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握創新驅動趨勢 建設高端產業集聚基地
——兼論安徽省新時期創新發展的路徑選擇

2022-12-04 17:49袁家和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新興產業安徽驅動

袁家和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安徽蕪湖 241003)

前言

“十三五”期間,我國“政產學研用”多方發力,通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實施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1],全面推進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效推動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發展,對新時期社會經濟發展起到強有力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創新是中華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所在,也是推動整個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后工業化時代,科技創新作為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正逐漸成為影響國家發展全局的主導力量。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征程中,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重大挑戰與機遇,我們必須著眼于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變化趨勢和特點,聚焦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任務和要求,在促進科技創新的同時,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有效的制度與支撐環境,尤其要在降低創新活動的不確定性上下功夫,通過制度設計和生態培育,合理分散創新活動風險,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最終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增長動力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根本轉換。[2]

自21 世紀初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與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同時都在布局諸如新能源、生物醫藥及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國與其他國家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前沿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上也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但是單純地依靠引進與模仿不足以解決發展新興產業時出現的技術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通過供給側結構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解決經濟發展由要素、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制約,只有這樣,才能支撐起創新型國家建設規劃中經濟發展對技術的巨大需求并幫助我國成功邁入中高等收入國家行列,進而實現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

一、創新的基本屬性

要想更加有力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得在充分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創新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認識到創新的基本屬性——不確定性。具體而言,包括創新的形式內容、組織實施、資源配置、外部市場以及創新投入與產出之間的不確定等。從單個投資創新活動的角度來看,投資創新活動的回報率是不確定的甚至是具有較大風險的,企業創新活動尤其需要考慮三個問題,一是投入是否能夠帶來產出,二是帶來什么樣的產出,三是什么時候會帶來產出。

在要素驅動發展階段,發展空間相對而言比較確定,發展機會也較多,一般性的生產投資占據主導地位,大多都處于學習、模仿、引進、消化、吸收階段,自主研發活動較少,即使研發投入不足也不會對增長產生顯著影響。然而在后工業化時期,消費需求呈現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一般性生產活動的收益率會降低,特別是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經濟增長對創新的依賴將越來越大,創新因子在經濟增長中的支撐與牽動也愈發顯著。[2]

經濟發展要靠效率,效率提升要靠創新。對企業來說,即使在投資項目可研時,也難以得出較為準確的投資回報率。那么,在風險厭惡和風險分擔機制缺乏的情況下,更容易出現企業研發投入不足的問題。如果企業沒有足夠的研發投入,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必然會受到制約。因此,如何降低創新不確定性,減少創新風險,激勵企業更多地投資研發,成為創新驅動發展關鍵階段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2]

二、把握創新驅動趨勢、均衡分擔創新風險

降低創新不確定性是激發萬眾創新的客觀需求,同時會內生出創新活動的地理聚集、技術合作以及創新投入的多種分擔形式,這是我們把握好創新驅動特征的出發點,也是有效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依據。[2]“十三五”時期,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總體呈現出六大趨勢特征:一是政府支持科技創新呈現經濟化、類公司化傾向;二是企業科技投入“類國家化”;三是大城市及都市圈的創新火車頭作用愈加顯著;四是創新主體呈現相互促進、競相迸發的局面;五是政府和企業共同分擔創新成本和風險的制度安排日益突出;六是資本市場、金融工具成為重要力量。到2025年,我國將形成促進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的基礎制度環境和政策法律體系,實現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為此,圍繞降低創新活動不確定性,合理分擔創新風險這個關鍵點,應當在以下五個方面努力作為:

第一,順應規律,促進協作。在中央著力推進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背景下,進一步優化地區空間布局,尤其要避免各個地區之間新一輪新興產業的重復建設,為地區經濟合作創造更大的合作空間。一方面要促進高素質要素流動,另一方面也要促進創新活動空間集聚。這樣既能讓各個地區發揮絕對優勢,又能消除地區壁壘,充分實現創新鏈帶動人才鏈、產業鏈,進而帶動地區之間差異化發展。[2]

第二,開放互動,提高層次?!白灾鲃撔隆辈坏扔凇胺忾]式創新”,在全球化合作與競爭的時代大背景下,企業作為創新活動的主體,更需要與外部環境進行廣泛的互動。尤其要積極參與國際和國內雙循環,并在國際經濟技術聯系中注重開放合作,加速提升我國在區域競爭中的國際分工層次。

第三,找準路徑,培育風投。風險投資是分散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創新風險的有效機制之一,被喻為促進科技成果有效孵化與轉化的“加速器”。促進風險投資的健康發展與激勵創新活動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取得良好成效、信息不對稱得到有效解決的基礎上,風險投資可以發揮出更大的價值。深刻地理解到這一點,對于“十四五”期間優化風險投資發展政策具有重要意義。[2]

第四,加強投入,優化配置。創新活動離不開知識與技術的積累,隨著我國研發投入不斷增大,優化創新資源配置結構已迫在眉睫。創新資源應主要投入到以下三個領域:一是作為公共品的知識生產部門,二是實現創新產品商業化轉化的平臺建設,三是商業化轉化過程中的種子基金、天使基金及風險補償與激勵。[2]為實現“創業帶動就業”,探索和完善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加強對科技中介的扶持和對服務創新支撐體系的資助,進一步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基金跟著創新項目走,創新項目跟著人才轉的創新資源配置路徑,以此來加速成果轉化帶動產業發展[2],實現產業鏈高級化、全面化,從而通過產業環節跨地區分布帶動區域的協同高質量發展。

第五,融通互聯,全面整合。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對協同創新、技術經濟整合促進的支撐拉動作用;升級建設與拓展完善內涵豐富、空間巨大、影響深遠的工業互聯網;通過工業互聯網的交聯融合,一體整合線上、線下創新資源和各類發展要素,實現跨區域、跨行業的資源統籌,做到線上研發、線上轉化、線下對接,有效降低創新成本,分擔風險、提升效率。

三、近年來安徽創新發展取得良好成效

安徽作為聯東接西的淺內陸地區,曾經率先對接浦東開發開放輻射地,是東部產業梯度轉移承接接繼區。自2008 年創立“合蕪蚌”自主試驗區以來,安徽圍繞自主創新能力和體系建設,挖掘和集聚創新要素,構筑創新高地;增強創新能力,培育戰略創新力量;拓展創新發展空間統籌區域內外資源要素;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構建良好“雙創”生態;破除障礙,深化各類管理改革,提升資源優化配置效率;注重市場及產業發展規律,夯實群眾和社會基礎;加強科普和創新文化建設,厚植創新土壤。多措并舉,安徽創新發展取得良好態勢。2020 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達883.2 億元、地方財政科技支出370 億元、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15.4 件、高新技術企業8559 家,分別是 2015 年的 2.05 倍、2.5 倍、3.6 倍、2.7 倍。[3]2021 年,安徽經濟總量首次站上4 萬億元臺階,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全部工業產值比重提高到41%。[4]

總體來說,安徽創新發展取得良好成效體現在以下五個轉變上:一是創新指標從“單項爭先”向“全面提升”轉變;二是科技創新平臺從“夯基壘臺”向“立柱架梁”轉變;三是創新成果產出從“跟跑并跑”向“并跑領跑”轉變;四是支撐引領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五是科技制度創新從“點上突破”向“系統集成”轉變。安徽通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了經濟與社會的全面發展。

四、安徽未來創新發展的路徑選擇與策略優化

作為“長三角”的新成員,安徽下一步應鞏固和強化自主創新戰略的主導地位,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充分利用現有產業基礎,拓展豐富創新發展路徑,尤其是要提升前一時期推進“三重一創”(重大新興產業基地、重大新興產業工程、重大新興產業專項建設,構建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特色產業集聚基地建設的有效措施,全面培育和發展十大戰新產業,促進省域主導產業邁向中高端,進而成為高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集聚地。

根據產業經濟學普遍規律與產業集聚、知識創造、技術外溢的綜合影響,創新驅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將全要素生產率作為關鍵指標來研判和把握。為了順應產業和創新規律,可以通過有效的協同整合獲取相對快捷的路徑,進而實現彎道超車。安徽應牢牢把握工業化和后工業化時代的發展機遇,快速提升經濟總量和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從而實現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融合水平的顯著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明顯提高,進而培育并形成若干個世界級新興產業集群的目標。這是今天和未來安徽趕超戰略實施的現實首選。

為此,安徽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努力探索“十四五”時期安徽創新發展路徑,全力推進實現乃至趕超發展目標,在區域經濟競爭中占有有利位置。

第一,要充分發揮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的協力作用。進一步深化市場對創新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的認識,并切實把握利用;同時,政府要更好地對創新主體賦能增效,特別注重發揮市場的作用,注重市場的邏輯、資本的力量。

第二,要突出創新驅動引領,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大力發揮平臺創新示范作用。加快國家與地方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積極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建設,鼓勵各地市建設區域性研發平臺、創新孵化平臺、產學研共建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搭建地區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合作與交流平臺,完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5]

第三,要發揮財政資金引導激勵作用。在完善土地使用、財政資助的基礎上,采取產業基金、風險投資、無償投入、“借轉補”、事后獎補等方式,支持重大新興產業基地、重大新興產業工程、重大新興產業專項、制造強省、創新型省份、技工大省建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加快發展動能轉換,構建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5]

第四,全面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在近一時期重點支持“三重一創”建設,支持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快建設,積極爭取核聚變主機關鍵系統等大科學裝置盡早落地,加快量子信息創新研究院建設基礎上,協同發力支持24 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特別是安徽具有相對比較優勢的十大戰新產業,圍繞7 個重大工程、重大專項建設,構建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5]

第五,要加快建設制造強省。支持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精品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等五大制造,支持電子信息、軟件和大數據產業發展,支持企業做大做強,推動制造業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5]

第六,要統籌推進創新發展四大支撐體系。支持圍繞重大技術研發轉化、創新資源捕捉尋找、創新成果路演展示、創新主體向往匯聚,構建技術和產業創新支撐體系;支持聚焦科技成果孵化、產業化加速、產業集群發展,構建平臺和企業創新支撐體系;支持注重股權融資、債權融資全面跟進,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產業基金有效對接,構建金融和資本創新支撐體系;支持完善產學研結合機制,增強人才、技術、項目吸引力,構建制度和政策創新支撐體系。[5]

當前,我國已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正意氣風發地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只有堅定創新自信,保持創新定力,把握創新定位,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貫徹國家區域重大戰略[3],才能順應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趨勢,讓更多創新成果在安徽就地轉化,為建設創新型省份打下扎實基礎,為創新人才密集、創新企業密集、創新產業密集、創新知識產權密集提供可能,并進一步圍繞這四個密集,建立安徽的人才、企業、產業和知識產權的四大高地,實現與鞏固安徽作為長三角地區高端產業集聚基地的目標,為安徽可持續發展構建核心競爭優勢,為打造“三地一區”,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提供科技支撐。

猜你喜歡
新興產業安徽驅動
《安徽記事》
數據驅動世界。你得懂它 精讀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驅動防滑仿真系統分析
戰略性新興產業標準國際化的推進策略
屈宏斌:未來五年,雙輪驅動,砥礪前行
產業經濟學及新興產業群發展的思考探討
陜西經濟挺起“新支柱”——“數說陜西70年”之新興產業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2012年高考安徽壓軸題的困惑與探索
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