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信息化助力高校課程思政的實踐與探索
——以內蒙古大學創業學院為例

2023-01-20 18:55王松濤
產業與科技論壇 2022年23期
關鍵詞:日語外語思政

□劉 佳 王松濤

一、研究背景

隨著《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措施的實施,教育信息化正逐步改變著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各類線上教學平臺為廣大師生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和教育服務。這是教育部推出的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是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教育體系邁出的重要一步[1]。習近平總書記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2]。

高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推進智慧校園建設,以及無線網絡全覆蓋、智慧教室、線上平臺、國家智慧教育平臺等資源建設與推廣,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創新實踐奠定了良好基礎。第二外語作為英語專業必修課,為解決專業課堂教學與思政育人融合難題,筆者將第二外語課程作為實踐對象,利用平臺中國大學MOOC、智慧樹資源,探索基于教育信息化的第二外語和思政育人相融合的創新教學模式,為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高民族自豪感提供思政教育支撐。

二、第二外語教學融合課程思政現狀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各個國家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外語學習建立了高等學校學生與其他國家溝通的橋梁,對于促進國家間交往、合作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梢?,加強第二外語教學中的思政育人對于樹立外語專業學生正確價值觀、增強青年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引導他們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具有重要意義。以日語為例,目前第二外語教學課程存在下述問題:一是課時量較少,授課內容較多,課堂教學集中于教師教為主、學生學為輔的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與學生通過智慧平臺互動少、資源利用率低;二是學生隨著年級升高,本專業學習壓力增大,日語學習難度也加大,學生學習積極性隨著學習內容的深入而逐漸降低;三是在課程評價與測試方面,形式較為單一,評價主體仍以教師為主,以期末考試成績為主要考核標準,學生學習目的性較強,重應試,輕應用,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較差;四是因課時較少、課容量較大等綜合原因,思想價值引領在課堂中少有體現,課程思政融入有一定難度;五是外語專業學生處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能夠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接觸到承載著西方價值觀的歐美話語體系,加之大學生接收新生事物能力強,因此,他們的思想更加開放活躍,注重表達自我,但他們的鑒別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對于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還不夠深入。

綜上所述,第二外語在教學中應注重在語言文化知識學習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正確、全面客觀地認識中國發展大勢、中國特色和當代中國,在對比學習中樹立民族自信。教師將思政元素融入第二外語課程創新實踐,就要樹立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教育理念,準確把握學生需求,找準教學突破口,利用專業課的特點,以學生的興趣、需求為切入點,在教材內容和教學補充材料中尋找具有思政價值的資料作為切入點,用日語來講解,將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教師應在整體教學設計中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程思政建設中來,將價值觀的教育沉淀于學生內心,長久影響其一言一行。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課程思政創新實踐方法研究

結合平臺線上資源,以第二外語教學過程作為實踐對象,根據所在學校的實際教學情況,通過引入慕課教學內容、翻轉課堂等形式,利用問卷星App等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充分利用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開展教學模式實踐研究,結合教學內容、學生反饋等使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及教學法,發揮“兩個主體”作用,即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培養思想政治過硬、專業能力優秀的對外話語人才。

筆者計劃利用線上平臺資源、學習通、問卷星App等應用與具體課程相結合,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目標與教學大綱,設計符合學生水平的教學內容,因材施教。同時,針對課時量少、課容量大等問題,筆者計劃采取混合式教學模式,利用線上學習資源,要求學生在課外時間進行自主化學習,將課程思政學習融入到專業課程中,提高學習主動性;通過問卷星App及時了解學生反饋,改進教學方法及策略,提高學生專業學習水平的同時,將思政教育融于其中,做到潤物細無聲。

(一)利用線上教學平臺擴充教材內容。在平臺中MOOC等學習資源的支持下,采取混合式教學模式,利用現代化科技手段,使學生在課堂內外都能時刻進行學習。

(二)疫情期間,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服務“停課不停學”。疫情期間,線上授課過程中基于線上平臺服務,教師督促學生完成預習、課程內容擴充、課后練習等任務。要求并監督學生根據要求將作業、朗讀音頻等上傳至平臺,教師可進行抽查并在課上予以糾正,保證學生學習資源充足且多樣。

(三)通過線上教學資源實現課程思政融入,內化價值引領。課堂教學的重點是在對比學習中內化和嵌入價值引領。課程中引入中國大學慕課“中國文化的日本之旅”,學生通過學習相關內容,了解中日文化的相似之處,了解到日本很多文化習俗都是借鑒中國文化的基礎之上演變而來的。同時利用學習通App設置課堂小組討論話題,結合課文內容和課外資料,引導學生思考對比不同文化之間的共通之處,激發民族自豪感與民族自信心。

(四)信息化教學手段助力教學質量提升。課后環節是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確認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環節,也是強化文化教育、拓展延伸素質教育、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此環節用好線上資源中的作業功能,根據效果反饋不斷完善教學內容,以提高教學質量。

通過結合線上各種平臺的應用及資源,設計完整合理的第二外語教學過程,兼顧日語專業知識輸出和素質教育,提供更為豐富的教學內容,有利于促進教學效率和教學效益最大化;此外,課前、課中、課后各環節聯動緊密、相輔相成,以學生為主體的任務導向模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促進教學活動中學生參與度最大化,達到課程改革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需要。

四、基于信息化的第二外語課程融合思政創新實踐

實踐主體:所在院校第二外語課程是針對英語專業二、三年級學生開設,授課周期兩學年,每學期授課72課時,公共必修課。本課程自開設以來使用教材均為《(新版)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初級》。教師教學和科研經驗較為豐富,能夠根據課程內容、學生特點來設計并開展項目相關研究。

實踐客體:將二年級第二外語課程作為實踐研究課程,將2020級英語專業1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本次實踐研究。班級人數60人,實踐周期為:2021年9月—2022年8月,該課程為本年級學生本學期初次開課。

教學內容:《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初級》(上冊)第七課:李さんは毎日コーヒーを飲みます。

(一)教學內容分析。本課內容為第二單元第七課“李さんは毎日コーヒーを飲みます”。第二單元圍繞中國人小李在日本的公司生活展開,內容從飲食習慣、交通方式、工作流程、工作時間等方面介紹日本人的上班生活。教學內容包含數字數法、日常餐食、交通工具以及日常辦公常用詞匯,幫助學會用日語進行日常商務溝通。因第七課課文內容涉及到日本人的日常餐食,本課以此為切入點引入日本飲食習慣中借鑒中國的部分,擴大學生知識面,引出課程思政點——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其中,在文化引入部分,為豐富學生文化底蘊,培養跨文化理解力,通過課堂觀看或學生課后線上學習中國大學慕課“中國文化的日本之旅”課程,了解中日文化的共通之處。

(二)學情分析。本次調查采取問卷星App進行,問卷結果顯示學生日語學習的總體現狀為:

知識背景:98%的學生沒有日語學習基礎,均為第一次接觸日語。

學習態度:學生普遍對日語學習有興趣,認為多學一門語言可以提升自身技能,而且日語中的漢字和外來語與自身專業背景有關聯,對于學習有信心。認為日語發音有難度,需要記憶的東西比較多。

學習行為:缺乏主觀能動性,主動思考及學習相對較少,主要依賴課堂教學講解及教師督促,未掌握相應學習策略。

針對以上情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注重:一是將中日有關文化內容對比作為切入點,啟發學生站在文化背景下了解不同語言的表達方式和習慣。同時在此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二是教學輔助資料尋找與時政契合點較高的外語材料,在進行專業技能練習的基礎上了解國家發展前景及政策方針。三是結合教材內容,采取角色扮演、情景對話等方式為學生創造日語聽說的機會,提高語言能力,教授學習策略。

(三)教學目標。

1.專業技能目標。學習本課中關于食物的日語單詞(如そば、うどん、親子丼など),了解日本人工作日的日常餐食種類及點餐方式的口語表達形式。

2.能力目標??梢赃M行簡單的關于食物內容的交流,能夠進行日語點餐;能夠聽懂場景對話相關內容。

3.課程思政目標。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為學生創造口語表達機會,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同時,通過講解歲末年初中日飲食內容的相同之處,幫助學生領會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樹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四)教學過程。教師利用線上資源完成課前預習、課后練習等環節,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鼓勵學生利用課下時間自覺進行相關內容學習,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增加課堂參與感。

具體教學內容:中國人小李被外派到日本分公司后的公司生活。課文中講到了日本的飲食“蕎麥面”,從這一食物延伸到日本在歲末年初會吃蕎麥面、喝屠蘇酒,通過學習中國大學慕課中內容,學生可了解到:這一習慣來源于中國,中國古代著名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一詩中曾提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年初這天飲屠蘇酒在我國古代早已記載,日本這一文化傳統也是借鑒了中國文化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

通過引入線上資源學習,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根據慕課內容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鍛煉口語表達能力。學生也體會到全新的教學形式,學習興趣得到提高,不但提高了文學素養,擴大了知識面,還進一步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達到了課程思政的目的。通過加大課堂教學中有關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內容的比例,提升學生文化底蘊,鼓勵學生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

五、結語

基于信息化教學策略的教學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以“教師教為主、學生聽為輔”的教學模式,通過自主學習課堂實踐,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觀能動性得到了較好的發揮,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各類平臺及應用為線上課程教學提供了便利的平臺及大量優質的教學與學習資源。用好線上資源,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輸出,學生從學期初的對日語學習感興趣變為有意愿了解日語就業相關信息,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趪抑腔劢逃卜掌脚_的信息化教學策略實踐結果證明:用好線上教學資源的同時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學生反饋,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學習內驅力得到了較大提升的同時,有效提升了教師的教學質量及創新動力。

綜上所述,在具體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重點在于教師的引導。教師作為課程主要設計者,有效發揮信息化教學策略優勢,創新學習形式和方法,優化學生學習體驗,讓信息化輔助課堂教學的作用得到持續發揮。

猜你喜歡
日語外語思政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從推量助動詞看日語表達的曖昧性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明朝日語學習研究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外語教育:“高大上”+“接地氣”
大山教你學外語
大山教你學外語
日常日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