在校時間大幅延長,校內教學活動類型和方式也有不同程度的改變。教育模式的變革對我國數量龐大的既有小學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探尋新的教育環境下小學建筑使用者的各方面需求,并基于此對現有大量建造年代較早、設計理念較為落后的小學建筑進行提升改造就顯得尤為重要。

1 研究背景

1.1“雙減”政策概述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意見》),提出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學校課后服務基本滿足學生需要,學生學習更好回歸校園,校外培訓機構培訓行為全面規范”的工作目標[1]?!兑庖姟分忻鞔_要求學校要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校內課后服務,并且要提升課后服務水平,保證課后服務時間[1]。這就意味著此前普遍存在的義務教育階段“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局面將發生改變,學生學習與生活重心將由校外轉回校內。為實現這一目標,《意見》中還提出學校的課后服務時間原則上不早于當地正常下班時間,并根據需求提供延時托管服務;同時要求在課后服務時間內開展各類科普、文體、藝術、勞動、閱讀、興趣小組及社團活動。

1.2“雙減”政策下小學教育模式的轉變

“雙減”政策的實施,是我國當前基礎教育發展中的重大變革,使得教學的主陣地重新轉移回校園[2]。這不僅意味著學生、學校及家長三方將面對新型教育模式下的一系列變化與挑戰,也同時意味著義務教育階段校園建筑的既有使用方式與需求將發生轉變。對于小學來說,最明顯的變化在于在校時間大幅延長。此前小學放學時間普遍為三點半到四點,而目前均延長至六點或更晚。延長的兩小時左右被用于“雙減”提出的校內課后服務,這占據了學生每天在校時長的25%~30%,成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3]。課后服務在提出時強調要為學生提供涵蓋多個領域、跨學科的服務項目和內容,采用班級制、講座式、社團式、一對一式等多種形式,供學生自愿選擇[3]。但目前部分小學由于場地及設施設備不足、教學資源短缺等原因,課后服務有名無實,很難開展,現有的小學建筑空間環境難以滿足新政策下的使用需求。

1.3 基于使用者需求設計的必要性

我國對于建筑使用者需求、使用行為及使用后評價的相關研究與西方學界相比起步較晚。早在20 世紀60 年代左右,西方建筑界就開始了基于使用者需求的建筑使用后評價研究與實踐[4],并逐漸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2009 年,吳碩賢院士提出“為建筑物的使用者著想,為他們設計良好、適用的建筑空間”[5],將國內此前僅停留在理論探索階段的建筑使用后評價研究推向至建筑領域的熱點話題,并逐漸納入到設計者的實踐當中。在此之前,大量建造年代較早的建筑僅從設計者角度出發,根據對使用者需求的預判進行設計。小學建筑因其使用主體之一——7 ~12 歲的兒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殊性以及話語權的缺失,與設計者之間存在著更加難以跨越的屏障。

我們可以將小學建筑使用者的需求分為生理層面的基本需求和心理層面的增長需求兩個層級。早期小學建筑的設計者大多僅從生理需求角度出發,滿足使用者對空間的基本功能和尺度要求,而很少關注其心理與行為。因此,在“雙減”政策施行導致教育環境變革的背景下,在時代進步使得對人的需求的關注由低層次向高層次轉變的前提下,對現有大量小學建筑進行基于使用者需求的更新改造就成為了當務之急。

2 太原市新建路小學使用現狀調研

2.1 調研對象及調研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調研對象為太原市新建路小學,調研核心為小學建筑的使用者,包括學生及教師兩部分群體。學生主要為7 ~12 歲兒童,是數量最多、使用時間最長的人群。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認為,一至二年級兒童處于前運算階段,而三至六年級兒童的思維已經進入具體運算階段,更具有邏輯性[6],因此主要對三至六年級學生進行了調研。此外,不同教師群體對于建筑空間的使用也有著不同的需求。尤其是“雙減”政策下教學重心向文體、藝術等課后服務傾斜,對音、體、美等課程教師的特殊教學需求也應當重點關注。筆者對主要使用普通教室的主科教師,和主要使用專用教室或教學場所的音、體、美等教師進行了分別調研。

本次調研主要采用實地觀察法、問卷調研法和訪談法等方式。調研內容主要關注空間使用情況及使用滿意度。根據不同的調研人群設定了不同難度、不同內容的調研問卷。學生共發放問卷200 份,教師共發放問卷50 份。

2.2 基于使用者的建筑現狀問題分析

2.2.1 整體布局

新建路小學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旱西關南二條10 號,創建于1955 年。學校占地面積17600 平方米,建筑面積12134 平方米。由于始建年代較早,受早期經濟條件和周圍環境因素所限,校園總體平面布局方式較為簡單,建筑呈“U”形圍繞操場進行布置。校內除一座六層的主教學樓外,另有兩座使用頻率極低的三層輔助用房(圖1)。所有主要室內功能單元均布置在主教學樓內。部分學生認為校內三座建筑分布孤立,距離較遠,彼此之間缺乏聯系。兩座三層建筑年代久遠,較為老舊。主教學樓樓層過高,位于高層的學生需要經過大量樓梯到達教室?;顒涌臻g單一,僅有一個小型操場。景觀設計簡單,93%的學生希望學校有更多綠植及草坪。此外,多數教師認為學校教學、行政和辦公分區布局相對不合理,各部分功能互相交織,導致了教學工作的不便。校園規模限制了功能的設置,一些必要的教學、活動及行政空間缺失或數量較少。

2.2.2 室內教學空間

教學空間由普通教室及專用教室兩部分組成。普通教室布置在主教學樓一至五層,按照年級由低到高分布。教室呈傳統的長方形布局,空間變化單一,較為固定(圖2)。有近半數的教師認為學生數量多,教室擁擠。此外,大部分學生及教師均提到上課期間會受到隔壁教室的聲音干擾,隔音效果不佳,且室內通風較差,教室在學生長時間使用后會有異味。

專用教室包括美術教室、音樂教室、舞蹈教室、計算機教室、圖書室等,大部分布置在主教學樓六層。位于低層的低年級學生因與專用教室距離過長,導致使用率極低,甚至有75%的三年級學生和67%的四年級學生認為沒有專用教室。五年級與六年級的學生雖能明確專用教室的存在,但均認為距離本班教室過遠。布局的不合理直接導致了利用率的低下。同時,專用教室在相應課程上課時間以外并不向學生開放,教學資源較為浪費。此外,多數授課教師認為專用教室空間狹小,較為擁擠,室內功能不完善,因此大部分課程仍在普通教室內進行?!半p減”政策實行后,豐富的課后服務內容與形式使得對專用教室的需求大大增加,然而其數量的缺乏、設施的不完備、空間布局的不合理以及利用率的低下都成為了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2.2.3 室內交通空間

小學建筑內的交通空間主要包括連接上下樓層的垂直交通和串聯起教室等室內空間的水平交通,即廊道。新建路小學的主教學樓為六層,除建筑西側有一部提供給教師乘坐的電梯外,學生的垂直交通方式均依靠樓梯。有27%左右的學生認為學校存在建筑樓層過高、樓梯過多的缺點,其中大部分是位于高層的高年級學生。61%的學生因下樓太麻煩而不愿意在課間到戶外活動,而六年級學生中這一比例甚至達到75%。由此可見,垂直交通系統的單一和設施的不完善,是導致學生長時間停留在教學樓內的主要原因之一。

垂直交通造成的問題,與下課時間短等因素疊加,同時導致了廊空間在作為水平交通時,除了承擔交通功能外,還附加了額外的交往功能。新建路小學主教學樓的內廊寬度為2.4 米,滿足中小學設計規范當中的最低標準。在調研中發現,除教室外,走廊是學生最喜歡的課間活動場所,而這一傾向性在高年級學生當中更為明顯。同時,幾乎所有教師均觀察到學生最常用的課間活動場所為走廊。此外,教學樓內雖在每層走廊西側盡端處均設置了一個讀書角,但由于其所處的位置,僅有最靠近的兩個班級學生會在此處玩耍,總體利用率并不高(圖3)。由于同時承擔了交通與交往兩種功能,廊道在課間或上下學時空間體驗尤為局促,92%的教師認為這一時段的走廊非常擁擠。

2.2.4 室外活動空間

新建路小學的室外活動空間主要包括進入校門后的景觀廣場及一個200 米操場,操場跑道內設置了三個籃球場和兩個極少使用的羽毛球場(圖4)。操場作為校園當中最重要的活動及交通空間,承擔了校園大型集會、師生活動、比賽、體育課程教學等功能。由于場地所限,大課間時的集體操只能將學生按照年級分成上、下午兩次分別進行。半數左右的學生及教師認為這一時段的操場較為擁擠。同時,場地局促也導致了室外活動的單一性。大量學生提出了操場面積小、設施少或沒有足球場等問題,48%的學生希望能夠增加健身或活動設備。體育教師也同樣認為學校未提供足夠的體育場所及設施,并提出了設置室內運動場館的需求。場地的使用方式也呈現單一化,有56%的學生表示希望在室外上科學或美術等課程,而現有設施并不能滿足其教學需求?!半p減”政策實施后,課后服務的豐富性、多樣性需求與目前校內活動空間的單一性、無趣性之間的矛盾愈加突出。

3“雙減”背景下的小學建筑改造設計策略

3.1 調整功能布局

對學校平面布局進行調整時,應當重新分析場地及建筑的功能布置合理性,根據不同使用群體的新需求進行規劃。從學生角度出發,應著重審視其從入校到離校每個時間段的活動流線和活動方式,并需注意不同年級、不同年齡階段,甚至是不同性別的學生在使用行為上的區別。由于用地資源緊張,對于校園內使用頻率較低且無保留意義的老舊建筑可以進行拆除改造,同時要注意與保留建筑之間的聯系。學生課間休息時間短暫,如需進行距離過長的上課地點轉換,應考慮到交通流線設計的快速性和便捷性,例如采用以連廊連接分散的建筑等組團整合方式。同時也要對教學、行政和辦公分區進行清晰劃分,要關注到不同教師在不同課程授課中的教學需求,更要關注到新增加的課后服務時段內的活動需求,合理規劃,整體布局。校園景觀的設計要注重多樣性和層次感,在增加植物數量和品種的基礎上,以尺度合理、具有一定功能性的景觀小品設計來劃分不同的區域,形成校園景觀與功能布局相結合的場地設計。

3.2 營造開放靈活的室內教學空間

“雙減”政策實施后,教學空間相較于之前的使用頻率更高、使用時間更長、使用方式更多樣。因此,改造除了要關注基本的室內采光、通風、保溫隔熱等方面外,更要對空間進行功能調整。對普通教室來說,首先要改變傳統、封閉的現有設計,尋求更多可變性,使授課模式下固定、單一的室內組合方式可以隨時轉換為課后活動時所需的靈活、可變的室內組合方式。采用可移動墻體等方式,擴大教室面積,打破班級與走廊等活動空間的界限,甚至在必要時打破班與班之間的界限,滿足課后服務所需的班級制、講座式、社團式、一對一式等多種形式需求,為教與學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除普通教室外,專用教室的改造更要考慮到不同人群的使用行為。當前因專用教室過遠而導致的使用率低的現狀需盡快做出調整。盡可能將集中布置在某一區域的專用教室分散布置在各層,使得各個年級都可以快速便捷地進行使用。但這樣的改造方式也受現有教學樓建筑面積所限,無法在每層都布置所有類別的專用教室。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與校園整體布局的調整相結合,將專用教室的設計納入到老舊建筑的重建中。將新建建筑與主教學樓以水平連廊等方式進行連接,形成立體網狀交通系統,使得位于主教學樓的學生可以快速到達專用教室。同時,在專用教室的設計上也需考慮到與普通教室同樣的可變性和開放性,打破其僅在課程授課時間向學生開放的現狀,隨時應對不同的教學及活動需求,提高使用率。此外,還應注意不同類型專用教室的不同使用方式,采納相應授課教師的建議,設置完備的水電、教具、教學設備等基礎設施,為新型教育背景下的全方位教學體系提供服務。

3.3 打造層次豐富的室內交通空間

小學建筑中交通空間的單一直接導致了學生活動空間的單一。在垂直交通較為簡單,主要依靠樓梯的小學內,應當在合理范圍內增加電梯數量,保證學生有更為方便快捷的交通流線。其次,在小學建筑當中承擔多種功能的廊空間應當在保證學生活動行為安全性的前提下進行改造。為解決課間因交通和交往活動所導致的擁擠,首先要在建筑面積允許范圍內盡量加寬廊的寬度。這一策略可以與教學空間的彈性設計相結合,打造豐富可變的廊空間。其次,學生在調研中反饋,最能使其在課間有興趣玩耍的方式是在同樓層內增加開放的活動室。因此需改變傳統小學建筑中直白乏味的廊道設計,活動節點空間也不應僅設置在走廊盡端,而要根據服務范圍分散分布在整條走廊內,增加層次性,形成豐富的空間效果。交通空間的便捷性、多樣性和趣味性設計是保證學生可以進行更多、更充足的課后活動行為的基礎,是當前改造設計中的重點。

3.4 形成多功能化的室外活動空間

受占地面積所限,建造年代較早的小學,尤其是城市小學,往往室外活動空間較小。在改造中,首先要確保其在承擔不同功能時合理的交通流線;其次要根據需求劃分出不同層級的活動區域,保障大型活動到私密活動都能有適宜的空間范圍。在過于擁擠的情況下,可結合地下空間或屋面空間設計,將一部分功能進行轉移。要與老舊建筑的改造相結合,滿足學生及體育教師對于室內運動場館的需求,將相應體育活動設置在建筑內部。合理利用建筑的架空空間來擴大室外活動空間的面積,滿足課后服務階段全校學生的體育鍛煉需求。在這一基礎上,完善體育活動設施,并根據其他可在室外進行的課程內容,增加專用設備,增強課程的豐富性和趣味性。

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教育體系必然被新的教育模式逐漸取代?!半p減”政策引導了近年來最重要的義務教育階段變革。作為校園的設計者,也同樣不可固守原地,應當依據不同使用群體的新需求,對現有小學建筑的整體布局、室內外教學及活動空間等方面進行提升改造,打造符合新理念的高品質基礎教育空間環境。

猜你喜歡
教學樓專用雙減
沁人心脾的“香”
基于昆明高校教學樓采光質量的窗墻比優化研究
“雙減”出臺,校外培訓面臨巨震
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一行到莒縣開展“雙減”工作專項調研活動
持續推動“雙減”,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
教學樓重建工程項目中的施工技術分析
教學樓重建工程項目中的施工技術分析
蘋果園實現化肥農藥“雙減”的路徑選擇
德里女性專用車廂受青睞
教學樓,作文本里的方格 組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