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解讀《鄉土中國》(三)
——家國天下

2023-01-11 05:33何為
中學語文 2022年11期
關鍵詞:鄉土中國皇權同構

■何為

《鄉土中國》是一本純學術的“大家小書”,對于剛入學不久的高一學生來說,要把它讀通讀懂確實有一定的難度。

讀之前,我們可以想點辦法,比如閱讀小說《白鹿原》以作鋪墊?!栋茁乖返撵轫撋弦昧税蜖栐说拿浴靶≌f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這句話開宗明義地訴說了作品的命題指向,寫的是秘史,是家國秘史——由家族反映國家,由家族史反映民族史。

閱讀《白鹿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鄉土中國》里面關于傳統鄉土社會的內容,至少涉及“鄉土本色”“家族”“禮治秩序”“無訟”“無為政治”“長老統治”等篇章。這兩部作品,一者形象生動,一者理性深刻。二者互為表里,對照閱讀,筆者以為,很多問題定可化堂奧為廣庭。因此,在介入《鄉土中國》之前,我們建議最好先空出一點時間來閱讀《白鹿原》,因為它用文學的手段全景式地展現了典型的鄉土社會風貌。

《白鹿原》不僅寫了以田小娥為主線的男女之間的感情糾葛,更寫了白嘉軒與鹿子霖之間的明爭暗斗。如果說田小娥因追求愛情自由而踏上禮教吃人的死亡之路的話,那么白、鹿二人的背后其實是現代政治權力與傳統鄉土權力的矛盾沖突。白鹿原上,白、鹿兩大家族世代定居而形成了穩固的村落,族長白嘉軒是典型的“長老統治”,倚靠的力量是千百年來的祠堂和鄉規民約;鄉約鹿子霖是現代政治權力闖入白鹿原的代表,背后是田福賢、國民黨滋水縣黨部書記岳維山?,F代政治權力的進入,打破了鄉土社會千百年來“皇權止于縣政”的寧靜。

“皇權止于縣政”,是說中國自古以來皇權不下鄉,整個社會理論上是“二元結構”,即皇權與子民的關系。天子是代表上天來統治萬民同時又是來保護萬民的,所謂“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北山》),天下是君王的“家天下”,“國家”是君王的私有財產。

中國數千年的傳統社會,只有三級政府,即中央、省和縣,政權是垂直到縣一級為止的,而鄉村完全是“自治”。

在這種自上而下的線性垂直結構的傳統社會里,皇權絕大部分情況下被地方各級官員架空,所謂“政令不出紫禁城”就是這個道理。20 世紀初,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針對中國傳統社會提出過“有限官制論”,說“事實上,中華帝國正式的皇權統轄權只施行于都市地區和次都市地區。出了城墻之外,中央權威的有效性便大大地減弱乃至消失”。萬民是皇上的萬民,利益是自己的利益。于是,各級官員主政一方,往往就是這一方的土皇帝。

“皇權止于縣政”是鄉土社會的政權問題。如果說“皇權止于縣政”是“鄉土中國”存在數千年的政治基礎的話,那么宗族制度就是基層社會的自然組織機構,它涉及族權和神權問題。保甲制度是基層社會的政治組織機構。

有位著名學者說,“國權不下縣,縣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倫理,倫理造鄉紳?!泵绹鴮W者吉爾伯特·羅茲曼也說:“在光譜的一端是血親基礎關系,另一端是中央政府,在這二者之間我們看不到有什么中介組織具有重要的政治輸入功能?!?/p>

其實,“皇權止于縣政”,并不是說“皇權不下縣、縣下皆自治”,即皇權的觸角只到縣級政權為止,鄉村完全是自治的。恰恰相反,皇權通過多種手段和制度將其政治影響延伸至鄉土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比如宗族制度、保甲制度等。

從本質上來說,過去的中國是一個以定居聚落與宗法禮治為紐帶的傳統的鄉土社會。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體制,宗族制度具有自然屬性,它以父權、族權為核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是鄉土社會數千年的基本形態,是中國鄉土社會的獨特產物。

那么,皇權力量又是如何滲入鄉土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呢?

“家國天下”的思想。

過去的人,在祭祀的牌位或供奉于中堂的條幅上,書寫“天地君親師”。這五個大字,高度濃縮了古代祭天地、祭祖、祭圣賢等民間祭祀的具體對象,也深刻地表明了敬天法祖、孝親順長、忠君愛國、尊師重教的價值取向。

于是,看日升月落千年定居也好,顛沛流離四處遷徙也罷,“天地君親師”中的“君”,始終具有無上的“親和力”,沒有了“君王”,萬民似乎是無法生存下去的。

天地有靈但天地無語,于是會說話的“君”永遠凌駕于一切之上,包括父母先人。這種奇特的倫理行動和心理結構,在人類歷史上是不多見的,其根源便是中國古代“家國天下”的思想?!抖Y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p>

借助“家國天下”的思想,皇權力量得以滲入鄉土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凹覈煜隆钡膬r值觀念,在傳統社會結構中具體表達為“個人——家庭——家族——國家”這種結構層次。

“家國天下”是“鄉土中國”社會形態穩定發展的核心力量,是“鄉土中國”社會結構的表現形式。

“個人——家庭——家族——國家”的社會結構,貌似“家國同構”,于是“家是小的國,國是大的家”的提法應運而生且流傳甚廣甚久。

然而,把“家”“國”概念混同并提,是令人質疑的,因為“家國同構”是個久遠的歷史概念,后世只是表面上成立,但其中的性質已完全改變。

“家國同構”或者說“家國一體”,指的是在組織結構上家庭、家族、宗族與國家完全一致。具體來說,就是“家”與“國”的組織系統和權力配置都是嚴格的父權家長制——家庭有父親、家族宗族有族長、國家有天子。

“家國同構”或者說“家國一體”確實存在過,而且二者曾經高度一致。

但那是在西周時代。

西周的“家國同構”具體表現為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家”與“國”因此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分封即“分封建國”,分封制也叫封建制。

分封制的基礎是宗法,這是最最要緊的一點。宗法是用來調整家族內部關系的,換句話說,奪取天下后,周王室分封宗室貴族和異姓功臣為諸侯(實質是進行部落殖民)。這樣做的目的是“分封建國,以藩屏周”,諸侯國作為“藩籬”來拱衛周王朝的統治,即通過控制諸侯國來統治天下。

到這里,我們發現“家國同構”有基本前提和基礎,即宗法制和土地私有化。

從“國”的層面看,分封諸侯是統治者宗室內部的事情而已,換了老二老三老四來統治,其實跟老大沒有任何區別——統治者都要征收賦稅攤派徭役抓丁拉夫。

從“家”的層面看,大家庭分化為小家庭,過去是非常羞恥的事情,說明“敦親睦族”出現危機,歸有光在《項脊軒志》中也表達了類似的沉痛。但不管怎樣分,都是在自己家庭里面分,不可能分到外面去;不管怎樣分,土地仍然是私有的,這是最核心的要素——國家層面認可個人、家庭、家族、宗族的私有土地為“恒產”。

土地制度的性質決定了“家國同構”是否成立。

隨著歷史的發展,“家”與“國”的概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比如孔子說的“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個“有國者”是諸侯,“有家者”是大夫;“國”是諸侯的封地,“家”是大夫的封地。顯然,這個“家”與今天的家庭、家族等概念完全不同。

“家國天下”“家國同構”或者說“家國情懷”,是源于古代士大夫的人文信仰和人文精神,是過去知識分子社會地位優越性的自我標榜……

即使是孔子時代,“家”與“國”也只是相似關系,不是相同關系。這種相似與相同,有著根本差別。

“家”是自然概念,“國”是政治概念?!凹摇笔亲匀恍纬傻?,人類有,絕大多數動物也會以血緣為紐帶組成“家”這個基本單元?!皣笔请A級統治的工具。

在數千年乃至數萬年的歷史變遷中,族群、宗族和家族會離散分化,但家庭不會輕易被毀壞,即使經歷戰火的摧殘。

至于“國破家亡”,“國破”是歷史事實的大事件,“家亡”是社會存在的小概率?!凹摇?,是永恒的。

因此,“家族”是《鄉土中國》一書中至關重要的內容,在鄉土社會,來自家族的族權、神權起著完全的決定性力量,皇權不完全是。沉潛于鄉土社會每個家族的宗法制度,有著深厚的王權底蘊,一個家族就是一個微型的“家國天下”,若干個家族構成了一個王朝的主體。

當皇權旁落或者消失時,以家族或宗族為單位的微型社會結構仍然可以“超穩定性”地存在。這也恰恰說明,即使王朝頻繁更替,但家族或宗族總體依然存在,哪怕是經歷飄零淪落遷徙流寓,但通過“敬宗收族”,同宗同族會逐漸地聚攏在一起。當然,也會有眾多的“開枝散葉”現象,即在異地他鄉誕生新的家族或宗族,以新的“宗祠”新的“支族”聚攏族人。

一句話,皇權與族權有緊密聯系,但族權完全可以脫離皇權而獨立存在,即皇權需要家族支持甚至“拱衛”其地位,比如司馬氏完全依賴“王謝”家族;而家族或宗族完全可以沒有皇權而獨自存在。

猜你喜歡
鄉土中國皇權同構
牽手函數同構 撥開解題迷霧
——以指數、對數函數同構問題為例
君臣互動與漢代皇權倫理政治特征——以身體及親緣關系比擬為視角
例談函數中的同構思想
指對同構法巧妙處理導數題
同構式——解決ex、ln x混合型試題最高效的工具
再思20世紀上半葉的鄉村建設與改造
“鄉土中國”的審視一種
從“鄉土中國”到“城鄉中國”
費孝通紳權與皇權的關系研究
“后鄉土”視域下農村社區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