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維建構語言,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2022-12-16 15:00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仲院中心小學孫小峰
新教育 2022年32期
關鍵詞:建構情境語言

□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仲院中心小學 孫小峰

語文課程核心素養培養要先理清其基本內涵,特別是語言構建與運用,這應該是學科教學的根本追求。教師在語言建構教學設計時,要做好整合處理,尋找不同切點,推出適合的教學應對策略,確保語言建構教學順利展開。教師可以從多維視角引領學生建構語言,以提升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

一、理解性建構,奠定基礎

理解是語言建構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對語言材料理解得越透徹就越有利于學生語言建構的完成,反之,學生的語言建構必然會顯得舉步維艱。教師要善于對教材中學生理解難度較大的語言材料進行整合,適時傳授一些構建方法,給學生更多具體的指導,促使建立語言建構主觀意識。

教學五年級下冊《景陽岡》時,教師依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情況,以武松是魯莽還是藝高人膽大引導學生感悟人物形象,建構語言,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理解看法。有學生說:“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說明他對自己的武藝有信心,他是一個自信的人?!庇袑W生說:“武松看似魯莽,實則是一個很有心計的人,他與老虎打斗,靠的不是蠻力,而是想辦法智取,他多聰明??!”有學生說:“武松不拘小節,一人一棒走山岡,還徒手打死了老虎,真是一個大英雄!”有學生說:“武松藝高人膽大,一身豪氣,不愧是梁山一百零八好漢之一,我喜歡他!”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結合課文內容發表著自己的看法,不僅理解了課文,而且在表達自己看法的過程中建構了語言。

沒有理解,學生的語言建構就如同浮萍,缺乏根基,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要建立在對閱讀材料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要采取下定義的方式來讓學生理解課文中的人物形象,而要注重以恰當的話題引領,并啟發學生說說自己的理解與感悟,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走進了人物,自然建構和運用語言,提升了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

二、關聯性建構,豐富語言

語言建構有自身規律,教師要對語言特征和屬性展開研究,對語言關聯性進行學術調研,為學生順利進入語言研學環節創造條件。從這點來說,學生的語言運用與建構應該是豐富多樣的,教師在引領學生進行語言建構與運用時注重對學生學習材料與生活經驗的關聯應用,以讓學生的語言建構可以貼近學生生活,反映多彩的生活。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從關聯視角出發,依據學生語言經驗設計言語實踐活動,可以實現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生長。

學習六年級下冊《匆匆》一文時,教師可以“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為切入點,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引領學生進行生活關聯性語言建構: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__;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__。有學生從勸君珍惜時間方面建構語言,有學生從對時間流逝的感慨方面建構語言,在學生結合生活進行關聯性語言建構的同時,不僅使學生認識到了珍惜時間的重要性,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在語文教學中,要想提升學生語言建構的豐富性,教師就要讓學生接觸和他們生活實際高度關聯的語言材料,從學生的語言經驗出發去設計問題,設計相關的語言實踐活動,以讓學生在最貼近的關聯材料中去積極主動建構語言,提升學生的語言建構能力。

三、情境性建構,提升品質

語言建構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學生語言能力成長需要由量變到質變,教師借助語言情境進行調度,能夠順利激發學生語言研學潛質,自然形成厚積薄發之勢。語言建構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生成,離開了語言情境去建構語言,學生的語言建構也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既有語言內容、語言形式,又有語言表達與交流的情境中建構的語言才是鮮活的、豐富的。教師要依據學生閱讀材料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出恰當的語言情境,引領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建構語言,才能實現高質量的語言建構。

教學五年級上冊《鯨》時,這是一篇說明文,在學生學完課文以后,結合課文內容,教師可以創設一個“自述”情境,讓學生以“自述”的形式把鯨的各方面特點介紹給大家。在教師語言情境的創設下,學生一個個化身為“鯨”,從鯨的視角介紹了鯨的特點,有學生說:“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好朋友鯨,我平時生活在海里,有些人覺得我們很可怕,這是因為我們身體龐大的緣故……”這種以第一人稱結合課文內容建構語言的形式讓學生覺得新鮮、好玩,有趣,語言建構的興趣特別濃厚。教師以具體的情境為依托,引領學生積極建構語言,提升了學生語言建構的品質。

語言建構需要經驗支持,也需要方法輔助,教師要在方法傳授方向做出積極努力,為學生規劃清晰學習路徑,利用多種生動情境進行調度。這樣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語言建構興趣,促進文本語言內化,幫助學生實現高質量的語言建構。

四、遷移性建構,內化運用

遷移是指把在一種情境中獲得的知識、技能或態度等運用到另一種情境中的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從文本經典語言、經典表達或者整體性語文知識與技能等方面引領學生建構語言,同時培養學生語言感知敏感性,自覺展開遷移訓練,在實踐應用中形成內化,在語言的遷移運用中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教學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教師讓學生結合課后練習中提供的插圖進行寫話訓練,對學生進行遷移性練筆的要求就是運用課文圍繞一個意思來寫的方法進行訓練,需要指出的是在學生進行寫話之前,教師要指導學生仔細觀察課后練習中的插圖,想想這些插圖中畫的內容具有哪些特點,然后再進行寫話。這樣的訓練符合學生接受認知事物的規律,有助于學生運用語言,建構語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遷移性建構語言既可以在學生對學習內容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進行語言建構,也可以在打破學生認知圖式的基礎上建構語言,教師結合學生閱讀材料特點及時引領學生進行遷移性語言建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切實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反饋性建構,精準引領

精準的反饋有助于學生及時對自己語言建構的內容與形式及時進行調整,促進學生語言建構品質的提升。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語言建構的時候,要善于抓住恰當的時機及時對學生的語言建構情況進行反饋,以為學生的語言建構提供精準的引領,增強學生語言建構的自信心,提升學生語言建構質量。

教學六年級上冊《七律·長征》時,教師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作為教學切點,引領學生閱讀學習,并及時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跟進反饋指導。教師提出話題:“紅軍在長征途中經歷了哪些艱難險阻?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紅軍對待遠征的態度是怎樣的?你從紅軍身上感受到了什么?”有學生說我從“走泥丸、只等閑”中感受到了紅軍戰士不僅不怕困難,而且他們對各種困難也有藐視之意。有學生說我從詩中感受到了紅軍的樂觀主義精神。在學生發表完自己的閱讀感受以后,教師追問學生還有什么發現?有學生說自己還感受到了紅軍身上擁有一種豪邁的情懷,有學生說紅軍不怕困難,不怕犧牲,這種人可以稱之為英雄,紅軍戰士是革命時期的英雄,值得我們學習與敬仰。隨著學生的學習與教師的反饋,把學生的語言建構一步步引向了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方面,提升了學生語言建構的精準性。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借助反饋,教師將學習結果提供給學生,可以促進學生學習行為的改變,有助于學生對自己語言建構的內容與方式隨時調整,使學生語言建構的積極性和精準性得到提升。

綜上所述,語言建構與運用作為語文核心素養之一,在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教學,并為學生搭建不同情境、不同方式、不同風格的語言建構與運用平臺,通過多維形式引領學生建構運用語言,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歡
建構情境語言
論相對獨立的刑事涉案財物處置程序之建構
情境—建構—深化—反思
語言是刀
情境新穎的概率問題
建構基于校本的聽評課新文化
學理審思:真實情境寫作之中考命題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建構游戲玩不夠
我有我語言
有趣的語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