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體育場館運營PPP 模式研究

2022-12-04 17:49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體育場館管控體育

宣 寧

(蕪湖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安徽蕪湖 241003)

引言

在我國體育事業由事業型向產業型轉變進程中,政府主導加上社會力量參與成為現階段國家體育發展的基本模式。隨著各種體育改革思維不斷涌現,社會力量參與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和體育公共服務的重要方式應運而生,其中高校體育場館PPP 運營模式更是倍受關注。同時,企業和政府有關部門也正不斷加大與各高校的合作力度,力求通過對PPP 運營模式的優化控制,解決體育場館運營中的多項問題,提升項目整體運營質量。

一、高校體育場館PPP 模式運營框架

PPP 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是公共基礎設施中的一種項目運作模式。它一方面可以增加在高校體育領域中的投資,擴大項目總規模,降低成本,緩解政府財政壓力,迅速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旺盛的體育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引入了競爭機制,有效提升文化體育事業發展的效率。

對于高校體育場館PPP 模式,高校管理者一般可將其經營客體劃分成建設新場館、擴建舊場館、運營維護當前場館等多種類型。具體而言,高校體育場館PPP 營運模式框架包括“轉移-營運-建設”“營運-轉移-建設”“營運-建設-購置”“營運-建設-租賃”等。其本質是聯合管控模式即政府部門、社會組織、企業等多重運營主體以平等的地位參與管控。在正式運行PPP 模式前,相關各方需結合有關框架簽署合同,理清責任與義務,明確各方歸屬權和經營權,最后通過各方對項目內容的嚴格遵守與執行來增強運營效果。

二、高校體育場館PPP 模式運營現狀

(一)資源引入程度較低

高校體育場館在引入PPP 運營模式后,一是運營管理仍被舊思維模式所束縛,導致管理內容的針對性降低;二是引入機制不合理,對合作過程中的細則制定有欠缺;三是部分高校未利用PPP 模式來完善運營過程,在正式營運期間其資源整體利用率較低,降低了高校體育場館的經營效益[1]。

(二)管理理念存在區別

從組織性質角度看,高校具有公共事業屬性,其工作重心在于教學科學研究,高校建設體育場館的主要目標在于提高學校體育教學質量,滿足廣大師生的體育鍛煉需求等,因此其在PPP運營模式中會更加關注綜合效益;而企業會更加看重經濟效益,與學校的理念存在明顯區別。換言之,鑒于PPP 經營模式的內部參與主體較多,管控理念也不相同,若高校未對運營效益進行綜合考量,不僅會嚴重降低經營管控質量,而且會影響體育場館的建設與運行。

(三)運營政策法規不完善

PPP 運營模式往往會涉及到政府部門和高校等,但一方面是目前此類政策法規仍處在初期發展階段,政府部門在參與PPP 運營模式時也尚未能及時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執行PPP 運營模式時,也未合理運用現有的政策法規。這樣不但無法切實體現體育場館的應用價值,為廣大師生提供更加優質的體育服務,而且會嚴重影響經營效果,給PPP 運營模式與高校體育場館的融合帶來較大阻礙。

(四)缺少風險分擔機制

當前部分高校體育場館在運營PPP 模式的過程中仍未設置科學的風險分擔機制,為今后的合營管控帶來隱患。主要原因是高校缺乏運營融資經驗和風險規避意識,尤其是難以對多方參與的各項風險進行全面考量與評估,更別提制定出適宜的風險解決措施。

(五)高素養人才缺乏

PPP 運營模式對于人才素質的要求較高。而高校體育人才多集中在體育教學和體育場館的常規管控中,缺少項目融資、經營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質人才。與此同時,多數高校在PPP 模式的實際運營過程中會讓普通教學工作人員身兼數職,而多數人員由于自身水平不足,無法精準理解工作內容與制度規范,這就進一步降低了PPP 模式的運行效果和高校體育場館經營的綜合效益[2]。

三、優化高校體育場館PPP 模式運營的措施

(一)增設資源引入管控系統

為優化高校體育場館PPP 模式運營效果,首先政府相關部門應當與各高校共同制定合適的資源引入管控系統,并對其進行專業化控制。一般來說,各高校管理層在建設體育場館的初期就已明確運營過程,在引入PPP 運營模式后,鑒于參與主體增多,更加需要嚴格遵守合同細則,精準確認各項資源的具體運用情況,合理控制各項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求在強化資源引入效果后,提升資源應用質量,滿足高校體育場館的建設管理需求。同時,高校管理者在日常經營中也需要突破傳統思維模式,利用資源引入機制的設定來優化多個部門間的協調。此外,各參與主體都需要共同參與合同細則的制定。努力讓合同內容既滿足各方需求,又能盡量規避可能發生的風險并通過對風險的合理控制來解決體育場館運行期間面臨的各項問題,以便進一步增強各類資源管理的針對性、有效性,滿足高校體育場館日常管控的多方面需求。

(二)明確科學的管理理念

在高校體育場館PPP 模式運營中,不同參與主體都帶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訴求。由于管理目標不同,管理理念自然也有所區別。比如,高校希望滿足教師教學和師生體育鍛煉的需求;企業希望在建設經營過程中賺取利潤;政府部門則是為了在彰顯管理水平的同時強化各高校的體育設施管控水平。

若想切實優化體育場館PPP 運營模式的執行效果,各方都需及時明確科學的管理觀念,即利用綜合管控理念來完善經營管控過程。比如,高校需樹立綜合性的管理理念,全面考量高校體育場館建設、運營、維護所帶來的綜合效益;企業在考慮經濟利益的同時也需要考慮社會效益,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政府部門既要合理衡量體育場館帶來的社會價值,又要借助適宜的建設管理手段來強化該場館建設的經濟價值,以提升校園體育場館建設管控的綜合價值。[3]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政府部門、企業還是各高校都應堅持以人為本,積極協作,努力將更科學的管理內容納入管控制度,為提升師生體育素養做出貢獻。

(三)完善運營政策法規

政府部門應依照體育事業的發展狀態與對應政策來設置運營管控法規,增強PPP 運營模式法規管控的精準性。具體而言,政府相關部門在觀察各高校體育場館運營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時,可依照實際狀況來完善相應的規章制度,并依據該制度的各項內容合理規范體育場館建設期間的各環節,同時借助適宜的職責分工來規避其運營期間可能產生的法律法規漏洞,為體育場館建設運營提供更加完善的保障。政府部門還要及時了解并掌握高校體育場館運營建設的具體情況,針對可能產生的風險來設定預警機制和應對策略,再將具體措施納入對應的PPP 運營模式規章制度體系內,提升對體育場館運行方式的執行性,強化PPP 模式的運營效率,適時解決PPP 運行模式可能出現的各項問題,提升高校體育場館運行建設的穩定性、合理性。[4]

各高校在參與體育場館PPP 運營模式期間,也應嚴格遵守當前設定的各項規范制度,利用對該模式的合理控制來確保體育場館的經營管控效果,以提升法律建設內容的融合度,改善高校體育場館運行的整體水平。

(四)搭建PPP 模式風險分擔系統

一般來說,高校體育場館受自身經營狀態的影響,在建設時極易遭受不同類型的業務風險,而這些風險會影響PPP 模式的運行效果,給體育場館的運行管理造成嚴重影響。

為增進PPP 運營模式應用的穩定性,高校、企業與政府部門需共同制定出較為完善的風險分擔系統。比如在合同制定環節,就需邀請經濟、法律等行業的專家共同參與制定;在運營管控中,各參與主體要嚴格遵守合同內容,還要及時發現PPP 模式運行過程中的不足之處,采取針對性的舉措解決相對應的問題。此外,為確保各經營主體的綜合效益,各高校、企業與政府部門要適時設置適宜的監理機構來觀察檢查PPP 運營模式的具體發展狀態,及時找出其存在的各項風險并采取科學的對應性措施并將該風險管控措施納入到風險分擔機制中,進一步提升風險管控的科學性與可執行性。[5]

(五)完善PPP 模式高素養人才培育機制

高校體育場館運營PPP 模式對人才素質的要求較高,相關人才除了要具備基本的管理素養外,還要擁有專業的法律、財務以及經濟知識。

為切實完善PPP 模式高素養人才培育機制,一方面,需要大力吸納高素質人才。建議在項目建設之初就吸收法律、財務、經濟等領域的專家,利用其專業能力解決更多的實際問題。與此同時鑒于各高校內部已擁有多領域的專業人才,各高校管理者可在日常經營中設立人才培育基地,吸納所需的專業人才對其進行專業性培訓,提升其專業素養、業務能力以及實踐水平,為此后高校的體育場館PPP 模式營運建設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另一方面,設置適宜的績效考核系統。將績效考核與專業培訓緊密聯系,及時發現培訓過程中的各項漏洞,更好地運用體育場館建設管控資源,保障項目綜合管控水平,全面提升項目建設中的人才素質。

總結

將PPP 模式應用到體育場館的建設、運營和管理中,是公共文化體育改革的共性體現。為更好地解決高校體育場館在營運期間出現的各項問題,相關部門可借助PPP 模式合理控制體育場館運營時的各項任務,切實增強整體運營質量,促進高校體育場館經營的持續性發展,提升綜合效益。

猜你喜歡
體育場館管控體育
高校體育場館管理模式研究
政府購買體育場館公共服務存在的問題與化解策略
BIM技術在土建工程管控中的運用
EPC總承包項目的設計管控探討
淺析現代項目管理中的違規行為管控
信用證洗錢風險識別及管控
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
我們的“體育夢”
體育場館經營現狀及對策研究
體育一家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