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譯:主題裝置類展品的設計反思
——以上海天文館主題裝置類展品為例

2022-11-09 09:00張潔璐
科學教育與博物館 2022年5期
關鍵詞:星點展品宇宙

張潔璐

上??萍拣^

0 引言

傳統的科學中心類科技館以及各類專題科技館中,通常使用機電機械類裝置對所闡釋的科學原理進行演示再現或模擬,并以圖文版面、媒體視頻等載體進行輔助說明。但是,天文館所表達的科學內容過于抽象,用傳統機械機電類裝置很難將天文知識闡述清晰,而單純使用媒體或圖文闡釋天文知識,又有掛一漏萬之嫌。

使用主題裝置類展品對部分天文知識進行呈現和表達(見表1),是將深奧的科學原理公式轉譯為藝術裝置語言的一場試驗,也是我們對科技類場館展品設計的一次新探索。

表1 上海天文館主題裝置展品

本文以天文館部分主題裝置展品的策劃、設計和制作為案例,使用符號學、敘事學理論,分析主題裝置展品的表意原理,期冀天文館裝置展品設計的經驗,對未來科技類展品的設計研發有些許啟迪作用。

1 概念解析

1.1 轉譯

不直接根據某種語言的原文翻譯,而根據另一種語言的譯文進行翻譯,叫做轉譯[1]。

之所以說主題裝置展品的闡釋是一種轉譯,而不是翻譯,是因為主題裝置展品所闡釋的科學內容之“原文”不在場:或是不存在實物,而僅有概念理論;或是尺度極大極小,無法以肉眼直接觀察;或是某一現象無法以現有技術手段復制,只能對此進行模擬表現。以科學專家為代表的策展人首先對裝置需要表現的內容進行文字敘述,這些知識點與策展理念的交織梳理,形成了博物館展示文本——此為翻譯;在設計師接受了展示文本,以及策展人對科學原理的解讀之后,在腦海中形成了對各個展品的設想概念,再通過“形式設計”這一通道進行輸出和表達——此為轉譯。

設計師就像一座橋梁,將佶屈聱牙的理論知識消化分解,轉換為普通受眾能夠直觀理解的“語言”。轉譯水平的高低,往往左右了信息可達性的強弱。

1.2 主題裝置展品

主題裝置展品是一種以藝術裝置為形式載體,恰當使用比喻、轉喻、類比、象征等敘事手法,呈現科學原理,表達展示主題,甚至承載了一定策展人情感的展品。主題裝置展品一方面以精巧的形式語言傳達科學知識內容,另一方面以絕美的藝術表象激發觀眾仔細觀察、動手探索、共情體味的興致,在保證科學內容嚴謹理性的前提下,兼顧“美”與“靈氣”,強調激發觀眾對科學原理的理解性記憶和審美體驗。

2 天文館主題裝置展品轉譯的“信達雅”

上海天文館主展區包括家園、宇宙、征程三個主題,以觀眾最熟悉的星空、地球、太陽系為切入點,帶領觀眾漫步宇宙深處,欣賞天體之美,探尋宇宙運行的基本原理,感悟人類探索未知的勇氣,品讀科技發展的歷程。

天文學的許多知識都是極其抽象的——天文學的研究對象在空間尺度上過于龐大,人們難以空憑幾行科學描述來想像其全貌;涉指的時間尺度過于浩瀚,常人難以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此比照;若想講好艱深復雜的天文故事,就需要大量使用模擬、象征等表現手法,將那些摸不著、看不見的知識原理“轉譯”為觀眾可順利閱讀的“語言”。

嚴復在《天演論》中談到,翻譯作品內容忠實于原文謂“信”,文辭暢達謂“達”,有文采謂“雅”[2]。郭宏安先生在談及文學翻譯的時候,深入剖析了“信、達、雅”之難,“譯事三難:信、達、雅。信者,真也,真者,不偽也;達者,至也,至者,無過無不及也;雅者,文學性也,文學性者,當雅則雅當俗則俗也?!盵3]。

對于主題裝置展品來說,“信、達、雅”也可以作為衡量其轉譯水平的標準。

信,是主題裝置的內容表達層面——對所展示的科學內容闡釋沒有打折扣,沒有偏離,沒有錯漏,不隨意增減;達,是主題裝置的意義可達性層面——裝置的形式選擇,張弛有度;“譯文”通順明白,沒有歧義,不引起誤讀;讀者理解到的解釋意,能夠與傳者表達的意圖意一致;雅,是主題裝置的藝術審美層面——科學原理的闡釋應當巧妙地融合于藝術形式之中,在科學原理的表達與藝術形式的選擇之間達成平衡。

“信”而“達”是主題裝置展品的最基本訴求——科學內容表述準確,觀眾可以基本理解裝置表達的內容。在此基礎上若能將藝術形式完美融合于展品之中,則可以說達到“信、達、雅”的境界。

若缺失了“信”的科學內容表述,僅有“達”的形式語言和“雅”的藝術張力,恐怕只能稱為藝術品,而無法被定義為主題裝置展品。而僅有“信”和“雅”的裝置,則落入了傳達失敗的泥潭——或許這個裝置的科學內容表述準確,藝術水平優秀,但因知識點與形式體裁無法匹配,或闡釋語境有偏差,設計師的表達意無法被觀眾順利獲取——裝置引發了理解的歧義(見圖1)。

圖1 基于“信達雅”的主題裝置表意分析

2.1 主題裝置展品表意之“信”

首先要考察的是,“譯文”的文本意義是否精確闡釋了“原文”,設計師作為傳者,在這件展品上傾注的表達意是否準確。若期望裝置展品對科學內容的闡釋可達到“信”的狀態,其精神內涵必須為“真”。

主題裝置展品的精神內涵包含了兩個層面。首先是科學內容本身為“真”,也就是裝置表達的科學性準確;第二是裝置展品對科學內容的表述沒有偏離、錯漏,裝置展品的物質形象緊扣內容,表述可“信”。

以引力透鏡展品為例,“引力透鏡”相關的科學內容及現象本身客觀存在,有大量觀測數據進行支撐,并非編造或杜撰,此為科學性準確;“引力透鏡”這一展品以特殊曲面的透鏡模擬引力透鏡現象的裝置,經過多方面驗證,確定這一特殊曲面所模擬的特殊成像與真實觀測的引力透鏡現象極其相近,此為裝置展品對科學內容的表達不失“信”。

圖2 引力透鏡

2.2 主題裝置展品表意之“達”

要討論主題裝置展品的意義呈現和觀眾對其意義的解讀,可以將主題裝置展品作為一個符號進行理解。皮爾斯提出符號的三元關系論,將符號解釋為符號形體、符號對象、符號的解釋等3 個層面[4]。對主題裝置展品這類闡釋科學原理的工具而言,這一組三元關系同樣存在。

主題裝置作品的“物質形象”,可以對應符號的“符號形體”——裝置所占據的物理空間及裝置本身給出了一個具體物質形象,滿足了闡釋科學內容的功能訴求,提供恰當的可供觀眾直接觀察、觸摸的對象。

而主題裝置的“物質形象所表現的內容”,則可對應“符號對象”的層面——主題裝置的精神內涵指向了傳者所要表現的概念,包容了科學內容、思想和情感體驗等——即符號的內容層面。觀眾對主題裝置的“物質形象”進行解讀的過程,便是在對這一符號進行具體解釋。

主題裝置展品的物質形象的表達,要迎合觀眾的知識背景、思考習慣等因素,檢查作為“譯文”的作品所傳遞的信息,是否落在觀者能夠“接收”的“頻道”上。引導觀眾更順利地理解傳者所表現的概念,以期達成最優的傳播效果。

除了字斟句酌討論“譯文”的本意是否“真”,探討作品的物質形象表達是否迎合觀眾的理解方式,也不能忘記聯系上下文檢查“譯文”能否被觀眾準確理解。

作為表意符號的主題裝置作品,能指以“被感知”為第一要求。但是感知到的不等于認識到的,“能指”最終指向何種“所指”,依賴于觀眾的解釋。觀眾作為作品的“解釋者”,不可避免聯動這一作品所處的情景對其進行理解,觀眾主動或被動地接收展示環境對其所有神經感官的刺激——不論是視覺的、聽覺的、觸覺的、甚至包括味覺的——所有刺激有部分被感知(preceiced),很少被認識(recognized),更少被解釋(interpreted)[5]。最終觀眾所獲得的解釋與策展人期望的表達意義是否一致,是影響作品表意是否準確的重要因素。

舉例來說,倘若有人將一堆木板、油漆、釘子等物件雜亂擺在當代藝術館的展廳中,并使用一米線圍護,就算這的確是一堆撤展后還未來得及清運的建筑垃圾,也有可能被觀眾理解為藝術品,煞有介事地對它進行評價和觀賞。但假設把這堆物件擺放在人行道上,除了行人注意到這是障礙物,會刻意繞路走開之外,也不太會激起更多反響了。由此可見,將同一個裝置放在不同的語境中,雖說核心展示內容沒有變化,但觀眾所感知的信息不同,認識的角度不一,導致解釋方式出現差異,達到完全不同的表意效果。

在上海天文館展廳中,一個(組)展品說明一個科學原理,一個個展品連點成線,構成展廳的知識體系;一個展廳闡釋一個展示主題,一個個展廳織線成面,構成了展示活動的敘事框架。觀眾在觀看展覽時,總是遵循從展品到展廳、從展廳到展館這樣一個“從局部到整體”的客觀順序。觀眾看到的每一個展品,都會“聯系上下文”——不論是在展覽開頭看到的新知識點,還是自己已有的知識儲備;不論是展示空間環境,還是展廳整體氛圍——進行理解。

正如“木板、油漆和釘子”也有能力在“藝術品”和“建筑垃圾”之間游移,對于主題裝置展品來說,展廳的裝飾環境、照明設計、聲音環境、教育活動等一系列與展示活動緊密關聯的部分,都對主題裝置的意義有著不可忽視的補充作用。展廳中的一切,都會成為展品的語境。故而,分析主題裝置展品的意義表達是否達成“達”的狀態時,一方面要辨明這一裝置本身對某一科學原理的解析是否透徹,是否充分考慮了一般情況下觀眾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觀察這一裝置在整個展示流線中的“上下文關系”。要仔細考察這一裝置的周圍環境及配套的其他展示設施,能否形成一個恰當的、立體包圍的“關聯域”[6]。只有當主題裝置展品安置于一個恰當的“語境”之中,周圍有許多相互關聯的信息對這一裝置進行補充,觀眾在理解這些裝置時,才不容易犯斷章取義的錯誤。

2.3 主題裝置展品表意之“雅”

在主題裝置的藝術審美層面,我們需要斟酌“譯文”的體裁對“譯文”精神內涵的傳遞有何影響。

以《茶館》這部經典劇作為例,同樣的故事內容,使用不同的體裁,如舞臺劇、廣播劇、電視劇、電影等分別進行呈現,雖然他們表達的故事情節幾乎相同,但表現力度、細節的豐富程度、情感的張力,甚至是整部作品的情緒節奏,都是有極大差異的。正如學者趙毅衡所言,“體裁……的最大作用,是指示接受者應當用何種方式解釋眼前的符號文本?!盵7]體裁本身就是一個指示符號,引起觀眾的某種“閱讀態度”,也是控制文本以何種方式被閱讀的方式。

作為表意符號的主題裝置展品,其意義體現在形式語言的每一個方面:畫作、靜態雕塑、動態機械裝置都有不同的意義傾向,裝置的材質及互動性也會影響其被閱讀的方式。能否為每一個科學內容選擇一個恰當的形式語言,是影響“轉譯”文本如何被解讀的重要因素。

以“太陽的鄰居”這一主題裝置展品為例,這個裝置用LED 發光光點陣列,在三維空間中模擬展示了距離太陽50 光年內的主要恒星,著重表現與太陽相鄰的不同恒星的基本情況。觀眾可以點選不同的按鈕,觀看不同組別的恒星,如:10 個太陽質量以上的恒星、距離太陽10 光年以內的恒星、可能有宜居行星的恒星、知名的恒星——織女星、牛郎星等?;佑^賞的裝置作品,往往給觀眾帶來更強的參與感和探索欲,他們往往愿意嘗試把每個按鈕都按下,觀看不同的效果。此時,觀眾與裝置展品的聯系比較緊密,對展品的理解也容易緊扣具體的知識點。

如果這個展品希望引發觀眾反思及追問:太陽之外還有多少恒星?人類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渺???那么,即使以相似的技術路徑呈現“太陽的鄰居”這一內容,便不宜設置互動按鈕,而宜以不同的燈點循環閃亮的模式表現相關內容,且將作品置于觀眾不可觸摸的位置,比起可互動的形式,這樣刻意安排的距離及視角,使觀眾更多抱著審視、探究的心態進行觀賞,在視覺的觀察之外,觀眾更容易在內心進行哲思層面的反思、探索和質疑,所理解到的內容,自然也有與前者截然不同的側重。

每一件主題裝置展品表現的科學內容是不同的,有些展品注重表現具體的科學知識點,有的展品著重引發觀眾的好奇心,有的展品著重啟發更為深刻的哲學思考。針對不同的闡釋目標,合理選擇展品體裁,精心設計展品被閱讀的方式,以呈現不同的展示側重點。

3 主題裝置展品形式探討

使用主題裝置展示科學內容時,首先要考量某一形式對科學內容的闡釋是否達到“信” 的基本訴求;其次要思考廣大觀眾是否能夠順理成章地理解設計師希望闡釋的意義,并“聯系上下文”檢查這一表達方式是否通順,達成“達”的要求;最后再評價它的藝術形式與科學內容的平衡是否精妙,所使用的體裁是否能夠引導觀眾的理解,有沒有靠近“雅”的境界。

在一輪輪設計打磨與技術方案調整過程中,我們找到了一些能夠較好闡釋科學內容的主題裝置,但也有很多遺憾與不足。在此選擇若干主題裝置展品,從“信達雅”這三個層面對裝置的表意進行評價剖析。

圖3 太陽的鄰居

3.1 科學與藝術的平衡——“星座”之“信”的退讓

走進天文館主展廳,迎面而來的第一個展品就是“星座”。這一展品的設計制作中,遇到了科學性與藝術性兩難全的矛盾。要解決這樣的問題,需要緊盯核心知識點。準確地表述科學知識,永遠是裝置展品表意的核心。

3.1.1 星座主題裝置設計思路

星座這一展品選擇了5 個大眾耳熟能詳的星座作為表現對象,按照星點在三維空間中的坐標,等比例縮小進行展現,表現組成星座的星點并非在同一平面上。

我們計劃使用半透玻璃箱容納星座的星點,用LED 燈在箱體內部標注各個星點的位置,用絲網印刷在一面玻璃箱體上印制星座的神話想像圖。并希望這一神話想像圖能夠與玻璃箱體內代表星點的LED 燈對位,在特定角度達成圖案與星點完美重合的效果。

觀眾在觀看這一展品時,可以繞著水晶柱體走動觀察,從不同的視角觀看,同一個星座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樣貌。

通過對各個星座的等比例縮放,我們發現,若想把一個星座的所有星點都完整地塞進裝置,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以獵戶座為例,當我們把各個星點的位置在三維坐標軸中標出,并按照比例縮放后,構成獵戶座造型的核心星點都已經位于裝置中,但另有一顆“落單”的星點,遠在14.5 m 之外,如果按實制作,這個星點便會突破展廳的邊界,落在展館的公共空間之中。如果強行將這個星點容納入玻璃水晶體中,那么,等比例縮放后的其他星點將會擠成一團,無法清晰呈現這一星座各個主要星點之間關系(見圖4)。

圖4 經過縮放后,獵戶座X2星點無法容納在預定的范圍內

針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后,策展人和設計師的意見達成一致——放棄這個游離在外的非核心星點,在嚴格遵守等比例縮放的原則下,著重保證各星座核心星點的展示效果。

從主題裝置“轉譯”科學內容是否真實的角度進行評價,似乎這已經無法滿足最基本的“信”的要求,但是這一個主題裝置所表達的核心知識點是“組成星座的星并非在同一平面上”而不是“某個星座中有哪些星點”。鑒于構成星座核心圖案的每一個星點都沒有丟失。缺省一兩顆實在無法容納的次要星點,不會造成對科學內容闡釋的顛覆性錯誤。緊盯核心知識點進行表述,是裝置表意遇到困難時做出取舍的重要依據。

在最終的呈現效果中,這一組星座裝置,如同鑲嵌在地面上的五顆天然水晶,星光閃閃,晶瑩剔透(見圖5)。

圖5 星座主題裝置實景圖

3.2 技術與藝術之爭——“宇宙大結構”之“雅”的妥協

步入“宇宙”展區,最奪人眼球的恐怕就是“宇宙大結構”這一組9 個玻璃立方體。9 個立方體的高度排布依次傾斜上升,立方體的體量也逐個遞增,立方體分別呈現了宇宙中不同尺度的物質現象:10-12氫原子、10-9DNA、10-5神經元、100人、107地球、1013太陽系、1021銀河系、1023星系團、1026宇宙蛛網結構。最大的立方體以其非凡的視覺感受和體量成為展品的焦點——來源于科學數據模擬的宇宙蛛網結構的裝置,展現了宇宙大尺度的壯麗。這些從微小到最宏觀的立方體裝置讓觀眾對宇宙的尺度結構形成基本認識。

這一組主題裝置要表達的科學內容非常明確。但是,這一展品的設計制作中,遇到了技術瓶頸難以突破的問題。不斷尋找新的技術路徑、調整藝術表達方式,做限定條件下的設計,或是此類問題的解決方式。

3.2.1 限定條件與設計思路的碰撞

在設計討論階段,我們計劃使用激光內雕玻璃技術呈現前8 個立方體內的圖案,而1026宇宙蛛網結構是邊長150 cm 的立方體,則使用24 塊正方形屏幕拼接制作,用媒體視頻呈現細節繁復的宇宙蛛網結構。

然而,通過對建筑條件詳細復核及對裝置作品的技術路徑深入調研,我們發現建筑樓板荷載較小,使用激光內雕的媒介進行展示會導致超載。第九個立方體“宇宙蛛網結構”的多媒體方案也因硬件條件受限、媒體內容的表現力不足等綜合原因被否定——雙邊拼縫達到要求的方形屏幕已經停產;受屏幕成像的介質特性所限,最多只存在2 個固定點位可以獲得最好的透視觀感,對觀眾體驗感而言性價比太低。

明確社會團體、政府機關、事業編單位的幫扶責任,通過單位包村的形式形成幫扶模式;完善結對幫扶模式,將責任落實到個人。

除此之外,我們也曾考慮使用真實蜘蛛網的藝術表現形式,讓蜘蛛“編織”一個宇宙蛛網結構來,但因物種養殖難度、蜘蛛網的蛋白質變性、觀眾容易產生理解歧義、展示效果無法保證等原因,放棄了這一大膽的設想。

3.2.2 成熟工藝的轉化——展示體裁的新可能

從藝術角度思考宇宙大結構這一組9 個裝置,材質和形式上的統一必然帶給觀眾更好的整體感,也能夠增強這一組裝置展示語言的闡釋力和形式語言的震撼力。在使用玻璃制作以強調通透感的整體思路下,玻璃燈工這一科學類博物館極少使用到的工藝手段走進了我們的視野。

玻璃燈工工藝是一項極為傳統且成熟的玻璃制作技法,但因其制作過程幾乎為全手工制作而具有不確定性。作品最終能否體現展品期望表現的科學內容,一方面依賴玻璃工藝師的手上功夫,另一方面也考驗著形式設計師對科學理念的具體轉化。

最后,2 個邊長小于20 cm 的立方體,采用激光內雕玻璃的工藝呈現了氫原子、DNA;從第三個立方體——神經元開始,使用玻璃澆筑結合玻璃燈工的藝術形式進行表達;第九個宇宙蛛網結構立方體,使用玻璃支撐結構與玻璃燈工工藝結合的方式進行呈現——整體玻璃支撐框架以科學模型計算為形式依據,宇宙蛛網結構的細節部分以玻璃燈工拉玻璃絲的手法進行制作,在大結構框架科學的前提下,允許純手工燈工工藝的細節差異存在。

技術與藝術表現力最終在這一展品上達成和解。我們沒有得到心目中最“雅”的裝置作品,但在此處發掘了成熟技術的新應用,探尋了裝置作品體裁的又一種可能。

3.2.3 展品語境及展品體裁闡釋

宇宙大結構這一組立方體被安置在一個以“時空”經緯為參照系的空間之中,纖細的燈帶勾勒了人類理解意義上的時空網格。在時空網格陣列中,鑲嵌著與展品配套的圖文版面對科學內容進行描述。在正對這一組作品的圓形展臺上,還有一個互動多媒體展品向觀眾展示宇宙結構。在形式表達和科學內容層面,這些配套信息形成完整的語境,對這一裝置的具體意義進行補充闡釋。

從展品藝術形式進行分析,這一組立方體用從低至高的秩序感和直觀的體量差異,比喻了宇宙從最微觀到最宏觀的尺度結構;用盡可能統一的玻璃材質作為載體,暗喻了宇宙萬物皆同源同理的科學思想。在藝術和科學內容的融合方面,這個展品做到了有限條件下的極致(見圖6)。

圖6 宇宙大結構

3.3 解釋歧義——“宇宙秘方”之“達”的困境

宇宙秘方這個展品,希望表現宇宙由常規物質、暗物質、暗能量組成,以及這三種物質的比例。這一科學內容本身比較容易理解,但是這一主題裝置的呈現方式卻不夠完美,反而可能引起觀眾的誤解。當主題裝置的表達意與解釋意偏差較大時,一方面要反思裝置的形式設計為何會出現歧義,另一方面要探尋這一科學內容表達的其他可能性(見圖7)。

圖7 宇宙秘方

3.3.1 設計思路與工藝制作的矛盾

在初步設想中,這一裝置由一組連通瓶組成,連通瓶內裝著一種油性液體和兩種顏色不同的粒子。這些連通瓶固定在一個可以旋轉的圓盤上,當圓盤轉動,受到重力影響,瓶中的油性液體和粒子開始翻轉。在靜態狀態下分野明確的三種物質,一邊旋轉,一邊混合。觀眾通過觀察這三種物質在裝置中的比例,直觀地理解宇宙中常規物質、暗物質、暗能量的具體比例——油(暗能量)最多;一種藍色顆粒(暗物質)次之;紅色顆粒(普通物質)最少。

工程師在深化制作過程中發現,密封玻璃容器灌滿液體與顆粒后,在轉動時會產生巨大的壓力,并且,液體的熱脹冷縮也會對玻璃連通瓶造成破壞性的影響。在技術條件的限制下,把玻璃連通瓶灌滿液體變得不可能了——我們需要氣體在連通瓶中作為調節壓強的緩沖。在最終的呈現中,玻璃連通瓶中有了四種物質:空氣、一種油性液體、藍色顆粒、紅色顆粒。

3.3.2 表達意與解釋意的偏差

在這一組裝置成形之后,科學專家們認為,這一組裝置的多個連通瓶,容易讓有相關知識背景的觀眾聯想到“平行宇宙”或者是“多重宇宙”。此外,附近的圖文版面也僅僅注釋了“宇宙秘方”中三種物質的配比,但沒有具體描述這一裝置中,油性液體與兩種顆粒與暗能量、暗物質、普通物質的對應關系。

宇宙秘方這一主題裝置不能完美融合科學內容與藝術形式。嚴格地說,它呈現的科學內容本身也尚未達到“信”的程度,科學內容傳播也未在“達”的正確路徑上。

3.3.3 裝置表意的補充

宇宙秘方這一裝置對科學內容的意義表達上的歧義,可以通過圖文內容、環境裝飾等相關途徑進行糾正。

其中,圖文版面的修改,對裝置表意的糾正是最為直接的。以文字、科學繪畫的形式對這一裝置的表意內容進行補充,說明球體內兩種顆粒、液體、氣體與宇宙中所對應的物質,可以有效幫助觀眾排除“平行宇宙”或“多重宇宙”的解釋歧義。

環境裝飾也可對“宇宙秘方”這一裝置的表達進行補充,譬如在裝置附近的時空網格中安置代表宇宙中三種物質的裝飾物,或許可以使用啞光黑色小球、拋光黑色小球、銀色小球分別指代暗能量、暗物質及普通物質,在黑暗的環境中,觀眾對這些物質的發現和觀察,可以啟發他們對這一科學內容的理解。

4 主題裝置展品設計反思

一件主題裝置展品能夠完美達成“信達雅”的境界是非常困難的。在一些主題裝置展品的設計過程中,總有一些困難始終無法得到最妥善的解決?;蚴侵谱鞴に囉衅款i;或是設想的方案造價高昂,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追尋性價比;也存在敘事與科學內容無法匹配的矛盾。除此之外,最終哪一個方案能夠被確認為最終定稿,還需要綜合考慮展廳具體空間布局情況、技術路徑是否成熟可靠、造價是否可承受等種種因素。這些設計和制作過程中遇到的瓶頸,也恰恰反映了研發主題裝置展品必須要注意的問題。

4.1 重視科學原理的準確闡釋

對于設計師來說,在設計一個表達科學內容的主題裝置之前,最核心的任務就是吃透科學內容本身。如果設計師自己未曾充分理解科學知識,讓觀眾理解展品所呈現的知識點便無從談起。裝置展品表意的底線——“信”,也就難以企及。

4.2 技術調研為展品制作鋪平路徑

無論形式設計如何美妙,要想讓紙面作品落實到展廳之中,具體技術路徑是每一個裝置作品都躲不開的問題。創作裝置展品的設計師,對于裝置制作的工藝、材料、設備必須要有足夠廣泛的涉獵;對于新材料和新工藝的相關知識,要及時掌握;對于現場建筑條件及施工條件要盡早了解。以上種種因素,都會影響裝置展品的最終呈現效果。

4.3 強調形式語言的準確選擇

在主題裝置展品的轉譯過程中,最大問題是裝置難以真正完整地表達科學思想——傳者難言其“信”,而讀者難“達”其意——以至于最終呈現的作品引起誤讀。使用裝置的形式語言表現科學原理固然頗有趣味,但是在選擇形式語言時,也要注意不能為了形式而形式,不是所有的科學原理都適合使用裝置語言進行表達。

正如布雷德伯恩所批判的,很多科學中心的設計者都意識到他們有必要把展品設計得更有趣,故而為了互動而互動,為了使用新技術而使用新技術[8]。主題裝置類展品在選擇載體與形式之時,也切忌為藝術而藝術,要在反思的領域觀察觀眾的情感,在科學中注入美學與人文情懷[9],用技術與藝術的復合體,構建更完整的展示敘事。

5 結語

在天文館展廳中以主題裝置展品的形式對科學內容進行闡釋,對策展人和設計師來說都是一場巨大的挑戰。這是一次不夠成熟的展示形式探索,是一次用裝置展品對科學內容進行轉譯的嘗試,也是一場科學類博物館的展示試驗。這些裝置展品對科學內容闡釋的“信與達”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優化,而“信達雅”兼備的高度,則尚未企及。

天文館主題裝置展品與其他傳統展示形式的最大差異,就是我們希望展品在準確表述科學內容之外,也反映策展人與設計師的感情,展品不再是干枯直白地對科學原理的重復和模仿,而是能夠提醒觀眾想起人們仰望星空時的好奇、探索宇宙奧秘的激情、回望歷史時刻的感慨,這種情感不僅僅貫穿于整個場館的展示邏輯中,也落實在主題裝置展品里。

從策劃創想到設計落地,設計團隊幾乎沒有任何可以借鑒的案例與經驗,唯一的指導方針就是投入情懷,讓藝術之美闡釋科學。主題裝置類展品的形式美感可以提升科學原理的可讀性,獨具一格的闡釋角度可以增強科學原理的闡釋力度。就展示效果而言,我們的作品贏得了觀眾的打卡與好評,但是,以藝術之美吸引觀眾,以科藝融合之美震撼心靈,以情感體驗打動觀眾,僅僅只是一場科普活動的開端。

意義的傳遞,永遠是展示活動的核心。而場館內的展品,是科普場館傳播知識、激發興趣、提升體驗的核心載體。設計師作為“翻譯官”,以主題裝置類展品這種“語言”對科學原理進行“轉譯”的最終目的,依然是傳播科學知識。我們可以用藝術之美激發好奇心,再以科學內涵引發思考——在藝術之美激發起觀眾興趣和情感共鳴之后,相關的科學原理探究、文化反思、多感官的體驗式學習,也應當齊頭并進,成為展示活動多角度的補充,使得主題裝置科學內容的闡釋更為完整,也使得場館的展示敘事更為豐滿。

原創主題裝置展品很難。不論是設計思考,還是技術實踐,都有非常深遠的盲區等待我們去探索??茖W與藝術成功“合體”所呈現的科普力量極其強大,也是極美的。我們期待在未來可以看到更多闡釋力更強、形式美感更優秀、科學與藝術形式結合更緊密的展品,也希望未來的科技館展覽不僅僅是科學原理的殿堂,還能夠成為一場美學的盛宴,讓科學和藝術相交融的力量更好地演繹這個精彩的世界!

猜你喜歡
星點展品宇宙
2022兩岸賞石文化交流線上展覽展品展示第2輯
展品被盜了
宇宙第一群
海德漢EMO2019展品預覽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預覽(一)
這宇宙
星點設計-效應面法優化鹿角膠-脫蛋白骨制備工藝
星點設計-效應面法優化雄黃乳膏劑的處方組成
星點設計-效應面法優選止鼾顆粒成型工藝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