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英文詩歌教學中的美育滲透

2022-11-30 14:17黃倩倩
關鍵詞:美育滲透拓展性課程詩歌教學

黃倩倩

摘? ? 要:英文詩歌作為英美語言文化中最富表現力的文學形式,是發展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的重要渠道。初中英文詩歌教學中的美育滲透可以從“以畫帶題,直觀感受美”“通覽整體,發現形式美”“吟誦詩歌,體味韻律美”“激發想象,探尋意境美”“品味語言,抵達情感美”五個方面展開,以使學生在體悟詩歌的過程中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傳遞美,實現以詩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初中英語;詩歌教學;美育滲透;拓展性課程

“美育,指的是審美教育,其能利用社會生活、文學藝術、大自然之美幫助學生培養審美能力,讓學生具有欣賞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盵1]《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標》”)在課程總目標中要求學生“了解不同國家的優秀文明成果,比較中外文化的異同,發展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價值觀”[2]。英文詩歌語言含蓄雋永、韻律和諧、意境深遠、情感豐沛,是英美文學藝術的瑰寶,是發展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的重要渠道。

相較于初中英語教材中頻繁涉及的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等,教材中的詩歌數量較少,且常因“中考不??肌薄皩W習晦澀乏味”等原因逐步成為真實英語課堂里“被遺忘的角落”。此外,教師對詩歌教學的重視程度也不夠,容易把詩歌當成一般的閱讀語篇處理,忽略其文體特征,且缺乏對學生進行誦讀、感悟與思索的引導,使學生難以產生情感共鳴?!读x教課標》明確指出,教師在閱讀語篇上“要為學生(7~9年級)提供接觸和體驗各種語篇類型的機會,指導學生學習不同文體特有的語篇結構和語言特征,關注語篇的各個組成部分及所用的語言是如何表達意義的”[3]。為此,初中英語教師應適當為學生補充詩歌體裁語篇,并通過創設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活動,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初中英文詩歌教學的實施應以語篇為依托,梳理并歸納詩歌的形式特點、韻律特點、意境特點、抒情特點等,以師生、生生賞讀為主要手段,幫助學生打開視、聽、說感官,面向詩歌本身,讀出詩歌的韻律美,再通過探究詩歌主題意義,形成自己的價值意義理解[4]。

下面以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系列拓展性課程教材《走進詩歌——英語詩歌賞析》九年級Module 3 Lesson 2的詩歌“When you are old”為例,具體闡述如何在詩歌教學中滲透美育,提升學生欣賞美、感受美、創造美、傳遞美的能力?!癢hen you are old”是愛爾蘭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獻給茅德·岡(Maud Gonne)的一首詩歌,講述了這樣一件事:茅德·岡無私奉獻的品格和堅毅崇高的精神令威廉·巴特勒·葉芝敬佩,他多次追求茅德·岡,但屢屢遭拒。因而詩歌文字中傳遞出愛而不得的惆悵。該詩歌主要有以下四個特點:一是詩節分明,整齊有序;二是尾韻工整,格律考究;三是意象豐富,意境深遠;四是真誠熱烈,情感豐沛。這為教師在教學中滲透美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一、以畫帶題,直觀感受美

初中生的認知特點使其對于“變老”這一過程性的抽象概念理解不深。如果一開始便從詩題入手,學生的情緒難以適配詩歌的情感基調。為此,教師可借助圖片、視頻等多模態資源,創設與主題相關的情境,調適課堂的情感氛圍。

首先,教師呈現一段配以輕音樂的沙畫視頻(沙畫中靈活的手指描繪了一個人從呱呱墜地到結婚生子,再到步履蹣跚的一生),并提出問題“What does the video show us?”,在引導學生體驗“變老”的具體化、可視化過程的同時,渲染略帶憂傷的課堂情感氛圍,進入本節課的主題。然后,教師提出問題“When you are old, what will you look like?”,引導學生聯系實際展開想象,思考自己“變老”的模樣,發展學生的共情能力,將學生的思維帶入本節課的主題,進入詩意世界。上述活動可以為吟誦詩歌、傳達情感作鋪墊。

二、通覽整體,發現形式美

與對小說、戲劇、散文等文學體裁的相對熟悉不同,初中生對詩歌的基本要素知之甚少。詩歌的語言精練,一般分行排列,或整齊有序或錯落有致。學生探尋詩歌之美可以從感知與注意其別具一格的文體特征開始。

探究詩歌的形式美主要借助“看”的語言技能開展學習活動。教師提出問題“Is this poem short or long?”“How many parts are there?” “How many sentences are there in each stanza?”,讓學生觀察與比較詩歌的長短、詩節的行數及詩句的跨行現象,旨在引導學生概括出詩歌所呈現的變化統一的美學形式——詩節整齊,詩行字數相當,整體結構勻稱。這一過程不僅可以使學生初步了解詩節和詩行等詩歌的基本形式單位,觀察詩歌文體訴諸視覺的美感,為后續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類活動作準備,還可以培養學生“看”的語言技能。

三、吟誦詩歌,體味韻律美

朱自清先生曾說,“詩原是‘樂語,是詩的生命在唱”。詩歌是具有音樂性的語言藝術,其音樂性主要體現在韻律和節奏兩個方面,前者是詩歌的“骨骼”,后者是詩歌的“脈搏”?;诔踔猩呀浟私庵形脑娫~以押韻加強語言表現力、以節奏加強思想情感的表達方式,教師可以通過“聽”“讀”活動引導學生借助中文詩詞賞析經驗,獲取和梳理英文詩歌的韻腳,進而在吟誦中調整節奏的輕重緩急,體味韻律美。這一環節可以促進學生跨語言遷移學習能力的提升。

詩歌的韻律美不僅體現在押韻上,還體現在停頓和節奏上。首先,教師示范朗讀詩歌的第一節,并讓學生關注第一節詩行尾韻的前后呼應,使學生意識到第一行和第四行(sleep vs. deep)、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韻(book vs. look),且詩節與詩節之間以換韻的方式分隔。這一過程可以使學生體會到詩歌音韻的舒緩悅耳。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意群組合標注停頓,即以停頓準確地表達意義,以舒緩的節奏傳遞作者的憂思。這一活動中的教師示范朗讀可以使學生在模仿中進行反思、在誦讀中層層靠近文字背后的情感。

在此基礎上,教師播放日本雙吉他演奏組合Gontiti的《28》,讓學生跟隨音樂分組賞讀余下的兩個詩節,使學生在舒展柔和的輕音樂中放慢語速,辨識其中的尾韻、停頓及節奏,多方位體味韻律美。這一過程有利于學生激活舊知,內化新知,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

四、激發想象,探尋意境美

意象是融入詩人情感的物象,是賦予某種含義和文學意味的具體形象,在詩歌中具有重要意義[5]。分析詩歌意象,能夠使學生初步建立起意境和情感之間的關聯[6]。在學生對詩歌的表層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師應聚焦詩歌意象解讀,引導學生分節細讀,建構語言的畫面感,并在此基礎上深究意象背后的內涵,進而帶著獲取的感悟進行回讀。該環節旨在幫助學生獲取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

限于篇幅,下面以詩歌的第一節和第三節為例進行具體闡述。在第一節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描述該詩節的畫面,以使學生獲取“I can see an old woman who has white hair sitting beside the fire and reading a book.”的意境。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尋找第一節中傳遞上述意境的意象詞匯,以使學生感受到形容詞old、grey、full、soft、deep和名詞sleep、fire、look、eyes、shadows等突顯的強烈畫面感,完善具象意境。接著,教師提出問題“How does the writer feel?”“How should we read this stanza?”,引導學生通過意境揣摩作者的情感,并表達個人的理解。有學生認為“The writer feels lonely and sad.”,也有學生認為“We can read slowly and softly.”?;谝陨侠斫?,學生在回讀時放慢了語速,以輕柔舒緩的節奏進行吟誦,實現向詩歌深意邁進的目的。

在第三節中,教師首先提出問題“Which verbs express such feeling?”“Can you act it?”,引導學生梳理并通過肢體動作演繹表示動作的詞匯bending down、murmur、paced upon、hid,使學生發現自身“賞”與“演”的潛在能力。然后,教師提出問題“Where is his love in the end?”,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旨在促使學生將理性思考與感性表達相結合,加深對主題意義的理解,提升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絕大部分學生都可以將詩歌的主題“long-lasting love”與意象“stars”間的共性相聯系,提出觀點“I think that his love hides in the stars, because stars are bright and everlasting just like the love. Although time goes by, but his love will stay forever.”“I know important people who has gone will become stars, so does his love.”等。

五、品味語言,抵達情感美

詩歌是為了抒發真善美的情感而創作的,濃烈的抒情性是詩歌的特點之一[7]。詩歌的語言不僅是詩人情感的載體,也是其思維的成果和價值觀的表達。教師應結合詩人抒情的對象和抒情的視角,引導學生立體感知詩歌引發讀者情感共鳴的方式,進而獲取詩歌所承載的觀點、態度和意圖,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以詩歌的第二節為例,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再次誦讀詩歌,探尋詩人的抒情對象,以使學生理解其中的“one man”指的是詩人。詩人是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如對話般將心意說給“你”聽,傳遞出詩人真摯誠懇的愛慕之情。然后,教師提出問題“Is there any other kind of love?”,引導學生發現詩歌中兩種不同的愛,即許多人貪慕你一時的“glad grace and beauty”與唯獨一人愛你的“pilgrim soul and sorrows”。接著,教師提出問題“Which kind of love is more touching?”,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以使學生形成自我價值建構,發展情感的深刻性。絕大部分學生認為“The second kind of love is more touching. A persons good qualities and soul are more valuable than beauty. If someone only loves your beauty, this kind of love will disappear when you are old.”??梢?,學生情感的深度在思維碰撞中得到拓展,其判斷力和辨識力也得到了發展。

葉芝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詩歌的教學過程是充滿詩興、充滿想象、充滿美的體驗過程,應將讀詩貫穿始終,并融入音樂與繪畫,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和思維,給予學生多方位的美感體驗,加深學生對詩歌主題意義的理解。同時,詩歌也是傳遞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教師可以在課后設計“為你讀詩”任務,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引領學生跨越語言和文化的藩籬,走進詩情畫意的世界,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傳遞美。[□][◢]

參考文獻:

[1]祁金花.初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的美育滲透[J].中外交流,2019(28):286-287.

[2][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5,39.

[4]陳曉云.英語詩歌教學中發展學生審美情趣的探索[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9(2):29-34.

[5]干天全.論詩歌意象與意境的創造[J].溫州大學學報,2003(1):22-25.

[6]蔣孝臣.賞、析、議、言:學習活動觀下的英文詩歌教學設計[J].教學月刊·中學版(外語教學),2022(9):26-30.

[7]董寧.國際文憑中學項目語言與文學(課本一)[M].香港:香港三聯書店,2018:30.

猜你喜歡
美育滲透拓展性課程詩歌教學
“三適連環教育”理念觀照下的跨學科課程整合研究
小學古詩詞教學的美育滲透策略
以實驗探究為切入點的拓展性課程研究
小學美術教育不要脫離美育軌道
由易到難分層設計 循序漸進系統推進
基于教材增設素材,拓展課堂學習空間
小學語文詩歌教學探索
淺談技校語文詩歌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淺析數學教學中的美育滲透
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美育滲透的途徑和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