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在線教學中課程思政的出場邏輯與優化路向

2022-12-19 10:13吳軻威
南京開放大學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思政課程教育

吳軻威

(南京特殊師范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8)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全新探索中的課程思政,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和必要方法,既是“整體性課程觀”,又是“大思政觀”。作為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新支點與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新成果,課程思政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方興未艾、發展迅猛。學者對課程思政的科學內涵、特征難點、實現路徑等均進行了積極的闡釋與論證,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與共識?;谶@一時代背景,加之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正在改變高等教育的實踐形態,“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研究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中技術性很強的前沿性選題。

一、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出場背景

當前,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滲透到了教育領域的諸多方面,由此引發了課程與教學的系統變革。在線教學不僅是當前高校應對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特殊需要,也是未來高校教學生態的發展趨勢。由此衍生出的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嘗試彌合線上課程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兩張皮”困境,試圖成為傳統課程思政的有益補充。

第一,新時代和社會轉型對大學生提出的應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隨著互聯網、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Z世代青年自出生以來,便與智能化、數字化產生了重要聯結?;ヂ摼W、即時通信、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高科技產品使得觸網變得便利、便捷,青年諳熟各類社交媒體并活躍其中,是網絡社交文化的高度參與者。新技術應用成為影響和形塑青年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重要變量[1]。身處這一時代背景下的青年大學生,他們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面對網絡上各種價值觀之間的碰撞、沖突、交流和交融,面對數字化時代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制造的多版本流行文化、青年文化,如何使青年學生抵得住誘惑、辨得清真假、把得住方向,既張揚個性、自由,交流信息和情感,參與文化表達和流行時尚,又在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鋒日益頻繁之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面對各種紛紜的社會思潮和復雜的社會現象,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發揮主流意識形態的正能量,增強主流意識形態對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闡釋力,在多元中確立主導,是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新挑戰、新問題。這不僅關系到青年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更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孤島化”困境的實然所迫。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課程協同育人的格局尚未有效形成,主要體現為:在教育理念上,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作為育人的基本實現形式,二者之間的關系協調還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不足;在隊伍建設上,教師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識有待提升;在人才培養上,各門學科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在管理機制上,多部門合力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機制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這一困境形成的原因歸根到底是全課程、全員育人理念沒有完全樹立起來。在這種背景下,課程思政應運而生。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是在當前形勢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重要論述的關鍵舉措,為高校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供了重要指導。其中特別指出,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要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2],促進課程思政在線上與線下的相互融通。這就為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的生成提供了政策性指導。

第三,在線教育已經成為新時代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重要教育實踐形態的必然所向。我國自1998年開展“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試點以來,越來越多的高校和教師開始采用并認可在線教學的方式。在線教育發展迅猛,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深度融合,對于我國發展高等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擴大教學覆蓋面、提升教學效率,具有積極的助推作用。在線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近年來,在新冠肺炎疫情突發及防控常態化形勢下,幾乎所有高校課程教學都一度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全國高校在極短時間內組織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上線課程最多、覆蓋人數最廣的線上教學。大規模在線教學在逆境中被催化,這既是疫情防控倒逼的應急之舉,也是對高?!盎ヂ摼W+教育”改革的一次集中展示和檢驗,教師與學生共同經歷了一次“互聯網+教學”的實戰演練。在這種背景下,線上課堂已經成為教育教學的全新陣地,我們需深刻理解并全面思考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將二者有機融通。一方面,發揮在線教學的價值最大化,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為技術賦能下的精準教學提供理路;另一方面,將各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融于線上教學之中,真正實現課程思政線上線下全覆蓋,更為廣泛地實現課程思政事實與價值、應然與實然的互動融合與有機統一。

然而,目前有關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的探索更多地停留在實踐層面的某一學科或課程的微觀闡述,理論層面上深入的宏觀探討并不多。因此,應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出發,結合“互聯網+”時代在線教育的迅速發展與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大規模在線教學背景,對高校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進行總體性研究,審視在線教學中課程思政的核心取向和建構機理,對其存在的內在邏輯進行深層次的哲學上的追問和學理上的論證,重塑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的合理性、正當性與可行性,探討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揭示在線課程的邏輯結構、運行機制與行動路向,致力于建構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的優化理路,實現課程思政的可持續發展??梢哉f,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是課程思政的一個基本形態,是對當前課程思政覆蓋不足的有益補充。這既是對課程思政育人價值生成進行的有益思考,也是提升學理認識的內在要求。

二、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意蘊解讀

“課程思政”與“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從字面上,有著一定的同質性,都是以“課程思政”為核心,其內蘊的價值導向、目標協同、動力支持等維度應當是統一的。因此,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得以實現的基礎是課程思政這一新的課程觀,是“線下”到“線上”再到“線下線上”的結合互構,由此形成一套相互促進、融合補位的有機體系。不同的是教育活動實施地點與場域的差異與改變,即“線上”與“非線上”(線下)。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出場之前,各地各高校進行的課程思政的探索已經使之成為被廣泛接受且不斷研究發展中的戰略性布局,為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的生成與發展提供了可行性的借鑒與參照。

應當注意的是,屏對屏的線上教學與面對面的線下教學在形式上存在的差異,絕不是說將線上教學變成了“面對面課堂教學”的簡單遷移和搬家,絕不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把傳統課堂中教師的授課內容和教學組織記錄并傳遞到學生面前,就完成了線上教學任務。實踐證明,線上教學并非線下教學的一種特殊形式或僅僅是組成部分,它具有自身的獨特規律性,亟待關注。

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的出場并非對課程思政的遮蔽抑或遺忘,并非課程思政的簡單遷移與直接復制,而是在線上教育大規模開展之時來探討課程思政的創新問題,以解碼新時代課程思政線上線下融合的問題域。如若當課程思政在傳統教育形式中大放異彩而對線上教育中的課程思政閉口不談,極易導致我們在研究課程思政時對線上教育的研究缺位,乃至將某些重要議題排斥在外,傷及課程思政研究的總體性。因此,把課程思政從線下轉向引入線上教育論域,并非一種簡單的話語表達形式,也非簡單的移植或搬家,實質上它體現著當下課程思政實踐活動過程中所衍生出的立足于教育教學實際的問題意識。它是將線上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有機融合,甚或是創新而成化合反應,輔之以課程觀維度的解讀與深刻的理性論證。

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的出場,在一定程度上釋放與闡釋了思想政治教育旺盛的生命力與親和力。課程思政中的“思政”即以傳授專業知識為基本內核、以學術為基石、以育人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3]。思想政治教育所內蘊的應然性,將人的現實行為放到理想世界中加以審視,是對可能世界的一種把握,是一個對人之精神進行形塑,對人之心靈進行浸潤,引導人確立正確的價值信仰,規范人的行為,提升人的德行的詩意教育。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的出場,并非簡單地將傳統的線下空間場域原封不動地納入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從主體出發,對課程思政的本體論意義進行重新審視。

通過MPW的方式對讀出電路芯片進行流片,128×128紅外讀出電路芯片如圖9所示,其實物如圖10所示。由于要求芯片面積限制在5 mm×5 mm的面積內,因此該芯片只在三邊布置了IO PAD,沒有IO PAD的一側則只布置了電源環,這樣做并不影響芯片的性能。

與此同時,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的出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思想政治教育在創新發展中面臨著的現代化、信息化、智慧化轉型境遇與挑戰的現實關切。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范式與創新路徑在網絡信息技術革新、線上教育大規模應用中,正在經受技術化的規約與選擇[4]。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時代變革與發展境遇之下,呈現全新的發展態勢,再現傳統向現代的轉型,進行理論探索和實踐創新的全域全景全程的有益嘗試。思想政治教育正在時代發展的洪流之下、在社會轉型的加劇之中、在技術工具的進步之時,納入到多元文化共生的歷史格局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展現出對網絡信息技術發展與完善、對全新的關切人類生存際遇的網絡生活空間的深切關懷,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在價值的復歸與意義彰顯。這體現出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生活空間、與現代信息技術直接的一體難分的內在聯系。線上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僅僅是網絡技術這種現代化工具、方式、手段、平臺的運用,而更像是一種多元復雜的生態集成鏈,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生活空間體驗的內在形式,是不斷牽引人類抵達人之生存的深度體驗空間[5]。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使人類社會進入了信息時代。相較于傳統的課程思政,信息技術與課程思政深度融合而成的在虛擬空間中進行的線上課程思政教學,呼應高質量教學的時代訴求,展示出了其獨特的優勢。

第一,更加重視學生的參與度,學生的主體性被進一步凸顯。作為一種培養人的活動,教育的根本要旨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其中,教是途徑、方法,育是教育的本真,是教育的出發點與歸宿。教育本姓“人”。離開了人去談論教育,是毫無意義的。就其本質而言,全面發展的人的本質是主體性。曾經“去人化”教育的歷史現實之形成,源于政治權利和制度的堅挺,以及教育理論上某種話語霸權之統治的共同造就[6]。當教育呼喚“人的在場”,呼喚回歸于生活、以人為本、培育和發揮人的主體性,呼喚教育不僅要促使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還要使每個學生的自由個性得以盡情展現?!懊總€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7]。這是教育回歸到育人的原點、摒棄教育異化、彰顯主體性的最佳出路。

培養什么人的首要問題,既是課程思政所關切的,也是使得我們的主體性教育行駛在正確的運行軌道上不致于脫軌的最佳回應。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利用多媒體資源和信息網絡搭建的教學平臺,在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虛擬教學空間中,快速適應新變化和新要求,發揮線上教育優勢,使師生通過信息技術進行鏈接,創設了全新的教學環境,生成了新的教學交互關系。牢牢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把握學生的身心成長特點與學習規律,面向廣泛的以互聯網或數字化作為重要聯結的廣大“00后”數字網絡原住民群體,針對他們更喜歡從多信息源中快速獲取信息,更喜歡動態圖片、表情包、音頻、短視頻而不是文字堆砌,更喜歡獲得“即時交互”體驗等學習特點進行教學,滿足了學生多樣化的教育需求,調動其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的參與度更高。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以“以學生為中心”“以人為本”的理念為出發點,支持教師與學生、學生之間的協作與溝通,共享知識建構過程,能夠為大學生帶來更好的情緒價值與學習體驗,從而在富有人文關懷與人文指向的教育關系中、在師生的親密互動和密切交流中,與主體性教育的初衷相得益彰,前后呼應。

第二,更加重視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思政觀”得以進一步凸顯。大思政觀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目標、載體、內容、手段、平臺等多向度實現開放性、整體性、動態性。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的優勢之一就是在不斷整合更加新穎的教育教學手段的基礎上,對網絡空間的數據資源進行有目的的吸收、遴選、擷取、舍棄。利用全新平臺與途徑以強化課程思政的廣度、深度、力度和厚度,打造線上線下聯動機制。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所依賴的線上課堂不再禁錮于現實的物理場所,不再受制于縱向的時間鏈條,將教育的主體、客體、介體等諸要素從既定的時空框架中解放出來,在非線性的教育過程中,時時處處、隨時隨地地展開。其覆蓋范圍被無限延展開來,時空界限被大大超越,可有效提升教育效果的影響力,豐富教育方式的多樣性,更有利于精準地實現全程全方位育人。

第三,資源共享的渠道被進一步打通,有效推動了課程思政生態系統內部各個要素以及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的資源交互和共享。信息技術本身具有的共享性、開放性等特點,在基于互聯網技術而開展的在線課程中能夠實現對網絡空間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全面整合和充分利用,通過便利的技術途徑傳播大大降低教育成本,使得優質資源和能量都能進一步為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的發展和傳播提供支持和服務,進而形塑著課程思政的現實場域和發展方向。

三、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整體性優化路徑

現代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發展,催生出的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這一新的育人形態,標志著信息技術不再僅僅作為單純的工具或技術手段,而是已經發展為可以顛覆重構傳統產業的一種思維方式。數字經濟背景下,在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引領下,運用互聯網思維探索創新路徑和矛盾解決之道,為高校課程思政改革帶來了全新的視角。

路徑,在網絡中一般指從起點到終點的全程路由;在日常生活中指行事的門路、方法和步驟等。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是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為實現教育目標,由課程思政主體發起組織推動的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實踐活動中所運用的主要方法、基本渠道等。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推動人類認識發展的動力。在實施過程中,圍繞兩個問題,即“是什么”與“為什么”的問題,深化對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內涵、本質、特征、核心要義等認知,進行理論性前提的正本清源。更重要的是,要進一步研究和解決如何開展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實踐,特別是如何有效地、創新地優化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實施路徑。如此,高校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中存在的問題與現實困境才能對癥下藥,方能藥到病除,保持課程思政的實踐導向和創新活力,持續提升其有效性。路徑是一個系統網絡,是理論與實踐、現實與虛擬、社會與學習、課堂與課外等各個生活層面高度綜合化、社會化的體系,需要進行統籌規劃和設計。以系統論的觀點審視其優化路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從全局性而言,要著力思考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的整體性優化,重在綜合考量各種因素,把握核心問題;從橫向發展的視角而言,要立足時代進步與技術的創新、發展,著力思考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的多向度深化,重在實現要素融合,進而創新高校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的教育模式,以此推動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的立體化路徑優化。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實施路徑詳見圖1。

圖1 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一)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理念優化

課程思政能否有效落實,其實施的有效性及深度,最終還得落腳于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念認同程度[8]。因此,理念優化是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有效實施與開展的重要前提。課程思政與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深度融合、全程貫通、全息傳輸、全效聚合,要彰顯其不同于傳統課程思政的特質,真正實現質變,必然要對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理念進行富有時代特色的適應性更新。

一是牢牢堅持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的“思政味”?!熬€上”場域的變化并不能改變課程思政的內在本質?!霸诰€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的主旨仍然是“課程思政”,只是將課程思政建設在“線上”這片土壤之上,利用網絡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思維方式去承載它、澆灌它。因此,必須牢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凸顯思政特色,堅守“思政味”。網絡作為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的主陣地,同時也是重要的意識形態陣地,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因此,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貫穿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的全過程,堅持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牢固樹立陣地意識,積極占領網絡陣地的制高點,引導學生認清國內外局勢的發展變化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增強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克服課程思政建設中存在的將思政元素生硬移植的形式化、標簽化、虛假化、教條化等“泛意識形態化”的錯誤傾向[9]。

二是運用數字化思維,探索在“線上”土壤中澆灌課程思政?!熬€上”形式是當前課程思政成長與發展建設的陣地與載體,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陣地支撐。因此,教師需要運用數字化思維,探索在“線上”土壤中澆灌課程思政的新理念與新方法。與時俱進地更新優化理念,關鍵在于要研究不同信息技術的典型特征和優勢,找準課程思政與新媒體新技術的“融合點”,在教學方法、教育資源、育人載體等方面積極與信息技術融合,增強教學中的互動性與體驗感。以“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教育領域運用為契機,在互聯網用戶思維、跨界思維、平臺思維、品牌思維的引導下,促進教學資源的不斷跨界融合,推動學習虛擬空間的日臻成熟,與線下教學模式相互配合,形成良好的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生態[10]。

三是構建線上課程思政體系,在打通“課程”的區位上下功夫。德國學者赫爾曼·哈肯在提出協同概念時指出:“改善每個人的生活是人類當今最重要的任務之一。為此……這個任務的復雜性要求各門不同科學之間密切對話。只有通過它們的共同努力,這些復雜的問題才能得到解決?!盵11]構建線上課程思政體系,在各類課程中自覺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塑造有機統一起來,在打通“課程”的區位上下功夫。做到“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構建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龍頭、以課程思政為主體的課程體系,既充分發揮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領舞”作用,又將課程思政貫穿于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線上線下等課程全域,正確處理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同心聚力、同向發力、同行助力,使之互動互促、相得益彰,形成優勢互補、和諧“共舞”、同頻共振、協同育人的最佳效果。

(二)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機制優化

對于課程思政這一變革,首先需要良好的體制機制來保障。機制建設貫穿于課程思政的總體設計、實施運行、評價反饋等全過程,具有全局性和指導性作用。要想破解高校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建設的困境,形成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良好格局,以新時代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助力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深入推進,緊緊圍繞實效性展開,立足于課程思政機制建設的扎實基礎和豐富經驗,革新傳統課程思政教學觀念和模式,理順既有的體制機制,積極探索和建立有效的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長效化機制。具體而言,推進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長效化機制優化需要重視組織管理機制、線上資源共享機制、常態化保障機制等。

一是推進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的組織管理機制優化。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實施是一項涉及面非常廣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學校黨政領導的高度重視,需要形成權責明晰、關系協調、齊抓共管共建、覆蓋面廣的課程思政組織管理機制,在推進課程思政整體建設中有重點地推進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一方面,堅持黨的領導。高校黨委牢牢掌握對思想政治工作、課程思政建設的領導權和主導權。做好課程思政的引領、組織、指揮、引導工作,從宏觀上加強頂層設計,做好統籌規劃,保證課程思政建設的方向和宗旨,這是黨和國家賦予高校的神圣使命。另一方面,強化組織責任。成立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領導機構與研發中心,使組織、宣傳、人事、科技、教務、學工、信息中心、資源建設中心、后勤等高校各個職能部門共同參與其中,進一步擴大輻射范圍。整體把握和推進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建設與完善,調配一切需要的資源,協調好各職能部門與二級學院之間的關系,保證高校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工作在校內運轉暢通。特別是要著力凸顯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課程建設、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方面面的重要作用,為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科研支撐和隊伍支撐。

二是推進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線上教學資源共享機制優化。加強線上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擴大教育影響力。線上教學資源是教育信息化2.0時代學校教育內容的關鍵載體。網絡環境中有著豐富的文字、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多形式的教育資源制作而成的數字化教學資源,這些資源都可以為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提供支持。比如體系完整的專業資源庫、精品課程、慕課、專題網站等,或是較為零散的一張圖片、一段視頻、一篇網絡博文等碎片化信息。高校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需要完善資源開放共享機制,確?!袄镁€上教育資源教與學成為新常態”“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共用格局基本完善”,從而“切實發揮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使用效益”[12],推動課程思政優勢與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從中挖掘、拓展教育資源。既要加大引進網絡數據庫,為課程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積極開展在線課程建設,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微”處理與重組,建設整體性和系統性的教學資源;又要鼓勵教師在校內或校際之間本著相互信任、積極協作的原則,在線分享使用彼此所擁有的線上教育資源,實現線上教育資源由教師個體層面向教師群體層面復用、躍遷與創新,高質量地共享線上教育資源[13];還要引導教師充分利用即時通訊工具,主動向大學生推介優秀的微學習資源,讓師生之間的每次課程、每次對話中的話語、留言、符號、圖像都成為可利用的教育資源,都可以發揮育人的功能。通過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線上教學資源共享機制,形成課程思政“人人可學、時時可得、處處可及”的良好局面。

三是推進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的常態化保障機制優化。一方面,加強教師隊伍保障。師資是高校的生命力,擁有一流的師資,才會有一流的教學和科研,才會有一流的智庫研究成果。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為龍頭、以人才培養為立足點,首先建立一支數量充足、專業結構合理、政治立場堅定、信息化素養高、課程思政能力過硬的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教師隊伍。這支隊伍除了需要有課程思政首席專家、顧問、黨政領導、專業課教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骨干等,還需要有熟悉網絡傳播規律和特點、能夠勝任信息化技術的相關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骨干教育隊伍,通過組織參加各種形式的專業培訓、社會實踐、學習考察、人才計劃、外出研修等活動,切實提高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教師隊伍的教學水平與科研能力,不斷開發主體的自我發展與協同發展。通過建立和完善激勵和保障機制,運用激勵措施,在薪酬機制、獎勵機制、晉升機制上,根據激勵計劃對參與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的教師進行激勵,對其中優秀的個人進行宣傳和表彰,增加職稱職級評定中參與課程思政的加分比重等[14],切實增強教師隊伍的職業自信心、認同感與責任感,加強后備人才培養工作。另一方面,在物力、財力、制度等方面予以保障。加強對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建設中所需的技術設備、基礎設施、在線教學平臺、工具、系統等特別是智慧型在線教學平臺的投入建設。政府、社會、社區、行業、企業等加大對課程思政建設的資金支持和投入,依托學校特色和師資力量,聘請專家指導等。各級政府、高校黨委通過具有約束力的規章制度、規定要求等,形成推動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建設的制度保障。各二級學院對制度進行細化,生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定文件。各系部、教研中心形成統一的教學大綱、教案、集體備課制度等,最終形成精品課程。

(三)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環境優化

線上教學場域是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空間。高校優化育人環境,可以從加強互聯網主體建設、網絡環境的外部約束與管理等兩個方面進行,構建一個積極、正面、動態、開放、和諧的網絡教育平臺,提高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教師的網絡道德素養。

一是凈化在線課程的外部網絡環境。在線課程依托的新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虛擬空間與管理的“去中心化”導向,容易遭受多元價值擾亂與主導價值消解而造成價值迷茫。加之在線課程依托于互聯網社區,目前網絡上充斥著大量無用信息,發揮著極其不利的影響,嚴重妨礙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新技術與網絡行為都需要一定的道德規范和原則進行約束。從這個意義上說,優化外部環境具有普遍的倫理意義。要在大力推廣高尚的網絡倫理道德,提高信息素養,促進學生規范、文明使用網絡的過程中,凈化網絡外部環境,營造健康有序的道德環境,以進一步優化校園文化和育人環境。既要通過網絡立法、樹立健康的網絡價值觀、加強宣傳教育等多途徑凈化網絡生態環境;又要通過網絡技術手段在防范、監督、引導等方面的功能,實現依靠技術、發展技術來凈化網絡環境的目標;還要構建主導價值觀在新技術領域的精準化傳播機制,不斷拓展主導價值觀在數據、算法與技術邏輯中的傳播陣地,通過賦予技術價值性與思想性引導學生,真正推動價值觀教育從課堂走向技術、從教學走向日常[15]。

二是加強在線教學環境質量監控。一方面,針對目前教學平臺較多,但不夠統一、規范的局面,高校要盡快完善校內課程資源中心、SPOC平臺開展教學活動等相關功能,將系統穩定、維護良好、性能成熟可靠的視頻直播和錄播服務與校內教學系統和平臺相互銜接,實現學生學習行為在校內教學平臺上實現,以便統一集中地監管學生學習行為,將學習情況完整納入考評體系中,為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的順利實施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另一方面,對在線教學、課程資源、平臺進行強有力的監控,加強在線教學質量監控,以保障教學實效與質量。高校應運用大數據技術對教學平臺在全流程、全環節的教學管理與學習支持服務進行精準分析,并通過隨機聽課、查課、調研、評教等多種方式開展教學質量監控,保障在線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的教學質量。

猜你喜歡
思政課程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題解教育『三問』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思政課“需求側”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