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多重結合中贏得地理教學主動權

2022-12-16 15:00山東省棗莊市第三中學
新教育 2022年32期
關鍵詞:思維教師教學

□ 山東省棗莊市第三中學 米 甜

注入式教學是傳統課堂最常見的教學形式。在知識的不斷輸入中,學生對文本內容有了初步理解和掌握。然而這種理解和把握是以教師為主導,在不間斷的灌輸中生成的,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教學的趣味性、靈活性在很大程度上被扼殺。如何巧妙設置教學方法,引入嶄新學習形式,成了擺在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知識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多向關聯的,可以向著不同的層面延伸。高中地理教學,教師不妨抓住知識屬性,進行點對點對接和延伸,拓展知識本身的內涵和外延,啟迪學生多元思維,讓他們的認知向著不同方向發展,使課堂更加豐盈、充實。

一、圖文結合,引發學生感知欲求

文字是由圖畫演變而來的,圖畫是文字的具體呈現。文字和圖畫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性。文字是抽象復雜的,圖畫更加直觀形象,都是學生認知世界的不同展現形式。學習過程中,如何將二者融合起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本質屬性,考驗的是教師的聰明才智。當前教材設置中,編者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思維特點和學習習慣,將插圖融入教材中。生動形象的圖畫資源不僅是學生思維的引線,也是知識的集中體現。地理本身屬于人文學科,學科屬性讓其圖文并茂的特點更加鮮明地展現出來。文字材料是引發學生思維碰撞的有效手段,插圖則是從視覺角度,激活學生認知,引發他們的學習探索熱情。

圖片、文字不同的線索,帶給學生的感知和體驗各不相同。在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感知理解的過程中,教師不妨發揮學科屬性,將編者的意圖展現出來,借助圖文結合的形式,引發學生好奇心,促使他們的思維進行革新。學習人教版地理必修一《常見的地貌類型》,這節內容的呈現運用了許多插圖資源。單看插圖已經讓學生異常興奮,產生了濃厚的學習探索熱情。為了給學生清晰明了的思維指引,教師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圖,并以此為基點,展開拓展延伸。首先,教師從整體視角出發,展示中國不同地區的地貌特點,帶領學生進行觀賞,學生感知知識的興趣漸濃。觀賞過后,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地貌形式,海岸地貌、風沙地貌、喀斯特地貌等知識結構呈現在學生面前。大部分學生對喀斯特地貌異常感興趣,教師在教材插圖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展示動態視頻。相對于靜態的圖片,學生對動態化的展示更感興趣。當學生好奇心被完全調動起來后,教師及時給出文字介紹,讓學生在圖文結合中更快速地把握知識本身的特點。圖片是從表層出發啟動學生認知,文字則是從更深層次出發,觸動學生思維開關。教師雙線并進,有效引導,增加課堂容量的同時,將學生身心全部調動起來,更好地鋪墊了教學基礎。

作為信息的濃縮,地圖在地理教材中占據重要地位,它不僅是知識的直觀表達,更是信息的載體。這個載體雖然沒有過多的文字呈現,但潛在的信息容量巨大,知識密集度極高。教學過程中,教師抓住學生對插圖的好奇心,以此為切入點,引發學生對文字信息的興趣度。在圖文遷移中,學生思維受到觸動,逐漸進入學習狀態。從知識點本身尋找突破,進行教法、學法、學情的多重結合,充分體現了現代教學理念的先進性,地理課堂也會向著正確的軌道運行,讓知識學習迸發生機活力,贏得教學主動權。

二、講演結合,凸顯學科靈活屬性

注入式教學之所以能夠長久立足課堂,它的優勢是教師借助細致有效的講解分析,進而幫助學生更快速地觸碰知識內核。在講解過程中,教師對講解的內容有整體把握,目標更加精準,能夠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掌握最關鍵的信息,完成學習重難點的突破。然而注入式教學的弊端也很明顯,它是一種單純的知識灌輸,學生吸收、轉化了多少知識,這些都是未知數。為了讓學習過程更加均衡,教師不妨在講解的基礎上,融入趣味因子,采用講演相結合的方式,中和矛盾沖突,更好地凸顯學科獨特價值。所謂的“演”是指演示,在實物、教具的輔助下進行示范教學,讓學生在觀察中獲得更直觀的認知,并在感性經驗的助力下更好地吸收知識。

相對于注入式學習,演示法更加靈活,它能將知識生動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凸顯學科屬性的同時確保學習效果呈現。如學習《太陽對地球的影響》,面對抽象復雜的知識,學生的排斥心理比較明顯。為了更好推進課堂教學,消除無效教學因子,教師借助演示的方式,將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教師先展示地球和太陽的模型,讓學生對二者的特點和運轉規律有基本了解。這時教師將地球和太陽的模型交到學生手中,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認知,模擬地球和太陽的運行。相對于識記枯乏的理論知識,學生更愿意動手操作。從學生的表現看,他們很享受這個演示過程。但學生的演示缺乏條理性和對應性,教師替換掉一名學生,親自演示太陽的運轉軌跡,并在演示過程中讓學生細致觀察,掌握知識。觀察是引發好奇心的法寶,學生在觀察中發現了一些細節,快速進入思考狀態。教師順勢引入對具體知識點的講解。因為有了演示操作作為鋪墊,學生對文字信息的講解不僅沒有排斥心理,反而更愿意聆聽。在演示操作的引領下,教學目的順利達成。

從本質上來說,講演結合是傳統與現代思維的有效融合,是教學手段的升級。演示法貼合了學生的學習需求,更受學生歡迎。講解法更貼合教師的教學出發點,更能凸顯學習效果。將二者進行融合,在對接學生學習特點的同時,提升了學習實效性,讓課堂迸發出無限的活力,可謂一舉兩得。

三、學探結合,迸發思維新鮮活力

對知識進行閱讀、感知,這是學習活動最基礎的層面。要想達到知識更深層次,完整把握學習內容,必須在閱讀感知的基礎上進行思考、討論、交流、歸納,完成深度鉆研探索。深度鉆研探索能力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定的輔助條件,最關鍵的是要激活學生本身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好奇是思維的觸發器,有了好奇心,學生自然會主動投入到知識學習中,進行深度鉆研探索。高中生學習主動性較強,為了更好激活學生探索動力,教師可以靈活設置問題,用精準化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完成文本生本思維對接。

為了更好凸顯學生的主體思維,教師不妨進行角色翻轉,讓學生主動提問,在質疑中贏得學習認知成長。學習《水循環》,要想更加精準掌握本節知識,掌握水循環示意圖是突破口。為了讓學習活動更加精準、高效,教師展示水循環示意圖,并將圖中涉及到的文字去掉。單純講解難以吸引學生眼球,為此,教師設計了一個貼標簽的小游戲。教師將插圖中涉及到的文字信息做成卡片,學生進行判斷,將相應的字卡貼到圖片對應位置。明確了游戲內容和規則后,學生四人一組,展開交流探討。對于水循環示意圖,學生本身不感興趣,教師融入趣味因子,并借助趣味化小游戲引發學生學習探索熱情,他們的積極性得到完全調動。探索知識的過程就是合作交互、思維碰撞、認知升級的過程。在多重合作中,學生思維完全打開,不斷調整學習探索思路,順利抵達知識的核心,完成學習任務。知識學習本身就是一個不間斷的探索、吸收、轉化過程,達到核心地帶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學探結合。唯有在主動鉆研和有效探索中,學生思維才會迸發新鮮活力。

學探結合呈現形式多樣,為了更好呈現學習效果,必須打破傳統單一化的學思問的模型,引入合作探究,在多重交互中,實現認知碰撞,提升思維密度。在引導過程中,教師必須發揮積極導向作用,及時調整教學路線,糾正學生認知偏差,將他們引向正確的思維軌道。

四、思用結合,拓展學習認知空間

地理是研究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在系統梳理中把握人地關系的學科。該學科包含著眾多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空間要素等。這些要素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學習地理,就是在解決人、資源、發展等社會性問題。教材學習屬于理論層面的感知,是知識的積累。要想真正掌握地理學習的精髓,單靠淺顯的學習這一個過程是無法實現的,必須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展開深度思考,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當學生明白了知識的原理,運用知識就會變得輕松自如。地理教學,實踐性是不可忽視的屬性之一。學生實踐能力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能力需要在實踐運用中生成。

在實踐運用中,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完成知識輸出,并在思考中觸摸地理學科本質。教師抓住這一點,從運用角度出發,布設實踐任務。地理實踐具有獨特屬性,具體操作時,教師要綜合考量多種因素,將趣味性、實效性、靈動性融為一體,更好地發揮訓練活動檢驗知識、啟迪智慧的作用。學習《防災減災》,這一節的內容是前面所學《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的順延,對現實生活有很強的指導性。為了更好把握學情,教師進行針對性補償,完成對文本內容的吸收、轉化。訓練題形式沒有局限于傳統題型,更加開放、多樣。有最基礎的選擇、填空,也有難度系數較大的簡答、案例分析題。多樣化的習題形式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如解決一道實踐應用題:廣西玉林市遭遇今年最強暴雨襲擊,面對氣象災害,假如你是該市的市長,你認為要從哪些方面采取措施?這個問題與社會熱點對接,具有極強針對性,要想快速解決,學生必須發揮聰明才智,運用所學知識,啟動創新思維。因為與社會熱點問題密切相關,學生沉浸在角色中,自然愿意開動腦筋,出謀劃策。實踐運用是教學基本環節的有機組成部分。學生本身對知識學習充滿期待,教師輔助以趣味化的實踐運用任務,在點對點對接中,學生的學習遷移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落實地理核心素養,拓展學生學習認知空間,要從實踐運用中尋找切入點。實踐能力有不同的等級呈現。設置訓練活動時,教師要從實用性角度出發,進行針對性、層次性指導,并以學生的需求為基礎。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已經進入深層次階段,教師將社會生活熱點信息融入實踐訓練中,提升訓練質量的同時,讓學生受到極深觸動,啟動了學生研討思索大門,創新意識迸發。

五、練評結合,深化知識維度體系

教學多重結合是現代教學理念的展現,能夠最大限度彰顯學生的價值,給他們提供更加精準化的學習引導,讓不同層級的學生都能獲得學習認知構建。踐行多重結合理念,必須要有一套完整的教學模型作為支撐。訓練作為教學模型的重要一環,必不可少。相應的,訓練過后的講評也格外關鍵,它會對學生的思維認知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講評不是只講不評。講解答案固然重要,然而學生能力的提升不是靠對答案就可以實現。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再多的練習題也不如學生掌握知識的規律。

評價過程中,教師要抓住學生思維認知點,從不同層面出發進行判斷。答案只是一方面,學生解題思路,答案呈現的條理性,解析試題的視角,這些都是教師需要關注的。把握了評價的“根”,就能給學生更精準、更清晰的指引,幫助他們構建起知識體系并在不斷矯正中深化認知維度。練評結合,教師要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做出預判。當學生出現問題時,教師能夠做到心中有數,靈活應對。學習《土壤》,本節內容零散、多變,有很多近似知識點。面對知識特點,教師先借助思維導圖的形式與學生共同梳理,幫助他們理順知識脈絡體系。接著借助訓練題進行鞏固提升,夯實基礎知識。面對訓練題,學生毫不畏懼,很快完成。完成后,同桌之間互批互改,小組長統計出錯率較高的題型。這個過程中,教師隨機抽取其中幾份訓練題,進行檢查,更好地了解學情。最后,小組長針對小組內成員的表現,對本次訓練進行整體分析。具體分析時從優勢和短板兩個不同層面分析。針對不同個體的表現,小組長也要一一呈現。設置實踐訓練,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是一方面,但更為重要的是要從中發現問題,為以后教學設計提供參考和依據。

高中生對地理實踐訓練有特殊參與興趣,這是訓練活動順利推進的重要契機。訓練活動的推進需要多主體參與。評價活動亦是如此,必須從宏觀視域出發,篩選不同的評價主體。不妨讓學生在角色更迭中更好地理解知識內涵,從問題的解決者到評判者,學生思維含金量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升。課堂教學進行多重結合,向著不同方向發展,可以造成學生思維波浪式前進,真正實現認知升級。

地理本身是一門涉及多種知識的綜合性學科,面對廣闊的知識層級,教師靈活設計,從學科本身特點出發,進行不同形式的結合。圖文結合、講演結合、學探結合、思用結合、練評結合等形式,實現了教學個性和共性的結合,不僅引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他們的思維迸發出新鮮活力,更凸顯了學科靈活屬性,充分拓展了學習認知空間,深化了知識維度體系,將課堂教學引向了更深處,讓學生走進更廣闊的學習探索時空。

猜你喜歡
思維教師教學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最美教師
微課讓高中數學教學更高效
教師如何說課
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
“自我診斷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對外漢語教學中“想”和“要”的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