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現代化建設:歷程、特征及實踐路徑

2022-12-04 17:49孫春芳許鳳鳴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現代化目標建設

孫春芳,許鳳鳴

(銅陵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安徽銅陵 244061)

追求民族獨立,實現人民解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的追求和使命。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部追求實現現代化的歷史。在中國共產黨百年發展的歷史征程中,如何實現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接力奮斗的主題。因此,全面梳理和系統總結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努力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百年歷程與基本特征,對于在新時代奮力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強國的宏偉目標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歷程

縱觀中國歷史,如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沒有先例和固有模式可循的,因此,我們黨對實現什么樣的現代化、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探索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歷史過程,是在伴隨著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不斷總結、概括并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一)斗爭中孕育:新民主主義現代化

實現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樹立的理想和目標。然而,面對當時的中國,一個積貧積弱、受帝國主義侵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如何實現現代化,是擺在當時中國共產黨人面前亟需解決的重大課題。為實現中國的現代化,幼年的中國共產黨在此問題上經歷過一些曲折和失誤。為此,毛澤東同志提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從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與民族獨立解放的目標基礎上探尋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新民主主義。新民主主義認為,中國革命必須通過革命建立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民主共和國,并大力發展經濟、政治、文化,最終為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創造前提。也就意味著,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歸宿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才是建立獨立、民主、富強、幸福的現代化中國的必由之路。1949 年,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標志著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經過艱辛探索,找到了一條獨特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中國現代化徹底掃清了道路上的一切障礙,為實現中國現代化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二)過渡中起步:社會主義工業化

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標志之一是工業化。把中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這是實現現代化的前提。1949 年10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中國社會的發展揭開了新的一頁,極大地增強了民族自尊和自信,但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依然落后,自然經濟和半自然經濟大量存在,現代工業生產只占全國工農業生產總值的10%,主要工業品產量極低,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都處于十分落后的境地。為盡快恢復經濟,改變當時“一窮二白”的狀態,中國共產黨清楚地認識到:只有實現工業化,才能達到國強民富。為此,1953 年,毛澤東同志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耙换摹钡目偮肪€,將工業化作為主體,以社會主義改造為兩翼,突出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將工業化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基礎的思想。

(三)探索中建構:四個現代化

以工業化為目標的發展戰略制定后,從50年代中期開始,黨中央和毛澤東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構想,逐步由“工業化”向“現代化”轉變。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工業化基礎薄弱的局面,毛澤東同志提出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工業化思想。在他看來,工業化的迅速建立可有效彌補我國在農業、交通運輸業上的劣勢,并為國防建設提供堅實的基礎。1964 年政府工作報告第一次正式提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分兩步走的戰略,即通過大力發展工業,建立完善齊全的工業門類體系,實現農、工、國防和科技的現代化。此時,四個現代化就成為了全黨、全國人民共同追求的奮斗目標。以“四個現代化”代替“工業化”,這表明新中國現代化的目標更加全面、科學、準確,也充分反映了黨的領導集體對始于20世紀40 年代的新技術革命及其所引發的工業革命和農業革命的深刻把握。

(四)調整中發展:三步走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使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幾乎停滯,現代化建設遭受重大挫折。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黨中央開始反思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道路問題。1979 年12 月,鄧小平首次提出“小康”的概念,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確立了基礎。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1987 年11月,黨的十三大明確了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的戰略,即解決溫飽、實現小康、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叭阶摺钡膽鹇圆襟E正確反映了我國現代化歷史過程的三個階段,通過分階段、分步實施,具體量化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階段性的目標,既緊密結合當時中國發展實際,又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發展目標和思路的戰略遠見,是激勵全國人民為一個共同理想而努力奮斗的行動綱領。

(五)深化中完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20 世紀90 年代中期,為了衡量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國家統計局、國家計委和農業部聯合發布衡量小康生活的指標體系,涉及5 類16 項具體指標。國家統計局根據此指標體系,采用綜合評分方法測量國人“小康”的實現程度,1990 年是48%,1999 年是 94.6%,2000 年是 96%。[1]這意味著,中國在20 世紀末進入了小康社會。

2002 年11 月,黨的十六大指出,必須看到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2]黨的十六大發出號召,要求我國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由此,面向新世紀,黨的十六大向全黨發出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號召,更加突出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進一步加快,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社會主義面貌煥然一新。2012 年11 月,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 年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從“小康水平”到“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對現代化建設目標認識的深化和提高,追求的升級和理論的發展。由“全面建設”到“全面建成”,吹響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集結號。

(六)豐滿中啟航:“兩個一百年”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新階段、新征程,2017 年10 月,黨的十九大完整勾畫了“兩個一百年”之間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作出了戰略安排。2019 年10 月,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3]2020 年10 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以一種全面、綜合、歷史及現實相統一的思維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的戰略安排和發展目標,為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提供了遵循。

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百年,經歷了“新民主主義現代化”“工業化”“四個現代化”“三步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新時代“兩個一百年”戰略,這是中國共產黨人深刻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結果,凝聚著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心血和追求,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對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進程的開創性、繼承性、連續性,這些現代化發展戰略成為在不同時期引領當代中國走向現代化道路和實現民族復興的燈塔,是價值目標和宏偉愿景的統一。

二、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特征

從發展的脈絡來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和目標體系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是不斷根據中國發展的變化實際,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完善,又在理論創新中不斷指導著實踐,在政治立場上具有鮮明的人民性,在目標體系上具有綜合的全面性,在戰略部署上具有連貫的系統性的鮮明特征。

(一)貫徹始終的人民性

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理論基礎和實踐邏輯的出發點都是“一切為了人民”,始終蘊含并貫徹人民性的特征。人民性,深刻回答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為誰建”“靠誰建”的問題,始終強調把人民群眾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價值主體,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現代化建設的目的和歸宿。從目標來看,從實現“工業化”“四個現代化”,到確立“溫飽-小康-富?!钡娜阶甙l展戰略,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五大發展理念到實現全面脫貧等都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都是要解決為什么人的根本問題。從著眼點來看,中國現代化建設重大決策都始終把人民放在首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要著眼于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讓改革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全面依法治國就是要實現人民的民主權利;全面從嚴治黨就是要密切黨群關系,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從價值旨歸來看,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尊重廣大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始終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始終靠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概之,現代化建設一切理論和實踐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都始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二)目標體系的全面性

目標決定方向,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必須注重目標支撐,必須注重堅持目標導向。新中國在成立之初設定目標,要在經濟總量和工業總量上趕超先進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改革開放后,我們黨先后制定了“三步走”的現代化發展戰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一系列戰略目標。黨的十九大又擘畫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偟膩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由單一的追求經濟總量,到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建設目標,再發展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建設目標,直到黨的十九大確立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建設目標,全面實現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大文明協調推進,全面發展,這也充分表明我們黨在追求現代化建設的目標上的務實和理性,既實事求是、科學建構,又目標具體,全面協調。

(三)戰略部署的系統性

制定戰略部署、確定發展目標,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征程中一以貫之的領導方法,也是不斷取得新勝利的寶貴經驗。新中國成立以來,現代化戰略一直隨著社會發展形勢變化而變化。從戰略部署的方向來看,從建國初期全面照搬蘇聯模式向開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方向邁進;從現代化的發展內涵來看,從單一的工業化發展目標到堅持走中國特色“四化”同步發展戰略;從現代化發展的內容來看,從過分追求經濟總量的提高向不斷追求發展的質量、速度和效益相統一;從現代化發展的理念來看,從“人定勝天”,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到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實現戰略目標,必須要有戰略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立足新時代的發展社會實際,立足新發展階段的階段性特征,貫徹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拓寬新發展格局,對新時代現代化建設又做出新戰略安排,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為奮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戰略奠定了實踐基礎。

三、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路徑

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確立的重大命題和奮斗目標。如何實現現代化、怎樣推進現代化,這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能否如期實現,更關乎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順利實施。立足新時代發展實際,實現現代化的新勝利,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實事求是、立足本國國情,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一)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

實現現代化,追趕世界先進潮流,始終是中國近現代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和課題。團結全國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一起為實現中國現代化的目標而努力奮斗,這是中國共產黨人不斷追求的初心和使命。我們在黨的領導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項浩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又是一場廣泛而又深刻的社會變革。其規模宏大、任務艱巨、影響深遠,要順利完成這樣一項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始終堅持和不斷加強黨的領導,發揮黨總覽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有組織、有步驟地統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效防范和化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行穩致遠。誠如鄧小平所指出的:“中國由共產黨領導,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由共產黨領導,這個原則是不能動搖的;動搖了,中國就要倒退、分裂和混亂,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盵4]

(二)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天地之大,黎元為本。中國現代化本質上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叭嗣?,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盵5]無數歷史經驗不斷昭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就是始終堅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政治立場[6],把人民與現代化強國的目標相結合,把人民與國家的利益相結合。在動力上,依靠全體人民共同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在目標追求上,是為了造福人民,實現共同富裕,最終實現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在評價標準上,將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美好生活作為檢驗“現代化”建設成效的根本標準??偠灾?,只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支持,才能實現新跨越。

(三)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立足本國國情

世界上沒有統一的、定于一尊的現代化發展模式,中國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立足于本國國情。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基本上采用了“蘇聯模式”,但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量實施和推進,“蘇聯模式”的弊端也愈發明顯,甚至一度出現過重大失誤。實踐證明,堅持從實際出發,立足本國國情,現代化建設就會順利進行,反之亦然。經過改革開放以來四十年的探索,從五千年中華文化基因中找到“密鑰”,獨辟蹊徑地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道路,這一切歸功于我們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立足國情的前提。堅持從實際出發,就是要立足中國最基本的國情,立足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個最大的矛盾出發,牢牢把握新的發展階段的新特點,走中國自己的現代化道路。當然,現代化建設本身就是一種開放的事業,它不可能在封閉的狀態下進行,需要吸收借鑒人類社會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一言以蔽之,中國現代化的實踐表明,只有適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才是正確的、最好的。

(四)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有序發展,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社主義現代化建設都取得了輝煌成就。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付出的環境方面代價也較大,發展的不可持續性問題越來越突出,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我國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的31%和30%,耕地退化面積占四成以上。每年流失土壤總量達50億噸,因水土流失導致土地生產力下降的根底超過3 億畝。[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基礎支撐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盵8]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共生、共存的關系。人類的生存發展是以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做基礎,人類的任何活動都要遵循自然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在現代化建設中,尤為注重生態環境保護,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9],把自然生態放在發展的重點,不斷開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境界。

(五)必須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用什么樣的方式來實現現代化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統、文化基因和發展理念等有重要關系。與西方通過殖民掠奪、擴張乃至發動侵略戰爭來實現現代化不同的是,中國從1840 年開始被迫地走上了現代化道路。1956 年,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后,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標志著中國現代化由此進入了一個全新時期和新的開端。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既消除了我國屈從外國侵略、奴役的社會根源,也從根本上消除了對外侵略的制度根源。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決定了中國必須堅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世界各國和地區發展平等、友好、合作的外交關系。中國人民選擇和平發展的道路同時是根植于中國悠久深厚的和平主義文化傳統,是中國和平主義文化傳統的繼承與發展,“尚德不尚武”“以和為貴”“天下大同”等這些文化的品質已經深深地鑲嵌在國家的政治理念之中,也已牢牢熔鑄在國民的文化價值觀之中。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中國永不稱霸、不搞擴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遵循對內不斷發展生產力、對外主張和平的道路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探索,是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言以蔽之,新時代、新階段、新征程推進中國現代化建設,須從現代化的領導力量、現代化的發展本質、現代化的國際環境以及現代化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等方面去建構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建設的基本路徑,這對于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

猜你喜歡
現代化目標建設
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的現代化新篇章
基本實現現代化需要補足哪些短板?
發達國家審計發展及其對中國審計治理現代化的啟示
黨的政治建設怎么抓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人大建設》建設人大的故事
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的發展
中學英語之友·上(2008年2期)2008-04-01
中學英語之友·上(2008年2期)2008-04-0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