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社會學人才培養的“兩經一?!蹦J窖芯?

2022-12-19 01:27趙曉峰邢成舉
新文科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關鍵詞:社會學社會科學文科

趙曉峰 邢成舉

一、新文科建設對社會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出新挑戰

201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四新”建設中明確提出要發展“新文科”,拉開了新時代高校文科創新發展的序幕。按照研究對象和任務,文科可以簡單劃分為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其中,文史哲等人文科學學科主要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沉淀下來的精神文化;經濟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學科重點研究各種人類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①參見樊麗明:《“新文科”:時代需求與建設重點》,《中國大學教學》2020年第5期。當前,發展新文科是為了滿足“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新要求”,培養“新時代社會科學家”,形成“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學派’”,發展“光耀時代、光耀世界的中華文化”。②石云里:《“第三種文化”視野中的新文科》,《探索與爭鳴》2020年第1期。這意味著新文科建設需要致力于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使他們能夠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在中華民族崛起的過程中,為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貢獻智慧和力量。社會學作為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中的“顯學”,在中國已有百余年的發展歷史。自1979年社會學學科恢復重建以來,學界接續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費孝通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中國社會學家所開創的事業,繼續推進社會學的中國化。在經歷了最初二十年的補課速成時代、第二個二十年左右的反思自覺時代后,社會學現在即將進入一個實踐提升并真正在中國“落地生根”的新時代。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將實現從“來自中國的社會學(Sociology from China)”到“中國特色社會學”的轉換。③洪大用:《超越西方化與本土化——新時代中國社會學話語體系建設的實質與方向》,《社會學研究》2018年第1期。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學要求學界對既有的理論脈絡、學科發展歷程、人才培養模式甚至是社會學學科設置等方面進行反思,以使這一時期的社會學能夠真正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認識中國,并使我國在全球擁有穩健的話語權。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以及在民族復興關鍵節點所產生的偉大實踐和社會變革、社會學在百年發展歷程中積累的經驗等因素表明:新時代中國將有可能出現若干具有影響力的社會學大師。要實現這一愿景,必須從社會學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方面入手。新文科建設對社會學人才培養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第一,新文科要求社會學人才具備跨學科與學科交叉融合的知識視野?;仡檶W科發展史,社會學從誕生伊始,便具有“總體科學”的特征。④渠敬東:《返回歷史視野,重塑社會學的想象力——中國近世變遷及經史研究的新傳統》,《社會》 2015年第1期。這種“總體性”不僅體現在古典社會學家通過自然科學,尤其是生物學得到啟示來建構“社會進化論”等經典社會學理論,而且體現在社會學伴隨“現代性問題”產生,以“問題”為導向,它有機綜合了古典經濟學、古希臘哲學等學術思潮,并逐漸形成自身的學科理論脈絡。從這個意義上看,社會學本身就蘊含了學科交叉的屬性。21世紀以來,中國大學開始倡導入校時實施大類招生、低年級進行大類培養、中高年級推進專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希望使學生具備寬口徑、厚基礎的知識儲備。大類招生使人才培養初步走出專業招生、專業培養帶來的專業區隔,還破解了學生知識面過于狹窄的問題,但是仍然不能滿足新時代社會對有素質和能力的人才的迫切需要。在人才培養方面,一些社會科學學科離“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目標還有差距,如存在片面強調培養應用能力而忽視理論思維能力的訓練、方法過度量化、主張技術至上而忽視思想等問題①樊麗明:《“新文科”:時代需求與建設重點》,《中國大學教學》2020年第5期。,人為地將知識碎片化,這不利于塑造具備跨學科視野和深厚理論功底的人才;在學科設置方面,傳統文科的劃分越來越細,學科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強調以人為本,學科設置上的“山頭主義”傾向會消解人文主義關懷,從而背離人才培養的初衷。②樊麗明等:《新文科建設的內涵與發展路徑》,《中國高教研究》2019年第10期。新文科建設期望進一步打破專業區隔和學科間的藩籬,推進跨學科的知識傳遞和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基礎知識教育的發展。時代的發展蘊含了將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融合發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人文社會科學賦予自然科學價值向度和人文關懷,以避免后者異化為現代社會中一匹“脫韁的野馬”;另一方面,自然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也為人文社會科學發展提供了新的研究對象、研究議題、研究方法。③郁建興:《新文科建設的場域與路徑》,《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年第1期。對于社科類人才來講,新文科建設既強調社科類專業內部不同專業和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也強調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知識的交叉融合,還要重視與自然科學有關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使學生在專業能力提升的同時具備良好的綜合知識素養。

第二,新文科要求社會學人才具備良好的實踐能力和經驗感悟能力。一方面,社會學是一門“實踐之學”,深入描繪中國轉型期社會各方面的變化,直面中國的發展實踐并探尋其中的規律,是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學的必然要求。中國現代化發展歷程具有自身鮮明的特色,若干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現象往往無法為已有的社會學理論所充分解釋,因此,新時代社會學要深入實踐、關注中國社會轉型期的新現象,自覺地“從實求知”。④洪大用:《實踐自覺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12期。另一方面,格爾茨認為,一切知識均是“地方性知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學各專業和學科開始恢復重建。但對于社會科學來講,絕大多數理論知識均來自西方,近代以來的社會科學知識多是西方社會科學家基于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對西方經濟社會變遷產生的重要影響的學理性分析提煉出來的,其本質上也是一種“地方性知識”。實踐證明,無論是將西方理論作為分析基準、預測基準或是價值基準來認識中國經驗,均存在不合時宜的地方。⑤周黎安:《如何認識中國?——對話黃宗智先生》,《開放時代》2019年第3期。既然理論來自于實踐,新文科要求在人才培養中引導學生走進“田野”,深入人民的生活世界,掌握和了解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從而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逐漸提升他們對經驗的感悟能力,提煉和形成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科學理論。對于社會學,與實踐能力相伴的是經驗感悟能力,若在實踐中主體沒有“感”與“悟”,那么實踐便是空洞的。例如,費孝通先生晚年經歷了從實踐到理論、從西方現代到中國傳統的轉向。這是因為費先生經過大量實地調查,發現調查地的人與人之間存在“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心態和文化,這些“心態”與“文化”往往不能被“結構—功能”這一社會學傳統視角所認知。因此,研究者若缺乏經驗感悟能力,不能與研究對象“心心相通”,不重視對人“心”和“心態”的感悟,便不能體會到研究對象的“言外之意”,研究成效就會大打折扣。①周飛舟:《從“志在富民”到“文化自覺”:費孝通先生晚年的思想轉向》,《社會》2017年第4期。

第三,新文科要求社會學人才具備洞察新技術革命的社會變革意涵的敏銳思考力。新文科是后工業時代基于知識高度綜合化、信息化、數字化的一種文科知識生產與再生產的新形態,是文科知識規訓的新模式、新手段。②權培培、段禹、崔延強:《文科之“新”與文科之“道”——關于新文科建設的思考》,《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新文科和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并稱“四新”?!八男隆苯ㄔO被認為是高校的一場“質量革命”。新文科強調與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的交叉融合,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理工科知識,實現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協同發展。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第四次科技革命,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數字技術等快速發展,必將深刻地改變人們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活。這也使中國面臨空前的時代機遇,是中國實現“彎道超車”的最好機會。社會連接的多樣、生產組織方式的重組和生活方式的重塑等是數字時代所帶來的社會層面的變化,社會學應當對這些新現象抱有充分的理論敏感性,自覺記錄數字時代社會變遷過程,使社會學具備把握時代變遷的生命力,進而推動社會學學科的發展。③王天夫:《數字時代的社會變遷與社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12期。此外,科技革命以及學科交叉融合的大趨勢呼喚“超學科”視野。趙奎英認為,“超學科”意味著一種面向解決生活世界復雜問題的新型研究與教育,它反對將科學與社會、知識與實踐分裂,反對專業化、學科化導致的知識碎片化?!俺瑢W科”視野不僅是一種新型教育理念,而且是時代背景下拔尖創新人才應該具備的一種素養。④趙奎英:《“新文科”“超學科”與“共同體”——面向解決生活世界復雜問題的研究與教育》,《南京社會科學》2020年第7期。因此,新文科建設要求培養出來的社會科學拔尖創新人才應具備多學科的基礎知識,同時也應善于觀察新技術革命帶來的社會變革意涵,深刻地理解技術與經濟、技術與社會、技術與文化的關系,具備思考世界走向和人類未來的意識與能力。

第四,新文科要求在社會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平衡好培育學生學術志趣與鼓勵學生多元化成長成才目標之間的關系。渠敬東指出,真正的學者,從來都應以自知和自省為先,任何學術問題的發現,都首先在于發現我們自身存在的問題。⑤渠敬東:《學科之術與問題之學》,《開放時代》2022年第1期。在社會科學領域,“發問”才是一門學科真正的品格和精髓,在研究中若沒有“發問”,學問便會“術化”。⑥渠敬東:《中國社會科學的人文性》,《開放時代》2021年第1期?!鞍l問”的前提是學者要擁有濃厚的學術志趣,社會學作為一門與“現代性問題”相伴而生的學科,更要求學者具備“發問”的志趣和功底。新文科對社科類人才培養提出了諸多新要求,但是從學生的職業規劃和就業走向來講,并不能將培養學術拔尖創新人才作為唯一目標。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社會學培養依然需要兼顧學生差異化的職業發展訴求,滿足學生個性化、多元化成長成才的需要。因此,將拔尖創新人才作為社會學學生的培養目標,并不意味著所有學生都會在本科畢業后選擇繼續攻讀研究生,但創新能力是國家“雙一流”高校畢業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和基礎能力,這決定著他們未來職業發展的高度。然而,新文科建設要為中國發展培養一批“新時代社會科學家”,客觀需要從本科教育開始,培養學生的學術興趣,激發學生的學術潛力,使培養出的拔尖創新人才具有“以學術為志業”的人生追求。唯此,他們才能堅定學術理想,不會過度地被世俗生活和名利所累,在后續的研究生生活和未來的職業生涯中癡心于學術研究,醉心于學術創新,熱心于學術報國。

第五,新文科要求社會學拔尖創新人才具備國際視野?!靶挛目啤钡奶岢鼍哂猩羁痰臅r代背景。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世界各國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聯系越來越密切。與此同時,世界各國也面臨著一些共同的問題與挑戰,如環境惡化、恐怖主義泛濫、貧困與發展形勢嚴峻等。隨著綜合國力的發展,中國日益走向國際舞臺的中央并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大國崛起不僅需要“文化自信”,還需要向世界貢獻“中國方案”。①田曉明、黃啟兵:《論我國“新文科”建設之中國特色》,《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年第 3期。新文科建設也是對上述全球性問題的回應,它源自解決人類社會和世界發展共同問題的現實需求。盡管新文科建設不可能直接解決當今世界遇到的問題,但其倡導的融合中外智慧、融合學科內外知識的理念有利于“正向”價值觀的引導和品格塑造,無疑對解決人類社會存在的共同問題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②寧琦:《社會需求與新文科建設的核心任務》,《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 2期。因此,拔尖創新人才要具備廣闊的國際視野和立足全球的問題意識,打開眼界,為將來提出更多高質量“中國方案”出謀劃策,貢獻智慧。對于社會學,則不僅要求學者具備洞悉全球性問題的廣度,而且需要具備對國際,尤其是西方社會學理論發展脈絡進行把握的深度。這是因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學不是閉門造車,拒斥一切西方理論和學術對話,而是要在世界社會學的發展脈絡中和對全球性問題的研究中,形成中國視角、中國聲音和中國立場③洪大用:《超越西方化與本土化——新時代中國社會學話語體系建設的實質與方向》,《社會學研究》2018年第1期。,產生出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社會學家。因此,中國社會學者需要具備國際視野,并注重養成知識社會學的素質和視角,對西方社會學理論、概念與方法進行學習借鑒,同時予以必要的批判和重構。④洪大用:《實踐自覺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12期。

第六,新文科要求社會學拔尖創新人才具備文化自覺和理論自信的意識。新文科之“新”,并非另起爐灶,與中國歷史上的文科教育傳統和方式完全割裂,而是要充分汲取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推陳出新。有學者指出,新文科與傳統文科發展脈絡之間有深刻聯系①權培培、段禹、崔延強:《文科之“新”與文科之“道”——關于新文科建設的思考》,《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其主要特征就在于執著堅守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這一意義上說,我國“新文科”之“新”,恰恰不在其“新”,而在其“舊”,即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執著堅守。②田曉明、黃啟兵:《論我國“新文科”建設之中國特色》,《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年第 3期。這是因為:一方面,從我國文科教育發展軌跡來看,我們曾先后經歷了移植歐美經驗、效法蘇聯模式、與西方主流接軌等過程,這導致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在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等層面偏向“西化”,而缺乏對自身傳統文化和現實經驗的準確理解,從而不能準確地引領社會實踐。③馬驍、李雪、孫曉東:《新文科建設:瓶頸問題與破解之策》,《中國大學教學》2021年第Z1期。在社會學中國化的過程中,也受到了西方社會學,主要是美國社會學的影響。另一方面,在歷史長河中,中國基本形成了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生產的一般規律或本土邏輯。④劉振天:《文科知識生產的本土邏輯及高校新文科建設的路徑》,《中國高教研究》2021年第11期。因此,建設中國特色社會學,要求學者們通過對中國悠久的歷史傳統以及當下活生生的社會轉型的研究,賦予社會學以鮮明的中國基因,然后才能有“底氣”參與全球社會學的話語分享,最終建立一種多語境的“全球社會學”⑤周曉虹:《社會學的中國化:發軔、延續與重啟》,《江蘇社會科學》2019年第6期?!,F實中,本土文科治學傳統未得到充分重視。新文科建設的制高點是人文靈魂的回植與升華,而其直接著力點則是復興中國文化,利用對中國文化的挖掘、升級與迭代來帶動中國精神內核的再構、重構與創構。⑥龍寶新:《中國新文科的時代內涵與建設路向》,《南京社會科學》2021年第1期。這要求社會學拔尖創新人才要具備深厚的文化修養,善于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資源,同時,要堅持文化自覺和理論自信,在扎根本土經驗的基礎上講好中國故事。

第七,新文科要求社會學拔尖創新人才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文科教育是提升人才文化素養、科技素養和哲學素養的主要途徑,人文學科所關注的人文精神是以人性的自覺與實踐為核心貫穿在人生與社會的各個層面,是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⑦寧琦:《社會需求與新文科建設的核心任務》,《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 2期。人文素養及其所蘊含的價值取向是當今拔尖創新人才所必需的,這是因為:一方面,人文社會科學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自身的關系為研究對象,研究者本身就處于“關系”之中,而理科、工科、農科等自然科學能將研究客體“對象化”,進行相對客觀的研究。二者之間的不同要求使新文科拔尖創新人才不僅要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以洞察經驗世界,追求“真”,而且要自覺“修身”,提升人文素養以理解和感悟經驗世界,達到“善”,最終形成對經驗世界全面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在社會學對中國社會層層推進的研究過程中,觸及了以“倫理”為典型代表的中國社會深層結構,要理解這種“倫理”,即社會運行中“不言而喻”的部分,研究者需要具備“將心比心”的心態。①周飛舟:《將心比心:論中國社會學的田野調查》,《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12期?!皩⑿谋刃摹钡那疤崾茄芯空呔邆渖詈竦娜宋乃仞B,深諳人際互動背后的文化土壤。例如,在傳統中國鄉村,每個人并不是純粹個體意義上的人,而是與祖先、神明甚至呵護他并為他所敬畏的上天融合在一起的,只有基于對傳統文化的深刻把握,才能真正理解發生于中國鄉村的經驗現象。即使當下中國社會快速轉型,“現代化”或“發展”的話語十分強勢,傳統文化的“基因”也并不會完全消失,它還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中國人的行為。而目前社會學中國化進程大多貫徹的是一種“生產性的邏輯”,引進大量無法根植于中國文化傳統里的中層理論②渠敬東:《作為文明研究的社會學》,《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12期。,造成沒有人文素養的社會學。新文科建設為彌補這一缺陷提供了契機。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積極回應國家對社會科學領域高層次人才的差異需求,結合新文科建設提出的時代訴求,提出了“精英化培養,學術型導向,多元化成才”的培養理念,一方面從國家對行業特色高校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出發,強調在學生培養中堅持“知農愛農,服務‘三農’,精英擔當”的價值引領,通過多種方式使農情教育能夠入眼入耳、入腦入心,為行業發展培養一批精英人才;另一方面以“學術型導向”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具備獨立開展專題研究的科研能力,既滿足為農業農村社會發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需要,又能滿足有著不同職業發展規劃訴求學生的多元化成才需要,讓學科在聚力學術型人才培養的同時,也能在多元化培養導向中煥發創新活力,實現人才價值。為此,我們提出了“兩經一?!钡陌渭鈩撔氯瞬排囵B模式。

二、以經典閱讀訓練培養學生的理論建構能力

拔尖創新人才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這要求學生能夠堅持進行多學科的經典著作閱讀訓練。鑒于本科生的就業去向相對研究生更加多元,以及社科類畢業生的專業對口率相對偏低等客觀現實,“雙一流”高校的社科類人才培養也需要兼顧不同訴求學生的多元需求,既要重視專業知識的教學和專業能力的培養,又要注重培養學生跨學科知識和多學科知識相融合的運用能力。因此,社會科學領域的本科教育在理論方面要注重一個“博”字,重視學生“博”的知識和能力培養。③趙曉峰:《新形勢下社會科學研究生培養應注重“三個貫通”》,《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年第6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社會學類專業學生培養中,強調學生不僅要重視學習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理論流派的社會學理論,而且要重視閱讀哲學、歷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經典理論著作。此外,學校在課程設置上,還安排有農學等課程,使學生熟悉農科基本知識。這有助于使學生具備廣博的知識視野。

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要求在閱讀訓練中從經典讀起,可以讓學生感悟經典之美。社會科學各學科經過歲月沉淀下來的經典著作,蘊藏著社會科學家的時代之思,是他們對一個時代經濟社會變遷的精彩詮釋,往往也是他們思考和研究當時當地社會突出矛盾和問題的結果。閱讀經典對于人才培養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功效:一是可以增長知識,擴增理論儲備,使學生通過閱讀,理解不同時代社會科學家的理論關注點,了解不同時代社會的主要特征和變遷規律。二是跨學科的經典閱讀,可以從不同的學科視角實現知識的相互啟迪,尤其是對同一時代同一領域現象的多學科解讀,可以讓學生領悟理論建構的魅力,在知識的海洋中享受經典的滋養。同時,跨學科的經典閱讀也最大程度地尊重了每位學生的學術偏好,使得學生能夠在廣泛涉獵經典的基礎上,有充足的興趣和時間來深入閱讀自身感興趣的人文社科領域相關經典著作,提升理論思維能力,甚至在社科領域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盡管起始于興趣,但隨著閱讀的深入,學生在思維層面必然會出現困境。而在外部力量引導下,學生會逐漸適應閱讀中的“思維困境”并最終克服困境。他們經過這一過程的歷練,最初在某一知識領域的素樸“興趣”才有可能轉化為以自身為主體的“學術志業”實踐。三是可以讓學生從經典著作中領悟知識的生產機制,掌握理論建構的一般規律,初步形成理論建構的自覺意識和基本能力,既消除學生對社會科學和社會科學理論的距離感和神秘感,又使學生充分體會到社會科學理論建構的嚴謹性與實踐性,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四是可以培養學生迎難而上的科研精神,讓學生從看不懂經典著作起步,通過持續的積累和長期的堅持,到看得懂、悟得通經典著作,是對他們意志和能力的重要考驗。經過持之以恒的系統閱讀訓練,學生從最初的“讀不懂”“不愿讀”到愿意積極思考、心中常有疑問,從而激發進一步閱讀的動力,最終形成自身閱讀經典的節奏和思維習慣。這一過程是學生思維層面的“蛻變”和“新生”。只有經歷了這一過程,學生才能真正完成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五是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學風,為社會科學研究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學生閱讀經典時需要心平氣和,思維層面則需要不斷進行自我追問,若每位學生都朝向這個狀態發展,校園將會形成一種不驕不躁、積極探索的氛圍。經過經典閱讀訓練留下來的拔尖創新人才,才有可能具有濃厚的學術志趣。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社會學類專業學生的培養中,為保障學生經典閱讀訓練切實有效,采取了以下幾種措施。其一,指導學生建立讀書會。倡導“社科生要進圖書館”,積極創造有利條件,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經典閱讀訓練氛圍;遴選青年教師指導學生的讀書會,定期開展讀書匯報、檢查和交流活動。讓學生共同讀書,一起交流心得體會,可以實現學生理論知識訓練的組織化與集體化,提升訓練效果。其二,將經典閱讀訓練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以“課程+文獻”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分支領域的經典閱讀書單,指導學生進行系統化閱讀。這既可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又能夠增強經典閱讀效果。其三,將本科生讀書會與研究生讀書會進行聯動建設,在本研互動中實現良好讀書氛圍的營造,并通過與研究生的互動,增強本科生持續閱讀經典著作的信心和興趣。其四,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舉辦“農村×社會×發展”高端論壇和各種學術會議,使學生通過聆聽學術名家的學術報告,了解學科前沿和科研熱點,把握理論創新的時代脈搏,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提高學生立足中國、面向全球的社會科學問題意識。其五,邀請在學術界嶄露頭角的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到學校與學生交流科研經歷、學術收獲和田野體會等,使學生能夠洞悉學術創新的奧秘,找準未來的研究方向。其六,由學生自主邀請校內教師舉辦人文講壇和學術報告會,就近挖掘資源以加強理論創新指導,培養學生敏銳的學術思維。其七,本科階段開設文化社會學、性別社會學等全英文課程。一方面,提高學生的英文學術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文獻閱讀能力;另一方面,使學生有機會了解國際前沿研究,激發他們不斷探索的學術志趣。其八,發揮學科長處,定期舉辦與傳統文化,尤其是農業歷史有關的講座或論壇,提升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這不僅有利于他們在日后的研究中提升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縱向的歷史思維能力,拓展思維深度。

三、以經驗實踐訓練培養學生的田野感悟能力

當代中國正在進行一場偉大的社會變革,迫切需要加強理論創新。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該“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通過“三個加強”,“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實踐”。①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5月19日,第2版。實踐是理論創新的源泉。黃宗智認為中國共產黨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認識方法,即從實踐認識出發,將其提高到理論概念,再回到實踐中去檢驗。②黃宗智:《認識中國——走向從實踐出發的社會科學》,《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這種認識論傳統為中國社會科學發展指明了一個方向,就是要遵循從實踐出發的社會科學理論創新道路。因此,社會科學領域學術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經驗實踐訓練,需要提升田野感悟能力。

經驗訓練與經典訓練相輔相成,是“兩經”訓練過程中不可分割的基礎環節。一方面,通過經典訓練,學生得以真正積累社會學理論、研究方法和學科發展史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尤其是鍛煉了自己的思維能力,具備初步的問題意識,從而萌發“奔向田野”的內在動力,并具備田野感悟能力;另一方面,通過經驗訓練,學生在實踐中理解體悟,并增加了理論知識儲備,為“一?!?,即高質量學術成果的產出積聚“勢能”。若缺乏扎實的經典訓練,學生在實地調查中便很容易迷失在經驗世界的“汪洋大?!敝?,被經驗現象“牽著鼻子走”;若缺乏必要的經驗訓練,理論就容易脫離活生生的現實。加強經驗實踐訓練,至少可以發揮四個方面的效果。一是培養學生的國情意識、人文情懷和底層關懷?!半p一流”高校的社科學生,是社會的精英,承擔著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需要加強經驗實踐的訓練。本科生的經驗實踐訓練重在一個“感”字①趙曉峰:《新形勢下社會科學研究生培養應注重“三個貫通”》,《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年第6期。,通過讓學生深入人民的生活世界,了解人民生活的基本狀況,感知人民的喜樂哀愁,熟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從而培養學生的國情意識和人文情懷。并且,學生通過了解基層民眾的生活疾苦,傾聽不同社會群體尤其是弱勢群體的聲音,可以培養基層關懷意識。由此,不管將來這些學生走向何種工作崗位,都會胸懷人民,不忘基層群眾的心聲,自覺將人民立場貫徹始終。二是提升學生從實踐中進行歸納總結的能力。教育的本質單從知識傳授的角度講,用一個形象的說法是“用昨天的知識,教育當下的學生,讓其面對明天的世界”,這生動反映了知識會滯后于時代發展。只有人民的生活和生動的實踐,才是社會科學理論創新知識的來源。因此,經典閱讀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生成方法和形成邏輯。對于學生來講,不管未來的職業如何,只要掌握從經驗實踐中、從工作生活中進行歸納總結的能力,很快就會在未來的生活中脫穎而出。所以,經驗實踐訓練對于本科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學生通過走進“田野”,將所學理論、方法運用到實踐中,形成從生活實踐中歸納總結一般規律的自覺意識,真正掌握知識的生成邏輯,為未來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三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經驗感悟和理論創新能力。經驗實踐訓練對于社會科學領域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更加重要。拔尖創新人才不能局限于已有理論,不能只會夸夸其談,陷入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的誤區。他們可以通過經驗實踐訓練,一方面培養自己從現實生活世界發現真問題、提出新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比照,從實踐出發對現有理論進行反思,尋找理論與現實的悖論,提出更好的新問題。進而,學生就可以運用掌握的理論和方法,嘗試去解釋新問題,提出新概念和新觀點,建構新理論,走向從實踐出發的社會科學理論創新道路。四是塑造學生,尤其是要培養低年級本科生對“田野”的親近感,為部分學術拔尖人才能夠“重返田野”奠定基礎。一般來說,第一段田野調查經歷對于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試想,他們能夠與同伴一起,居住在一個相對陌生的社區,懷著好奇心與當地居民溝通交流,并親身感受當地風土人情與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這本身就是難得的成長經歷。因此,對于低年級本科生,經驗實踐訓練一方面意味著一段真實、自然且飽滿的田野經歷,另一方面也是一次彌足珍貴的田野作業啟蒙。所以,讓學生沉浸于經驗世界,經受經驗實踐的訓練,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舉措。

為使經驗實踐訓練落到實處,要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一是修訂培養方案,增設實踐類課程,加大實踐培養環節的學分比例,讓學生有完整的經驗實踐鍛煉經歷。目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社會學專業學生實踐教學環節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達到28.9%,開設有鄉村發展、貧困治理、城鄉社會治理、社區管理等實踐課程,每年的寒暑假都會組織學生走進“田野”。二是建立經驗實踐訓練平臺,為學生提供實習基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在全國18個省建立有27個試驗示范站和46個示范基地,人文社會發展學院在西北五省建立有30多個農村社會固定觀測點,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建有27個實踐教學基地,為學生深入基層社區開展田野調查、企業鍛煉和基地實踐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三是創新實踐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的經驗感悟能力。一方面邀請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與本校學生進行交流,另一方面組織本校的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與本科生一起到農村社會固定觀測點與實踐教學基地開展田野調查活動。這些調研活動以白天集體調查、晚上集體討論等形式展開,實施教師指導博士、博士帶碩士、碩士帶本科的貫通培養模式,使學生從與不同個體的交流中領悟學術創新的邏輯,在觀點的激烈碰撞中感受學術爭鳴的魅力,在智慧的交鋒中感知學術交流的樂趣,激發其以學術為志業的信心。四是通過創新形式,積極推動實踐教學與人文素養教育相結合。例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每年都會承辦“秦嶺生態文明教育”實踐課程,這門課程旨在讓學生了解秦嶺的地質地貌、植物的多樣性、生態系統和人文歷史等知識,能夠結合實際,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認識并解決生態環境的有關問題,有效提升對自然與生態環境的認知,提升自覺踐行生態文明的意識,同時切身感受祖國大美河山,增強家國情懷。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僅得到了跨學科知識的滋養,而且切實提升了自身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這有利于他們成長為知識淵博、視野開闊、富有情懷的拔尖創新人才。五是為師生參與實踐教學提供制度保障,切實提升經驗實踐訓練的質量。首先是制訂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青年教師實踐能力培養辦法》,要求中青年教師必須有6個月到1年的實踐鍛煉,并將教師指導學生產出創新成果納入職稱評審、崗位聘任、業績津貼分配等考核依據條件,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其次是鼓勵學生參加實踐教學,對表現突出的學生在綜合測評和獎學金評定等環節予以加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六是積極為學生參與對外學術交流和訪學活動創造條件。一方面,學院遴選符合相關條件的研究生參加國際交流,以參加國際會議或赴國外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研究為主,或參加海外暑期學校、赴國外短期訪學;另一方面,學院與國外知名高校簽署本科生聯合培養協議,為學生成長創造多元化的平臺。

四、以專題項目研究訓練培養學生的學術志趣

在回應時代命題中開展專題研究是社會科學家的歷史使命。費孝通在21世紀伊始提出,社會學學科“要真正成熟起來,關鍵還在于趕上時代的步伐,深入社會實際,加強研究”。他認為他的一生經歷了三個時代:鄉土時代、工業化時代和信息時代。他研究過鄉土時代,也關注過工業化階段的小城鎮和中等城市以及區域發展問題,但信息時代的社會問題研究要靠下一代學者。①費孝通:《關于社會學的學科、教材建設問題》,《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社會學家要緊跟時代的步伐,適應和解釋人類社會的巨大變化,否則就會被淘汰。當前,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快速發展,技術的更新換代和新技術的出現頻率都在加快,科技對人類世界和人民生活的影響無處不在。要想理解并有效應對這些變化,趕上技術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就必須培養一批具有跨學科和交叉學科知識結構的拔尖創新人才。在學生培養中,設置智慧治理、數字社會、數字鄉村建設等專題研究項目,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此舉可使學生在回應時代命題中找到學術研究的價值,鍛煉理論提煉能力,激發學術熱情和科研興趣。

在“兩經一?!迸囵B模式下,經典訓練和經驗訓練均屬于“打基礎”的階段,該階段對學生的培養具有“厚基礎,寬口徑”的特點。專題訓練意在引導學生實現從“社會學學習者”向“社會學研究者”的角色轉換,通過有針對性的專題訓練,使學生能夠聚焦于特定的領域,找準研究方向,“打一口深井”,從而在將來能夠產出高質量的學術成果。需要指出,“兩經”訓練和“專題”訓練并非完全是時間上的先后關系,例如,對于低年級本科生,在以經典閱讀訓練為主的同時,也可以積極參與相關專題研究、深入田野,從而熟悉田野作業的基本流程等。為鼓勵學生開展專題研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探索實施“科創引領”模式,建立起“國、省、校、院”四層次學科競賽體系,切實滿足了學生從事專題化項目研究的需求。從2017年到2021年,人文社會發展學院學生主持國家級科創項目20項,科創項目申請率平均每年增長15%,參加科創競賽活動的人數逐年攀升,占學生總人數的比例超過80%。近年來,為提升學生選題質量,人文社會發展學院每年都要面向全體教師征集課題指南,鼓勵教師招募學生組建科創團隊,將師生的科研活動有機融合,既方便教師發揮學術專長,提升項目指導的效果,又有助于學生基于學術研究興趣組建跨學科研究團隊,提升研究的實際水平。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完成題目選擇?項目論證?申請答辯與立項?理論框架設計或提出研究假設?制訂訪談提綱或調查問卷?抽樣方法的選擇?調查數據處理或典型案例分析?研究發現的梳理與論證?調查報告撰寫等系列環節,通過全過程參與熟悉科研的流程,可以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增強獨立開展科學研究的能力,提升專題化研究的水平。

同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采取多樣化的措施為學生開展專題化研究項目提供幫助。一是選優配強指導教師,請“農村社會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與鄉村治理現代化”兩個省級教學團隊的優秀教師將農業農村發展前沿知識講授給學生,從全院科研實力突出的教師中遴選項目指導教師,實行本科生導師制,加強導師組建設,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全過程指導,調動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開展創新研究的積極性。二是推進“以賽促教”模式,鼓勵學生參加全國和陜西省的“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全國性的“互聯網+”大賽、“費孝通田野調查獎”征文活動、“河仁杯”全國大學生社會調查技能大賽,以及學校舉辦的“大學生城鄉社會調查技能競賽”等活動,以項目競賽引領專題研究的方式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三是堅持校內外、專兼職相結合,建立理論、方法與實踐三類師資隊伍,對學生的專題化研究進行精準指導,其中,校內師資作為指導教師或導師主要負責理論指導和方法指導,校外導師負責實踐指導。四是建立激勵制度,在本科推免生選拔中將科研創新潛質占比提高到50%,為拔尖創新人才的選拔提供制度保障。

五、結論與進一步的討論

本文通過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經典+經驗+專題”為核心內容的“兩經一?!鄙鐣W人才培養模式的系統論述,分析認為這種培養模式既可以滿足有著不同職業發展規劃的學生的多元化需求,又能夠滿足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培養社會科學領域拔尖創新人才的需要,尤其是為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學提供高質量的人才儲備,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皟山浺粚!钡娜瞬排囵B模式,堅持整合校內外資源的發展思路,瞄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和薄弱環節進行精準發力,實現了人才成長的“三輪驅動”:強化經典閱讀訓練,以理論能力提升實現人才內動力激發的一次驅動;強化經驗實踐訓練,以實踐技能提升實現人才內動力激發的二次驅動;強化專題化項目訓練,以科研潛質挖掘實現人才內動力激發的三次驅動。

總體來看,“兩經一?!蹦J降奶剿鞔_立,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的畢業生就業率長期保持在95%以上,就業質量良好,學生遍布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高等院校等單位,受到用人單位的信任和好評。近三年,畢業生選擇國家基層項目人數位居全校第一。根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0屆畢業生社會需求與人才培養質量報告》顯示,在受訪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對本校畢業生學習態度和科研能力評價中,人文社會發展學院均居前三;企事業單位對畢業生工作表現總體滿意度評價居全校第六。近五年,學生在“挑戰杯”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中獲得國家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省級特等獎2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近十年來,社會學和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繼續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的比例長期保持在40%以上,其中,95%以上的學生考取的是“雙一流”建設高?;驀飧咚酱髮W。一些畢業生在完成碩士學位的深造后,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并在工作后取得了優異的科研業績。

猜你喜歡
社會學社會科學文科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會學專業“社會學概論”教學改革研究
第九屆全國科學社會學學術會議通知(第一輪)
《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河北農業大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喜報
中國社會學會農業社會學專業委員會成立
我刊獲評四川省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期刊
邊疆研究的社會學理路——兼論邊疆社會學學科建構之必要性
文科不懂理科的傷悲
求學·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學·文科版201806、07合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