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語文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癥結與紓解

2022-12-30 05:16朱秋月林晨宇
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 2022年5期
關鍵詞:語文課程思政高職

朱秋月,林晨宇

(湖北工業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2)

新時期、新發展和新征程,高職教育肩負著為國家培養大國工匠的重要使命,全面推進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與培養工匠精神的重要舉措。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人才強國戰略?!督逃?022年工作要點》指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推進“十四五”發展規劃,推動各層級學校課程思政的發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高職語文課作為培養體系中的一門重要公共課,承擔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肩負著增強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職能[1]。課程思政與高職語文的培養目標和教學理念是一脈相承的,是需要持之以恒、同向而行和潤物無聲的。高職語文課程思政建設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選擇。面對新發展時期的新標準與新要求,高職語文需要與課程思政相融合,堅定政治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高職學生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培育具有家國情懷、學科精神、職業素養的時代新人以及大國工匠。高職語文課教學如此重要,但受現實問題域的局限,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標簽化,無法落實到學生的思想之中[2]。高職語文課程擁有進行思政教育的獨特優勢,但如何通過語文課堂,喚起學生思想與思政元素的主動銜接還存在差距[3]。此外,中青年骨干高職語文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力量,由于職稱晉升壓力大與受家庭瑣事困擾等,導致其開展課程思政的內在動力不足[4]。課堂上,師生在角色定位上存在知識勢差,大部分教師缺乏推進課程思政的相關能力,不知道該如何開展課程思政[5]41。由此可見,立于現實育人的需要和課程建設的內在邏輯,明晰高職語文課程思政的內在價值意蘊,梳理其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對提升高職語文課程思政的建設提供現實進路,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更有品味、更有質量和更有文化的人才至關重要。

一、高職語文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

2022年新《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指出,職業教育要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充分體現了技術技能人才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同等重要?!堵殬I教育與繼續教育2022年工作要點》中提出要展開“技能成才,強國有我”的主題活動;2021年《關于教育系統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強調要統籌推進各層級學校課程思政一體化建設,學習課程思政的核心要義,完成實踐要求。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都旨在聚焦加強學生思想引領,是對立德樹人的重要銜接,也彰顯了課程思政的重要性。

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旨在語文課中,以其獨特的人文優勢,挖掘語文課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將技能成才、工匠精神與個人品質形塑和國家發展結合在一起,從而實現從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員育人的模式[6]。高職語文貫徹了習總書記關于教育講話的重要精神和黨中央、教育部等各部門下發的重要文件。從學科設置上看,高職語文強化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導學生對生命、自我、理想和挫折等方面進行深入思考與分析。高職語文與課程思政走向有效融合,是開創育人培養的新格局,也是高職語文課程思政要回答的時代命題。

高職語文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載體。從教學內容上看,每一單元都集中反映了以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語文能力和職業素質為著力點,努力實現課程思政與高職語文相輔相成,為廣大高職青年提供精神引領。通過學習大氣磅礴的詩歌、扣人心弦的小說與艱苦奮斗的革命文化,引導“熱血沸騰”的高職學生堅定社會主義信仰,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人生觀以及走技能報國之路。高職語文踐行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能促進學生理解感悟,補足學生“理想信念”之鈣。扎實推進高職語文課程思政建設,形成高職語文與課程思政互促互進的協同效應,可優化高職院校德育工作,形成更強大的育人合力。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是牽引學生認識世情、黨情、國情與民情的基礎,是不斷培養學生立志成為行業能手、勞動模范的需要,是培養學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徑之一。高職語文不僅承擔著詩詞講解和文學作品分析的任務,還承擔著講好中國故事的重任,高職語文要充分運用課本的顯性教育功效,不斷加強高職語文的深度與效度,才能讓學生真有所獲。

毫無疑問,新時代新的課程思政建設之路,需要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推進與突破,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出一條德技并修的創新之路,彰顯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是推動技能型社會的應然之舉,體現高職語文課程思政“筑匠魂、塑匠人”的內在功效,更展現了高職語文課程思政的時代精神與人文意蘊的統一。

二、高職語文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現實癥結

高職語文課程思政蘊藏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對堅持馬克思主義教育、習近平對教育的論述、落實立德樹人為指導的重大育人工程,以及實現“顯性及隱性知識辯證統一”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目標都有莫大的幫助。但從現實發展困境來看,高職語文課程思政還存在著標簽化,高職語文教師隊伍輸出動力不足,課程思政的切入點不精準等問題。把脈高職語文課程思政的現實癥結,才能發揮高職語文課程思政的正向賦能。

(一)目標局限: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淺表化”

品德是做人之基,技能是立業之本。新形勢下,培育心系祖國和腳踏實地的技能人才是高職語文課程思政貫徹落實習總書記對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是打造新發展格局下的戰略支點,是引導廣大師生做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和奉獻者。習總書記在《通知》中強調,課程思政要汲取思想偉力,把握內涵精髓,用好課堂“主渠道”,發揮教學“主引擎”。教育部2021年頒布了《推薦高等學校課程思政教學指導委員的通知》,2022年還發布了多所高校多措并舉“賦能”課程思政建設。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承擔著培養復合型人才、不斷提高高職院校政治站位、打造助力職業教育大有作為的社會生態、筑牢創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職語文是一門形塑人文素養課程,與課程思政的結合,更易于發揮育人功能,能培養民族意識、提升文化自信和塑造健康人格,這也是高職語文的優勢所在。

簡言之,思想政治的指向是讓學生“知其然”,而高職語文課程思政的教育是讓學生“知其所以然”[7]。各高職院校應該積極落實國家要求,努力探索本校特色的高職語文課程思政建設路徑。但囿于對“思政課程”觀念的桎梏,“思政課程”與高職語文課程產生了“各說自話,形成理論實踐兩張皮”的現象[8]。在語文課的設置方面,高職院校也并未統一開設。調查發現,在理工類專業中有41.5%的學校未開設,在文科類專業中,有30.87%的學校未開設,語文課程思政難真正落地[9]。此外,在高職語文與思政教育相融相通的問題上,單一的教學方法與高職語文課程思政理念存在偏頗,課程目標與立德樹人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導致“高職語文課程思政”難以達到具有長期有效的說服力和德育的目的。

(二)動力缺失:高職語文教師輸出動力式微

2019年,習總書記在甘肅考察中強調,我國經濟要靠實體經濟作支撐。高職教育是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線。隨著技能的升級與經濟結構的加快調整,技能成才正在成為社會的“急需品”,培育大國工匠也急需工匠之師。2021年《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中提出,要結合學科獨特優勢,實現習近平新思想與課程的有機融合,指導學生將思想轉化為實際行動。高職語文教師思政素養和能力輸出是夯實學生知識發展和人文精神塑造之基。面對當前我國發展戰略轉型,立足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高職語文教師隊伍應兼顧課程和思政兩個層面,關注其間的相互作用,以順應新時代我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新態勢[10]?!缎戮幐呗氄Z文(第三版)》的課程目標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與課程思政的育人立意和價值導向結合密切。隨著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課程的分類也越來越細,高職語文教師由于專業知識的局限,思政融合往往會停留在“講熱鬧”的階段,并未抓住事物發展的規律和核心[11]。高職語文課程思政需要高職語文教師的自我思政素養不斷提高。高職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對加強學生思想引領認識不足,狹隘地認為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師的事情,其他專業教師僅需傳授給學生知識與實踐技能就夠了[12],教師主體在德性培育中的疏離,主觀上約束了高職語文教師思政素養的輸出,弱化了高職語文思政課有序推進和長效發展的可能。

(三)理念滯后:高職語文課程思政切入點偏離

高職教育是具有職業性和教育性的獨特教育類型。高職語文是高職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培養職業人和堅持德育教育是高職語文課程思政的應然追求。德育不是盲目的學術陳述,而是在歷史積淀中鍛造出的具有內涵層次和價值理性的永恒符號,體現了價值性與內容性的統一、思想性與語言表達性的統一,彰顯了時代意義[13]104。以科學的教學理念和構建師生雙主體的課程思政為切入點,是寓德育塑造于語文知識傳授之中,集育德育人為一體,既不唐突,也不僵化,有如鹽溶于水中,渾然一體。2019年習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以下簡稱《座談會》)中提出,要堅持用科學理論培養人。2020年《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要科學設計課程思政,引導高職學生愛崗敬業,增強職業責任感。2021年《關于開展課程思政示范項目建設工作的通知》強調,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要體現思想性,教學方法要展現先進性。一系列政策和文件闡明了在教學理念上,高職語文課程思政要注重學生的自我探究,引導學生在實踐上感悟政治認同、文化自信與人格養成。在師生角色定位上,形成師生共同學習體。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師生雙主體是高職語文課程思政的切入點,也是高職語文課程思政的“價值鏈”。切入點的偏離和弱化,就不能有效達到高職語文課程思政的目的性。在高職語文課堂上,教師過于注重知識性的問題,未能充分意識到思想教育對知識的作用,忽視了學生自我探究、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的過程。另一方面,傳統知識與技術的傳授都是教師站在知識勢差的頂端,造成了師生的不平衡。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師生無法在認知、意識上形成協同[13]106??茖W的教學理念和師生雙主體不僅能夠體現高職語文的知識性,還能展現高職語文課程思政的價值理性。

三、高職語文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紓解進路

育人造士,為國之本。堅持黨的領導,是高職教育的政治保證。堅持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是高職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堅持立德樹人,是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高職語文課程思政建設關系著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教育基本問題。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是一項系統的育人工程,貫穿著學生實現工具性與價值性的統一。實現高職語文與課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應綻放高職語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新活力,提升挖掘高職語文內生思政元素的能力,找準課程思政的“助推劑”,推動高職語文課程思政邁向新階段。

(一)教學深耕:綻放高職語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新活力

興國必先強師,全面提升高職語文教師的思政教學能力是落實高職語文課程思政的重要舉措。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職語文教師應自主增強課程思政教學意識,提升教師課程思政的教學能力,形成課程思政教學研共同體的可持續發展,開展有深度的教學,挑起“思政之擔”,做塑造“靈魂”的大先生。

1.增強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提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處在“拔節孕穗期”的他們需要精心的引導和栽培,教師隊伍責任重大。高職語文教師是落實課程思政的直接責任人。高職語文教師要自覺增強課程思政教學意識,扎牢政治信念,厚植育人情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自覺將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科學精神、職業素養等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思政素養。隨著教育的技術理性、工具取向越發明顯,純粹知識、技能的傳授并非是教育的本質,教育應當是思想的碰撞、心靈的交流、智慧的啟迪[14]。面對當前的問題和挑戰,廣大高職語文教師應當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保持政治清醒,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除此之外,擴大高職語文教師對課程思政的參與度。以“教書育人”為價值核心,結合專業知識,廣泛收集高職語文教師對課程思政建設的意見,將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關聯起來,不斷增強高職語文思政課的思想性與親和力。

2.提高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學校和課堂是學生意識形態形成的主陣地。提高自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是高職語文教師立德樹人的核心使命。建設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研共同體充分體現了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共同體是因特定關系和紐帶而建立的具有共同價值觀念的群體,共同體更是一種力量,內部成員可以依靠這種力量形成共同的價值理念和實踐行動,并將這樣的理念和行為身體力行地影響、傳遞給周邊的教學對象和同伴[15]。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研共同體是將語文知識與思政知識結合起來建立起長效的共同發展機制,研討課程在思維表現上的價值要求,分析相關的課程教學資源,一起挖掘、梳理和互鑒多種教學方法和路徑,探索“高職語文”與“課程思政”的教學邏輯,共同提升組織內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5]43,從而提高自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二)目標轉身:提升挖掘高職語文內生課程思政元素的能力

高職語文作為一門具有獨特豐富的育人資源的課程,以高職語文內容為基礎,深入挖掘與轉化思政元素,才能從根本上引導學生實現“自我”與“他我”的統一。推進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的再創新,開展思政大小課堂是推進高職語文課程思政的應然路向。

1.推進高職語文課程思政的再創新

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高職語文有義務采掘、冶煉、加工課程里的思政元素,破除“兩張皮’的怪圈,引導學生借助優秀經典的文學作品深度突破本體思維的限制[16],為人生的智慧成長添磚加瓦。高職語文課程包含著豐富的思政資源,落實課程思政是高職語文責無旁貸的使命。課程思政要回歸到高職語文課堂這個主干線中,思想政治的任務不能僅僅只依靠思政課或政治教師。當下,新一輪的技能革命正在涌來,高職語文課程思政的“知識詮釋面”也要發生深刻的變化,亟須構建以知識為基、能力為本、價值為核的三維目標,在價值塑造目標的整體引領下挖掘高職語文課程的思政元素[5]42。課程思政不是“課程”與“思政”的物理相加,而是一種精耕細作的思政課[17]。習總書記提出,好的思政工作應該是鹽溶于水。高職語文要將知識性與德育性相銜接,對專業課放入的思想政治知識點進行巧妙設計(如圖1所示)。在高職語文課程中,教師需把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到每一單元、每篇課文,潤物無聲,幫助學生從知識中尋找德性的價值和意義。

圖1 高職語文課程思政的再創

2.開展“課堂+實踐”的思政課堂

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是一個浸潤、細致的過程,關注學習者的心靈成長是課程思政發展的新形勢要求,其關鍵點是如何處理課堂與實踐之間的關系。實踐課堂以一種具象化的生活形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獲得知識,實現情感認同和價值升華,這也彰顯了課程思政教學的實踐溫度[18]。傳統的課堂教學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育人過程。知識學習與實踐活動并行的課程模式是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目的是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習者增強對高職語文課程思政的價值認同。高職語文課程思政要打通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融合的溝通渠道,第一課堂的開設要考慮實踐課堂的達成度,實踐課堂的開設要考慮到第一課堂的融入度[5]42,把實踐小課堂同大課堂結合起來,突破學生的情感限闕,強化對德性本質的認識,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把具體的學習目標與民族復興偉大目標結合起來,追尋知識與價值的統一。

(三)理念反思:找準高職語文課程思政建設的“助推劑”

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鮮活實踐,加強和找準高職語文課程思政的切入點,積極探索科學的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教學理念,建立師生雙主體的思政文化體,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服務院校和國家的工作大局。

1.探索科學的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蘊含著課程的知識性與價值性相統一??茖W的教學理念是高職語文課程思政實踐的邏輯基礎。從新時代出發,“高職語文”與“課程思政”亟須找準契合點,搭建“同心橋”,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高職語文要打破“知識詮釋面”的藩籬,結合課程中的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構建“課程主動思政”的教學理念,尋找學生思想的“饑餓點”,引導學生主動進入課程思政,進行自我探究。通過構建有意義的思政學習場域,將語文知識與學生的心靈困頓結合起來,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真正觸及學生的靈魂,擴大課程思政輻射影響,嵌入“思政味”,耕種“思政土壤”,精準滴灌,融價值塑造于知識傳授。

2.建立師生雙主體的思政文化體

師生雙主體是指教師和學生之間能夠促進相互學習、相互發展和共同進步的一個過程[19]82。新時代,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與變革導致教育的時空觀產生極大的拓展,這亟待對師生雙主體理念進行解構[19]83。新時期,高職語文課程思政師生雙主體的建立需要兩主體雙向發力,打開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格局,拓寬語文課堂延伸面,激發學生參與熱情,共同提高思想政治站位,增強教師和學生的獲得感、幸福感和使命感。教師是課程思政的建設者、設計者和推動者,學生是其協助者,師生雙主體共同深入挖掘宣傳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成才的典型事跡,建設思政文化體,大力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與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講述職教故事,傳播職教聲音,不斷增強師生溝通能力,共同推出“職教好老師”“強國好學生”,為塑造德才兼備的能工巧匠,培養社會各行各業合格的建設者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結語

高職院校是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職學生的思想素質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方面。高職語文課程思政建設既要關注“知識共同體”,又要考慮“德育共同體”;既要看到高職語文課程的自身價值屬性,還要認識到“高職語文”與“課程思政”是統一的。高職語文課程思政是構建大思政教育的基本進路,是培養新時代社會主義的奮進者、開拓者和奉獻者的實踐路徑,也為實現“門門課程有思政,教師聲聲講育人”的課程思政提供了更多有意義的選擇。

猜你喜歡
語文課程思政高職
高校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敘事語境建構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新文科背景下《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教學改革研究
戰“疫”期間基于高職線上教學的分析與思考
在高中語文課程改革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與創新
如何將微課融入高職鋼琴課堂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